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这个问题算是有点儿难度!
这个人既不是不是大家所认为灭亡西晋的刘渊,也不是灭亡东晋,终结司马氏的刘裕!
他姓桓,名叫桓玄!
此事儿还得从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夺取曹魏天下时说起。
话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成功扳倒大将军曹爽,将曹氏一脉,排除在魏国权力中心之外。
而在这次事变中,有个很关键的人物,叫做桓范,此人乃是曹爽帐下智囊。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以太后之令,封锁洛阳城。而却冒着得罪司马懿的危险,矫诏出城,冒死赶到高平陵,找到曹爽。并为其分析当下形势,指明道路。让曹爽带着小皇帝到许昌,然后以天子名义,号召全国各路大军勤王。
可是曹爽这个人,是个怂包,他没有采纳桓范的意见,自己放下武器束手就擒了。他觉得此举最多失去权力而已,至少富贵还是有的。
可是,他想多了,没多久就被司马懿给弄死了,而且因为的无脑操作,导致整个曹氏一脉被夺权。从此曹魏变成了司马魏。
而桓范因为报信,自然也是没能逃过报复,其与曹爽一同获罪,最终被屠满门。
但是桓范之子桓楷却悄然逃过一劫,低调发育,到了东晋时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江左士族成为东晋新贵。
桓楷之孙桓彝,为当时江左之大名士,名列江左八达,其人声望颇高。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桓氏一族再度崛起。
当然,真正让桓家走向巅峰的是桓彝长子桓温。此子乃是一代人杰,其十五岁那年,父亲为奸人所害。桓温立誓报仇,最终手刃奸人全家,由此声名鹊起。
桓温以驸马身份入仕之后,一路升迁,坐上了安西将军兼荆州刺史位置,掌控了东晋半数兵权。
之后又西灭成汉,三度北伐,积累了赫赫军功,成为了当时东晋王朝的实权人物,独揽朝政十余年。桓氏一族。实力达到顶峰,颇有取东晋而代之的意思。
等到了桓温之子桓玄这一代,这一步终究是迈出去了。
公元403年,大权在握的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自己取而代之,新朝国号为“楚”,史称“桓楚”。
虽然其后桓玄为东晋将领刘裕率北府兵所击败,东晋因此而复国。
但司马家的天下已经是名存实亡,大权为刘裕所掌控,数年之后,刘裕取而代之,建立刘宋,东晋彻底玩完。
虽然灭掉东晋的是刘裕,但事实上,桓玄称帝那一刻起,东晋皇室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提起三国时期,我能想到的只有群雄争霸、三国鼎立,最终还是曹操所属的魏国力压群雄,更胜一筹。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曹氏家族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却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冤冤相报何时了,然而本文要讲的一个故事是,在司马懿夺得曹魏政权之后的150多年后,司马家族的统治依然被取代,在江湖上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
司马懿对曹魏政权有什么功劳?要说三国之中最能活的人,我觉的司马懿肯定算一个。早年时期,司马懿跟随曹操打天下,智计无双,为曹操的大业立下了不少功劳,建康元年,曹操去世,朝野上下十分震动,曹魏政权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最后也是司马懿一手平定。
曹丕即位之后,司马懿又获得了重用,累次升迁,多担任要职,很受曹丕的器重。没过几年,魏文帝曹丕也死了,死前任命司马懿、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还对太子曹叡交代说:“这几位大臣,一定不要怀疑他们。”
曹叡继位后,魏国又陷入了危机,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立即出兵北上伐魏。司马懿为保魏国江山,与孙权大战,击退了孙权,大胜而归。
诸葛亮北伐期间,曾经积极策反投魏的蜀将孟达,使得曹魏政权边境再次陷入困难,司马懿使计在新城之战中擒获孟达,将这次叛变扼杀在了摇篮当中。
此后,辽东发生叛乱,也是司马懿前去平定的,可以说,曹叡在位期间,是曹魏政权最为危机的时候,也都是司马懿帮助度过难关的。
但不得不说,曹家的子孙似乎都不怎么长命。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留下了一个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继位,仍然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小皇帝曹芳。至此,司马懿已经是四朝元老了。
