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淡出了海军史的舞台,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舰船,直接作战的军舰会越来越小吗?

感觉船造的大是因为要携带弹药、船员和燃料。将来电磁炮的应用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后,直接作战的军舰会不会越来越小?

军舰的大小取决于军舰的种类,以及相应的功能性需求。

例如巡洋舰的兴衰。17世纪出现的巡洋舰是个辅助军舰,它们火力一般,主要利用航速优势进行广域的护航和航线巡逻。蒸汽机发明后,许多巡洋舰还成为了快速的机帆船。

进入19世纪,巡洋舰开始装甲化,它们成为战列舰以下最泛用、最可靠的军舰,不仅排水量剧增,炮塔也越堆越满。

很长一段时间,巡洋舰都是为争夺和维护殖民地而服务的,依靠这种能长途挺进的快速军舰,帝国主义殖民者可以不断地穿梭于各个遥远的殖民地之间。

郡级条约巡洋舰康沃尔号

一战结束以后,因为各种限制海军发展的条款,巡洋舰成了搞擦边球的东西,人们制造了大量不受条约限制的舰船,迎来了一个“条约型巡洋舰”的黄金时代。这些擦边球巡洋舰往往留下了大量设计冗余,只等条约失效,堆上大口径舰炮就是狠东西。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航母和战列舰外,基本上也是各型巡洋舰的天下,当时的巡洋舰以多功能、长距离护航、炮火出众而闻名,实际上的战略表现比战列舰可强多了。

二战结束以后,航母强势崛起,战列舰逐渐领盒饭下场,但人们依然延续了一段时间的巡洋舰热潮,想将之打造成新的海上战斗平台。

这种改变主要是导弹带来的,导弹让海战换了打法,再加上航母飞机的威胁,人们已经不可能再使用战列舰了。

长滩级

但在人们的思维惯性里,海军应该具备一种强力的导弹中坚平台,它能顶住剧烈的袭击,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能完成对海对陆的多重任务。

基洛夫

比如苏联搞出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及美国的长滩级核动力巡洋舰就是例子。除此之外苏联甚至把航母都造成了载机重巡,如“基辅级”,它的导弹火力比那几个破飞机可猛多了。印度后来被俄罗斯“赠送”了一艘,这才老老实实改装成了超日王号航母。

基辅级载机重巡

实际上这还是战列舰或战巡思想在作怪,在海军向导弹、航空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们总不免将期望寄托在设想中的高火力平台上。包括武库舰也是这种思想的产物,然而人们到头来却发现,海战已经从两帮人怼着街道硬撸,变成了狙击手之间的暗战。

光荣级

所以,靠大是没用的,越大越暴露目标,苏联的载机巡洋舰那是为了强行给核潜艇提供掩护才捣鼓的怪胎。后来的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就改变了认识,回归了正常的巡洋舰体积。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也是如此。

提康德罗加

在建造便利性和可维护性、成本上,作为“主战军舰”使用的巡洋舰更利于高效地发挥武力,尽管它们没有“武库舰”那么凶猛的攻击力,但打仗这事儿海上要敲算盘的,鸡蛋也不能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随着“主战军舰”这种概念的不断深入,它们在20世纪末终于再次改变了海军的形态,人们逐渐选择了经济、灵活,且同样多功能的导弹驱逐舰做海军主力,很快就让巡洋舰靠边站了。

早期的驱逐舰其实就是堆廉价的小型军舰,在二战中多以护卫舰只和反潜舰、雷击舰的形式出现。二战以后驱逐舰发生了变革,它们越来越大,设备也越来越好,下能揽护卫舰的活,上能蹲巡洋舰的岗,脸皮上贴着神盾,屁股上插着发射单元,最终以更好的适用性挤走了巡洋舰。

现代级宁波舰

不过,与其说是巡洋舰下岗,倒不如说是海军再次发生了融合。现代的万吨大型驱逐舰实际上只是继承了驱逐舰的名称,它们本质上是驱逐舰和巡洋舰岗位的融合体,喻示着巡洋舰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新生。

