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一场权力之争!
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这是他们老李家的传统!
长孙无忌何许人也?关陇贵族,大唐开国元勋,凌烟阁第一功臣,唐太宗李世民视其为左膀右臂,长孙皇后是其亲妹妹,其权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世民过世之前,指派长孙无忌为顾命大臣,嘱咐他全力辅佐新君李治执掌政权,
可以说长孙无忌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李世民的临终遗言,李世民过世后,长孙无忌便顺理成章的登上了大唐第一权臣的宝座。
新君李治登基后,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打压在朝中蠢蠢欲动皇室宗亲,和结党营私的文武权臣。
长孙无忌即是李治的亲舅舅,又是先帝爷生前特殊制定的顾命大臣,于是乎,集合“外戚与权臣”于一身的长孙无忌,便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李治最为忌惮的人物。
被捧的太高有时候未必是一件好事,长孙无忌一人之下的权力不但没有为他带来荣华富贵,反而成了长孙一家的催命符。
按理说,长孙无忌与李治之间得矛盾并不大,且不说二人那舅舅与外甥的血脉亲情,单单长孙无忌个人来讲,其野心也并不大,就连当初李治上位,也是多亏了长孙无忌的劝谏,所以李治没有太大理由去搞自己的舅舅。
但李治还是对其动手了,其目的不是针对长孙无忌,更是针对其背后的关陇集团,是自东晋时代就延续的门阀政治。
唐高宗继位后,势单力薄,他没有自己老爹那样的实力,做到对各方势力的强势压制。朝中大权被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集团所把控,李治如果想要掌控朝政,必须与他们交手。
所以这是一场皇权与贵族权力的争夺,必须采取强硬手段,否则就只能处处受制,甚至于翻船,之前的隋炀帝就是例子。
事实上,不仅仅是长孙无忌,在这之前,李治拔掉的还有萧淑妃所代表的江南士族、王皇后所代表的山东士族,这是武则天能够上位成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治刚刚执政时,表面上对长孙无忌礼遇有加,背地里却开始慢慢分化长孙一家在朝廷上的影响力,短短四年时间,长孙家族中手握重权的几大重要人物相继被贬。
因为在李治的心中,所谓的皇亲国戚只不过是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只有自己亲手提拔并施以皇恩的普通庶族,才能放心的为自己所用,
因此,长孙无忌的存在对李治来说不仅毫无价值,反而成了一根扎进肉里的铁钉子。
对政治极其敏感的长孙无忌,看穿了李治不断打压长孙家族的目的,在被贬职流放到重庆之后,长孙无忌终于恍然大悟,只有自己下地狱,才能稳住李治不安的内心,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长孙家族。
最终,大唐的开国元勋、凌烟阁第一功臣被黑暗的政治角逐逼向绝境,溢死在一根白绫之下,下场不念令人唏嘘。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治没有错,长孙无忌也没有错,错的是在封建社会中,被黑暗人性所支配的扭曲的文明。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为人臣子,最好的结局会是如何?是身名远扬、名留青史,还是光宗耀祖,深得帝心?
对于那些陪唐太宗李世民夺得天下,给他铸就繁华盛世的臣子们来说,他们能争取到的最高礼遇,便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而在这二十四人中,位次最高者,便是人们常听说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鲜卑族,生于河南洛阳。作为李唐功臣、皇室外戚,长孙无忌算是大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可惜父亲早逝,他便连同母亲、亲妹妹一同投靠舅舅高士廉。
透过舅舅这层关系,长孙无忌少年时便结识了李世民,并与之交好。在高士廉的撮合下,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胞妹,二人成了姻亲。
在李渊起兵反隋后,长孙无忌一直跟随在李世民身边。
在玄武门之变前,他是唯一留在李世民身边的得力助手。在李世民登基后,他先后担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司空、刺史、扬州大都督、检校中书令。
贞观十七年(643),他以第一位的殊荣,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太子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作为新皇舅父、辅政大臣,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起初,唐高宗对这位看着自己长大的亲人非常依恋和信任。在唐太宗刚刚在行宫去世的时候,年轻的李治除了悲痛就是慌乱,丝毫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而长孙无忌一面劝说李治尽快从痛失亲人中走出来,一面安排李治回京,稳定了朝野。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曾记载,洛阳有个叫李弘泰的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结果高宗二话不说,直接将人斩首。李世民一家人对长孙无忌的信赖,可见一斑。
