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清宫戏中偶尔会出现皇族人员触犯国法,皇帝降旨将某某“革出宗人府”的桥段。
所谓的“革出宗人府”,是剥夺某人宗族的身份和地位的意思,清廷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称为“宗族”,宗族之人会被编写进类似于大清皇室族谱的“玉牒”当中.
凡入“宗族”之人,皆为“爱新觉罗氏”的后裔,永享皇家特权,一生不愁俸禄。
“宗族”是皇帝的本家亲戚,除皇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文武官职有权管理宗族人的日常事物,而且处理宗族内部的“家长里短”又十分麻烦。
例如封爵、侍班、赡养、废除,这类的特殊事物纷繁复杂,即便是皇帝亲自执行起来也不太容易,于是便催生了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宗族事物”的机构,这个机构便是“宗人府”。 宗人府所负责的主要事物:
①纂写、修订、更新、保管记录着宗族人员基本资料的“玉牒”等特殊的档案,记录宗族人口、人员官职、待遇、梳理宗族各大支系的传承情况。
比如“某王爷”肾虚,去世前未能留下子孙,即将面临绝后的情况下,宗人府便会写折子上奏给皇帝,再由皇帝挑选合适的宗族子嗣,过继给即将绝后的宗族支系。
②发放福利、办理户口。 凡宗族之人,成年后皆有权享受宗人府发放的银两、禄米,除此之外宗人府还负责为宗族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婚姻、记录宗族人员生育情况等事物。 ③管理皇家宴会、遴选陪伴皇帝祭祀、出游、狩猎等大型活动的参与人员。
比如,康熙皇帝准备到热河狩猎之前,会通知宗人府拟一份参与狩猎的人员名单。
宗人府会小心翼翼的依照康熙皇帝平日里对每一个宗室人员的态度和喜好来确定人员名单。
有罪在身、圈禁、或者平日里不受待见的宗族人员,宗人府拟名单时必须将其排出在外。
④管理皇室子弟。
清朝皇帝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所以不像明朝一般赐给皇子们封地。 在没有皇帝同意的情况下,所有阿哥们都必须老老实实的“蹲”在紫禁城,宗人府则负责监视、管理这些位高权重的阿哥们。
雍正皇帝的傻儿子弘时被革除宗籍,就是由宗人府一手审理的。 因为宗人府的管辖范围极其广泛,大到皇室宗亲的身家性命,小到俸银禄米等鸡毛蒜皮,所以无法简单的介绍出宗人府的全部职能。
粗略而言,可以将宗人府看做为一把“双刃剑”,皇帝即可以通过宗人府保护皇室宗亲的权力,又可以利用宗人府铲除看不顺眼的皇室宗亲。
权力的核心永远在皇帝的手中,宗人府只不过是猎人身边的狗,咬人,还是摇尾巴,决定权永远在皇帝手中。
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宗人府是干嘛的?这问题问的好,回答之前老梁给题主先伸一大拇哥。为嘛呢?这就不得不说现在那电视剧那叫个烂,烂的都不尊重历史去表演,就题主这宗人府都快被电视剧炒成阎罗殿了。
更有甚者,那导演还瞎导,那宫里的太监宫女,王府的大小丫鬟,动不动就把人家往宗人府里丢。您以为宗人府是个物件就能丢进去?吃饱了撑得,他们没事干了是吧!玩呢?