实际上,现代的海军已经变得足够简单,把老装备一剔,剩下的就是大小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濒海战斗舰。它们的分层分级非常明确,说到底海军并没有变得多么“小”或更“大”,未来它们将怎么改变,完全取决于战争的模式。

伯克级的舰群

毕竟海战是最讲究科技含量的战斗,技术又决定了装备的形态。现代大驱的出现主要还是基于多功能、高层次的战争需求,人们需要这些东西完成反舰、护航、防空、反导、反潜等多种任务,需要在航母之外有个真正的战斗中坚(如美军将提康德罗加做航母指挥舰),所以没法少得了一个足够高水准的大家伙。

譬如问题详情中提到过的“电磁炮”,仅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如果需要安装这东西的话那军舰就小不了。电磁炮需要巨大的电容提供充放电,需要军舰有澎湃的动力,小船 根本带不动。

当然,未来海军的发展当然是趋向小型化,现代巡洋舰之所以能比二战时的同类“缩水”那么多,主要原因还是自动化控制在帮忙。如二战日本“妙高级”重巡标准排水量13380吨,船员多达970人;现代韩国“世宗大王级”标准排水量8500吨,船员300多人。

最上号

所以在实现更加可靠且智能的船舶控制后,军舰进一步小型化是必然的。极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出现只有几十个船员控制的大型军舰。舱室被精简并集中化,在保证雷达、电子设备、防护和火力单元的同时,舰船的反应速度、生存力、续航力都会大大得到提升。

实际上我们从空战的发展中也能得到点启发,硕大的空空导弹正变得越来越小,为的是装进隐身战机的肚子里。同理,新型技术肯定也会将反舰导弹变得更小更快更智能,进一步减少舰船的必要体积。

如果核动力技术在未来得到更大的发展,很有可能小型的船用核反应堆会普及化,尤其是聚变堆技术,如果能突破并实现小型化技术,未来的海船可以获得无限的续航力,海水中的氘氚就是燃料。

再进一步脑洞的话,更远的未来也许会出现极为巨大的水下要塞,它们负责为各个AI智能化的潜艇提供整备和充能、指挥。水面战舰全被淘汰,大洋中到处都是无人潜艇和单独的小型半潜式攻击平台。

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淡出了海军史的舞台,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舰船,直接作战的军舰会越来越小吗?

未来攻防兼备的两栖攻击舰会更大

前苏联解体前建造了基辅级航空母舰,该舰属于综合了远洋作战攻击防守设计思想,由于俄罗斯无力维护退役,但其攻防一体化作战能力值得借鉴。

随着科技进步,电磁炮、激光武器飞速发展,数年以后将取代现有海陆空武器装备,单兵作战武器,最负盛名的AK47也可能换成激光枪,士兵不需要携带数十公斤子弹,扣动扳机即可。

这些武器系统将改变舰船设计思想,未来的两栖攻击舰将搭载电磁炮、激光炮及导弹、隐形舰载机弹射器、陆战武器船舱,指挥塔高度太升十米左右,在其前后安装电磁炮及激光炮、右舷搭载数枚远程导弹,直通甲板设置弹射器及阻拦系统,船舱可以搭载大型气垫船,直升机,如果要完成上述武器系统的整合,船体必须足够大,估计吨位在6~8万吨左右,至少可以搭载20架隐形舰载机、20架武装直升机,才能具备有效的两栖作战能力,取代航母战斗群,成为新型攻防兼备的超级战舰。

图片来自网络!

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淡出了海军史的舞台,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舰船,直接作战的军舰会越来越小吗?