然而,长孙无忌自己却在自己一次次被李家偏爱之后,有了骄纵的眉头。
永徽四年(653),他奉命审理房遗爱谋反案。本来这事是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和他的妻子、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折腾出来的宫廷政变,但长孙无忌却公报私仇,将吴王李恪也牵扯了进来。
最终,这场谋反的参与者房遗爱、高阳公主、荆王李元景、巴陵公主、驸马薛万彻、驸马柴令武都被斩首,李恪也被诬陷致死。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记载,李恪曾在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然而长孙无忌像是下定了决心,要将李唐皇室其他可能威胁到唐高宗的人赶尽杀绝。
不久后,与长孙无忌不和的江夏王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都被以参与房遗爱谋反案的理由被流放江南。他的这一番举动,让人们见识到了他对自己权势的滥用。
永徽五年(654),唐高祖想要废除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后。王皇后和唐高祖的婚事,是同安大长公主牵的线,李世民亲自选的人。长孙无忌于情于理,都是站在王皇后这一边的。因而之后,高宗亲自带着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宴饮,赐给长孙家众多财宝、官位,长孙无忌还是毫不动摇地反对废王立武。
礼部尚书许敬宗劝说不管用,自己母亲多次登门请求也不管用,自己和皇帝亲自出马劝说长孙无忌还是不管用。
为此,武则天对长孙无忌的不满越来越甚。等到了第二年,高宗不顾群臣反对,力排众议废王立武。武则天认为长孙无忌当初接受了重赏却始终不支持自己,实在可恶,便彻底和长孙无忌成为仇敌。
四年后,即显庆四年(659),为了打击关陇集团,加强皇权,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达成共识,决定削弱重臣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的实权,并将其调离京城。只是这事在执行的时候,在长孙无忌身上,闹得很不好看。许敬宗向高宗密奏,说监察御史李巢意图拉拢长孙无忌谋反。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高宗当即派许敬宗和侍中辛茂前去审讯,并说:"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高阳公主与朕同气,往年遂与房遗爱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近亲如此,使我惭见万姓。"
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候唐高宗早已下定了铲除长孙无忌的决心。
许敬宗的诬陷,更像是配合高宗演的一场戏。
出于这么多年的情分,高宗还是表达了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和不忍。不过许敬宗最终拿汉文帝杀薄昭的例子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的道理说服了高宗。
不久后,长孙无忌被削去官爵,流放黔州。他的儿子们也被削官流放。
到了七月,许敬宗领命复查这一谋反案。但他却派中书舍人袁公瑜等去逼迫长孙无忌自缢。
最终,这位李唐的功臣,就这么葬身黔州。
都说伴君如伴虎,长孙无忌作为唐太宗知根知底的挚友,倒是没败在他手中。而作为唐高宗的舅父和辅政大臣,他却在政治上与皇权产生了冲突。加上皇后武则天的敌视,长孙无忌最终成为了整个皇室的仇人。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我们知道,李唐的建立,与一个以军事起家的贵族集团分不开关系。这个军事贵族集团就是关陇集团。这个活跃西魏、北齐、隋、唐四代的政治集团,虽然在四个时期都被统治者们无情地打压,但真正终结它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个人的联手。
长孙无忌为什么得死?很简单,因为他是高宗朝关陇集团的旗帜人物。
李治是在长孙无忌的襄助下登上皇位的。贞观时,太子李承乾、李泰相继倒台后,李世民心力憔悴,本来想立吴王李恪为储君,但在长孙无忌地多方周旋下,将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
当然,长孙无忌并不是野心勃勃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做权臣,而唐高宗李治也不是一个懦弱得毫无是处的皇帝。
两个人之间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长孙无忌代表的是为李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陇集团,他们是勋贵,同时也是大唐权力顶端的存在。唐太宗晚年遭受亲儿子造反、女儿私通和尚的种种丑事后,猜疑心愈重,诸臣之中,只信任长孙无忌。这种信任使得长孙无忌在李治登基以后大权在握。
作为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做了长达30年的宰相,是贞观旧臣里硕果仅存两人中的一个,影响力巨大。皇帝虽然是最高至尊,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够将这种权力毫无阻滞地运用。
