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李鸿章、曾国潘、左宗棠等能人,为何不推翻慈禧腐败统治?

这个问题本身证明提问者对慈禧太缺乏了解了,慈禧的名声被后人糟蹋得不成样子,那是因为慈溪死后清政府倒台了,没人在为他说话,如果从历史角度分析,慈禧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在整个清王朝几代皇帝里,能有慈禧那样眼光的人几乎没有,康、雍之后,世界正面临大变革时代,工业革命使西方得以迅速发展,但乾隆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身边弱小的绵羊正在长牙齿,磨利爪,实现从绵羊到恶虎的蜕变。任然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到了嘉道年间,西方的蜕变过程基本完成,中国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成了砧板上的肥肉。咸丰皇帝时已经内忧外患,清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点,外部列强环伺,内部太平天国占据半壁江山。在世界列强眼里,这时的大清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随时坍塌的地步,甚至有些国家开始和太平天国联系,准备清朝灭亡以后建立新的关系。

咸丰皇帝虽然柔弱,但一直大权在握,也很勤奋,但这时候的大清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咸丰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最终倒下了,很多人说咸丰皇帝的死,是劳累和焦虑的结果。他可以说是愁死的,也可以说是累死的。

咸丰死后,大清的命运掌握在了慈禧的手里,这个女人不寻常,他看透了满清八旗子弟的退化,这群肉食者根本指望不上,她力排众议,大胆启用汉臣,同时看到西方列强之所以骑在大清王朝头上的根本原因,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在他的运筹之下,局势很快得到改观,太平天国迅速被浇剿灭,经济得到全面复苏,清王朝出现明显的中兴气象,历史学家称之为同治中兴。

在此期间,在洋务运动的思潮影响下,清政府开始注重科技发展,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等,大清开始意识到自己被超越的根源,开始奋力直追。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落下的距离太大,洋务运动只能拉近与列强的距离,但和超越还差得太远。在经济复苏后,慈禧意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了强大的北洋水师,其规模和战斗力在当时可以排进前十。此时的慈禧不但在清政府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连西方列强也刮目相看。在当时,慈禧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

现在对慈禧的评价极低,人们才会有别人替代她的想法,但在当时,慈禧的威望是极高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能够有那样的成就,直接来源于慈禧的知人善任,他们能够崭露头角,是慈禧顶着巨大压力,调和各种势力影响后结果,没有慈禧,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对慈禧会有很深的感激之情。他们是不会对慈禧产生非分之想。

在说慈禧也并不是对他们放之任之,宁可效果打折扣,也没有忘记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限制,培养平衡力量,以翁同龢为首的满清遗老一支对这些人的一举一动倍加关注,并适时的对他们的权力进行限制。北洋水师的惨败就和翁同龢有直接的关系,军费慈禧并没有修园子,也没有挪用过生日,而是拨付到天津的银行了发不下去,翁同和等人的处处为难是军费迟发,造成北洋水师设备和补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