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到底败在何处?
甲午战争应该是咱们近代最屈辱的一战了!
清朝末年,中国的国家生产总值(GDP)仍然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矿产资源更是趋于世界领先水平,甲午海战失败的“锅”并不能扣在“中国经济”的头上,腐败的清政府才是让中华民族蒙羞的罪魁祸首。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有三:
一、清政府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
日本在甲午海战中,一共投入了约11种先进战舰, 以日本“松岛海防舰”举个例子,“松岛”是由日本投资设计,法国地中海造船厂制造的全钢材制鱼雷战舰,排水量多达4000多吨,舰首配备法国加农炮、舰身装备五管诺炮。
以当时的角度来看,甲午海战完全就是一场“现代化战争”。
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的基本要求无外乎三点:
①现代化政府策划
②现代化军人指挥
③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持。
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完全没有达到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标准。
虽然李鸿章在组建北洋舰队的过程中砸了大钱,建造了镇远、威远等强大先进的战舰,最大程度上,拉近了中日战斗力方面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便超越了日本联合舰队!(定远号、镇远号的装甲厚一米)但北洋舰队根本不懂得如何保养战舰,以至于在甲午海战中屡次出现炮弹卡堂的现象……
一艘战舰上百万两白银啊,那是中国人的心头肉啊!英雄邓世昌开着致远号撞向日本军舰时我的心在滴血啊。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的综合实力差距并不大, 但是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差距,却远的令人痛心疾首……
清政府根本无法打赢任何一场现代化战争,因为清朝官员的思想,还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屁股下面压着呢。
二、清政府的腐败折断了中华民族的信仰
电视剧《亮剑》中所表达的“亮剑精神”,一直是我崇信的精神信仰,也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勇争第一的精神脊梁,可腐败的清政府把中国的民族信仰折断了。
北洋舰队虽然是李鸿章的心头肉,但在大清一把手慈禧太后的眼里,北洋舰队就是个封建王朝的“时髦玩具”。
慈禧一顿饭108道菜,北洋舰队的战士们却饿着肚子打仗!
致远号粉身碎骨时,有多少清朝官员在躲在狗窝里吃着山珍海味,抱着夫人小妾?数不清!我们的战士在流血,“我们的政府”却在享受!
民族的精神一但折断,哪怕把大清朝的国库搬给北洋舰队,甲午海战也赢不了。
三、战术指挥上的失误
上图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但图片所输出的信息与甲午海战大体上是一致的。
红色代表北洋舰队,基佬紫代表日本联合舰队。
前面提到过,镇远、定远两艘战舰的护甲厚度达1米,普通的大炮根本打不穿。
北洋舰队企图利用镇远、定远两艘战舰作为龙头,采取“中线突破战略”,利用强大的“肉盾能力”(项羽一技能),将日本联合舰队一分为二,使其收尾不能聚合。
另外,当镇远、定远两艘战舰靠近日本战舰时,便能够发挥重炮火力和撞击日军舰首的对敌战术,重击日本军舰。
对于日本军舰来说,定远和镇远装备的305毫米重炮几乎是毁灭性的,日本战舰的体型比定远镇远小太多了,基本上两炮就能干掉一艘日本军舰。
但是小有小的优点,日本军舰的机动性十分优越,当北洋舰队采取中线突破战术向日本舰队进攻时,日本舰队利用航速的优势,绕开定远、镇远的攻击范围,并且快速迂回至北洋舰队的后方,灭了一部分负责后排输出的脆皮战舰,然后迅速包围北洋舰队,
致远号撞向日本军舰沉没后,北洋舰队作战的精神彻底被击垮,济远、广甲两艘军舰趁乱逃跑(什么东西),甲午海战…战败。
总的来看: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战术上运用的失败,虽然中线突破战略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定远、致远的能力。
但丁汝昌却忽略了日本军舰的航速和武器射程,而且在日本军舰进行反向迂回时,丁汝昌没有及时做出反映,命令舰队转向,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到底败在何处?