可以说,司马懿取得这样的地位,是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眼热的,尤其是来自曹氏宗族的不满。
司马懿为什么能够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政权?曹爽在被定为辅政大臣后,也曾野心勃勃,想要排挤司马懿,以便自己专权,然而曹爽的能力实在是有限,曹爽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主张伐蜀,通过这场战争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正是这场战争,让曹爽颜面扫地,十多万大军连蜀地都没有进去,在关中外围就被蜀军打败,这次军事上的失败,魏国损失惨重,兵力大减,也使得曹爽的政治威信降到了极点。
但曹爽不知收敛反而日益张狂,据记载:“(曹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朝中诸位大臣都对其意见不小。
司马懿韬光养晦,开始装病,曹爽派人查探之后就不将司马懿放在心上了。这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古人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再加上司马懿多年带兵征战,身体也有损伤,所以曹爽才会这么轻易的相信司马懿要不行了。
嘉平元年,皇帝曹芳前去洛阳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随行。曹爽前脚刚走,司马懿后脚就从床上跑下来上奏郭太后,请求废除曹爽兄弟,是为高平陵之变。
曹爽的的智囊恒范听说之后,立即去向曹爽献计,劝他先挟持皇帝曹芳到许州,再调天下兵马勤王。
可是曹爽并没有采纳恒范的计策,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鬼话,司马懿说不追究曹爽的过失,还可以享有他原来的爵位。
恒范几人拼命劝阻,从晚上劝到早上,也没能说服曹爽。最终曹爽连同恒范等人一同被处斩,甚至被抄家灭了三族。
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和司马炎几人接连控制了魏国的朝政,最终司马炎在自己父辈的基础上完全把控了魏国,逼魏国皇帝退位,建立了晋朝。
被漏杀的夺司马天下之人是谁?恒玄还是刘裕?关于司马懿漏杀之人,是谁,还存在一个疑问,有说是恒玄,也有说刘裕。
先来说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刘裕,刘裕的确是真正的夺了司马天下的大赢家。
刘裕带领北府兵起义,打败了恒玄,又杀了晋安帝,最终在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王朝。至此,司马家族建立的晋王朝就彻底覆灭了。
但刘裕却不符合这一命题的另一个条件,刘裕是贫民出身,往上数虽然和汉高祖刘邦能有点关系,但家中实在是落魄,甚至靠卖草鞋为生,后来刘裕参军入伍,才华得以施展,才建立了一番功业。
所以刘裕的家族根本没有遭受过司马懿的屠戮,两者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那么刘裕自然也算不上什么被漏杀之人。
所以,真正夺司马家天下的人,并非是刘裕,而是恒玄!
恒玄是曹爽谋臣恒范的后代,从前面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假如曹爽真的听从恒范的,胜负尚未可知。正因为如此,恒范的存在才让司马懿忌惮,不仅要杀了恒范,还要夷灭三族,基本跟恒范有血亲关系的都被杀死了。
尽管司马懿做的很绝,但依然有漏网之鱼,恒范的一个儿子桓揩侥幸逃脱,此后一直韬光养晦,伺机报复。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微,不久就灭亡了,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东晋,经过一百多年的统治,东晋也逐渐很大的内部问题。
在这个时候,恒范侥幸逃脱性命的后人恒玄,在元兴元年三月,攻入建康城,自命为太尉、平西将军、又加之殊遇,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明。
大亨元年十一月,恒玄将自己的冠冕加至皇帝的规格十二旒,又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在十二月三日,恒玄正式登基为帝,改元为“永始”,彻底夺取了司马家族的政权。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质疑,有人说恒玄并非恒范的血亲后代,其实这都不重要了,人们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很明显恒玄夺取司马家族政权的时候,距离高平陵之变已经154年,这也叫报仇?