好了,这牢骚发完了,咱这就进入正题。
宗人府的起源宗人府其实是明朝时候设立的这么个机构,开头人家叫大宗正院,后来才改成的宗人府。他主要的功用就是掌管皇帝老爷子一大家子的宗族名册。说白了这名册,搁咱普通老百姓身上就是族谱。
这事搁老百姓身上,如果家族里添了丁口,您这就到族长家里头,把孩子的名字登记上,捎带着记录一下是嫡是庶,简简单单登记一下就得了。
而在皇帝家口可没有这么简单,毕竟关系到了血脉问题,所以必须详细记载,妥善登记。而这个过程人家叫编纂玉蝶,这人打一出生,就开始登记,啥名字?是嫡是庶?有没有爵位?啥时候死的?娶了几个老婆?或者嫁了几个丈夫?都有谁?老婆的来源那的?死了以后的谥号?埋土里经过都有啥?总之详详细细的就差当生平来用了。
这是宗人府最主要的功能,捎带还有一个附属职能,发现宗室里的人才,可以不经过政府正儿八经的考试,直接捅给皇帝,让皇帝审查,皇帝瞅着不错,这还能撸个不小的官做做。
就这两项职能。
所以明朝时期这机关里的人也不多,领头叫宗人令,带四个副手,这五个人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叔叔大爷,最后一个就是蹲这衙门口真正办事的就一个叫经历司。
本来这事就不多,所以这人员他也不是很多,大多都是摆设。这事整到永乐的时候,这差事就丢给了礼部来全权办理,这明朝时期的宗人府算是名存实亡,挂个名的存在而已。
满清时期的宗人府这到了满清以后,本来满清他的制度就不完善,所以大多都沿袭了明朝的制度,顺治九年的时候就照猫画虎的整了这么个宗人府出来。
而满清向来注重汉人和满人的区分,而这皇帝的家口更得要划分的明明白白的,所以这宗人府的规模那叫个庞大。
光脑壳上贴着标签有官身的就整出一百二十个。
既然这机构整这么大,那他的职能也就多了去了。一开头的撰写玉蝶有,而且还添加了学堂,只要是宗室子弟都可以到学堂学习,捎带着参加考核,只要考核通过了,也能直接撸个官帽子下来。
当然他还添加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惩戒宗室的违法行为。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脑壳想到的就是电视剧里,那些个贝勒,格格动不动就被人提着耳根子说教:“再不听话,咱就到宗人府里说话。”
整完这句话,这帮子贝勒格格们吓的就像鹌鹑一样瑟瑟发抖。真的那样吗?老梁告诉您,您真想多了,这帮子贝勒格格们,您提宗人府他顶多跟您龇个大板牙,当你放那啥气体,但您要是和他提刑部大牢,估计他会一哆嗦坐地上。
宗人府这地其实就是个对皇室成员减轻处罚的地。
老梁给大家伙举个例子。
满清皇帝的宗室到了乾隆时期,都得以万来做单位进行计算,好几万了。到了嘉庆年间,那就更多了,这帮人打一出生跑宗人府立个玉蝶,每个月宗人府都会发二三两白银让他们花着。
可这帮子废物不学好,吃饱了没事干,斗个蛐蛐,玩个蝈蝈,整口大烟,八大胡同遛一遛,您说就那二三两白银够吗?显然不够,所以这帮人到大街上碰个瓷,讹个人啥的用下九流的手段弄几个大钱花花,那也是常有的事。
这不宗室里就有这么一位叫敏学的,也是有玉蝶的人,所以有恃无恐的当了一小混混,调戏个良家妇女了,坑蒙拐骗啦啥混蛋事都干。衙门口里的人瞅着他都烦,但因为这货有宗室的身份,就算告到衙门口也没人敢抓。
这事最后被皇帝嘉庆知道了,那大大小小的罪状光罗列就罗列了好几张纸,老厚了。
“哎呦妈呀!”嘉庆瞅着都头痛怒了:“抓起来严办!”
好吧,按理说这事皇帝吩咐下来的事,咋也不能糊弄不是,结果宗人府就给了结果,圈禁家里九个月,罚俸一年,结案!
哎呦!我去!嘉庆表示很生气,亲自操刀这才办了敏学,捎带着严惩了办事的仪亲王。最后还整了一篇《宗室训》给宗室的人员,意思是你们瞅瞅,捎带着背背,这是要考试的,通过了才行,不通过?等着惩罚吧!
几个月后,这宗人府来了报告,说全体宗室都把那东西背下来了,所有人员全部通过。结果嘉庆找来几个宗室大臣,问了一下。
“啥玩意?《宗室训》?还有这东西?没听过!谁没事写这玩意?这有病不是!”
