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李鸿章被打死了,那《马关条约》中国能少赔多少?

1894年年中,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短短半年时间,清朝惨败,朝鲜陆地战场一溃千里;水上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3月13日,73岁的李鸿章率领“求和”使团赴日谈判,以期结束这场“耻辱之战”!

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等人与日方在马关春帆楼正式开启和谈。

和谈过程非常焦灼,日本人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很强势,以“直捣京城”为威胁,要求赔款给地。

当时伊藤博文甚至如此说道:

“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

当时李鸿章已经七十多岁了,面对如此羞辱,心底该作何感受?但是没办法,当时清朝方面出于弱势,慈禧一心只想停战,而且李鸿章的心血之作北洋舰队都没了,为了议和,他只能委曲求全,尽量斡旋。

而在这时候,事件突法转战,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遭到刺客小山六之助枪击,眼部受伤!

此事一出,国际哗然,因为按照国际惯例!

“所在国有义务保护外国使节的人身安全”

日本方面由于这安保上的疏忽,面临着国际上的舆论和政治压力。特别是此事件,很可能会引起西方列强对于清朝的“同情”。因为蛋糕就这么大,当时的西方势力不不是太愿意看到日本跑来横插一脚。李鸿章受伤,正好可以给他们一个借口。

“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

于是日本方面赶紧做出了危机公关!

除了道歉、严惩凶手,慰问李鸿章以外,日本答应暂时停止对于清朝的战争活动。

李鸿章也因此答应留下来,继续谈判,事件也暂时得以平息。

在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坊间传闻的日本因此而减少战争赔款一亿两白银,并不属实。所谓“价值一亿两白银的子弹”的说法,是假的。

因为“三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条件是在李鸿章遇刺修养之后,重启的谈判过程中提出来的。

但是这个条件李鸿章并没有接受,双方开始了讨价还价!

当时李鸿章还的是“一万万两白银”,日方嫌少,但考虑到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害怕日久生变,便又回了个“两万万两白银”;当然了,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些领土和权益的变更!

但这一次是日方的最后通牒,或者说底线,因为停战时限只有二十一天。李鸿章不得已,最终只能签字。

所以,这一亿两白银的“差价”是谈判得来的结果,是李鸿章等人在谈判桌的争取,是双方基于各自形势的选择!

并不是日本人因为枪击事件心存愧疚而宽容,即使李鸿章不遭枪击,也还会是这个数额。

当然,如果李鸿章因此而身亡,事情当然是另外一种结果。

清廷的主战派可能会因此而占据优势,毕竟李鸿章门生遍天下,战争会继续下去!甚至于西方可能会借此加入东亚乱局

最后吐槽以下,这问题真够奇葩的,我看着挺气的!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有些人不思自强,竟然搞出“人命换赔款”这样的想法,哗众取宠而已。

照这样的思路,是不是就该有人去“献祭”?

是不是就该去指着李鸿章的鼻子说道:“李鸿章你怎么不死啊,你要是死了,咱们就能少赔点儿了”

无耻!

如果当年李鸿章被打死了,那《马关条约》中国能少赔多少?

我明确的跟大家说:如果当年李鸿章被打死了,不是《马关条约》少赔多少的问题了,直接就是中日再次开战,清廷应该派谁主政军事了。大家应该都了解到李鸿章被日本“愤青”打了一枪,不严重,但日本将《马关条约》的赔款减了一亿。这看似是给李鸿章面子,可实际情况呢?

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李鸿章奉慈禧的命令来到日本谈判,当时的整个情况是在军事方面日本占据主动,而且清廷确实无力还击。但是日本已经倾尽国力,如果此战不胜或者没有得到既定的利益,那么这场战争不但白打了,还会拖垮整个日本的经济,军事。清廷虽然战败,但是并没有伤及根本,完全有能力与日本耗下去,以经济拖垮日本,军队在重新整编,伺机而动。

在清廷,并不是所有人都主动投降的,大部分官员其实是主战的,但清廷的上层官员已经被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再次迎战。日本方面早就拟好了条约,只等清廷代表李鸿章签字,日本每多等一刻,时局都会变化。在李鸿章受伤后,日方都惊呆了,幸亏没打死,打死了谁来和我们谈判?好不容易打赢,清廷也愿意割地赔款了,你李鸿章要有什么好歹,那不全完了?

如果李鸿章被打死了,清廷主战派必然占据上风,慈禧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应该也会支持主战派。那么这样应该就会有第二次清廷和日本的战争了,有时甚至开玩笑说:李鸿章要是死了,日本可能接着也死了。《马关条约》根本不用谈了,历史上也就没这回事了,赔给日方的2亿两白银,以及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这一切不合理的要求都会烟消云散。如果李鸿章知道这样的结局,会不会真死呢?

如果当年李鸿章被打死了,那《马关条约》中国能少赔多少?

