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东北军的武器装备非常先进,为何在直奉战争中张作霖会战败?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以张作霖为首,率领4个师、9个旅,约12万人进攻;直军以吴佩孚为首,指挥7个师、5个旅约10万人迎战。

双方大战约一周,最终以张作霖败退出关结束。

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的军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在武器装备还是军队人数上,奉军都要超过直系!

占据军力优势的张作霖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张大帅在战略上出现失误。

按照当时的布局来看,奉系后方比较安定,其外部环境比直系一方有利太多。

不过张作霖还是比较保守,在战局之初并没有坚定的调动吉辽的驻守军队。

这就导致了奉系只是看着具有兵力优势,而实际投入作战的兵力并不比敌人强出多少,这也是把自己最大的优势给抹杀了。

第二点,奉军的战术能力也不如直系。

比如面对直军的地雷阵,奉军就有点瞎搞:

地雷阵是各大阵营最闹心的一种,应对地雷阵的传统方法是步兵和工兵协同前进,这个方法最安全也最有效率,但是它的不足就是出兵速度过慢。

于是耐心不足的张作霖便采取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用大规模的火炮轰炸来“扫雷”。

虽然这样做能很快的行军,但是弹药的浪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对方布下地雷阵就是为了消耗奉系实力,这样的排雷方式正好让敌人感到了顺心。

而且用炮弹扫平了路途以后,敌人在反攻过程中也可以畅通无阻,奉军在不利局面下就相当于“作茧自缚”,所以说在地雷阵的处理方面奉系做的非常不到位。

第三点,奉军兵员素质低下

第一次直奉大战中的奉军与直军在兵员素质有着不小的差距。

直军多是北洋出身,战斗素养高,凝聚力强。相比之下,张作霖的奉军大都是泥腿子出身,一身绿林习气,有点像是一群乌合之众。武器虽好,也得要看是谁用!

其实军事素养底下还体现在将领身上,奉军将领大多草莽出身,作战是多是正面硬刚。而直军从吴佩孚到王承斌,个个都是善战之将,时而诱敌深入,时而迂回侧击,各部队配合娴熟,好好的给奉军上了一课!

第四点,出现重要将领叛变。

这场战争进行到第二天之时,直系军队就灵活的摸索到了奉军后方,并在夜里直接攻打疏于防范的奉军。

在该地区进行防守的应援司令毫无准备,又在调兵的过程中被流弹炸死,整个卢沟桥防线直接崩溃,奉军也首先变成被动一面。

随后敌人又顺势“西下”,想一举拿掉奉系西路指挥部,防守将领张景惠手中握有重兵,虽然说没有提前进行布置,但是靠着人数优势防守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在稳定住敌人的这次攻势以后,他还可以联合残余兵力剿灭这波敌人,随后调转方向打击直系侧翼,理论上可以重创对方军队。

但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叫做邹芬的师长私自和敌人进行联络,表示自己愿意带领部下投靠吴佩孚。

对方在得到了消息以后,草草的结束了正在进行的最高将领会议,跟前来的“使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随后邹芬带领整个师团投入直系,己方布置的整个西部防线出现重大缺口,这时候的奉系指挥者已经阻挡不住“尖刀”透过缺口插入“心脏”了。

失败已成定局!

综上所述,战略方面的失误以及将领投敌是张作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按照当时奉系的实力,就算是输,也不会输得那么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