就这回答把个嘉庆弄了个大红脸,所有人都说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大家伙看出来了吗?这宗人府就是个和稀泥的地方,宗室人员犯了罪那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决。所以这宗室犯了罪,听说是提到宗人府办案,这波人那叫个开心,不会有太大的事发生。都是走个过场,教育两句这就齐活,完了。
当然您这事千万别惹了那些个脑袋大的主就成,不然宗人府得到这帮子人员的暗示,那真就是恐怖的存在了,但这种事满清小三百年的统治下来,拿手指头都能点明白有几件,少的可怜。
这宗人府还有一个职能,就是给宗室分带子。他这手里有三种带子,黄带子,红带子和紫带子。
这黄带子就不用说了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这一脉都系黄带子,而塔克世的父亲他有六个兄弟,这六个兄弟不是塔克世一脉,他们被满清称为六祖,这波人的后代就系红带子。
说穿了这系红带子的是宗室,但属于旁支。
在这里老梁插个小知识,按照满清的规矩,这旁支他的姓氏后面都加“觉罗”二字。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就说了:“哎!满清皇帝的姓不就是爱新觉罗吗?老梁你这不就打脸了吗?”
这其实也说明了,爱新觉罗这开始的时候他也是旁支,就姓爱新,结果到了塔克世这辈人(努尔哈赤的爸爸)他旁支比大宗还强大,就把这位子给占了。到了皇太极时期,不想废那劲,自己将爱新觉罗当成了姓氏,就这么固定下来。
所以觉罗二字就不能用在爱新觉罗这个姓上来解释的,大家一定要注意。
总结一下,这大宗系黄带子,而这觉罗也就是旁支系红带子。说道这里,宗人府不是还有个紫带子吗?
他是这么来的,这系黄带子的人犯了事,太重了,这黄带子就变成了红带子。而这红带子犯了事,也要降级,红带子就变成了紫带子。
而这紫带子数量也极少,真正犯事的人没几个。
而且这带子打一出生就由宗人府发放确定的,人这一死这带子就得和人一起葬掉,所以现在这带子存世的不多,尤其是这紫带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满清宗人府就是管理满清皇家宗室的机构。而清朝的皇家自然就是指爱新觉罗的家族。
满清时期的皇族主要有“宗室”和“觉罗”这两支,“宗室”代表是努尔哈赤以及他的兄弟的后代,而“觉罗”代表的是努尔哈赤父亲的那一辈的兄弟们的后代,在当时这两支的子孙们作为整个满清最“尊贵”的一群人。有关于他们的事情当然是不能交给满清皇族的那些奴才们来管理的,所以这个时候明朝初期所设立的那个宗人府就发挥了作用。满清的宗人府就是专门用于管理这帮人的机构,当时整个满清皇族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有宗人府管理,可以说除了这个机构,其他的满清政府机构没有任何的权力可以管理和处置这帮皇族。
▲宗人府的大门
宗人府的职责都有哪些?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也就是管理皇家的族谱。比如有那个皇族的子孙遗落在民间了,然后他声称自己的祖父是谁,这个时候就可以去宗人府查看族谱,以此来确定是不是真的。
编纂玉牒。玉牒就是皇族族谱,宗人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负责每10年纂修清朝皇室的族谱。记录这十年中出生及死亡的皇族子女的信息,包括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
向皇帝陈述宗室的请求。满清时期并不是所有的皇族都有直接面见皇帝的权力的,那么如果宗室有什么意见要向皇帝陈述有什么办呢?当然就是先向宗人府提出,然后有宗人府向皇帝转述,之后宗人府再讲皇帝的意见转达给那个宗室。
判决和记录皇族的罪责过失。在当时皇族犯错或者犯罪一般的司法机构是无法单独处置的,必须有宗人府的加入才能审判,而且在这个案件中宗人府的权力是最大的,基本上宗人府说他没错就没错。当然有些时候一些皇族犯错,皇帝会直接越过刑部和大理寺,将其直接交给宗人府处置,而且宗人府也有单独关押这些皇族的地方,就是“宗人府空房”。此外,一旦皇族被认定有罪,或者受到是受到什么处罚,宗人府都会记录在案。