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因为比对方弱;说复杂也复杂,涉及到两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差距。
先来说简单原因。
从硬件上来说,与日本海军相比,北洋海军的军舰总数少,能够出海作战的军舰少,大中型军舰更少。排水量三千吨以上的军舰,日本海军有八艘,北洋海军只有二艘。所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的那些小军舰在前三个小时里,不是被击沉,就是被重创,只剩下两艘大舰苦撑到最后。
日本海军舰多,炮多,人多,大舰多,舰快,炮快。北洋海军舰少,炮少,人少,大舰少,舰慢,炮慢。黄海海战,实际上只是日本海军的两支分队和北洋海军的全部主力遭遇,日本海军还有两支分队没出现呢
从软件上来说,北洋海军的技术水平停滞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而日本海军的技术水平是与时代同步的,比北洋海军领先了十年。这十年意味着马力更大的动力系统,射速倍增的管退炮,有利于连续射击的无烟发射药,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装填药,还有崭新的海军战术理念。这些新技术意味着日本的军舰航速更快、射速更快、火力更猛。
复杂原因涉及到的东西就多了,我们还是只说与海军直接相关的。
从海军领导体制上来说,日本海军最高层是内阁成员海军大臣,可以直接与天皇和首相交换意见。中国海军名义上有海军衙门,实际上只是个借着海军名目从地方收钱的机构,海军在高层没有代言人,高层(皇帝和军机处)又没有懂海军的人,只会瞎指挥。
指挥北洋海军的实际上是高高在上的光绪帝,他身边没有任何懂海军的专业人士,所以总是把海军当陆军来指挥,例如让海军守卫渤海口,“不使一船阑入”,这是把海口当成了函谷关;还有让海军守住旅顺口,天知道海军怎么对付陆地上的二万日军
例如北洋海军本来在朝鲜北部海域巡逻,结果日本海军派几艘快速巡洋舰到山东登州开了几炮溜之大吉后,皇帝就慌了神,命令北洋海军撤回渤海,到大沽口、营口等渤海港口到处搜索“不知去向”的日本军舰,并威胁以后再有日本军舰进入渤海,就要拿丁汝昌问罪。从此北洋海军只好放弃出巡,一门心思“守卫”渤海大门,日本海军则可以安心地把军队从海上运往朝鲜。
腐朽畏战的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之耻,中法、甲午两次战争都丑态毕露,却因为一次被吹上天的“镇海大捷”而名垂青史
日本海军是一个统一在海军省下的整体,可以如臂使指地顺畅指挥。中国海军则没有统一领导,除了北洋海军是属于国家经制军队,受朝廷指挥外,南洋水师、广东水师是分别隶属于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的地方勇营水师(船政轮船已经在中法战争被打残,不在其内),广东水师靠李鸿章兄弟的私人关系,还是慷慨地派出了所有三艘能出海作战的军舰,南洋水师就不理这茬了,而且这支水师虽然是近代舰队,但完全是旧式绿营水师体制,已经和绿营一样腐朽不堪作战。所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在面对朝廷三番两次的命令,只好无奈地说,如果非要南洋这些大爷去和日本人作战,他们一定会故意在半路上把军舰触礁来逃避的。就这样,不敢打仗的南洋水师靠着耍赖躲过一劫,敢打仗的北洋海军和广东水师在苦战后全军覆灭。
出身陆军的桦山虽然不怎么懂海军,但是他至少知道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尽量不干涉舰队司令指挥。而李鸿章对上面的瞎指挥不敢反抗,对下面却是家长制作风,容不得海军有与自己相背的想法,习惯按照政治需要来安排海军行动
到海军指挥层面,北洋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李鸿章和日本海军的直接指挥者桦山资纪(海军军令部长)都不懂海军,但后者是个近代军人,知道尊重专业人员,也锐意进取。而前者只是个时刻担心政敌名枪暗箭的开明官僚,所以他拒绝了北洋海军任何进取措施,例如战前提督丁汝昌建议在平壤入海口建立海军临时基地,控制朝鲜沿海,李鸿章担心引起战争而拒绝。以至于开战后北洋海军每次前往朝鲜沿海都要花一两天的时间,贻误战机。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到底败在何处?
