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宦官王振是个怎样的人?

王振何许人也?明朝宦官专权第一人,土木堡之变有他的的一口锅!

此人的“贡献”称的上是明朝宦官第一人,魏忠贤刘瑾等人都得恭敬的叫上一声前辈!

就是从王振开始,后来的君主才打破了不让内臣专权的规定,国家也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殆尽。

王振的发家史:

此人祖籍是河北蔚县,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当地乡学担任教官,不过他的野心比较大,并不满足于平淡的生活,所以在干了几年教育以后。

他就果断的把自己“阉割”了,净身以后的王振自此进入宫中发展。

进入宫中的太监需要重新进行分配,而王振运气非常好的被分到了东宫之中,他服侍的人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

英宗从小时候开始就格外“单纯”,陪在他身边的王振就尽最大努力讨好主子,加上本身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起宫中其他太监也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单纯的英宗很快就被拿下了,并且还非常尊重这位有文化的内臣,平时也都是以先生相称。

虽然这时候的王振已经掌控了英宗,但是英宗继位的时候不过九岁,朝廷权利还都由其母张太后把控,王振也一直没什么机会干政。

不过这个阶段的他并不着急,而是在英宗面前更加“殷勤”的表现,以至于英宗再也离不开他。

英宗继位后九年,英明的太后年迈去世,所有的权利也都交给了年轻的君主。

而已经完全把控英宗的王振,在这个时候也迎来了自己的机会,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他首先利用自己的职权方便掌控了整个内庭,而后又安插亲信进入吏部安排自己的官僚实力,没过多久整个外庭也全部“沦陷”了,这个因生活平淡而“投机”的宦官,自此来到了最巅峰的时刻。

王振的过错:

此人在得权以后就暴露出了“小人”嘴脸,把整个朝堂搞得混乱不堪,所有官职的任用都必须经过他的同意,外官回京述职也需要给他带上“土特产”。

不过这些行为并没有给国家带来致命的影响,毕竟明朝的那些权臣很多都这样,他最大的过错就是促成了土木堡之战的惨败。

在英宗时期,明朝北方的瓦剌民族已经崛起,不过双方的相处也比较愉快,对方每年也都会派出使者参拜明朝皇帝。

等到王振掌权以后,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方和实力,竟然让前来的使者随便拿喜欢的东西,这样一来瓦剌派出的使者就越来越多,每年都能“采购”回国很大一批物资。

但是王振这个人做事没有准则,赏赐使者也需要看自己心情,等到对方派出两千人的“巨型使团”进京参拜之时,却被王振当场“打发”了回去。

这样的行为激怒了瓦剌首领,加上人家早就觊觎中原,所以对方就以这个理由开战了。

明朝在这场战争在开始之前几乎占尽了优势,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不“虚”对方,但是这次行动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主要行动都是由王振安排的。

此人在军事上相当于文盲,还想自己拿下战功,并且“邀请”了君主一起加入“旅游”的队伍,一些大臣在劝阻过程中也被加入“旅游名单”,整个朝堂瞬间变得中空。

当时行动仓促,虽然王振紧急从京城周围集合了所有兵力,但是他在粮草运输未安排妥当的情况下贸然出兵,整个队伍松散动乱,和瓦剌接触之后就惨败而归。在第一战失败以后,王振又作主制订了错误的撤兵路线,让对方骑兵及时形成了包围之势,明朝近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大臣们也死伤大半,整个明朝被他一手推向灭亡的边缘。

明朝历史上,宦官王振是个怎样的人?

根据明史记载可以判断,王振为人乖巧,善于察言观色。

王振知道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是执掌权力的核心人物,便设法讨他们的喜欢。张氏笃信佛教,时常携英宗到紫禁城外的功德寺拜佛诵经,三四日不归,朝臣颇有非议。王振便让英宗向张氏提出设佛堂以求冥福,这样既方便了张氏做佛事,又可免去朝臣非议,自然受到张氏赏识。

英宗活泼好动,常踢球玩耍。一次,他正兴致勃勃地与小内使踢球,王振突然走来,他只好停止玩耍。次日清晨,王振又特地跪奏说:“先皇帝为一球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三杨”见此情景,也为王振忠君爱国之心所感动,大加赞叹。

其实,这是王振故意做给人看的,在他忠诚正派的面具后面,是一颗极度迷恋权力的奸诈之心。

王振时刻窥伺着机会,借用皇帝手中的无上权力,建立自己的权威,培植自已的势力。正统元年(1436)十二月,他唆使皇帝以会议边情迟延为由,将兵部尚书王骥、侍郎邝埜下狱,虽很快就被释放,但无疑给群臣敲了一记警钟。