负责管理皇族的爵位传承。众所周知清朝爵位传承有点类似于西汉时期“推恩令”,也就是说在清朝只要不是铁帽子王,所有的爵位都会在传承的过程中自动降一级,比如说亲王降郡王,郡王降贝勒,而这就是降等世袭制。而这些皇族爵位的继承、降爵、封爵等就是由宗人府来负责统计并将相应的爵位继承情况上报给皇帝,然后有皇帝来决定。
负责发放皇族的俸禄和禄米。满清官员的俸禄有户部来发放,那么皇族的俸禄和禄米有谁来发呢?当然就是由宗人府,宗人府会负责发放各个爵位所能得到俸禄和禄米。
▲清朝宗人府的位置
宗人府的架构宗人府最高行政长官叫“宗令”,一般情况下有皇室年长的亲王或郡王来担任,比如道光年间的宗令定郡王载铨,他是乾隆皇帝的直接玄孙,在道光年间的身份是皇室中最高的。同时在宗令下设立左右宗正各一人,一般情况下有年长的贝勒或贝子来担任,主要是辅佐宗正来处理皇家事务。此外,在左右宗正之后,还设立了左右宗人的职务,这个职务不限爵位,只要满人即可。
而这之后康熙皇帝为讲求“满汉平等”,特意在管理清朝皇室的宗人府中设立了一个由汉人担任的职务,也这就是品级正三品的“府丞”,他主要掌管的是宗人府中的汉文册籍。而在宗人府中能允许汉人担任官职的最高的官职就是“府丞”,还有一个就是正六品的汉堂主事,其余的职务包括满堂主事、左右二司理事官、经历司经历、左右二司副理事官、左右二司主事、左右二司委署主事、左右二司笔帖式和左右二司效力笔帖式全部都只能由满清的皇室中人才可担任。
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现在,我们看到满屏的大辫子清宫剧,经常会有这么一句台词:“将谁谁谁交由宗人府发落!”。那么,问题来了,这“宗人府”是个什么单位呢?
其实,宗人府还真不是满人创设的,而是最早由明朝老朱家创立,是专门负责管理皇室内部各宗亲的事务性机构。具体职能为:
掌管皇族的名册,记录宗亲子女的生辰、名字、封号、嫡庶、爵位、婚嫁、谥号等事宜;
管理宗室内部的诸事,训诫、奖惩、教育、圈禁宗室子弟;
按时撰写帝王的族谱和事迹,甚至于记录罪责;
收集各宗室的陈情或要求,按时向皇帝集中汇报……。
宗人府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朔到秦朝的“宗正”,是一个掌管皇家杂务的官员。发展到西汉时期,逐步扩大了管辖范围,将外戚和亲贵也列入其中。由宗正具体负责,给这些宗室人员提供特事特办和享受特权的机会,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例如,西汉高祖时期,推行了“先请制”。宗室成员犯罪后,司法部门不得直接抓捕或审理,而是必须先行汇报给宗正,再由宗正着情处理,情节严重时可向皇帝报告,听由皇帝圣裁。一般情况下,对于宗室的犯罪,皇帝都会从轻、减轻,甚至免于处罚。
宗正的发展,在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但职能和作用都大同小异。比如北齐时称宗正寺,唐朝时称司宗寺,基本上都属于换汤不换药。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穷人匝富,安排了所有的朱姓子弟,并且明令,朱家后人世代享受国家供养。 所以,在他当政时,明朝的宗室人员规模迅速扩大。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承袭了秦汉“三公九卿”中的一卿——宗正,正式设立了“大宗正院”。这个机构专门用来管理皇室的事务,这也成为了后来宗人府的前身。
1389年,大宗正院被更名为宗人府,继续负责管理皇室的内部各种事务。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通过兵变夺权的永乐皇帝朱棣,认识到宗室的隐患,将宗人府的职权大部分交由礼部来承担。这样,宗人府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
清兵入关后,在很多政治制度上都沿用了前朝的制度,而宗人府也被保留了下来,并不断扩大了权限。不仅管理皇家内部事务,还负责管理所有的八旗贵族,直到清朝灭亡才被最终废止。
八旗作为大清崛起的依仗力量,自然在建国后受到优抚。他们的后人们不但不用上班干活,也不用纳粮纳税,甚至还可以从国家领取俸禄。这些事务全部交由宗人府统一管理,统一协调。
在满清王朝200多年的历史上,宗人府的存在,基本上独立于司法系统以外。即便宗亲贵胄们被定罪,最多也就是关押或者圈禁,生活条件也要比普通的犯人强出许多。
