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这事儿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哈,不过仔细一想,外出远洋,大部分是男子,一行数月甚至数年。如果船上有年轻女人,确实不安全也不方便。

那么带一群50岁的老妇人就方便吗?嘿嘿,可别小瞧了这些老阿姨,带上她们好处多多啊。

从表面上来看,将这些年老色衰的老妇人带到船上没有任何价值,不仅不养眼,如果她们适应不了海洋环境弄不好还会成为累赘,作为一名出色的航海领导者,郑和也不可能不明白这件事情,可他之所以仍然让这些妇人上船,主要是她们带来的效益是大于弊端的。

航海活动虽然特殊,但是它的本质还是一种生活,拥有这种生活的兵士们也需要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可是古代时期的每个家庭中都有一个妇人来打理生活,男子们除了干活以外基本什么都不会做,所以这些长期航行在外的人就变成了“孤儿”。

为了让他们的生活回到正轨,郑和在出海之前就招揽了一批对家务活“轻车熟路”的妇人,这些妇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无论是在做饭还是在洗衣缝补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年轻女子们在这些方面就比不过妇人们了,所以为了实际产生的效益考虑,带妇人出海还是最“划算”的。

相对而言,年轻女性的身体素质可能要好一些,但其整体的“实用性”绝对不如这些中年妇人,这些女性无论是在生活经验还是在心细程度方面都不能和老妇人相比,船员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因此下降。

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安全考虑,这个前面咱们就说过。跟随郑和出海航行的船员大多都是精壮男性,这些男子长期漂流在海洋之上,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年轻漂亮的女性,所以这些人在生理方面是处于“积蓄”状态的。

如果将一批年轻女性运到了船上,那么男子们的目光就会被转移,女性们的身体安全得不到保障。要知道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用军法制度就可以约束的,即使是再现代,也出现过不少女水兵被性侵的示例。而且航海任务也可能因此变得不稳定,毕竟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之下,很可能会出现伤亡情况,这是郑和最不希望看到的。

而这些老妇人就不用担心什么了,毕竟这个年纪的人基本可以做船员的母亲,人老珠黄的她们对男子也没了吸引力。

此外还有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妇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她们的月经已经完全停止,古代出行非常讲究,船上绝对不能出现女性“见红”一事,因为这件事是非常不吉利的。

年轻女性的月经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如果将她们带到船上可能出现厄运,所以郑和只好选择了停经的妇人上船。

综上所述,郑和的这个做法是有着非常妥善的考虑的,他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船上需要有女性打理生活的问题,还将很多不稳定因素完全扼杀,这样他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航海任务。

这事儿收益最大的还是郑和,因为郑和是个太监,不能行男女之事,而这些船员也跟着他一起忍受寂寞,想想都能偷着乐。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郑和当年下西洋之时,船上都是壮丁,而人总归都是有欲望的动物,带上一些女子,不但可以照顾起居同样可以维护船上壮丁的生活、身体的平衡。

如果从这个角度想问题,带上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当然是正常的。可是,这些想法在古代时期都是不被认可的。原因很简单,古代航海的人很是讲究,他们对于自己出海前随行的物品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年轻貌美的女子虽好,可每月见红对于航海的人来说则是大忌。

所以,即便船上的壮丁有着男女之间的需求,如此严苛的出海禁忌也是所有人都不能冒犯的。

而针对于这一点,当年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带上一群年轻貌美的女子,却换做一群50岁的老妇人,难道只是单单为了避免每月在船上见红的问题吗?

答案明显不是,郑和下西洋时不带女子带老妇是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

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这样的行动一共进行过多达七次,这在当时很是落后的古代远洋技术中十分罕见。在郑和带领着自己的舰队在海上经历了28年的长途跋涉里,他带领着舰队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

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上,郑和绝对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民族英雄。

能平安地在浩瀚的大海上度过28个春秋,单单有着超强的航海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一艘船漂泊在海上,孤苦无依,郑和带领着床上所有的官员、水手等等人员,就如同在领导着一个国家,哪一个决策出现了差池都会影响全局。

所以,在郑和的船上,令行禁止一定是坚决贯彻到底的,无处不是危机的海上航行需要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态度。

而此时,对于壮丁来讲,男女之事只能放在一边,即便一开船就是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与其带着一群年轻女人在船上使得很多壮丁与女子产生暧昧、日久生情而导致无法做好本职工作,不如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耽误是航行进程还好说,一旦因为关键人员的注意力分散导致航行出现危险而把整船人陷入危险境地才是最要杜绝的。

由此,年轻女子不能登船随行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而在古代航海禁忌中“有女同行,不利航行”这样的引导下,为何郑和不带年轻女子却还要带上老妇人呢,难道老妇人就不是女人了吗?

