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为何最终被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呢?

这其实很必然的结果,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大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而这样的历史背景,就给了他一个框架,内容可以改,结局你是改不了的。

比如襄阳城注定是守不住的,而朱元璋是必须要当皇帝的,不然金庸就是颠倒历史,那么其小说依据历史的那种代入感也就没有了。

所以,小说里朱元璋最终成为明教之主,夺取天下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张无忌,他其实也不适合去坐那个天下之主的位置。

张无忌毫无政治野心:

众所周知,张无忌是明教教主,也是“反元红巾军”的幕后大BOSS,若元朝被推翻,手握雄兵,一统武林的张无忌必然会成为建立新王朝的九五至尊。

但最终却被一介小卒朱元璋夺了权,这样的结果难免令人不解,难道武艺天下无敌张无忌怕了朱元璋不成??

其实不然,在张无忌的眼里,朱元璋只不过是一具会走路的尸体,但凡张无忌动了杀心,顷刻之间便可取走朱元璋的性命。

张无忌之所以放任朱元璋在明教内部发展其各人势力,是因为张无忌毫无政治野心,所以他对朱元璋的不轨行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换句话来说,朱元璋完全是在张无忌的默许之下去“谋朝篡位”的。

张无忌生性优柔寡断,多愁善感,而且过于沉溺女儿情长的生活,张无忌的初恋是周芷若,他之所以又爱上赵敏,完全是因为赵敏的性格与张无忌截然相反。

当张无忌针对某事举棋不定时,赵敏能够第一时间代替张无忌做出决断,像张无忌这种依赖于女人作决定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呢?

比如张无忌带领明教三大法王前往武当山救急时,青翼蝠王为了加快脚程,决定动用武力去抢几匹好马,婆婆妈妈的张无忌认为抢劫是缺乏道德的行为,一再劝说青翼蝠王不要这样作。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武当派正处于危及存亡之际,可张无忌却为了抢几匹马这种小事而犹豫不决,可见虽然张无忌豪气干云、武功盖世,却不是一个当领袖的材料。

毫无政治野心的张无忌所渴望的生活并不是权倾天下,而是曾经和其父张翠山,其母殷素素,义父谢逊一起居住在冰火岛的日子,那段时光是张无忌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张无忌从未想过要去做一个毫无自由可言的皇帝,因为在张无忌的眼中,锦绣山河就如同马粪一般廉价。

张无忌的心愿已了:

张无忌是一个传统的侠客,他的人物性格与郭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无忌最大的愿望是驱逐异族,还汉人一个相对能够安居乐业的国家,因此张无忌没有去刺杀朱元璋、徐达等人。

因为张无忌知道,一旦杀了朱元璋,反元的农民军将会四分五裂,蒙古大军将会获得喘息的机会,一旦起义失败,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小说里张无忌曾这样说道:

“朱元璋这厮忘恩负义,那也罢了。徐常二位大哥与我何等交情,但为了一己富贵,竟也会叛我。他三人身系义军重任,我若去几掌杀了,只怕义军便要瓦解冰消。我张无忌原本不图名位

既然朱元璋有能力领导人民抗击元朝,那么自己又何必去节外生枝呢?

张无忌早已计划好了退路:

辞去明教教主之为的张无忌,怀抱着赵敏、周芷若两为绝世美人游山玩水,隐居江湖,如神仙眷侣一般享受人间的逍遥之乐。 难道张无忌不怕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会斩草除根吗?

其实张无忌一早便计划好了退路,赵敏是汝阳王之女,在蒙古国的地位非同寻常,张无忌在退居二线之后便和赵敏、周芷若一同去了大漠,由赵敏的哥哥王保保严密保护着。

张无忌虽然没有政治方面的野心,但并不等于张无忌是一个没脑子的家伙,他在登上明教教主的宝座时,便已经开始计划如何功成身退了,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朱元璋是整部《倚天屠龙记》中最大的赢家。

但在我看来,张无忌才是最成功的人,他为父报仇、统一武林、借朱元璋之手抗击元朝,最后抱得美人归,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做皇帝虽然好,但怎比的过作神仙逍遥?