为什么开国帝王大多都喜欢屠戮功臣?并不是他们嗜杀成性,而是为了自家江山的稳定。开国的这些老臣们天然自称一个集团,在开国君王活着的时候,他们的权势不足以对抗皇帝的权势,但是毫无根基的新皇登基后,他们就会形成皇帝乾纲独断的一股超级强大的阻力。
李治要杀长孙无忌,更多的是希望通过长孙无忌彻底铲除他身后的整个关陇集团,以至达到建立属于自己的朝廷。在权力的争夺中,没有亲情,也不分对象。
从废王皇后和杀萧淑妃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李治的打算。王皇后是什么身份?乃是五姓七宗出身,萧淑妃又是什么人?其是江南士族萧氏的代表。长孙无忌给李治安排的这两个后宫,就能看出来,其中政治利益的分割。即长孙无忌的打算是将关陇集团、山东士族、江南士族这自西魏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三大政治势力做一次完美的分割。
士族们以长孙无忌为首,牢牢掌控着朝政,制衡皇帝。这是自东晋以来门阀政治的延续,是历代帝王们一直想铲除的存在,杨坚当年想搞江南士族,却造成了江南的大叛乱,杨广想同时搞掉三个士族,最终却葬送了江山,李世民修《氏族志》想要淡化门阀的影响力,却没有取得什么好效果。
到了李治,他也依然有这样的打算。于是他掌握朝政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了回来,或许李治是真的喜欢武则天,但笔者认为这一步的动机,更多的是对门阀的一个试探,他迫切需要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棋子来打破三方势力之间的默契和平衡。于是武则天这个不属于任何门阀的女人,成为了最好的对象。
而聪明机智的武则天也没有让李治失望,两个人配合默契,在取得大唐开国功臣中硕果仅存的另外一位重臣李世绩的支持后,终于搞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把武则天扶上了皇后的位置,彻底打破了长孙无忌营造多年的世族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
或许,在长孙无忌看来,氏族门阀是难以撼动的,唯有平衡各方势力才是稳固大唐统治的基础,但显然皇帝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局面。他需要自己的权威能够让所有人臣服,他也需要自己的号令能够没有任何阻滞。所以,在政治理念上,这对舅甥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李治练手武则天对朝堂发动了大清洗,但这种清洗,依然没能够彻底掌控整个朝廷,长孙无忌似乎已经放弃了权力,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巨大。只要长孙无忌还活着一天,关陇集团就依然能够活跃与朝堂,这是李治夫妻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武则天授意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而高宗李治不查不问,直接同意了。杀长孙无忌是一个好契机,而谋反也是一个很好的罪名,方便将关陇集团一网打尽。而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高宗李治主导全程,武则天作为亲密战友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正是这些事情,最终使得武则天的权威一步一步得以树立,最终到了能够与李治分庭抗礼的地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提及唐高宗李治都认为他懦弱无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高宗李治应该是唐朝最伟大的君主。有唐一代最强大的时候就是唐高宗李治时期。而李治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高丽和结束关陇集团对大唐皇室的控制和影响。而诛杀长孙无忌就是其中的最重要事件。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李唐前三任皇帝对长孙无忌宠眷甚隆。李渊在位时,封其为齐国公,李世民封其为宰相。而且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长孙无忌一句‘’晋王仁孝‘’确立了李治的太子之位。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但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要了长孙无忌的命。这真是莫大的讥讽。而当年对此有着清醒认识的长孙皇后多次规劝哥哥要低调。也多次阻止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当宰相。但她的话谁都没有听。李治登基以后,长孙无忌应该说很是跋扈。他在朝堂之上公开自比隋代的越王杨素。可见其傲到了何种地步。就在李治当皇帝的第十年,长孙无忌却因“谋反”罪被削职流放,三个月后被逼自缢身亡。一代权臣落得如此下场,既让人扼腕叹息。
长孙无忌死于太傲,太狂,太飘。无人臣之道,之礼。说白了就是自己找死。在房遗爱谋反案里,长孙无忌打击异己。硬生生凭空生出一场大案,把把皇上的哥哥妹妹都给杀了,李恪(就因为李世民那句吴王类我)被长孙无忌下令赐死,李世民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废王立武”之争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真相仍然是权力斗争。也就是李治要把关陇集团彻底铲除。再就是为了成立自己的政治班底。但长孙无忌依旧把李治当小孩,自视有拥立之功。认为李治不敢怎样。可李治把褚遂良被贬谪,他才知道自己小看了他的亲外甥,这才知道皇帝要办他,只需一道圣旨而已。 李义府(笑里藏刀那位)那句:种地的穷农夫多收两斗小麦还想换个老婆,何况天子,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更是传颂一时。在新的政治势力的逼迫下,长孙一党很快就被消灭了。
