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统治中国47年,快死了为什么还立三岁溥仪,让平庸无能的载沣摄政?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这个掌控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终于交出了她的权杖。而接替这个权杖的,却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即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慈禧为何会选择三岁的溥仪为帝呢?主少国疑,乃是大忌啊!

这个原因其实比较简单,并不是所谓的光绪第二,为了权力好控制。当时慈禧都快死了,她没有必要再去搞这些。她立溥仪,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儿子同治皇帝,以及整个爱新觉罗家族的传统。

众所周知,慈禧儿子同治帝无后,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慈禧立了其堂弟光绪为帝,自己再度到幕后垂帘听政。慈禧一直觉得有愧于儿子,她想要同治一脉能够传承下去。所以她在光绪之后并没有选择到和同治同辈的“载”字辈里面去选择新君,而是在“溥”字辈里面去选。当然了,溥仪毕竟年纪太小,最初并不是第一人选。最开始慈禧想的是让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可是当时光绪帝尚在,群臣一致反对,所以就没成行。紧接着载漪因为义和团事件获罪,溥儁便失去了再度上位的资格。多年后,光绪病重,慈禧便选择了载沣的儿子。

从血缘关系来讲,溥仪算是爱新觉罗家族里面离同治最近的,都是道光一脉。而溥仪的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荣禄的女儿,很小便辈慈禧收养在宫中,出于这层关系,慈禧对溥仪也多了一份溺爱。

溥仪继位之后,按照宗法,他被过继到同治名下,慈禧算是完成了自己对儿子的承诺。当然,溥仪的登基更表示大清传统的回归。在清朝历史上,从来都是父死子继。直到同治这里,因为无嗣,慈禧为了便于掌控权力,选了光绪,由此大清皇位传承变成了兄终弟及。其实最初由大臣建议过,干脆立载沣算了,避免国无长君,主少国疑。可是慈禧依然坚持选溥字辈,她得理由就是如果立载沣,那么大清得皇位便是三代皆为兄弟相承,如此可谓史无前例,大不相宜

而溥仪这样算是又将传统改了回来。

至于,为什么立载沣为摄政王,这个其实也没多大问题啊。首先载沣是溥仪生父,他当这个摄政王再好不过。没有哪个老子会专门坑儿子吧?肯定会尽力帮助儿子啊。

而且就当是的爱新觉罗家族来说,载沣算得上是比较有能力的人物了,深受慈禧的器重,在光绪朝就是军机大臣,大权在握。当时的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劻年纪也大了,基本不管事儿,大小政事都是载沣在处理史称“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军国大计莫不总揽”。当年袁世凯也得忌惮其三分。

当然了,说他平庸无能也没错,其在当摄政王的这三年里,毫无建树,反倒是进一步将清朝推入深渊,甚至有人说清朝就是亡在他手里。因为当时的清朝名义上的首脑就三个人。即宣统帝、隆裕太后,还有他这个摄政王。而咱们都知道,前面两位一个是不知事的小屁孩儿,一个是安分守己的寡妇,他载沣才是真正的操盘人。

但是没办法啊,当时慈禧已经没有人选了,载沣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儿的无奈之举。不然清朝也不会那么快就亡了。

那么咱能说说慈禧没有私心吗?也不对。慈禧肯定是有私心的。

比如她要为自己死后的待遇考虑。

相信她自己也非常清楚,她掌权之时做了很多危害国家的事情,所以为了让自己死后有一个高居庙堂,睡得安稳,她就必须“培养”一个至亲之人来接替皇位。

溥仪显然和自己关系亲密,再加上其年纪尚小,后面再隆裕太后得言传身教下,对自己必然不会有太多的负面印象。

慈禧统治中国47年,快死了为什么还立三岁溥仪,让平庸无能的载沣摄政?

这个问题的提法有点"弯弯绕"的感觉,就直接问:"宜统初年,醇亲王载沣凭什么成为摄政王?"

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74岁了。算起来进入皇宫也58年,对大清的统治也有48年。

八十年代末,曾经看过德龄的小说《瀛台泣血记》,和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书中祥细记叙了慈禧太后最后的日子。

⋯⋯十月,身体状况明显下降,体力不支,尽管她一天到黒求神拜佛,烧香许愿,但是,天命难违。

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使她深知权利意味着什么,她必须紧抓不放。但也在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作一些安排。

病重期间,她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马上把醇亲王载沣三岁的儿子溥仪迎入宫中"。

当光绪去世之际,己经进入弥留阶段的慈禧向朝廷内外宣示溥仪为大清入关后的第十代皇帝。

在这之前,慈禧即下了一道懿旨:"现值时事多艰,𠻸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秉裁政事"。

"⋯予之训示"就是我的训示。慈禧对权利的重视直到咽气为止。

载沣是谁?

他是宣统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溥仪的母亲就是慈禧太后认的干女儿,军机大臣荣祿的亲女儿。由慈禧作主许配予载沣。

载沣的父亲就是甲午海战时任海军衙门总理的醇亲王奕環一一李鸿章顶头上司,道光第七子,咸丰親弟弟,同治的亲叔叔,光绪的生父,宣统的爷爷,更重要的是,他是慈禧的亲妹夫。

(亲爱的读者,眼花缭乱了吧)

勒个海军衙门总理的头衔记清楚就是了,其它都是浮云。

大清朝海军总理衙门的几十把算盘每天打得冒火星,进出的白银如流水般的汹涌澎湃。

肥水岂能流外人田?