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为何最终被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呢?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非常受大家欢迎的一部,其中男主角张无忌堪称金庸先生所有武侠小说中最完美的男主角,他武功高强,宅心仁厚,妙手回春,最后一统江湖,成为一代大侠。

但是,为什么张无忌这么出色的人物,没有成为推翻元庭开创大明王朝的第一人呢?其中又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小哥详细分析。

第一:遵循历史。

在历史上,是没有张无忌这个人物的,而金庸先生塑造张无忌的原型,其实是参考了元末明初人物韩林儿。

韩林儿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抗元领袖,到了他父亲韩山童时代,依然是各地抗元义军的领军人物,后来韩山童被叛徒出卖牺牲,其下属白莲教教众继承了韩山童的遗志,继续抗元大业。后来刘福通等人攻克了颖川,接韩林儿至毫州,推举为帝,号宋,年号为龙凤。

他们的起义对于叫做红巾军。

随后的几年,由于战事失利,致使朱元璋坐大,最终被朱元璋设计沉江。

所以说,历史上击败元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张无忌无心于民生大计。

纵观全书,张无忌一步步名扬天下都是被逼的,他解光明顶之围,因为自己的义父金毛狮王,外公白眉鹰王都是明教之人,自己的母亲也是明教之人(天鹰教是从明教分裂出来的),他清楚明教所作所为,并不是江湖人口中的“邪魔外道”,他解少林寺之危,是因为他想化解明教和江湖正道之间水火不容的相处境地,他赶赴武当派,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武当五侠张翠山,自己的师公张三丰真人有难,武当派危机,他岂能不去救援?他当明教教主,也是非常无奈的,并且经常萌生出等义父金毛狮王归来,他就遵阳教主遗命,传位给金毛狮王。

张无忌对于蒙古人并不是嫉恶如仇,他疲于江湖奔波,忙于化解各大门派的纠纷,自己是焦头烂额,身心憔悴,这都是被逼的,假如江湖太平,各门派本分安宁,他又怎么会在江湖中厮杀打拼?

张无忌幼年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流落江湖,在混乱的江湖秩序中小心翼翼的艰难的活着,所以他的追求也非常简单,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找个没有武林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地方,安安静静的过小康生活。

所以说,张无忌的心性决定了他不会去打天下争天下,最后,他传明教掌教之位于杨逍,和赵敏过二人世界去了。

第三:朱元璋势大。

在《倚天屠龙记》三联版中,金庸先生最后对杨逍的评价是“年老德薄”,而对朱元璋的描写了“羽翼已丰”。只不过再后面的新修版中,删除了这些情节。

根据《大明英烈传》(单田芳老先生经典评书之一)记载,朱元璋称帝之后,苏州王张士诚,南汉王陈友谅不服,朱元璋亲自出征,这期间他得到胡大海,刘伯温,常遇春,周颠,铁冠道人等很多江湖人士的帮助,最终扫平反贼,统一了江南七省。《大明英烈传》虽然是野史,但是周颠,铁冠道人却都是明教五散人成员,常遇春也是明教之人。可见朱元璋长期在底层率领大家进行抗元大业,深得民心。

而五散人本来就不服杨逍,这些人生性乖张,张无忌离去传位于杨逍,时间一久明教内乱又生,所以才有了杨逍“年老德薄”,说白了就是没人服他,而朱元璋奋战在抗元第一线,不管是战绩还是拉拢人心都做的非常好,风头完全盖过了杨逍,最终“羽翼已丰”,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就是张无忌回来明教,再想指挥他,估计都很难了。

点评:在张无忌登场的时候,虽然金庸先生为他安排了悲惨的生世,这符合先生武侠作品的一贯思路,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张无忌得奇遇,遇贵人,一帆风顺的来到世人面前,走上武林领袖的位置,而张无忌最后携挚爱赵敏归隐,这也算是金庸先生为张无忌安排的最好归宿了。

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小哥原创。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为何最终被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呢?