霍光、诸葛亮、长孙无忌、张居正......有谋国之忠,但皆以辅助幼主而死于擅权专断 长孙无忌的死就在于此。但长孙无忌对李治却是忠心不二的。但皇帝认为你妨碍了他。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你就得死。长孙无忌杀李恪那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简单说就是天理有常,报应不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关陇集团是活跃在西魏、北齐、隋、唐朝代的实力集团,政治地位显赫,在国计民生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这四个时期都被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打压,但每每都能度过劫难,真正让其政治色彩黯淡下来的,是高祖李治与其皇后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也是在他的扶植下登上皇位的,随着太子李承乾、李泰的相继出局,李世民心力憔悴,一度想让杨妃的儿子吴王李恪继承大宝,但在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的巧妙斡旋下,太宗迫不得已让李治上了太子之位,当然,不排除长孙无忌有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做权臣,长期摄政的想法。
这已奠定了长生无忌的个人悲剧,因为长孙无忌是为李唐王室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陇集团的旗帜,自然是唐朝勋贵,客观地存在于大唐权力顶峰而光芒四射,唐太宗经受太子李承乾、功勋将领侯君集造反,女儿与和尚私通,废立太子事件后,变得疑心重重,临终的几年里只相信大舅子长孙无忌,这是李治能登基的基础,但长孙无忌已做了二、三十年的宰相,影响力杠杠的,显然已成为新君李治的施政障碍。李治要铲除左右国家政策的关陇集团,就要板倒长孙无忌,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权力争夺中,无所谓亲情,废王皇后时李治已亮明了自己的观点,王皇后是五姓七宗出身,典型的名门望族,背后是关陇集团,长孙无忌给李治安排这样的皇后,出入政治利益分割的考虑(让关陇集团、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利益均沾)。所以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们牢牢地掌控着朝政,方方面面都无孔不入地制衡着新皇帝,这是李治杀长孙无忌的根本原因。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自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开始,便为李唐政权效力,一直追随秦王李世民,曾立下汗马功劳,更是贵为皇亲国戚,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之高。可惜,就是这样一个人,还是在高宗默许的情况下被逼自尽了。
↑长孙无忌
唐太宗去世时,曾选定了两位心腹大臣辅政太子李治,一位便是长孙无忌,另一位是褚遂良。在高宗继位之初,也是对长孙无忌十分尊敬,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然而,随着武媚娘的入宫,长孙无忌开始成为了眼中钉。
武媚娘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因与太子李治暗生情愫,最终又入高宗后宫。当时高宗一直想要废黜王皇后,另立武媚娘为正宫皇后。然而,王皇后并无任何过错,所以褚遂良、长孙无忌都表示反对,其中尤以褚遂良的反应最为激烈。
↑影视剧中的高宗与武媚娘
结果,高宗还是没有听两位股肱之臣的意见,执意废黜了王皇后,令立武武媚娘正宫皇后。高宗身体羸弱,便常让皇后帮助处理政事,结果武媚娘的权势越来越重,甚至得以同高宗并称“二圣”。当然,逼死长孙无忌时,这位日后的女皇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势。
既然成了眼中钉,被拔掉自然是早晚的事。到显庆四年(659年)时,许敬宗暗中命人诬告监察御史李巢和长孙无忌谋反。结果,高宗派许敬宗审理此案。要知道,许敬宗原本就是拥戴武皇后的人,所以在审理后继续诬告长孙无忌,称其确实有谋反苗头。不仅如此,许敬宗见高宗犹豫不决,还拿历史上汉文帝杀舅舅的事儿来怂恿高宗对长孙无忌下手。
↑许敬宗
最终,长孙无忌被贬官流放到岭南。不过,长孙无忌被流放后,高宗李治还是觉得有于心不忍,并且觉得自己舅舅可能是被冤枉的。于是,他又让李绩、许敬宗复审此案。许敬宗见高宗犹豫不决,便命袁公瑜到长孙无忌处进行“审理”,直接逼迫长孙无忌自尽。
就这样,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遭人陷害至死,事件的操纵者为许敬宗,执行者为袁公瑜,幕后主使为武则天,默许者为唐高宗。说白了,一代贤臣就是被人给逼死了。到上元元年(674年)时,唐高宗觉醒,恢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并特许长孙无忌陪葬昭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