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看过《三国演义》的亲们都知道,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军,本来他应该效忠曹魏,可他晚年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他的子孙“代魏立晋”打基础。
为何这样说呢?司马懿在70岁时,发动了一场政变——高平陵政变。
政变的导火索就是和曹爽争权,他俩都是曹睿的托孤重臣,竟为一己之私反目成仇。
当时曹爽夺了司马懿的大将军之职,给了他一个空头衔——太子太傅,这使司马懿很不爽。于是他故伎重施,用装病的办法糊弄曹爽,暗地里却磨刀霍霍。
司马懿等待一次翻身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有道是:“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陪着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新年里,祭祖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天赐的良机,对于曹爽来说则是致命的出行,因为曹爽把他的心腹都带在了身边,等于把洛阳城留给了司马懿。
看过电视《军师联盟》的亲们都知道结果,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带领2000死士将洛阳城门关闭,把曹爽拒之门外。
曹爽这个大将军简直是世界上最蠢的大草包,手握兵权,竟然被司马懿忽悠放弃了抵抗,准备投降。
<曹爽剧照>
就在这当儿,曹爽的谋士桓范突破重重关口,从洛阳逃出来找到了曹爽。
当他看到曹爽有投降的意思,急忙劝阻道:“曹将军,你千万不能投降,如果投降是死路一条,将军可挟持魏帝曹芳,召天下兵马勤王救驾,司马懿必败,千万别放弃这大好的机会”。
曹芳不听,始终认为司马懿不会对他下毒手,相信司马懿说的“只要投降,官照做,工资照拿”。
曹爽蠢如猪狗,和司马懿共事多年,他竟不了解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一个人?桓范见无法劝阻,急得大哭道:“曹子丹(曹真)如此英明,却生了一个如猪如狗的儿子”
正如曹操所言:“鹰视狼顾之人不得不防。”
果然司马懿失言,把投降后的曹爽及心腹一干人等皆灭三族,这其中就包括桓范一家三族。
<桓范剧照>
(敲黑板,关键问题来了)
司马懿在灭桓范三族时,桓范的儿子桓揩成了漏网之鱼,侥幸逃脱。
历史真的很有趣,桓范的后代得以繁衍生息,大约过了154年后,桓范的五世孙桓玄灭了东晋,换言之,夺了司马天下的人就是桓玄。接下来咱们大致了解一下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以及桓玄夺司马天下的经过。
司马懿杀了曹爽后,架空了魏帝,掌握了朝廷杀生欲夺大权,魏帝成了傀儡。
司马懿73岁时去世,他的二儿子司马昭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司马昭成了魏国的权臣。
<司马昭剧照>
当时有句话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说司马昭想做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可惜天不假年,司马昭54岁就死了。
随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爵位。没过多久,司马炎篡夺了曹魏江山,建立了西晋。
<司马炎>
由于“八王之乱”造成了西晋的灭亡,换言之,西晋只有52年的国祚。
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族的后代司马睿“衣冠南渡”在建康(南京)建立了偏安政权东晋。
东晋经过103年的风风雨雨,最后被桓温的儿子桓玄灭掉。换言之,桓范的后代终于报了当初灭族之仇。大亨元年(公元403年),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大将军桓玄威逼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桓玄筑坛告天,登基为帝。
150年前司马炎也是这样威逼魏帝曹奂禅位的。历史重演,场景何其相似。
桓玄废东晋年号,改元“永始”,建立桓楚政权,国都南京。
<桓玄剧照>
不过好景不长。最后桓玄被刘裕所杀,享年36岁。这就是天道循环,屡报不爽的真实写照。
桓范家族族谱大致是这样的:桓范唯一逃命的儿子是桓揩,桓揩是桓彝的爷爷,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温也是一个牛人)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换言之桓玄是桓范的五世孙。