所以总结,清朝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宗人府关押的,即便真被关押进了宗人府的监狱,也不会受太多罪。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宗人府顾名思义是一个机构,它始于明朝,后在清朝“发扬光大”,常有清宫剧中提到这个令皇家宗族们胆寒的机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刻画手段,宗人府并没有那么可怕,反之还是皇亲国戚的避难所。
- 宗室
清入关后,顺治九年延用明初皇家宗族事物管理的模式初设宗人府,令地位较高的亲王或者郡王掌管,称为宗令,总领“皇族属籍,修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这里其实基本就概括了宗人府的职能,首先就是皇家九族的籍贯管理,其中“玉蝶”就是皇族的族谱,由于皇家血脉的尊贵以及人员众多,因此这个族谱是一个重要工作,不仅要记录下族子格格们出自哪一门哪一脉,是嫡出是庶,还要记录下属于哪一旗,承袭何爵位,婚嫁与生死明细;其次还要申明皇家宗族的族规祖制、皇家礼仪、皇家律法、赏罚制度;最后则是宗庙祭祀、皇嗣葬撵、谥号庙号等。
“始以满臣不谙汉语,议事令坐其中,后多缘以为奸。”——《清史稿》在宗令之下以贝勒、贝子领左右宗正,以镇国公、辅国公及将军领左右宗人,此四人共同辅助宗令的日常工作。属于宗人府的堂官,后增设正三品府丞一职,由汉人担任,“掌校汉文册籍”,也属于堂官,这个官职设置根据史籍记载来看,主要的工作就是议事时候的翻译,因为清军入关后对汉文不太懂,因此以汉人担任堂官中的一职,方便交流和查阅汉文典籍,并以汉文再行记录皇家宗族事物,因此府丞就是宗人府首席翻译官。
与此同时下设属官如正六品满堂主事两名,负责掌管“清文奏稿”;设正六品汉堂主事两名,负责掌管“汉文典籍”;设正六品经历司经历一名,负责掌“出纳文移”。这些构成了宗人府“宗室”的权利架构。
- 觉罗
清朝皇族中,分为两种,一者是努尔哈赤以及他亲兄弟的后代,称“宗室”。二者是努尔哈赤父亲的兄弟旁支所出的后代,称“觉罗”。上述宗人府管理架构中属于权力的高层,但分工中是管理“宗室”这一支,而“觉罗”则是另一套管理班子。
同样是顺治九年时设置,官名启心郎,由觉罗一人,汉官二人出任,后常更制改名,先后更相改名为侍郎、理事官,人数也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变动,后设为左右二司理事官,干的活跟宗室管理班子大致相同,管理觉罗谱牒,序录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谥;核承袭次序,秩俸等差,及养给优恤诸事。
机构设置的原因清朝入关后,清廷给予旗人诸多特殊权益,他们不用纳税,政府给予生活补贴,这也是旗人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普通旗人的权益都已经如此,皇族就更不用提了,世袭的爵位可以让他们世代富贵,清代宗族爵位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十个等级。承袭爵位的原则是“嫡庶长幼”,隔代或者庶出的则会降低一个级别,所以这个承袭爵位的统计工作量就非常大了,宗人府的初设目的应该就始于此。
恐怖的宗人府?既然是管理皇族事物,那么就会制定一些律历来约束皇家宗族,所以宗人府对于皇族成员具有犯法后的处置权。但是根据清朝法律,皇族犯法是由宗人府与刑部会审,宗人府的大佬是亲王或者郡王,当然会偏袒宗族成员,刑部也不会与皇族宗亲较劲,所以宗族犯法后,宗人府其实是保护伞,并没有那么恐怖。
从宗人府的架构和性质来看,它类似于豪门世族的祠堂,宗族有了大事一起商量,制定宗族的规矩、家法,宗族成员破坏了规矩自然有家法来惩治,达到以正家风的目的则止。所以如果皇族成员没有原则性问题,就算是宗人府执行“家法”,也是走走过程,警戒一下。除非是皇帝或者是权利比较大的亲王给予了暗示,非要置人于死地,那么宗人府就是一个恐怖的归宿。
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说起“宗人府“,很多人可能会马上想到很多清宫剧。
比如,《还珠格格》、《甄嬛传》什么的,皇帝动不动就会说“交宗人府圈禁”。那么,宗人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它的职能究竟有什么呢?