其实,带着老妇人真正是利大于弊的,甚至说,郑和下西洋能顺利完成这么多艰巨的外交任务,这其中与老妇人们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

首先,老妇人比年轻女子的心思更加沉稳,年长的人更加善于从全局观方面考虑问题,即便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妇人也会在关键时刻识大体,这一点,年轻女子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其次,随行的老妇人可以担负起船上人员的日常起居。虽然,男人一样可以把日常起居事物料理清楚,毕竟,这样的琐碎事情老妇人是最擅长的。一路随行,老妇人给船员们缝缝补补,她们的生活经验远远胜过其他人。

再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点就涉及了外交问题。郑和带着他的部下,需要在远洋中跨越很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当然,穿衣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每到一个国家,老妇人会相应赶制出一些匹配当地风俗的衣物,而明朝当时的刺绣功夫也是出现在哪里就会引起当地人的震撼。这些老妇人更是将中国独有的刺绣功夫传播的最好途径。要知道,一个国家只有靠着文化、思想输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老妇人来到一些落后的地区还会帮助当地愚昧、落后的妇女们接生,把先进的理念传递给她们,这也是明朝国主赋予这些老妇人的使命之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郑和下西洋时,船上的这些老妇人绝对不是平庸一辈,她们肩负的使命绝对不亚于船上的壮丁们,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代表。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郑和,是个太监,但人家是身残志坚,前期为朱棣打天下,立下不小功劳,深得朱棣欣赏。在朱棣成了大明第一人后,郑和又是前后七次下了西洋,进行了伟大的航海事业。这让无数世人为之侧目。

在下西洋时,按惯例来讲,不适合带女子,但郑和在后期航海时,总是带一群50左右的大妈,这是为什么?

50岁的老大妈,很难和船员们发生乱七八糟的事情

郑和率领的大型船队,每次人数高达两万多人,最多一次,带了近三万人。这么多人当中,郑和还是带了一些50岁左右的女人。都说,兵船货船,有女不详。但是,人家老郑就不姓那个邪。

有人说了,既然是带女人,为什么不带一些年轻女子呢?你老郑不能进行人伦之事,但可以照顾一下士兵们的生理状况啊!

郑和虽然不能行“人事”,但如果带了年轻的女子,问题会非常多,麻烦会数不胜数。

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年轻的男女受到荷尔蒙的刺激,一不小心,就睡一块了怎么办?关键是,男人多,女人少,男人之间会不会为了女人而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如果这样,可能目的地还没达到,人可能就死一大半了。有些时候,年轻漂亮的女人是会引发大事的。

其次,年轻的女子们,虽然也能做些后勤,但每月总会有几天不舒服,会见红。而行船之时,最怕见红,如此大不吉利。

第三,如果年轻的女子们和下面的士兵或船员有了私情,郑和管还是不管?不管,势必会造成混乱;管了,下面人会被压制,之后,“中途双双溜号,一对一对私奔”的情况会此起彼伏的出现,这对于船队大为不利。

第四,那时候,安全措施很不到位,不像现在,没有什么“一夜情”的风险,是一支安全套解决不了的。如果在那时,年轻的女子被整怀孕了,这事咋整?一次航行回来,增加好多孩子,这可不是郑和愿意看见的,也不是朱棣愿意看见的。

因此,郑和只带年纪大的女人,绝不带年轻的女子。因为年纪大的女子,欲望很低,容颜已老,很难和船员发生暧昧,看起来就像很多船员的妈妈,谁还能下得了手?

有人说了,直接一个不带,不就完了吗?话虽如此,但带了女人,自有她的用处。

50岁的大妈们,到底能干什么

50岁的大妈们,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对船上人员的衣食住行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首先,说做饭吧,大妈们操持了一辈子的锅碗瓢盆,灶头上的经验,大多数都要远强于男人。本来就是枯燥的远行,如果能吃上可口的饭菜,那岂不是更好?