甲午战争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痛。这场战争打碎了中国人同光中兴的迷梦,使得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看清现实。
一个小小的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之后,就把一个比他强大几十倍的满清帝国打垮。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割让台湾更是强加在中国人身心的痛苦。
我们在回看这一段历史,分析这一切的时候,北洋舰队的战斗历程是不可能回避的。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成败。
日本在战争前,制定的作战方案里,一切战争行动以海军的行动胜败为准。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已经深明制海权的重要性。他们把夺取制海权作为战争的第一要招。而相对于日本,中国则并没有重视制海权,或者说中国方面根本不明白制海权的意义。李鸿章制定的战略是海守陆攻,这样就把制海权轻易的拱手相让,直接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在战术上,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方案,以谋求与北洋水师决战为目的。而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当成自己的政治资本,不愿意拿出来和日本决战,梦想靠外交调停与日本和解。
这样,北洋水师上下被和平气氛所笼罩,战备松懈,给日本造成了可乘之机。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在战备上吃了大亏。甚至连炮弹都没有带足,严重影响了战役的结局。
在装备上,中国虽然拥有两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甲舰,但是,从跟本上来说,已经是上一代的产品,在当时已经渐渐落后。而且从1891年之后,北洋水师停止从国外购买船舰装备,使得大批舰船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
相比于中国,日本举国上下,从天皇开始,人人捐款,购买船舰。日本的大批舰只都是新舰,而且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在船速、火力、士气上都超过了北洋舰队。
在海战中,日本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阵型。由于训练不足,日本舰队舰员不能掌握变阵技巧,就干脆采取单纵队阵型。而北洋水师则采取这样那样的阵型,可是在速度快的日本舰队面前弄巧成拙。
在黄海海战中,也暴露了双方的差距。有外国军事专家评价,“如果日本人懂海战,就不敢攻击北洋水师,如果中国人懂得海战,就不会让日本舰队跑掉。”
北洋水师不需要带那些落后的舰只,只需要将精选的舰只和两艘铁甲舰编成精悍的舰队,敢于和日本舰队决战。日本舰队无法打沉这两艘铁甲舰,最差也能够取得双方平手的结果。这样,这场战争也不会失败。
但是,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北洋水师就此丢掉了制海权。随着旅顺基地的丢失,北洋舰队失去了自己的维修基地。在军心士气瓦解的情况下,在威海卫全军覆没。
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水师的覆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战略上的错误,不懂制海权的意义,轻易丢弃制海权。战术上的错误,以己之短,对敌所长。装备上的差距,两代的舰只,造成不可弥补的代沟。技术上的差距,一方是华而不实,一方是一招制敌。士气上的差距,一方幻想和平,一方以死相拼。这些都制北洋水师于死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到底败在何处?
很多人对于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惨败这个问题,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阵型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指挥无能,甚至说丁汝昌一个陆军降将出身,压根就不懂得海战。但实际上北洋舰队的“鳞次横队”阵型对于北洋水师来说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主炮的优势,而且此阵也是在丽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使用的著名阵法。
再看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多为在两舷装备了射速较快的速射炮,且日舰普遍舰龄较短,大都吸取了当时造舰技术的精华,且日舰航速较快于北洋水师。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摆出的“单纵阵”,分成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T”字阵型,也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日本军舰航速快、侧舷速射炮的优势,也弥补了其整个舰队火炮射程短的弱点。
倘若也让北洋舰队摆出个“单纵阵型”,不仅没能发挥整个北洋舰队火炮射程远的优势,还可能由于整个北洋舰队航速慢的弱点导致海战结果的更加惨烈,这无疑不等于是让北洋舰队送死。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双方舰队摆出的阵型都是没有问题的,都充分发挥了己方战舰的优势长处。但近现代化的海战的胜利是要靠实力的,在甲午海战开战之后整个北洋舰队的实力就已经被日本海军反超了,失败对于北洋水师来说也只是必然的。
题目问的是对于在甲午海战中,整个北洋水师究竟败在哪了,下面仅从北洋水师说起,我个人有以下看法。
海守陆攻,北洋水师采取守势战略虽然战前的北洋水师曾向德国购进了两艘“定远级”铁甲舰,在当时的东亚各国海军中(除列强舰队外),也可以算的上是两艘巨型铁甲舰了。但北洋水师主要作战目的并不是为了防卫海权出海作战摧毁敌国舰队而建成的,反倒是为了守住海口,拱卫京畿地区的安危。在这种完全以守代替攻的思想指导下,北洋水师也只是被清政府当成水师来看,严格意义上来说根本出海远洋作战的战略军种。
其次北洋水师的前两次海战打的又是海上遭遇战,致使整个北洋水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面对日本海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下,清政府更是命令北洋水师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策应陆军行动,从而拱卫京畿地区的安全,这种消极的防御战略,是北洋水师失败的一个必然原因。
作战指挥不统一众所周知,清政府对被北洋水师出台的“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中,带有严重的盲目性与被动型,也直接造成了整个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指挥失误,对作战指挥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例如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被日军炮火击中,旗舰信号旗装置被毁,提督丁汝昌从年久失修的飞桥上跌落,身负重伤。但此时整个北洋舰队因为失去了旗舰的信号,也未有在战前设置代理旗舰。在将近五个小时的中日蒸汽铁甲舰的混战中,整个北洋舰队是处于群龙无首的没有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各自为战,最终打了一场惨烈的海战。
但日本联合舰队在统一指挥这方面就比北洋水师要做的更好,例如在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一发炮弹轰瘫痪之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只能随波漂浮。但伊东祐亨很快宣布将“桥立”号改为整个舰队的代理旗舰,从而继续指挥作战。
缺乏主动进攻意识在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虽损失了包括“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战舰。但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当时的北洋舰队还剩下7艘主力战舰、6艘炮舰、9艘鱼雷艇,尤其是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但依然未沉没的两艘“定远级”铁甲舰还在,仍然还有一定的战斗力。
但在李鸿章的“御敌报船”政策下,残余的北洋舰队也只能坚守阵地,守住海口。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下,北洋舰队也只能缩在港口内为了保存实力,不敢再继续出海作战,无形之间也限制了整个舰队的作战行动。当日本海陆两军向威海卫港内发起进攻之时,北洋舰队也只能坐守港湾之内等着被动挨打。
最终,以提督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水师高级将领纷纷自杀,以旗舰“定远舰”为首的多艘战舰也纷纷自沉或是被日军击沉在港内。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到底败在何处?