张无忌有赵敏这个智囊在身边出谋划策,怎么可能会被朱重八的简单计策所迷惑?之所以会假装中计,愤怒离去,只不过是行瞒天过海、李代桃僵之计。最终成功上位者,仍是张无忌本人。朱重八为何要改名为朱元璋?诛元者,张无忌也!

倚天后期,明教百万余教众席卷天下,大有逐鹿天下、问鼎中原之势。张无忌作为明教教主,美人在侧,大权在握,自然也是意气风发。少室山下大破元军之后,张无忌带着赵敏巡视天下,路过洪水旗下凤阳分坛,受到了昔日的好兄弟徐达、常遇春以及当时的凤阳分坛坛主朱重八的热情招待,不料却中了暗算,被囚于地牢之中,朱重八以韩林儿的事故意误导,让张无忌误以为自己的两位好兄弟背背叛了自己,心灰意冷之下挂冠而去,将教主之位传给了杨逍,自己带着赵敏远赴蒙古隐居。

事实真有如此简单吗?有赵敏这位在金庸江湖中聪敏程度排名前列的奇女子辅助,张无忌岂能如此就上当受骗?后续的发展完全出乎意料,精彩万分。

两大要事促使张无忌完成了心灵蜕变

张无忌从练成九阳神功现身江湖到最后携手赵敏归隐,只有短短的一两年时间,特别是从他当上明教教主后,一大半精力都放在了他的义父谢逊身上。为他化解恩怨,上少林救人等。谢逊在张无忌的心中占据了极大的份量,可以说从张翠山夫妇离世后,谢逊就成了张无忌关系最为亲密的人,甚至还要胜过他的师祖张三丰。

濠州城的婚礼上,就凭赵敏手中所持的疑似谢逊的几缕金发,张无忌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和周芷若的婚礼,完全不顾当众悔婚对周芷若是多大的打击和羞辱,由此可见谢逊在张无忌心中的份量。

然而在屠狮大会前后,张无忌三闯少林三渡所摆下的金刚伏魔圈皆无功而返,第二次甚至搭上了他的外公白眉鹰王殷天正的性命。屠狮大会上,亲眼目睹谢逊被群雄羞辱,最后自毁武功自困少林,张无忌却压根做不了什么,这种眼见亲人受难却无能为力的痛苦折磨得张无忌无数个夜晚彻底难眠。有盖压天下的武力又如何?照样无法保障亲人的安危。张无忌第一次开始思索自己此前的行事风格是否出现了问题。

促使张无忌开始转变的则是赵敏对他真正的倾心。张无忌虽然在感情上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但好赖他是分得清的。赵敏贵为绍敏郡主,却为了张无忌不惜与汝阳王决裂,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地位、荣誉、骄傲等一切东西。

然而赵敏又得到了什么?正道各派对赵敏始终放不下心防,明教教众也对这个要推翻的政权的郡主放不下成见。张无忌的身边还有着周芷若、小昭、殷离这些竞争者。赵敏为了爱情可以说是卑微到了极点。

张无忌不是无情的人,他也有心,也有肝,也有自己身为一个男人的骄傲。如果不能为一个女人争取来她在乎的东西,那这个男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既然赵敏享受那种一呼百应、人前显贵的生活,张无忌自然想要给她她想要的。也许拥着赵敏坐于紫禁之巅,指着眼前的大好山河,笑着对她说:“看吧敏敏,这就是你无忌哥哥为你打下的江山!”,这才能无愧于一个男人,一个掌握着百万教众,拥有巅峰武力的男人!