其次,说缝纫吧,大家的衣服不是铁做的,是布做的,在海风吹拂,阳光暴晒,干活摩擦等情况下,容易烂,这就需要缝补。有人说了,不缝补不行吗?这是行的,但是到了沿途国家,总不能露着屁股招摇过市吧,这让天朝的体面何在?所以,大妈们的缝补技术就有了发挥的余地。

第三,除了吃和穿,得病也是经常会碰到的,这些大妈们大多生了几个孩子了,照顾人上自有一套,对于简单的治疗,有着一些土办法,当然,大船是有专业郎中的,但郎中只看病,不管照顾人啊!这时候大妈们细致的照顾就成了得病士兵们快速康复的好办法了。

在大妈队伍中,经常还带有接生婆,带这干嘛?当然是接生了。问题来了,50岁以上的大妈不会生,而男人更不会生孩子了,那么接生婆到底有何用?

这些接生婆是为了在沿途帮助接生的,因为郑和在前面航行时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常常束手无策,曾眼睁睁看见过沿途落后地方的女子因生育而死,这对郑和刺激很大,因此带上了稳婆。当然,这个稳婆是多功能的,除了能接生,也能干些杂事。

很多人很疑惑,大妈们愿意跑那么远吗?当然,一是可以出国旅游,二是可以挣到工资,这要比在家强太多了。50岁的年纪,在家里就是看孙子,或者劳作田间,哪里有舒服日子?关键是挣得还不多。

总体来说,郑和带50岁大妈一起航行,民间传说和野史中是有这方面消息的,至于到底是不是真的,也无法完全肯定。但是,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消息属实的概率还是比较大。

不带年轻的女子,原因简单,是郑和担心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郑和七下西洋是个大活,光靠男爷们不行,需要一些女人协助才是正办。

对于题主所说的问题,没有很复杂的原因,就是为了干活方便。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和"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为了寻找明惠帝朱允炆及宣扬大明威德,明成祖朱棣命宦官郑和开始海上远航。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出航七次。

郑和每次远航,都长达数年之久,船队庞大,人员众多。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二百多艘海船,人数曾达到2.7万之多。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郑和的船队中,有大量的五十多岁的妇人。这看似很奇怪,其实是很聪明之举。

第一,如此庞大的船队,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人员。缝缝补补、烧火做饭、洗洗涮涮等等工作需要女人协助,这比纯爷们要方便许多。

第二,郑和出航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与世界来往,宣扬大明威德,也需要把一些技术如接生、养殖、纺织等等与外交流,有些活是男人们没法完成的。

第三,封建时代,传统的思想意识是忌讳女人出海的。女人在船上有许多的不方便,比如生理问题,这可是船家大忌。但是老龄妇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就可以上船出行啦。

如果换做是青年女子,麻烦事就多多了。男贪女欢是人之本性,争风吃醋是难以避免的,这不利于团结与和谐。面对一些五十多岁的妇人,这个问题就好多了。

除此之外,也没有啥大惊小怪的,说到底是工作需要。由此可见,大明朝不仅有了开放的意识,而且还很务实,是很符合世界潮流的。但遗憾的是,由于财政的问题,每次出航都需要大量的费用支出,大明朝不足以持续的支持远航,没有充分利用远航的机会与世界贸易,得以盈利,最终导致了难以为继。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这场远航活动总共进行了七次,历经28年,据悉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

这可是中国历史航海史上最大的辉煌了,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但是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他只是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是的,郑和下西洋的确带了一批老妇人上船,这究竟是何意呢?现在随有书君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 下西洋时,带年轻女子出航有很多不便

有人说,下西洋时航程那么长,带上一些年轻的女子上船。

既可以帮忙做一些杂物,又可以在他们无聊的时候,给船员们唱歌跳舞,这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嘛。

想想的确不错,但是不带年轻女子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郑和的团队全是血气方刚的大男子,加上出航一次就需要很长时间,也许会好几年。

带上年轻的女孩子的话,万一和船上的官员或者是水手发生了暧昧的关系,而导致他们每天不好好地做自己本分的工作,而想入非非。

由此要是使远航的进度变缓慢,拖延了皇帝交待的政治任务,那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这就是不带年轻女子的原因。

再者也有民间所说的,在古代航海中,除了客船外,其它运兵运货的船只都是不允许女人上船的。即所谓的“有女同行,不利航行”。因为年轻女子有月事会招致灾难的,所以因为这个禁忌,也不会带年轻的女子。

而郑和下西洋带一些老妇人出航,可以很容易的避开这些现象。并且挑选老妇人出航也是有双重作用的。

二、随行的老妇人不仅给船员缝缝补补做杂务,还把一手好的刺绣手艺传播到所路过的落后地区

郑和下西洋出航这个团队,一出行就是好几年。他们不仅要跨越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要经历不同的季节。所以换穿衣物也是航行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