文/秉烛读春秋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这件事的起源,得从高平陵之变讲起。
曹操死后,老曹家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命短。曹丕39岁死了,接下来的曹睿35岁就死了。所以,老曹家的新皇帝也只能一个比一个小了,而小皇帝就需要大臣辅政。
曹睿死后,确定了两个辅政大臣,分别是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因为曹爽是曹氏宗亲又领着兵权,所以为人就极为嚣张,虽然共同辅政但处处压着司马懿一头。
同时,曹爽的政治能力也不是一般的低。最大的本事就死嚣张跋扈地欺负人而且是欺负了所有人。但是,这家伙却给了所有人报复他的机会。因为你曹爽的确是一直整人了,但谁也没整死,一般整服、就拉倒。
先是对垂帘听政的郭太后动手,逼着郭太后彻底退入后宫,于是曹爽独霸小皇帝。接着又开始对朝堂大臣下手,手段自然是排斥异己、任人唯亲。整人凭手段但也得有实力作保障,于是安排自己的弟弟掌握了宫廷禁军。这以后整起人来就方便多了。接下来,肯定要对同为辅政的司马懿动手,那就曹爽就更不会手软了。不仅把司马懿吓得回家养病,而且还拼命往司马懿控制的关中军团安插势力。
司马懿是出了名的老狐狸,他会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会。但司马懿才不会像曹爽怎么弱智。真正的狠人肯定是要么不玩、要玩就得见血。司马懿要玩不漏声色却能一剑封喉的招数。你曹爽不是要染指关中军吗?这个可以,反正我也老得不成样子了,关中军给你。但是,我儿子以后还得朝堂混,所以就在宫廷禁军中谋个职位吧。于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就掌管了一支宫廷禁军。
以一支宫廷禁军换整个关中军,曹爽以为这买卖做得太值了。但有了这支宫廷禁军,司马懿就可以对曹爽一剑封喉了。等于是曹爽送给了司马懿一把刀,而司马懿就是要用这把刀宰了曹爽。
公元249年,曹爽率领一众曹氏宗亲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给魏明帝曹叡扫墓。但是,朝中大权、宫中禁军都在你曹氏一族手中,曹爽怎么也得留个看家的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家里有个主事的,啥事都好策应。但是,曹爽就是这么草包,谁也不留,老曹家集体出动。
于是,曹爽刚走,司马懿就下令封闭城门,然后请出郭太后,联合朝堂重臣一起搞政变。被曹爽逼入后宫的郭太后,早看曹爽不顺眼了。而朝堂重臣们,一直就被曹爽欺负。所以,司马懿搞政变这事,这伙人肯定是群起响应。但是,大司农桓范却被儿子一通忽悠,偷跑出去给曹爽这个草包报信儿了。
桓范虽然跟曹爽有同乡故旧之情,但关系并不亲近,只不过曹爽欺负了人,但没怎么欺负他,而对他也就那么回事。所以,政变开始,郭皇后就让桓范接替曹羲担任中领军。政变正在进行时,桓范竟能掌握一支军队。所以,司马懿和郭皇后这些人并没有防着他,而且还把他看成了自己人。但这些人就是看走眼了。原因是桓范这个人太贪,要是这时候加入曹爽一党,拿到的好处肯定比现在多。
曹爽一听司马懿搞政变,立即就手足无措了。这家伙平时横行霸道可以,但遭遇真正的政治斗争,立即就怂。但这时候,桓范来了。可以说,桓范才是老江湖,上来就把事情理清楚了,而且提出了一招绝杀之策。
你曹爽带着皇帝去扫墓,司马懿关闭城门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政变。而司马懿政变的合法性,只是一个郭太后,是以太后的名义搞政变。但是,你曹爽手里却握着皇帝呢。所以,首都是被司马懿控制了,但首都之外呢?只要以皇帝名义下令天下勤王,司马懿就必须死。
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甚至都不用天下勤王,阙南的士兵、典农的粮食,还有近在咫尺的许昌,都可以提供支持。而且,我桓范还把大司农的印绶给带来了,打仗要多少粮食、咱们就有多少粮食。
当桓范偷跑之后,司马懿的政变集团也手足无措了。要是曹爽号令天下勤王,这场政变就只能失败了。但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早就看出曹爽是个草包了,而太尉蒋济则更是直言:
范智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真正的狠角色都在朝中,所以桓范就是偷跑出去报信也没用。而曹爽几个兄弟商量了一下,觉得司马懿开出的条件还不错,就是:交出权力、返回封地。于是,曹氏宗族这伙人就带着小皇帝曹芳回去向司马懿投降了。而桓范也没法跑了,只能一边哭一边骂、跟着回去。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曹真曹子丹一世英明,他怎么就生了你们兄弟这几头猪,可怜我们桓家只能跟着你们几头猪灭族了。