在赵敏的指点下,张无忌从容布局,成功谋得江山

张无忌开始布局谋夺天下,从少室山下杀退元兵正式开始。

从周芷若和宋青书手中取得《九阴真经》和《武穆遗书》后,张无忌将《武穆遗书》交给了自己童年就结识的好友徐达,让其认真研习岳武穆的毕生经验,这也是张无忌下的第一步棋,这成棋也成功助徐达成就了日后大明第一统帅,替他打下了大半个江山。

第二步妙棋就是传位于杨逍。张无忌不是傻子,他明明知道在他当上教主之前,杨逍就完全不能服众,明教在他的领导下四分五裂,完全成一团散沙之势,其他法王和五散人完全不买杨逍的账,后来的右使范遥对杨逍也颇有服气。传位给杨逍,就是为了让明教无法真正形成合力,再次陷入内乱,何也,这其中自然是有说法的。

赵敏熟悉历史,自然知道自古以来,凡是一个王朝的建立,从来没有过靠教派的力量完全成事的先例。北宋末年以摩尼教的名义起事的方腊就是最好的例子,纵然声势再大,最终还是烟消云散。万一成事,教权和皇权的矛盾该如何化解?中原王朝从来没有过政教合一的先例。一个正式的朝廷必然有着完善的体系,和维系教派的力量完全是相悖的。

最重要的是,张无忌看似靠着绝对的武力镇压一切,让明教上下高层对他恭恭敬敬,但内里却也暗流涌动,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明教的权力架构其实是极不合理的,高层缺乏对遍布全国的义军绝对控制力。

四大法王作用只是护教,五散人起着联络各地的作用,左右二使只是掌握着分布于光明顶的其他异族力量。遍布中原的百万教众完全掌握在五行旗手中。而五行旗独立性太强,明教高层缺乏对其有效的控制手段,渐渐有了尾大不掉之势。特别是每旗皆掌握着数十万教众,手中有权,野心自然就像春天的野草疯狂滋长,对张无忌等一帮明教高层的命令阳奉阴违,暗中打起了小九九。而五行旗主皆经营多年,亲信众多,强行处理只会出现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

如果一直靠着明教起事,成功之后如何解决后续的一堆问题,这是一件极其耗费心力的大事。在了解到童年好友徐达和常遇春等人目前的情况后,张无忌和赵敏商量后,一个完整的计划渐渐成型,那就是瞒天过海,李代桃僵,从下到上,一举解决明教教权和日后皇权不相兼容的问题。

在秘密会见了徐达和常遇春等人,征得二人意见后,张无忌假意中朱重八之计,愤怒离去,传书将教主之位留给了杨逍。杨逍继位后,其他几人对他果然是面和心不和,明教政令不再畅通,席卷天下之势稍缓。

张无忌击杀了朱重八,以朱重八的身份开始布局谋夺天下。他第一步就是改名为朱元璋,取的就是诛元者,张无忌的意思。凤阳分坛隶属于洪水旗,张无忌借宴请洪水旗旗主唐洋之时利用《九阴真经》中的移魂大法将其控制,掌握了其手中的二十余万教众。随后靠着同样的手段,又掌握了厚土旗和锐金旗,从而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此后投奔烈火旗的陈友谅也靠其高明的手段控制了明教一部分精锐,靠着掌握了《武穆遗书》,统帅能力达到顶峰的徐达和勇猛善战的常遇春的帮助,张无忌一系夺得了江南大半土地,和陈友谅开始争夺天下。鄱阳湖一战,张无忌一举两得,击败了陈友谅不说,还将原唐洋一系的亲信力量基本消耗一空。

此后的几年征战,明教老教众基本都死于战争之中,杨逍等明教原高层控制不了中原起义的教众,只能带着部分亲信回到光明顶。江南土地尽入己手之后,张无忌以朱元璋的名义在应天府称帝。江山大半都是靠着明教的力量打下来的,张无忌也干不出完全忘本的事,国号还是定为了明。