以色列的护卫舰当然很小。

其实并不是战列舰巡洋舰时代的直接作战舰艇越来越小了,而是被后生可畏的航空母舰逼出了历史舞台,而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当时为两大主力舰型护航的驱逐舰,护卫舰装备上对舰对岸攻击导弹之后,华丽转身变成了直接作战的军舰,他们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驱逐舰已经超过当年的巡洋舰吨位了。

当年的战列舰,巡洋舰之所以强大,除了他们的重装甲之外,主要是依靠装备了大量远程舰炮的密集重火力,以及持续作战能力,跟对手拼火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当年可没有那么多伴随保障舰艇。但现代海军作战战的主要火力是射程更远,威力、精准度可以一击毙命的反舰导弹和对陆攻击导弹,这已经大大扩张了海军作战的功能,一艘大型驱逐舰一个基数火力攻击的作战效能,如果对战当年没有拦截防护能力的战列舰巡洋舰,基本可以吊打一个大型舰队了。

虽然现代驱逐舰的舰射直接火力如此强大猛烈,但该现代海战中仍然沦落为非攻势作战的防御平台,只有在对陆攻势作战中才能发挥出它强大猛烈的火力性能。然而随着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飞航式高超声速制导弹药、电磁炮等武器的日渐成熟,将把这些驱逐舰护卫舰也退上海战场的主要舞台,依靠这些武器的远距离高效攻击型,就可以夺取舰载机的部分作战空间。

作为一支海上强国的海军,其必须装备的驱逐舰,护卫舰去承担的作战任务会越来越重,使用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持续作战和续航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这些舰艇的建造吨位也必须越来越大,越来越小的那是看家护院的濒海作战巡逻舰艇,或者更干脆一点就是缺钱。

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淡出了海军史的舞台,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舰船,直接作战的军舰会越来越小吗?

BattIeship〔战列舰〕用“皮糙肉厚”和大舰巨炮来形容更适合、战列舰依靠装甲、巨炮称霸海洋。(二战时期法国战列舰装备8门50口泾330毫米主炮)巡洋舰〔Crnisers〕古老的舰种之一,以多用途远航作战为主。(美国海军现代“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前苏联“基洛夫”级巡洋舰)

战列舰、巡洋舰都走过了辉煌时期、逐步淡出舞台。

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的“带刀护卫”驱逐舰、护卫舰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首先战列舰“大舰巨炮”的随着二战结束已经“退休”、成为了各国海军博物馆的展品。

巡洋舰的作战功能与驱逐舰有重叠。

Destroyer〔驱逐舰〕是一种多用途舰艇主要装备防空、反潜、对海等等武器系统。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说过:“海军所以可以用来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舰艇、我们会发现〔驱逐舰〕这一舰种具备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未来海上作战会大显身手……”

虽然,美国、俄罗斯、包括韩国仍然装备有巡洋舰、驱逐舰的发展和装备数量势头大过巡洋舰。

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淡出了海军史的舞台,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舰船,直接作战的军舰会越来越小吗?

除了航母和保障舰船,别的舰只也绝对不是越来越小,相反是越造越大!具体如何呢?

二战以后,战列舰、火炮巡洋舰、火炮-鱼雷驱逐舰……这些火炮舰只,逐步停止发展,被各种导弹舰只替代。因为火炮虽然比较可靠,但射程有限,作战效率太低,难以与飞机,以及之后出现的导弹相提并论。随着科技发展,水面舰和潜艇上的武器系统,和各种通讯设备、电子战系统、传感器等,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需要更多的空间、更大的排水量承载!除此以外,再考虑舰只在远洋上的适航性、自持力,则军舰只能越来越大。

另外,巡洋舰等古老舰种,内涵发生剧变!作为先锋和机动兵力,巡洋舰擅长单舰或小群在海上持续活动,担负前沿存在、侦察监视任务,但是在二战后,水面上的巡洋舰无法生存了,只能由水下的巡洋舰——核潜艇,接过"巡洋舰"的接力棒!苏联海军更是干脆,把飞航导弹核潜艇,叫做“飞航导弹潜水巡洋舰”(Ракетный подводный крейсер с крылатыми ракетами)!只有核潜艇才能单舰或小群,在前沿持续活动。许多新型舰只,需要撑起前辈的任务,这也需要越来越大!