后来的结果,就如桓范所言。曹爽只是整人但不杀人,因此,所有被他整的人都有还手的机会。但是,司马懿则是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干死,一定不会给曹爽这伙人还手的机会。当然,那个桓范也一样,最后跟着曹爽等人陪葬,被诛灭三族。
但是,桓范有一个儿子桓楷却逃跑了,流落到民间,而且后来还在西晋当了官。关键是老桓家的基因真心不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硬是崛起成为谯国桓氏这个大族。
在衣冠南渡、东晋建国后,桓氏家族居然混成了东晋的当轴士族。王桓庾谢、四大家族,老桓家占其一。
王与马共天下,当王氏败下来之后,桓氏家族立即跟上。权臣桓温垄断了整个东晋政权。桓温主导了几次北伐,而北伐的主要目的根本就不是收复故土,而是制造威望而后篡位当皇帝。后来,刘裕也走得桓温的套路。但是,桓温没有成功,一个原因是阻力太大,其他几大家族也是人才荟萃,搞起来太费劲;另一个原因是桓温死得太早,还没来得及动手就死了。
但是,桓温却为桓氏家族在荆州打下了根基。东晋这个荆州-建康双头政权,老桓家就占了一头。所以,在桓温的儿子桓玄长大后,老桓家就又迎来了一波改朝换代的机会。
之所以这时候出现了机会,也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司马氏好不容易出了雄主司马曜,却被妃子给玩死了,然后司马家就接着堕落;另一个原因是王桓庾谢四大士族轮流当轴,在谢玄、谢安之后,士族出现了人才凋零。皇帝没有好皇帝,士族也没有好领袖。所以,桓玄当真是把东晋宗室和士族大臣们当猴耍得团团转,最后直接从荆州打到了建康,正式篡位当了皇帝,建立了桓楚政权。
当轴士族只是东晋的一个趋势,而在这个趋势之外还有一个趋势已经酝酿成熟。那就是以北府军将领为首的次等士族已经崛起了。于是,司马皇室,在老士族和北府军的支持下,再把桓氏给打了下去。但是,经过桓玄这么一折腾,司马皇室也只能是穷途末路了,彻底灭亡只是转眼之间。
所以说,夺司马天下的人,恰是司马懿当年漏杀之人。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轮回。
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司马懿的崛起离不开曹魏君主的扶持,从曹操到曹丕,以及曹睿,司马懿得到了曹氏三代君主的青睐。就这样,司马懿成为了权倾朝野的重臣,并且在曹芳时代开始和曹爽争夺核心权力。
其实,曹芳刚刚登基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爽还能和平相处,但很快,两人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而反目,开始了明争暗斗的较量。后来,曹爽在心腹谋士桓范的建议下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名义上尊奉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却削去了属于太尉录尚书事的权力。
无奈之下,司马懿只能隐忍,暗中等待机会,期盼某一天曹爽漏出破绽,然后将其一击致命。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为了隐藏实力,甚至开始装病,一直卧床不起。
公元249年,曹爽听说已经卧床两年的司马懿奄奄一息,而且其家人也为司马懿准备好了后事。因此,曹爽放松了警惕,漏出了破绽,准备带着曹芳祭奠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
临行前,曹爽决定把掌握大权的兄弟们全带上。此时桓范站出来说:“你们兄弟手握朝廷大权,掌管禁兵,如果一起出城,万一有人关闭城门发动叛乱,你们谁又能进城呢?”
曹爽听后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司马懿行将就木,早已不是威胁,而除了司马懿,又有谁敢和自己对抗呢?
可谁也不曾料到,司马懿是诈病。等曹爽兄弟刚一出城,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立刻变得活蹦乱跳,而且还带着两个儿子,以及众多曹魏老臣叛变,他们不仅控制了整个洛阳城,而且还以太后的命令免除了曹爽的一切权力。
此时,曹爽确实慌了神,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过,他的智囊桓范冒着生命危险跑出了洛阳城,在千钧一发之际向曹爽献出了一条妙计,挟天子到许昌,然后以天子诏令号召天下勤王。
说句实话,桓范的策略非常好,可以说是当时曹爽唯一的翻盘机会。然而,曹爽兄弟面对桓范的劝说,想了一夜,黎明的时候把佩剑一扔:“罢了,即使投降,我也不失富家翁!”
桓范听到这句话,那心是哇凉哇凉的,不禁破口大骂:“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怎么生了你们几个猪狗不如的玩意儿,你们要连累大家灭族了!”