上图张辅

不久,右都御史陈智弹劾英国公张辅回奏稽迟,并弹劾科道官不能举奏,王振遂借机唆使皇帝将监察御史和给事中们各廷杖二十。这一下科道官们都知道了王振的厉害,纷纷秉承王振风旨,摭拾大臣过失,自公、侯、驸马、伯以及尚书、都御史以下,无不被劾,或下狱,或荷校,甚至谴谪。如正统三年(1438)中,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刑部尚书魏源、侍郎何文渊,都御史陈智都曾下狱,连辅政大臣之一的礼部尚书胡濙也未能幸免。

明朝历史上,宦官王振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曾经有一人,因其自身原因酿成一场重大事变,直接导致50万大军败北、百余名当朝大臣被诛、当朝皇帝只身被异族掳走,这种古今中外、闻所未闻,令人离奇万分、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这个人,就是明英宗朝的当权大太监王振。

王振(?——1499年),明山西蔚州人。早年曾在家乡求学读书,后由儒士而做教师,后因玩忽职守,依法当谪戍。刚好赶上燕王朱棣起兵,攻占南京,即位称帝。他便乘机自阉其身,投托太监,进入宫中,初时职责是教宫中小宦官认字。

朱祁镇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下来四个月,就被立为皇太子。宣宗见王振会教书,奉事殷勤,就让他去伺奉太子,为东宫局郎。从此,王振与太子朱祁镇朝夕相处,一面耐心地教太子认字,一面陪伴太子玩耍,逐渐取得了太子的欢心和宣宗皇帝的信赖。

宣德十年正月,三十八岁的宣宗皇帝病故于乾清宫。太子朱祁镇这年只有九岁,依制继位,登上了皇帝宝座。时来运转,这年七月,王振代替不识字的刘宁掌司礼监事。由于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中枢机关,总管宫中的宦官,掌握着宦官各监官员升迁谪降大权,又兼管各种特务机构,还替皇帝管理各种奏章和文件,传达谕旨。故此王振一下子挤身到皇宫的要害部门且执掌权柄。

王振表面上装出一副虔诚恭顺的样子,不仅对英宗、对太皇太后,奉献殷勤、俯首帖耳,而暗地里却在干着交朋结党,挑拨离间,干预国事的勾当。由于他身居要职,大权在握,朝中百官都不敢得罪他。一些趋炎附势之人,乘机向他靠拢。而英宗虽然年长十六岁,但并无主见,事事依从王振。

利用英宗对他的宠信,王振开始在朝庭内外安插亲信,控制国家要害部门,以控制国家的军政。几年来,依恃英宗的宠爱,王振骄横跋扈、滥施淫威,不择手段地残害忠良,排斥异己。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巧取豪夺,聚敛了大量的金银财物,修建了豪华的住宅居所。

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王振在窃取了朝中大权之后,操纵英宗,不仅搞乱了明朝内政,使明朝政治更加黑暗,还把手伸向明朝的边防。他勾结北方蒙古贵族,大搞走私活动,玩弄权术,故意制造事端,从而激化了瓦刺贵族与明朝之间的矛盾。王振为了获得瓦刺的良马,就唆使他的心腹、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每年制造大量的箭矢,送给瓦刺,瓦刺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同时,为了讨好瓦刺,对瓦刺的贡使,加礼优待,有求必应。按明朝原来的规定,瓦刺每年到京来的贡使最多不能超过五十人。瓦刺为了多领赏物,逐渐增多贡使人数。

正统十四年正月,瓦刺竟然派出二千人组成的使团赴京。为了多领赏赐,故意谎报使团人数为三千人。王振一改往常,一方面指示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物,另一方面故意减削付给瓦刺贡马的马价,每匹所给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瓦刺使者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含怒而归。

瓦刺太师也先闻报大怒。这年七月,亲自出马,纠集诸部共两万铁骑,如狼似虎地向明朝发动了大举进犯,北部军事重镇大同受到严重威胁,请兵救援的边报,接二连三地飞向北京。

对军事一窍不通的王振,幻想用英宗皇帝亲征的办法,吓倒也先,使其退兵,于是他便竭力怂恿英宗出战。头脑发昏的英宗也自以为这是自己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不与群臣商讨,就轻率地作出亲征的决定:七月十五日亲驾大同前线。

满朝文武无不感到吃惊。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谦及吏部尚书王直等大臣怀着一片忠心,力劝英宗不要亲自率军出征。不料英宗听了王振的撺掇,竟然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为了排斥群臣进谏,公然下令:如有进谏劝阻者,概杀无赦!