这些的都对军舰的大小,产生各种重要影响。所有新发展的舰只,不断加大排水量,以下为满载排水量,或潜艇水下排水量的增加过程——

(1)近海护卫舰,从冷战开始后的苏军50型1186吨,增大到冷战结束时苏军1154型3800吨。

(2)远洋护卫舰,从二战末期美军"迪雷"级1892吨,增大到冷战结束时的"佩里"4100吨。

(3)驱逐舰,从冷战开始的美国"基林"级3460吨,以及苏联"30比斯"型的3066吨,到冷战结束时美国"伯克"基本型8135吨,以及苏联956"现代"级7940吨。

(4)攻击核潜艇,从第一代苏联627型鱼雷核潜艇4750吨,到971型Щука基本型多用途核潜艇的9100吨。

水面巡洋舰其实也一样。冷战开始时,替代传统巡洋舰的是美国驱逐领舰,以及苏联导弹巡洋舰,典型如美国"莱西"级满载排水量5670吨,苏联58型的5380吨,到冷战结束时,也是美国弗吉尼亚级11300吨,以及苏联1144型基洛夫级24400吨。如果冷战不结束,美国20000吨级巡洋舰也会出现!而冷战后的,虽然军备竞赛热潮长期减退,但今天又有复燃之势!欧洲许多护卫舰,都超过6000吨排水量,而英国的26型,满载排水量竟已经超过8000吨!至于驱逐舰,美、中、韩等国型号排水量,已超过10000吨,尤其美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满载排水量竟已达14564吨!

所以,没有越来越小,只有越来越大!

战列舰和巡洋舰都淡出了海军史的舞台,除去航母和保障性舰船,直接作战的军舰会越来越小吗?

现如今,动辄三四万吨甚至五万吨以上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早已成为了历史的的丰碑,诞生数百年之久的巡洋舰也已经走向了消亡。

当今时代,2万吨以上的大型水面主战舰艇只有航空母舰,以及补给舰,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海上预制舰等二线舰艇。那么将来的水面舰艇会不会越来越小?

恰恰相反是现如今绝大多数的舰艇都在大型化。

水面舰艇越来越小的错觉从何而来?

战争巨兽无非是战列舰以及战列巡洋舰。

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列巡洋舰的生命走向了尾声,各国海军中新造的战列巡洋只有胡德号,1948年全世界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声望号走进了拆船厂。

但是战列巡洋舰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就是在动力系统不发达的条件下,大型水面舰艇。必须在防护火力速度的选择题中选择两个选项。要防护要火力,那么没有速度,航速只有23节左右的老式战列舰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要火力要速度,那么就没有防护,战列巡洋舰都属于这个类型;要防护要速度?那么必须在火力上做出牺牲。

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动力系统的发展突飞猛进。锅炉功率密度暴增,原先需要20 30台锅炉才能够拥有20多年的航速,现在八台锅炉就够了。也就是说提高航速不会导致舰艇水线长度的恶性增长,所以战列舰不再需要做艰难的防护火力,还是速度的选择题了。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建造的舰艇除了big seven以外。绝大多数的舰艇都拥有27节以上的航速,甚至于航速高达30节舰艇都不在少数,那么想在这些军舰面前拥有航速优势,航速至少得35节,而航速到30节以上,每增加一节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航速是增长不下去了。因此原教旨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融合为了快速战列舰,直接后果就是战列巡洋舰被淘汰,老式战列舰消亡。

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列舰的丧钟被敲响1991年,从此再也没有任何的新造战列舰,1991年衣阿华级战列舰的退役标志着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但是战列舰消亡的实际背景是什么?航空母舰取代了战列舰的水面主力舰艇的地位。航母成了军舰的扛把子,水面舰艇的舰队核心由战列舰转为了航空母舰,在这种条件下建立建大如到因此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到五年内,各国纷纷停止了战列舰的建造计划,但是已经服役的战列舰,在战争结束之后依旧服役。

真正将战列舰的棺材板钉牢的是反舰导弹。200吨的导弹艇能够拥有4万吨的战列舰,才能够拥有的火力。就算200吨导弹艇只能携带两发重型反舰导弹,战列舰能带20发(倾斜导弹发射架)但是。20艘导弹艇的成本加起来能比过一艘战列舰吗?明显比不过。20艘导弹艇能干着一艘战列舰吗?那肯定的啊。武器都一样,导弹艇一方的火力通道数量明显更多,战列舰妥妥得跪!