只是对完全失去了存在价值的明教,已经成为朱元璋的张无忌在赵敏的劝说下还是狠下心肠,命汤和带领两万精兵攻山,一把大火将光明顶烧为了白地。残存的明教力量聚拢在平定州西北四十余里的猩猩滩,以黑木崖为总坛,不敢再以明教为号,拆分明字,改名为日月神教,且教义也作了修改,不再以争夺天下为己任。张无忌最终还是网开一面,允许他们以一个纯粹的江湖门派而存在。

张无忌之所以会选朱重八为替代目标,也是听从赵敏的意见。在见到朱重八的第一眼起,本是同一类人的赵敏就从其身上看出了这将是张无忌未来的劲敌。而凤阳分坛也有张无忌早年带杨不悔上昆仑山时遇到的诸多好友,正好可以借势而起。所以最终登上帝位的不是明教教主张无忌,而是化名为朱元璋的张无忌。

以上内容非正史,只是借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的壳杜撰的故事,聊以搏君一乐,请勿较真。

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为何最终被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呢?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第一百零二期:“倚天屠龙记篇”之《张无忌让位之谜》

张无忌被朱元璋窃取了天下,这当然只是对《倚天屠龙记》中故事的猜测。小说中朱元璋得益于明教教众的辅助,在明教起兵反元的起义中最终功成名就,登上帝位,并以明教教名为国号,建立了“大明”。然而朱元璋开始只是明教凤阳分坛的一个坛主,按道理来说,明教的起义军,权归教主,推翻元朝之后建立的政权,登上帝位的应该是教主张无忌,朱元璋为何却能反登大宝,实际上,张无忌被窃取的只是军权,并不是最终的天下。

张无忌为何要让权给朱元璋呢,其实在小说中,金庸先生是已经给出答案的。不过结合小说的一些人物性格,羽菱君认为这里面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张无忌被贪图权力的朱元璋给设计了。

张无忌对明教的贡献之大,是毫无疑问的。当年六大派围攻光明顶要不是他的横空出世,指出成昆阴谋,明教早已被连根拔起,惨遭灭教。他的武功盖世与对明教的大恩,让明教上下一众归心,进而被推为教主,让原本四分五裂的明教重新凝聚,从而促使抗元大业蓬勃发展。后来又是张无忌消除了明教与武林各派的隔阂,整合了中原武林的力量,形成了一个抗元的统一战线,让汉人的复国大业进入高潮。

不过随着抗元起义的形势一片大好,明教起义军中的领兵将领就难免会出现异志之人,朱元璋就是这些人当中的其中一位。红巾军捷报连连,身在濠州城成为一方领袖的朱元璋声名赫赫,手下徐达、常遇春等个个虎将,大有席卷天下之心,横扫六合之志。然而朱元璋作为明教教下的一名分坛坛主,即使有不世之功,自己千辛万苦带领弟兄出生入死取得的胜利果实也会落到另一个人的手上,这个人便是此时的明教教主张无忌。换谁谁都会心有不甘,特别是朱元璋这种寡义之人,本来就不想有人分享他胜利的果实,更不要说拱手送给他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只有通过夺权把军队私有化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于是在他的设计下,红巾军的名义首领韩林儿被灌上通敌卖国的罪名,等待教主张无忌驾临濠州城。张无忌跟赵敏到达濠州之后,他瞒过徐达和常遇春两名与张无忌情深义重的心腹大将,用蒙汗药酒把张无忌毒晕,他知道张无忌功力深厚,很快就能醒来,待张无忌醒来之时,他又故意让张无忌听到他与徐达和常遇春的一番下手的对话。

对话中其实是商量如何处置韩林儿的,但朱元璋故意用“小贼”来代称韩林儿,让张无忌以为小贼指的就是他,误以为连徐达和常遇春也要杀自己,而朱元璋则念及恩情不敢叛变。朱元璋知道张无忌素以复国大业为重,此时军中对他叛变,为了大业肯定会舍弃自己名利,以全大局。