海军总理的五儿子载沣做摄政王没有错。

北京后海的银绽桥,一个极其普通的石拱小桥,却成全了一位佳人,他在桥下埋炸药时失手被抓,袭击对象就是摄政王载沣。

载沣说实话,接手了一个很烂、很烂的摊子,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挽救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大厦将倾,总不能说载沣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你行你上。

慈禧统治中国47年,快死了为什么还立三岁溥仪,让平庸无能的载沣摄政?

慈禧太后,是满清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总代表,她一生自私自利,权利欲极强,骄奢淫逸,顽固透顶,可以讲,满清之灭亡,她负主要责任。

从咸丰皇帝驾崩后,因为皇子幼小,慈禧开始垂帘听政,等到同治帝亲政后,她还不愿意交权,继续干政。同治帝苦闷异常,常微服嫖妓,得性病而亡。慈禧又拉出一个小皇帝光绪,继续垂帘听政,光绪亲政后,实行变法,慈禧大怒,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囚禁了光绪,继续干政。竟然愚蠢地对外宣战,造成八国联军侵华,把国家带入深重的灾难之中。

一九O八年,慈禧病重,知道存世不多,命人毒死光绪帝,为了再搞垂帘听政,又选了一个三岁的儿皇帝溥仪,她当太皇太后,好继续统治。可没几天,一命呜呼,结束了最恶的一生。她一生,三次垂帘听政,执政四十七年,专门卖国,把国家多次带入历史深渊。

满清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三个皇帝均为傀儡,都是未成年的儿皇帝,造成政治动乱,政权不稳。历史上不乏小皇帝,可三代均为小皇帝执政,是极为罕见的。这完全由于慈禧太后自私自利,权利熏心,满清最后灭亡,连满族贵族内部统治阶级高层都认为,慈禧是负主要责任的。

慈禧统治中国47年,快死了为什么还立三岁溥仪,让平庸无能的载沣摄政?

咸丰帝只有同治一个儿子,十九岁就病亡了。同治无子,实际上此时清朝的帝系,已经断了。只好从近亲中选则,咸丰最亲近的弟弟是恭亲王,但恭王执政多年,从小又得到道光皇帝的宠爱,高贵的出身,几乎可以和慈禧抗衡。另一个可选的是醇王,醇王的老婆是慈禧的妹妹,这是亲上加亲,光绪与同治既是堂兄弟又是表兄弟。且醇王忠厚,以慈禧的旨意行事。所以选了光绪。光绪则以过继给咸丰做儿子的形式当了皇帝,醇王也叫皇帝本生父。

再讲溥仪,光绪无子,载沣娶了慈禧的侄女,也是最亲的人了。既要和咸丰近、也要和慈禧近的亲戚,于公于私,无可挑剔。

这种特权世袭,最终是要衰亡的。这是必定的。

慈禧统治中国47年,快死了为什么还立三岁溥仪,让平庸无能的载沣摄政?

当时立溥仪作为皇帝的时候,慈禧已经“病入膏肓”,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而当时的清政府也是风雨漂泊,如果立一个成年人作为皇帝的话,怎么也可以将清政府挽留一二,但出于慈禧为政数十年的考虑,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溥仪。

在封建时期幼年天子是最好控制的,只能由“摄政”大臣来进行干涉朝政,同时在古代的“以孝治天下”氛围中,太后的权利也是相当大的。

虽然清朝在立储君这个事情上有“传统”父死子继,但这个传统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已经立同治的弟弟(表弟)光绪为皇帝了,所以这个古训在慈禧看来也是没有必要的。

血脉上的联系

同治是慈禧的亲儿子,光绪为亲妹妹的儿子,但光绪去世之后就很尴尬了,因为光绪皇帝首先就不是亲生的了,但可以名义上“过继”一个孙子来当皇帝。

于是这时候的慈禧就选择了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让溥仪过继给光绪,同时过继给同治。这样,溥仪就变成了慈禧的孙子,可以上太庙奉祭她了。

如果立载沣为皇帝,这种做法就不恰当了,不可能把载沣过继给同治啊,而且要是立载沣为皇帝的话,那么清朝的江山也落在了外人的手中。

历史地位上的考虑

慈禧的一生虽然有过向“全世界开战”的宣言,但更多的则是贪图享乐,签订众多的卖国条约,为了防止在自己过世之后背上难以洗刷的骂名,也必然会选择一个利益捆绑的皇帝坐上皇位。

而这个时候年幼的溥仪就出现在了慈溪的面前,作为自己名义上的“孙子”,溥仪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诋毁自己奶奶的事情。

慈禧的权利欲望

作为控制了清朝数十年的老佛爷,慈禧的权利欲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尽管说当时的慈禧已经病人膏肓,可是谁又想离开这个花花世界呢?

所以当时的慈禧出于日后权利的考虑,也最终的选择了溥仪作为“幼年天子”以期望自己挺过了这一个坎之后继续的掌控清朝。

所以溥仪也是慈禧最好的接班人,经过了各个考虑之后最好的接班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