聚合的五十万大军仓促起程,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等在内的一百多朝庭重臣不得不随驾跟从。

八月一日,队伍从宣府抵达大同前,听得瓦刺军闻风而逃。故明军到大同后,王振随即传令军士继续北进追击。不久,王振的亲信、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得到密报,瓦刺军可能在大同以北设下巨大陷阱,专等明军入坑。贪生怕死的王振听后,大惊失色,急忙传令第二天撒出大同。数十万大军接到撤退命令后,争先恐后,夺路而逃,车马军士拥塞道路,后军推前军,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也先见明军不战而遁,立即号令全军奋起追击。王振开始命令所部退军路线取道紫荆关。他本来的打算是想借此机会,让英宗顺道去自己的家乡蔚州,看看自己富丽堂皇的宅院,以炫耀自己的权势。于是,大军便向蔚州方向行进。走了约四十里,王振忽然想到,数十万兵马到达蔚州,难免不踏坏他家田地里的庄稼。于是,马上改变主意,火急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方向行进。瓦刺铁骑在也先的带领下,跟踪追击、日夜兼程。

十三日,明军退至狼山,瓦刺铁骑也已追至。为了掩护英宗撤退,成国公朱勇率兵三万进行阻击。经过一番苦战,朱勇战死疆场,三万士兵被杀戮殆尽。但这场战斗,也牵制了瓦刺军的主力,为英宗的撤退争取了时间。

这天午后,英宗及军兵行到土木堡。这里离怀来县城仅二十里,本应继续前进,到怀来可凭城拒守。此时,王振发现装载自己财物的一千多辆军车,尚未到达,为了不使自己搜刮而来的东西受损,便不顾英宗及数十万将士安危,传令在土木堡宿营。众人看出此地危险,纷纷向英宗及王振上疏,均遭到王振的拒绝。

十四日,英宗欲行,但为时已晚,瓦刺军队已控制了周围的交通要道。由于土木堡地势较高,旁无水泉,数十万明军马上便面临饥渴难忍的困局。也先在完成对明军的包围后,发动了进攻,明军在生死面前,拚力抵抗,一时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也先心生一计,向英宗提出讲和谈判。王振一听,喜出望外,满口应允,并立即安排人前去谈判协商。唯恐有变,特意吩咐前往使者,只要对方肯退兵,什么条件都可答应。

经过协商,也先一面答应了退兵,另一方面在远处设伏。等瓦刺军队刚一撤出视线,饥渴难忍的明军立刻便丢弃武器,向附近的河流四散奔去。也先见明军大乱,抓住时机,命令骑兵出击。顿时,瓦刺伏兵四起、喊声震天,象猛虎扑入羊群,横冲直撞、任意砍杀。数十万明军顷刻之间全线崩溃,各自不顾一切地四下奔逃,半数惨死在瓦刺军的刀下。车仗辎重尽数为瓦刺军所得。

护卫英宗的樊忠将军目睹这一切,怒火中烧,抡起瓜锤将王振打了个脑浆迸裂,一命呜呼。然后,急忙扶英宗上马,拼死突围,瓦刺铁骑紧追不舍。终因寡不抵众,樊忠力竭被杀。英宗见突围不成,顿时六神无主,索性下马,在草地上盘膝向南而坐,听天由命。

此役,明朝五十万精锐部队全数被歼,从征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死于战场,英宗皇帝被俘掳。消息传回京师,城内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群臣在殿庭里号啕大哭。尔后,王振家族不分老少被一律处斩,家产全数被查抄。京城百姓听到消息,奔走相告,人心大快。

明朝历史上,宦官王振是个怎样的人?

王振,今河北蔚县人,他在没进宫之前曾读过书,而且还做过几年文书先生。据说在任职期间,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本应被谪戍(流放戍边)。但王振为了逃避谪戍,竟然把自己给阉了,进入紫禁城做了太监。

入宫后的王振,被分到东宫,陪太子朱祁镇读书。当时的朱祁镇还很小,对王振还是比较害怕的,管他叫先生。王振心理非常清楚这位便是大明日后的皇帝,于是王振尽巴结迎合之能事,获取了朱祁镇的欢心。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即位,大臣们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她为了不破坏祖制,便将朝廷要务委托给内阁处理,但军国大事必须要上报太后。张太后重用杨士奇、杨荣、杨博三位老臣辅佐朝政,很快将朝局稳定下来。

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对王振非常宠爱,但此时的王振也不敢独揽朝政。于是王振便极力玩弄两面手法,利用伪装的忠实、诚信来掩盖他十恶不赦的罪行。他一方面通过嬉戏讨得英宗欢心;另一方面通过表忠心骗取阁臣的好感。

王振极其善于伪装和表演,有一次,英宗正在与几个小太监玩击球,看到王振便停了下来。王振当时什么都没说,次日他当着阁臣的面跪着向英宗进谏道:“先帝为了击球差点毁了江山,先皇上有重蹈覆辙,这如何是好呀?”