要知道在明朝那个时候,布袜子和布鞋子都不如现在的耐穿耐磨。而衣服因为是棉麻的,所以也特别容易破旧。

况且这些衣物制作起来也没有现在这么快,因为是纯手工的,所以就特别费时费力。

所以带上这些上年纪的中年妇女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将士们赶制新衣,缝补衣物、袜子,还要给他们纳制鞋子。

有人说,船员出行时带上新衣物不就行了吗,还非的带这么多老妇人?是的,带老妇人是必须的。

要不这一出行就好几年,那成千上万的士兵得带多少衣物?都带上不得装满几艘船啊!如果不带老妇人,士兵就得自己缝补,大男子粗手粗脚的,缝得肯定针脚粗,样子丑。

要是穿着这些丑针角的衣物和鞋子,到途径的国家登陆,这还不让人笑话我们的大明朝有多落魄吗?

所以还是需要带会缝补的妇人出行的。当然可不要小瞧这些妇人哦,她们可不是普通人,她们的绣工那是相当厉害。那缝补手艺,会让人看不出缝补在哪?那鞋子制作出来,也会让人穿的舒服

当然带着这些老妇人出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传授沿途落后国家的一些女红手工。

中国古代的刺绣手工,不仅在当时精美无比,就是放到现代那也是无可比拟的。

所以郑和带着她们去传授女红,也是为了表达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 这些随行的老妇人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帮助落后国家的妇女接生

郑和在以前下西洋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国家还是相当的落后,生活的非常原始。她们不仅在医疗上知之甚少,对于生育繁殖这方面的内容认知的也特别地少。

就在生育这方面来说,孩子生出来后,总是要割断脐带的。而落后地区的妇人们也知道,但是她们却总是用尖锐的碎石去隔断脐带。

这些碎石上常常有很多污秽的东西,这样的话很容易感染,容易导致产妇死亡。同时由于护理不当,这也导致许多小婴儿一出生就死去了。

所以呢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施诊治病,还要教当地人怎么接生。

而这些岁数大的老妇人,她们在接生这方面也是比较有经验,也就可以帮助这些人接生,教会她们一些生育繁殖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减少产妇的死亡率和孩子出生的死亡率。

当然郑和所做的施诊和帮助落后地区妇人接生,也正是明代皇帝交给他的一个使命。

明代皇帝让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不断地向海外诸国来传播我们中国的先进医术,发扬一下救死扶伤的精神。

而郑和的这一举动也确实是受到了海外诸国的热烈欢迎,也被这些国家传为了一段佳话。

这样呢,明代的皇帝目的也就达到了,其实就是借郑和之手向海外诸国耀武扬威呢。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船员最多,同时也是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是聪明的,他带了一些老妇人一起去远航,是有他的用意的。

这些老妇人也的确不负众望,发挥了她们积极的作用。

这也促进了这些国家与大明的友好,让更多国家了解大明,知道大明的辉煌。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年轻女子,带了一群50岁的老妇人,这是真的吗?

郑和在历史上名气非常的大,七次下西洋彰显国力,曾有历史学家分析,如果那个时候郑和走的是殖民掠夺的道路,那现在历史可就不一样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这期间发生了不少趣事,人们在茶余饭后也会讨论一番。有人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一个年轻女子都没有,全都是一些五十岁左右的妇人,这是真的吗?

实际上这事的确有,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总会在船上带许多五十岁左右的女人,并且还都是专门挑选的一些丑女,那么郑和为什么这样做呢?按理来说他们长时间的出海应该是带一些年轻女子才对,对于这些青壮年来说,出海远洋也是很枯燥的,在封建社会,带点年轻貌美的女子陪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郑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实际上原因非常的简单,郑和要这些女人就是去为船员们缝衣做饭的,这些老妇人一般都是心灵手巧,在航海的过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年轻女子则不一样了,她们哪里受得了这个苦?而且年轻女子带着反而是个祸害,女子数量肯定不能太多,那么如果真的是一些年轻的女子,那么就会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女子跟谁?时间久了有人不服,必定会内乱。

于是乎干脆就不带年轻的女子,省的麻烦,而且让这些女子上船,即便是内部没有矛盾,那么船员也不会专心工作,带了五十岁的妇人则不同了,船员们总不会对她们有想法,而且郑和选的时候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这些妇人必须是绝经的才行。

古人都非常的迷信,古人认为女子来月事,尤其是在船上,如果见红的话那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件事,所以出于这个理由,郑和也不会带年轻女子,带着老妇女不仅是能够照顾船员们,而且也不会让船员争风吃醋。从这也可以看出郑和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