张无忌果然中计,他误以为徐达常遇春等明教兄弟为了个人荣华富贵,已经叛变,当下心灰意冷,但为了让抗元的起义大业能够成功,顾全大局,在国家大义面前,张无忌不计个人得失,决定成全朱元璋。他连夜离开濠州城,并修了一封书信,把教主之位让给杨逍,证明自己并没有贪恋教主甚至是皇帝之位。杨逍这时候毕竟已是老朽,随着朱元璋杀掉韩林儿,势力坐大,自然不能与之相争了。

小说中这一段写的很明确:这一切皆是朱元璋暗中安排,要激得张无忌心灰意懒,自行引退。 朱元璋一来惮忌张无忌神勇,二来他是本教教主,众所敬服, 要说杀他,究是不敢,纵然成事,倘若万一泄漏,后果大是堪虞。他料张无忌素以复国大事为重,对徐常二人只是情若 兄弟,只要这番话给他听在耳中,定会悄然而去。果然一切皆如所料,张无忌武功当世无敌,说到机变计谋,与朱元璋可差得太远,终于堕入这一代枭雄奸谋之中。张无忌虽然从来不想要做甚么皇帝,但此后每当想起徐常二人的寡恩少义, 终身不免郁郁。

论武功朱元璋知道张无忌天下无敌,但论阴谋,张无忌在他面前只不过是小子一个,通过这一箭双雕的设计,朱元璋在不损自己声誉的情况下踏着韩林儿和张无忌顺利夺权,为他的帝王之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张无忌本来就不是贪图富贵和权力之人,他的人物性格也注定他成就不了大事,事实上他也只是让大事开始而已。

张无忌能成为明教教主,有太多的机缘巧合在里面,系万千教任于一身,很多并不是他所愿的。小说中的张无忌,性格上懦弱,优柔寡断,事事以为他人为先,其实就是一个好人。这样一个好人跟朱元璋那种心狠手辣,处处阴谋善变的奸诈之徒相比,在乱世之中,注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在奸谋权术上他也斗不过人家。

而且张无忌从来就没有想过当皇帝,他不是贪恋权力贪图富贵之人。他的人生目标,刚开始除了报仇,到最后希望复国,恢复汉室江山,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在安定了他的义父金毛狮王谢逊之后,最重要的是,也是他最希望的是他能跟赵敏,最理想的是几个妹妹,周芷若、小昭、殷离都能跟他一辈子,白头偕老。什么王权富贵,什么武功天下第一,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镜花水月,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有因为这些泛起过涟漪。

还有朱元璋成为皇帝,完全是靠自己的双手拼搏而来的,张无忌留给他的只是一个基业。因为按小说,张无忌退隐的时候他二十二岁,对照年份是在1359年。而在八年后的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这就是说,当时张无忌让给朱元璋的只是明教起义军的领导权,还不是胜利的果实,就更不要谈是被朱元璋窃取了天下了。假如朱元璋自己没有能力,当时的抗元大业很可能会毁在他的手中也不一定。

张无忌从接任教主到让权退隐,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对复国大业的力量确实有整合之功,但推翻元朝的统治,实际上并不是他的功劳。简单的说就是张无忌只是让起事得以开始,而朱元璋却是让起事最终成功,朱元璋实际上并没有剽窃张无忌的帝位。事实上,张无忌让位的也是杨逍,并没有把教主之位给朱元璋。

第三个原因就是小说毕竟是以明朝的建立为历史背景的,作者金庸先生必然要尊重历史。

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是个十分尊重历史的大家,他本身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历史上,朱元璋的红巾军可能真的与摩尼教有些瓜葛,但朱元璋并不是摩尼教教徒,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一步步打下的,虽然他在位后期,诛杀功臣,落下不好名声,但他也是为了他的孙子朱允文继位后的统治消除隐患。小说中大概也是因他后期的声名,才把他刻画成寡恩少义的阴谋家,但却不能更改他的结局,毕竟他就是历史上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

张无忌虽然是小说主角,一生际遇奇异,但也不能违背历史把他写成建立政权的王者,这也就注定了他的结局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毕竟他不同于原本就是以大理皇帝为原型创作的段誉,金老必然要尊重历史。