在一百多年前的一天,有个老头从日本下关(大家熟悉的名字叫做马关)的春帆楼失魂落魄的走出来,要回到自己临时落脚的宿舍,结果一个日本愤青不知道哪里打听到这个老头会走那条小路,直接过来就给老头一枪。这种操作让日本朝廷慌的一批,但是老头却乐了,高兴地说:此血可以报国矣!这个操作倒是有几分“我自我血荐轩辕”的味道,因为他知道日本人的麻烦来了。

(1)李鸿章遇刺背后的蝴蝶效应

这个老头叫做李鸿章,是大清国的一大柱石,而他被人刺杀的事情就是震动国际的马关刺杀案,这一枪价值1亿两白银。我个人觉得要是这哥们被打死,肯定要多赔钱,估计要多赔5000万两,不过不议和是不可能不议和的,毕竟老太太要过生日了,不可能让这件事来扰乱自己的心情。

这件事说明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大清无能,导致帝国第一汉臣李鸿章被人打枪也值得偷笑一番,因为这样就可以少赔钱;第二件事是老李确实不好做,官位越高也不过是他的人头越值钱而已;第三件事是日本人安保做的太差,导致日本人少勒索了一个亿白银。

日本人花了大力气救了李鸿章,倒不是老李真的多重要,而是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一方面由日本天皇亲遣医生和护士对李鸿章进行治疗并给予慰问,反正要做个虚假的姿态来说明日本不至于跟它现实一样下作,要说外宣还是日本人会做。另一方面日本宣布日军的攻势暂时告一段落,承诺休战,说白了还是清军在战场上打不赢才会落得这个下场。

(2)大清朝廷的软弱

讲道理这个时候还谈个锤子,直接回家就行了,怎么还谈,答案很简单,那就慈禧太后要议和,谁也挡不住。日本人看见慈禧太后要议和,自然也就摸清了大清的底细,反正就是要谈。所以说老李死不死,大清还是要继续谈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确。

老李醒来的第一件事还是让人有点小感动的,那就这个满清第一汉臣倒没有多害怕,就是有点惋惜,说自己怎么没有被打死,这样就可以少赔钱了,并且也就不用签这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日本人也慌了,毕竟大清的权臣来日本议和,结果差点被自己打死,这样国际列强很有可能借口来瓜分自己的利益,后面的干涉还辽就是一个铁证,为此小日子过得很好的日本人还在自己的靖国神社里写了一块“卧薪尝胆”的牌子来讲这件事。

老李把自己包扎了一下继续去谈这个卖国条约,这说明历史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是老李知道自己卖国吗?答案是肯定的,老李在成为一方大员之前是一个翰林院编书的,大家觉得深研孔孟的老学究不知道自己扮演的是大清版本的秦桧?作为一个看历史的人,对历史人物批评总是容易的,但是这些大人物往往有苦衷。毕竟在战场上军队打不赢,老李自然就得出门丢人,毕竟主张卖国的老太太慈禧是不会出来的。当然了,作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的李合肥,老李被骂也没啥不应该的。

(3)结语

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已经结束很多年了,当年缔造历史的人物现在已经成了黄土,留给世人的只有春帆楼前的“日清媾和”的石碑,不知道春帆楼的河豚料理是不是跟老李他们吃的时候一样地道呢?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谢谢大家!

如果当年李鸿章被打死了,那《马关条约》中国能少赔多少?

假如李鸿章遇害,那么清朝和日本的谈判就会破灭,赔款多少已经不再重要。如果李鸿章被杀死,可能会有三种结局:第一种结局是爆发世界大战,第二种结局是列强瓜分清朝,第三种结局是继续开战。假如李鸿章被日本浪人杀死,很有可能会引发一场小范围的世界大战。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沙俄为了自身的利益,一直想要找机会介入战争。沙俄一直对东北虎视眈眈,日本人的出现让沙俄有了竞争对手,《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沙俄甚至想要派遣军队进攻日本。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沙俄拉拢了德国和法国,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了清朝。日俄之间剑拔弩张了十年时间,最终在1905年大打出手。1895年的俄国和法国是同盟,英国和日本是同盟,假如沙俄进攻日本,那么英国很可能会参战,法国也不会袖手旁观。如果这些国家打起来,清朝必然无法置身事外,损失的情况肯定会更大。

假如俄国和英国都能够保持克制,那么清朝的情况都危险了。李鸿章是清朝的顶梁柱,19世纪末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把李鸿章当成了清朝的代言人。就连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说:“李鸿章是大清朝唯一一个能够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如果李鸿章遇害,那么清朝必定陷入群龙无首的地步,各国在谴责日本的同时,都会磨刀霍霍,想要在清朝分一杯羹。

如果列强不参与这场战争,那么清朝翻盘的希望也不大。在李鸿章远赴日本谈判的时候,清朝的主力军队已经损失殆尽。清军的实力本来就不如日军,经过战争的损耗后,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清朝的损失肯定会更大。北洋舰队是清军的海上主力,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联合舰队在吨位上超过了北洋舰队,火力情况是北洋舰队的三倍以上,平均航速要比北洋舰队快5节以上。(北洋舰队战舰年久失修,都已经达不到最佳航速)

在威海卫之战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制海权完全落入日本联合舰队手中。清军在陆地战场上也一败涂地,日军从朝鲜一直打到辽东半岛,清军主力损失惨重。虽然当时的清军有60多万,但是真正实现近代化的部队只有几万人,这些主力在战场上都已经损失惨重,继续开战清朝只能迁移到西安,同日本人打持久战。

从这几种结果来看,即使李鸿章遇害,清朝也难逃被压榨的命运。

如果当年李鸿章被打死了,那《马关条约》中国能少赔多少?

政治博弈上分析李鸿章被打死了,日本人需要给西方洋人老爷们一个交代,损失的部分肯定要从大清身上捞回来,毕竟满清政府没得选!

如果当年李鸿章被打死了,那《马关条约》中国能少赔多少?

当时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加上接二连三的失败清政府上上下下都没有再战的勇气,所以清政府急于李鸿章去求和,无论李鸿章死没死清政府都要议和,日本当时已经掌握中国的底线,李鸿章在日本受伤,清政府发来电报说所有条件全部答应,即便李鸿章死了,清政府也会派另一个大臣前去议和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