骂归骂,桓范改变不了这一切,最终当曹爽投降之后,曹爽、桓范、何晏等人,以及他们的族人全部被杀。
不过!当司马懿下令屠杀他们的时候,有一人却成为了漏网之鱼,那就是桓范的儿子桓楷。
桓楷由于桓范的原因,成为了刑家,不得不隐姓埋名,低调的过日子。但是,到了晋朝建立之后,桓范的后人再次慢慢地崛起,步入了士途。
桓楷生子桓颢(hào)。桓颢生子桓彝,他做到了东晋散骑常侍、廷尉。桓彝之后是东晋著名权臣桓温。桓温之后则是灭掉东晋的桓玄。
当时,由于东晋统治者无能,整个社会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所以桓玄趁乱起兵,在公元402年攻入建康。第二年,桓玄便逼迫东晋第二傻的皇帝司马德宗禅位,建立了桓楚,顺利的夺走了司马氏的天下。
后来,虽然东晋在刘裕的扶持下复辟,但也只是刘裕手中的傀儡,没多久便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然,除了这个说法,还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说法,那就是“牛继马后”。
这个说法是当年曹魏有一员悍将,名叫牛金。牛金为人勇猛善战,而且还曾击败过蜀汉将领马岱。后来牛金选择追随司马懿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司马懿也因此对牛金异常青睐。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司马懿夺取曹魏大权之后改变了。
当时天下流传这“牛继马后”的传闻,这个传闻来自于《玄石图》。由于魏晋时期的人们对玄学和谶纬之说深信不疑,所以司马懿便请来了星象家占卜子孙运势。
经过星象家的占卜,司马懿对牛姓的官员非常忌惮,于是决定除掉牛金。
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晋书·宣帝纪》司马懿请客喝酒,邀请了牛金,却在暗中下毒杀死了牛金。就这样,司马懿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没想到的是,数年之后,司马懿的孙子琅邪王司马觐的府中出现了一个叫做牛金的小吏。
这个叫做牛金的小吏不简单,竟然和琅琊王妃私通,还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所以后人也曾说是“牛金”夺取了司马氏天下。
僭晋司马睿,字景文,晋将牛金子也。初晋宣帝生大将军、琅邪武王伷,伷生冗从仆射、琅邪恭王觐。觐妃谯国夏侯氏,字铜环,与金奸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马,仍为觐子。由是自言河内温人。——《魏书》当然,关于牛继马后的说法,除了《魏书》和《晋书》之外,很多野史也有记载,比如《鹤林玉露》和《容斋随笔》等等。至于真假,千百年来并没有确切的说法。
夺司马天下之人,就是司马懿漏杀之人的后代,这人是谁?
说到这,我们来说一说魏明帝曹睿,曹睿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可以说并没有多少机会掌控大权,虽然位高,但是曹睿不受司马懿掌控。
可曹睿死后,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于是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为托孤大臣,但两个托孤大臣也开始了权力的争夺。
最开始,司马懿的装疯卖傻,骗过了稚嫩的曹爽,于是趁曹爽和小皇帝外出的时候,控制了京城,由于曹爽的懦弱,直接投降于司马家,也导致了曹家军政权力落入了司马家手中,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事件”。
但是,在这件事中有一个人,力劝曹爽,带领天子去许昌,昭告天下,起兵讨伐司马家,而这个为曹爽献计的人便是桓范。
可以曹爽却犹豫不决,他害怕丢掉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桓范又去劝曹爽的弟弟曹羲,但曹羲也不言语,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五更,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桓范。
之后曹爽还是决定投降司马家,桓范痛哭流涕的说到:“曹子丹(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听后仍不理会,他坚持相信自己投降之后,司马懿只会夺去自己的官职,而自己并不会失去荣华富贵。可是事情他想的太天真、太简单了。
不久之后,司马懿以在逆不道罪劾奏朝廷,将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杀死,桓范三族也因此被株连。
桓范之子逃脱
就在桓范被杀的时候,桓范的儿子桓楷,却因为没有在京城逃脱,就此隐姓埋名生活起来,桓楷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桓颢。
桓颢长大之后,此时已经是西晋,他在西晋也担任一些官职,渐渐的桓家又开始走向仕途。
时代的变迁,桓范的玄孙桓温,不但成为了晋明帝的驸马,也因为屡立战功,开始权倾朝野,渐渐的独揽国家大权,并且废立多位皇帝,有心夺取帝位。
任凭桓温操纵朝政十多年,夺取帝位之事并没不顺利,在谢家的阻挠下,桓温一直到死都未能得以实现皇帝梦。
桓温死后,将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但自己的爵位让年幼的儿子桓玄袭封,桓玄从小聪明,深得父亲桓温的喜欢,而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长大之后逐渐控制了朝中大权。
桓玄建立桓楚政权
最终,桓玄在杀掉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又解决一大批司马家的重臣之后,在公元403年,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政权。
称帝之后,桓玄却面对多方势力的进攻,最终被刘裕打败,在逃亡时被杀。
很多历史书籍和史学家认为,晋朝是被刘裕建立的刘宋政权取代的,并不桓玄。
但是桓玄建立的桓楚政权,彻彻底底的将晋王朝推向了深渊,从而开始走向灭亡。虽然司马家不是桓家所灭,但是桓家在司马家灭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