因此,张无忌在金庸先生的安排下中了朱元璋的诡计,早早的把权力让出,退隐江湖,最终成全了朱元璋成为一代开国君王。而他带着赵敏,甚至可能还有周芷若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小日子。而且安排张无忌退隐的时间也刚刚好,假如写他到起义胜利推翻了元朝,因不恋权力才将帝位相让,那便是另一种意义了,那样就相当于是违背历史了,金老如此安排,可谓精心。

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反而大肆打击明教,对教中立下大功的兄弟尽起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但徐达等人最终也不免于难。明教在朝廷毁灭性的打击之下,只能潜入地下,教众分化为数支继续生存,其中一支继承明教教义,发展成为后来的“日月神教”,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

前期回顾:

第一百零一期《少林玄字辈高手武学修为的探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为何最终被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呢?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的小说,跟真实的历史必然会有些出入,明朝教主张无忌的原型就是小明王韩林儿,其仅仅是一个傀儡,朱元璋只不过是打其名号进行起义收服人心,类似于项羽手中的楚怀王,小明王最后在沉船事件中死去了。

小明王韩林儿

元朝末期,民不聊生,百姓们为博取一线生机,分分揭竿而起,韩山童则属于最早的起义军,韩山童曾以白莲教起义,韩山童死后,其儿子韩林儿继承其父亲衣钵,号称小明王。后来在亳州登基称帝建国。

天下共主

由于小明王登基建国,被封为天下起义军共主,其中朱元璋也是如此。小明王虽然建国,但是却只有一个名称,而没有自己的实力,所以众起义军奉其为共主,但是并不信服他,只是说借他的名号一用而已。

朱元璋勇救韩林儿

面对元朝的疯狂反扑,北方起义军损失惨重,就连小明王韩林儿也被困在沂蒙山,危在旦夕。小明王此时被杀被擒只是早晚的事,而这时一位护卫对其说,与其等死还不如突出去一部分人出去寻援,这时只有朱元璋离其最近。小明王心里也犯嘀咕,朱元璋虽奉自己为王,但是却一面之缘也都没有,更没有给过其一点滴水之恩,朱元璋能来救自己吗?但是也实在没有办法,只有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派人前去求救。

朱元璋也真是给力,朱元璋此时正摩拳擦掌,炒操练兵将准备跟陈友谅进行大决战呢,而一听到小明王求救的声音,便立刻力排众议,带兵前去救援,也幸亏赶趟,一句“末将救驾来迟”使小明王痛哭流涕。

小明王之死

天下渐乎安定,朱元璋逐渐掌握了大局,于是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但是在归来的途中,廖永忠和韩林儿因为船沉了,一起坠江而亡了。所以很多人说这是朱元璋蓄意而为,自己准备登机当皇帝了,而自己名为小明王之臣,所以小明王成为了阻碍,便暗地里将其杀害了。

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将朱元璋刻画的十分阴险,而将明教教主张无忌也就是小明王韩林儿刻画的有勇有谋是一个快意恩仇的狭义人士。但是真实的历史韩林儿相对于朱元璋则显得稚嫩很多,并且韩林了也没有那么大的才能,最后朱元璋当皇帝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天下是其一步一步打下来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明教教主是张无忌,但为何最终被朱元璋窃取了明朝天下呢?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倚天屠龙记》的结尾,朱元璋设计,让张无忌以为徐达、常遇春两人背叛了自己。张无忌视徐达、常遇春为至交,遭到二人的“背叛”,因此心灰意冷。他写了一封信,将明教教主之位让与杨逍,然后与赵敏飘然离去。

当时明教领导一众义军反抗元朝,朱元璋部只不过是诸多义军中的一支而已:

教主张无忌率同光明左使杨逍、青翼蝠王韦一笑执掌总坛,为全教总帅。白眉鹰王殷天正,率同天鹰旗下教众,在江南起事。朱元璋、徐达、汤和、邓愈、花云、吴良、吴祯,会同常遇春寨中人马,和孙德崖等在淮北濠州起兵。布袋和尚说不得率领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皎儿等人,在河南颍川一带起事。彭莹玉率领徐寿辉、邹普旺、明五等,在江西赣、饶,袁、信诸州起事。铁冠道人率领布三王、孟海马等,在湘楚荆襄一带起事。周颠率领芝麻李、赵君用等在徐宿丰沛一带起事。冷谦会同西域教众,截断自西域开赴中原的蒙古救兵。

为何最后登上皇位的,不是教主杨逍,而是朱元璋呢?

居士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明教本身的权力架构让朱元璋有了坐大的可能性。

如上面所说,明教的权力模式是,张无忌与杨逍、韦一笑(后来又加了范遥)执掌总坛,下属各路义军,如殷天正、朱元璋、说不得、彭莹玉、铁冠道人、周颠、冷谦等人各统领一路义军。

这些人中,殷天正和五散人自然是忠于明教总坛,忠于教主张无忌的,但五散人却根本不管事,因为他们属于空降的领导,毫无威信,也不会领兵打仗。所以真正手握兵权之人,还是那些义军领袖,如朱元璋、韩山童、徐寿辉等等。

在新修版《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曾经说过:

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

意思是,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战绩有胜有负,但不论如何,他们都不向总坛禀报,总坛也管不着他们,正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所以明教下属的各路义军素来自行其是,总坛不能杀了他们的首领,也不能以明教教规予以羁縻约束,只能任其自然。只要他们不来争教主之位,或者仗着兵权对总坛指手画脚,总坛就不管他们,双方相安无事。

如此一来,明教总坛虽然有诸多武功高手,但是手中没有兵权,无法与义军首领相抗衡。各路义军首领纷纷坐大,最终对总坛产生了威胁。但是总坛也不能对他们动手,因为真正与元军相抗衡的是这些义军,如果除去这些义军领袖,大好局势将立时分崩离析。

所以,张无忌只能选择退隐,不与朱元璋相争。他传位给杨逍,杨逍更是无可奈何,只能看着朱元璋一步步成为吴王、当上皇帝。

第二,杨逍没有张无忌的威望,私德又不行,难以服众。

明教内部山头林立,高手如云,互不相服,很难领导。

张无忌身兼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两大绝技,在光明顶上力敌六大门派众高手,救下明教众人,以绝对的实力让明教群雄对他言听计从、心服口服。后来张无忌又夺回圣火令,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可以说,除了张无忌,无人能让明教诸多高手如此敬服。

杨逍本就不足以服众。当年阳顶天突然失踪,杨逍身为光明左使,又会一些乾坤大挪移的入门心法,俨然是阳顶天选定的教主继承人。然而明教诸高手却不服他,以至于明教分崩离析,一片混乱。

而且杨逍没有私德,书中用了四个字评价他:年老德薄。

在光明顶上,说不得曾讥讽杨逍坏事做得太多,以至于损害了明教的声誉:

本教教众之中,也不免偶有不自检点、为非作歹之徒,仗着武功了得,滥杀无辜者有之,奸淫掳掠者有之,于是本教声誉便如江河之日下了……

杨逍心里清楚,说不得说的正是自己:

杨逍突然冷冷插口道:“说不得,你是说我么?”说不得道:“我的名字叫做‘说不得’,凡是说不得之事,我是不说的。各人做事,各人自己明白,这叫做哑子吃馄饨,肚里有数。”杨逍哼了一声,不再言语。

且看杨逍如何对待纪晓芙,便知道他的品德败坏,人品低劣。杨逍对纪晓芙,先是言语调戏,然后尾行跟踪,最后强暴囚禁。明教中人虽然亦正亦邪,做事不择手段,但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怎么会看得起杨逍这么个强奸犯?

连明教总坛诸高手都不服杨逍,他又凭什么去跟朱元璋争皇帝之位?正如书中所说:

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后,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