宗人府在明代就已出现,为朱元璋所设立先来更正一下题主的问题,“宗人府”并不是出现在清代,其实它早在明代就有。
根据史料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置大宗正院,是正一品衙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由此,宗人府正式诞生。
根据《皇明祖训》的记载,明代的宗人府主要管“睦宗亲族之事”,也就是主管皇族之属籍、玉蝶的纂修、宗室子女的登记以及生卒婚嫁等等。
到了清朝,“清承明治”,宗人府的这些职能,全部被清朝所吸取,此外,清朝统治者还增加了很多功能。
我们不妨通过清代的宗人府,来分别说说它的这些职能。
早期的清王朝为了防止八旗功高盖主,入关不久就设立“宗人府”有学者认为,清代的“宗人府”体现了清朝皇亲贵胄的宗法化。
我们知道,清朝的军队建制主要是八旗,八旗的统领分别对手下的军队具有绝对的权力。比如努尔哈赤时代,一般都是由大汗统领正黄、镶两黄旗,正白旗由皇太极掌管,杜度掌管镶白旗,代善掌管正红旗,岳托掌管镶红旗,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阿敏掌管镶蓝旗等等。
当时,八旗逐渐就有了权力逐渐扩大,威胁大汗权力的危险。但是,当时的后金军队正在与蒙古、明军作战,需要强有力的统帅,大汗权力相对来说还比较稳固。
但是,当清军入关之后,八旗领主权力的扩大,就会威胁皇权。再加上明代藩王叛乱的教训,清朝皇帝必须想办法对宗室子孙进行限制。
顺治九年(1652年),清朝设置宗人府,置宗令、宗人等官员。《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宗人府的职能主要是:“宗令掌皇族属籍”、“以时修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并覈承袭次序,秩俸等差,及养给优恤诸事”等。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族宗室就已经意识到了,宗室有可能膨胀的问题。因此,努尔哈赤规定,从自己的父亲塔克世算起,凡是塔克世本人的后代,也就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兄弟们的后代,全部都被称之为“宗室”,腰上可以系上黄带子。塔克世兄弟的后代,统称为“觉罗”,腰上系红带子。
后来,宗人府设立之后,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为这些皇亲贵族的后代甄别身份地位,并给与相应的特权。由此,很好的早清朝早期控制住了皇族的膨胀。
宗人府会给予皇族宗室“生活费”,并对犯罪者进行审判“以时修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专修普谱牒,记录宗室、觉罗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分亲疏、远近、尊卑、上下纂修成册,加以保存。
玉牒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族谱或者户口,皇族一旦有人出生,或者有女子过门,都必须
根据当时的规定,宗室、觉罗都有相应的福利待遇,比如可以得到每月二两一上的钱粮和粮食。
然后是皇族的爵位。清朝的皇族往往都有爵位,当这个人死了之后,他的爵位是要往下传的。为了保证爵位的顺利交接,宗人府必须干预。清朝规定,爵位是通过每代降等的方式进行传递的。
清朝的爵位,共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种名号。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亲王的话,你的后代继承爵位,就只能是郡王。因此,宗人府就必须修改他的玉牒。
“议赏罚”。宗人府是有权参与皇族工作的。当觉罗犯法,宗人府会与刑部一起对其进行审理。当然,作为皇族,他们在于老百姓犯同样过错的时候,处罚会较轻。
此外,宗人府还会设置宗学和觉罗学,对于皇族子弟进行培养,让他们长大之后可以考取笔帖式、侍卫等职位。
清政府在支付宗室婚丧钱财方面,并没有动用国家财政还有一件事,我觉得可以稍微说一下。
我们现在总说,到了清代中期,由于八旗子弟每天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必须靠政府养活,导致清朝必须动用一大部分财政。其实,这都是主观臆断。
早在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就意识到了皇族不断膨胀的问题,他说“闲散宗室有甚贫者,遇婚丧之事,每至称贷积逋”。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又说,宗室觉罗的女儿,如果有愿意让我养育的,我养育教导。有女孩长大了,父母没有钱让她出嫁的,我代父母帮她们出嫁。
康熙意识到宗室穷困的问题,于是,在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决定从户部支取本银六万两,交给宗人府让他们出去放贷,获得的利润,作为赏给宗室,用来支付他们的婚礼和丧礼。
康熙决定,给宗人府三年时间,等到第四年,必须要开始偿还本金,到第八年必须全部还上。宗人府还是很会做生意的,就这样,宗人府就一直靠着这笔钱,钱生钱,用来支付宗室们的费用。
由此可以看出宗人府的作用,也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有经济头脑,闲散宗室们的生活,起码在婚丧嫁娶上,并没有动用国家财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