甲午战争其实时间跨度比较长,从1894年7月开始,到1895年10月结束,将近一年多的时间;空间跨度也比较大,从朝鲜半岛、黄海海域、辽东半岛,再到山东半岛;参加战争的军种除了海军外,还有大量的陆军。所以这场战争对两国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对日本来说,意义更大,因为它通过这场战争赌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场战争结束后,也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战前,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华文化的;战后,日本不再向中国学习。战前,日本人是尊敬中国人的;战后,日本人不再看得起中国人。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失败的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制度落后。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 第三是器物的改变。我们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也就是从1861年开始,清朝吸取两次烟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进行洋务运动;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后,进行明治维新,两国进行改革或者改良的时间相差无多,到1894年甲午战争时,改革都是30多年。清朝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按照福泽谕吉的观点,是器物层面的改变;而日本进行的维新,是从人心到制度的全面改变。很显然,日本的改革更彻底,制度更健全。这一点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体会最深,他曾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上图为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由此可见一斑,中日双方向外国学习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注重的是器物,而日本人注重的思想和制度。反映在双方海军建设上,就是北洋水师是穿着水师服装的淮军,而日本海军才是真正的脱胎于陆军的海军;北洋水师还不是真正懂得海军,而日本对海军有深刻的理解。
二是战略失误。从朝鲜半岛的牙山之战开始,就没有扼守要地仁川,兵没有驻到汉城;正式宣战以后,李鸿章定下“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根本没有发挥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优势;在黄海海战结束后,李鸿章开始命令丁汝昌消防避战,以保船要紧为借口,最后龟缩在刘公岛,直至被全歼。从朝廷,到李鸿章,再到丁汝昌一系列战略指导性失误,导致北洋水师被全部歼灭。
上图为黄海海战经过图
三是信仰缺失。乾隆年间,马戛尔尼访华时,就认为清朝人无信仰。日本人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国后得出一个结论:“人心腐败已达极点。”他提出,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分子”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这比政策失误还要可怕。当时从上到下,整个清军没有不腐败的。反映在官兵的精神面貌上就特别明显,清朝的军队就是拿着枪的农民,精神萎靡,而日本官兵则精神抖擞,日本倡导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不做俘虏,永往直前。不管是在黄海海域,还是在刘公岛海域,北洋水师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避战的避战,真可谓是丑态百出,一副没有灵魂和信仰的模样。
上图为马戛尔尼访华
上图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上图为中日军人精神面貌对比
四是指挥不灵。从最高统治者帝后两党之争开始,意见就不一致,有的主战,有的主和;一会主战,一会主和。再到李鸿章的作战指导,也是一会阴,一会晴,让下面的官兵无法适从;还有丁汝昌的临战变阵,都是问题,反映了清军没有统一的指挥。而日本就不一样了,战前就成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战时大本营。在海战现场,有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统一指挥。另外,就是日本的海军、陆军比清朝的水师、陆军配合要好,能够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推诿扯皮。
上图为帝后两党之争
上图为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实施统一指挥
其实尽管两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彻底搞清楚,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对今天中国海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到底败在何处?
败在了国运、气数
日本联合舰队不只击败了中国北洋水师,也于10年后击败了力量更为强大的俄罗斯第一和第二太平洋舰队。北洋水师可以说实力已经不如日本联合舰队了,但是俄罗斯呢,这又如何解释呢?
如果把清末比作明末,那么同光中兴就类似于崇祯皇帝,不可谓不努力,但为什么大明就是打不过满八旗呢?萨尔浒大战为什么失败了呢?松山大战为什么也失败了呢?哪一次不是明军军力完胜八旗兵、但战果却截然相反呢?那时候的八旗兵像极了清末时期的日本,见谁灭谁,朝鲜、蒙古(林丹汗)、准噶尔……,战术力爆表!为什么?国力日上、如清晨的太阳!为什么同时期的李自成不行,李自成的目标是什么,打下了北京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0多天,他有否继续攻城掠地?如果解放军打下了南京也不思进取了、在南京待40多天恐怕结果也会一样!国民党会马上缓过神来疯狂反扑!反观满清八旗一直猛追猛打李自成,片刻不让其缓气,直至消灭掉一样!
所以气数使然,一个朝气蓬勃的状态,一个老态龙钟的状态,结果早就决定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