(巴尔的摩级导弹巡洋舰)

就算考虑到防空问题,那么1万吨的重巡洋舰为基础改装的导弹巡洋舰,它的防空火力也是和战列舰一个层次的,毕竟防空导弹你必须把它放到高点的地方,而且导弹之间不能互相干扰,也就是说战列舰的甲板再大,它也不可能放四座以上的防空导弹。一万吨的巡洋舰无论是火力还是防空,都和一艘4万吨的战列舰差不多,甚至于巡洋舰做得更好,毕竟10,000的巡洋舰远比4万吨的战列舰机动性高,那么战列舰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因为反舰导弹的实用化,防空导弹的大量装配。战列舰成为了大而无当的代名词,因此战列舰被历史所淘汰。

巡洋舰的失落不是因为不需要万吨级水面舰艇而是因为水面舰的大型化

在海军诞生之初就存在的巡洋舰在经济了风帆巡洋舰,无防护巡洋舰,钢壳巡洋舰,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伪装巡洋舰,轻型巡洋舰,重型巡洋舰,导弹巡洋舰,和彼得大帝这种巡洋舰进攻能力的巅峰,与提康德罗加的巡洋舰最强之盾之后,巡洋舰的生命也已走到了晚生,时至今日,彼得大帝垂垂老矣,就算是即将服役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他的重新服役,也不过是因为俄罗斯缺乏大型船壳制造能力而已,对于美国而言,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提康德罗加号,已经走进拆船厂!

但是巡洋舰的本质是什么?无非就是一种吨位比较大的,能够跟着主力舰艇远洋的舰艇。

1885年动工的致远号穹甲巡洋舰标准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

注意关键词,2300吨。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的亚特兰大级轻型巡洋舰,标准排水量6000吨,满载排水量7400吨长164.9米,宽16.1米。

注意关键词6000吨。

那么现如今各国主力水面舰艇吨位为多少吨?

055型驱逐舰长180米,宽23米,标准排水量11,000吨。

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长165米,宽21米,标准排水量7700吨,满载排水量10,500吨。

45型驱逐舰,长154.2米,宽21.2米,标准排水量5800吨,满载排水量7350吨。

在军舰大型化的背景之下,驱逐舰已经取代了原先巡洋舰的定位,现在的驱逐舰已经能自由自在的航行4大洋。巡洋舰和驱逐舰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巡洋舰能够向大洋深处航行,而现在别说驱逐舰的,就是护卫舰都能驶向大洋深处。所以区别驱逐舰还是巡洋舰,只能是看各国想怎么称呼。

为什么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以及mlp等舰艇是全世界少有的平均吨位在万吨以上的舰艇。

对于战斗舰艇而言,水面舰艇尺寸增加确实能够更多的武装与雷达,以及更好雷达和居住空间,但是尺寸上升以后军舰的机动性会直线下滑,会对军舰的动力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建造的成本也会更高,并且导弹可是很贵的,一发导弹动辄几百万。坑再多不填满有啥用?在兜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还不如造两艘小点的呢。

但是对于航空母舰而言,尺寸越大机库空间就越大,携带的舰载机就越多,性能也越强!而且4万吨以下的航母往往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起降冲突严重,因此对于航空母舰而言,还是造大点的好。所有海军大国都在穷尽一切的想办法建造更大的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也是如此,舰艇尺寸会直接决定几乎尺寸及飞行甲板尺寸以及坞舱尺寸。

补给舰因为携带的大量的物资,对舰艇的空间要求特别高,这就会舰艇尺寸提出较大的要求,对于这类型舰艇而言尺寸小,直接等同于性能糟糕!

小结

对于军舰而言,大型化是必然的,曾经的定远级战列舰吨位也就8000多吨,到了一战时期,装甲巡洋舰的吨位都是8000吨起步。到现在德国的f125级护卫舰的吨位都8000了,也许在未来8000吨的导弹艇都有可能诞生。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一些极度特化的舰艇会失去其生存空间。风帆舰艇的极致一级战列舰是如此,大舰巨炮的极致战列舰也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