英宗听后面带愧色,阁臣们不由得感慨道:“宦官之中竟然也有这样好的人。”每次到内阁传旨,王振总是装作不敢进去,对阁臣表现的一副恭敬的样子,有时阁臣请他进去并让座给他,他也十分谦让。阁臣因此对王振产生了较好的印象。

王振通过一系列伪装,使得英宗对他更加敬重和依恋。1641年,为了庆祝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设宴款待百官。按照祖制,宦官没资格参加,但英宗忽然想起王振,便派人前去慰问。王振大发雷霆,责问慰问者,难道没有他的一席之地吗?

英宗得知王振的抱怨后,便命人打开东华门,请王振参加宴会,在座的百官也都前去迎接,王振才变怒为喜,神气的参加了宴会。随着王振权势的膨胀,朝中能制约王振的力量却日益消减。

杨荣因佐露行贿一事而遭到王振的打击,最终杨荣因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忧愤过度而去世。不久,杨士奇又因儿子杀人犯罪一事被告发,他便上奏辞职,不再管理朝中之事。“三杨”中仅剩年岁已高的,随着张太后的去世,王振更加专横。

朝廷中讨好王振的人便可升官,而抵抗王振的人则受到打击。在王振玩弄权势的同时,北方蒙古瓦剌逐渐壮大起来,虎视眈眈的盯着明朝北疆,对大明构成严重威胁。这年七月,也先率军进犯明境,不少城池很快被攻占。

英宗立即召集朝臣商量对策,王振为了邀功,劝说英宗御驾亲征。但这已建议遭到兵部尚书邝埜(kuàng yě)、侍郎于谦反对亲征。邝埜向英宗进谏说:“也先侵犯我国,随便一名边将就足够打退敌军,皇上乃一国之主,如何能亲临战场呢?”

但英宗崇信王振,根本听不进去朝臣劝谏,于是令弟弟成王朱祁钰监国,兵部侍郎侍郎于谦留京处理朝政,自己和王振则领兵亲征,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人随同出征,结果在土木堡战败被俘。

也先抓获英宗后,明军军心涣散,护卫将军樊忠看到王振也在混乱的军中,不禁从心底冒出一团怒火,他大喊一声说:“我替天行道杀死你这该死的奸贼!”说着用铁锤猛击王振,将王振瞬间打死。

王振挑唆其的这场皇帝亲政,致使英宗被俘,一同出征的五十多位官员全部战死,二十多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也是太监王振一生的“杰作”。消息传到京城,百官痛心疾首,群起揭露王振罪行。

愤怒的大臣们当场打死了王振的三名死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宦官毛贵和王长随。接着,朱祁钰下令处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对王振一党灭族。后来英宗复辟,下诏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

王振一生聪明机敏,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善于察言观色与伪装。王振可以说是对英宗绝无二心,他的擅权就是妄自尊大的表现。王振自以为是周公第二,从小启蒙、辅佐英宗,成功的独断朝纲,打压对手,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果。

明朝历史上,宦官王振是个怎样的人?

振是明朝第一代奸宦,在他之前因为吸取前朝宦官专政导致亡国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一早就下了禁止宦官干涉朝政的规矩。朱元璋不仅要求宦官不许干涉朝政,甚至还禁止他们读书识字。由此可见,明朝对宦官的限制多大。

王振专政,在于明英宗一朝。明英宗之前的明宣宗,即使有好几个宠信的宦官,也只是给予他们恩宠,未曾让他们涉足朝政。王政能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宦官,与明英宗对他无条件宠信有关,同时也与王振本人有关。

从某个方面来讲,王振算是一个有大毅力的人。王振并不像大部分宦官那样,自幼阉割入宫。早些年的时候,王振也是读书习文,研读四书五经的,甚至还当过教官。但是后来他自认为自己在科举一路上,应该不会有所成就,于是自己阉割了自己,选择了入宫。

那个时候,王振已经是成年人了。也不是穷苦无依,连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他选择入宫,也许是为了博一个前程,也许是走另一个途径,获得权力。在佩服他能如此坚定的割掉子孙根的同时,也不禁佩服他对自己能成功的自信。

明朝宦官不许干政,是有明确限制的。王振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接触朝政,进而专权的。实际上,因为明英宗继承皇位年幼的关系,朝政大权被太后把持,国事由三杨处理。在双重的压制下,王振根本无法接触朝政。但是王振十分聪明,或者说是狡诈。

并没有表现出对权利的兴趣,反而尽兴伺候明英宗。在明英宗走向歧路的时候,甚至会出言劝诫。当然他做这些都不是没有目的的,他后来当着太后和三杨的面,劝谏明英宗不要沉迷于享乐,一心只知道踢球玩耍,而应该将心思更多的放在国家上面。

王振这一番表演。直接刷爆他在太后和三杨面前的好感度。本来内阁是不允许太监进入的,后来三杨都让王振进去了。

在太后察觉到王振插手朝政之后,对他进行警告。王振表面上一副受教,再也不敢的模样。他也确确实实老实了一段时间,但是不久之后又开始涉权。当然这次他更加小心,并没有直接干预,而是通过结交大臣,培养亲信,进一步获得明英宗的宠信。在太后和三杨先后去世之后,才彻底掌握朝政。

王振是一个十分贪婪的人,掌权之后打压异己,收受贿赂,将国政玩弄于手掌之中。为了更彻底的掌控朝政,他一力提拔亲信上台。凡是贿赂亲近他的大臣,都得以升迁。但凡稍微有点骨气,不惧生死弹劾他,亦或是疏远他的大臣,都受到他和其党羽的排挤。最后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将人赶出朝廷。所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明朝历史上,宦官王振是个怎样的人?

王振,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449年,出生在明朝的蔚州,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北蔚县,读过些经书,也做过教官,但是因为看自己中举人无望,便自阉入了宫。据历史上记载,王振本人狡诈,善于察言观色,伺察人意,服侍的皇帝是明英宗,王振也是大明王朝出现的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继承皇位,改元正统,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她虽然掌管权势,却并不处理朝政,那时候的政务都是交给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处理。等到明英宗掌权后,王振作为明英宗的贴身宦官,出任宫中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他是最受器重的一个,也是替皇上掌管内外一切适宜的人,王振长时间跟在明英宗身边,善于察言观色的他渐渐和朝中官员接触,他深知讨好明英宗的重要性,便投其所好,明英宗本就不是贤明的君主,很快对王振信任有加,并且因为王振的相当高明的讨好手段,明英宗更加离不开王振了。而王振在此同时,又故意培植自己的党羽,赢得了部分朝中大臣的赞誉,明英宗更加宠信他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觉得时机成熟,明英宗又非常的信任他。朝政渐渐的被王振抓在了手中。

他一边利用权力结党营私,一面对反对自己的人大打出手,并且大肆贪污,扰乱朝政,对外面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投机取巧,最后导致明朝受到了瓦剌的袭击。

  王振,大明朝明英宗的贴身太监,凭借着自己的狡猾多端和察言观色的本领成为明英宗最信任和宠信的人,他运用自己的心机铲除异己,培植党羽,一步步在明英宗的纵容下把持了明朝的朝政,扰乱了明朝的国政,并且大肆的敛财,让明朝的政治一片混乱不堪,并且在“土木堡之变”中促使明英宗被俘,自己也被人杀死。可以说,王振是个历史的罪人。邓立民凭借着多年精湛的演绎,将这个大恶人演绎的入木三分,同时将王振身上的狡诈和惑主发挥的淋漓尽致。

  王振专权

  王振专权,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王振用事或者是王振擅政。主要指的就是大明王朝1436年到1449年即正统年间,王振大揽权力时期发生的事儿,这件事是仁宣之治在明英宗的身上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对明朝的朝政和社会的发展走向造成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明英宗在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登基,年仅九岁的他没有办法管理朝政,而是让他的祖母垂帘听政,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国事,王振成为司礼监太监,这件事就是王振宦官专政的开始。开始时有太皇太后在,王振并不敢十分的放肆,可是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便开始蠢蠢欲动,大肆的动起手脚。盗走明太祖的禁止宦官干政的碑,并且勾结大臣,培植党羽盟友,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凡是讨好他的都可以升官发财,而和他作对的,因为明英宗十分的信任宠爱王振,他任意打压对手,故意打击人才,同时王振极其爱财,贪污并大量的收取贿赂,真金白银,玉石宝物等。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也先进攻明朝,王振开始怂恿明英宗御驾出征,促使明英宗被蒙古俘获,但与此同时,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等到明英宗被放归来,这时候大臣们才开始上表要求族诛王振,他的一切力量和党羽被连根拔除。

  虽然明英宗在大臣的建议下杀了王振,但是在天顺元年五月,明英宗还是因为思念王振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招魂葬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