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健康,少出去应酬,这句话有道理吗?
想健康,少出去应酬,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本人有亲身体会,认真分析了其中原因,现分享给大家。
1、应酬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经历。我是2003年10月来到广东中山某医院工作,到了新单位并任科主任后,定下了服务取胜、质量保证、错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术思想。以身作则对所有病人采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负责,并确保每个手术病人满意恢复。很快我得到当地群众认可,很多企业领导、政府人员及病人朋友都来找我手术,为了维系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我经常出去应酬,差不多一个月没几天在家吃饭,这样常来常往差不多三年后。先是发现自己大便不正常了,慢慢就是外出吃饭后第二天出现腹部隐痛、排粘液便,再后来就是一天到晚出现腹痛、排粘液血便、里急后重及腹泻了。病情的不断加重,让我紧张了,立即做了个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立即开始服用结肠炎的药物治疗,然后也不去外面吃饭了,由营养师太太在家做家常饭菜吃,不到半个月,症状就慢慢消失了,后来也就没再用药了。就这样又过了两年,有句俗话说得好,好了伤疤忘了痛。我又开始接受朋友的邀请,出去吃饭了,不到三个月,我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再次肠镜检查,结果也是一样,经在家调整饮食后,疾病恢复正常了。从哪时起,我再也不敢经常出去应酬了,至今疾病也就没有再发作了。
2、为什么在外应酬会不健康呢?1)、很多餐饮、酒店没有好食材。
众所周知,在日本,最好的食材是留给自己人吃,其实,国内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农村,一些农民为了高产量、低虫害,将采用大量化肥与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种植粮食卖给别人。部分养殖企业,为了更快的动物生长与避免疾病死亡,采用避孕药、激素、抗生素或其它化学品添加到饲料中喂养长大的动物卖给别人。还有,很多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河流被有毒藻类与化学品污染,但就是这种地方仍有很多人种植大量的蔬菜出售给别人。目前,国内的餐饮行业,能够做到食材保证、产品溯源的非常少。缺乏保障的安全食材,带来了不健康的餐饮。
2)、不健康的食品添加剂。
所有的餐饮行业,为了保证自己的食品能够更好地留住客人,无不挖空心思去做出更加美味的出品。所以各种能够改善口感的添加剂就成了餐饮厨师的秘密武器。大量这种不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增加饮食的不健康。
3)、不健康的食品烹饪方法。
煎炸食物、暴炒食物、烧烤食物,由于更加美味,成了很多食客的口腹之爱。餐饮行业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使用低成本的回锅油、地沟油或其它不健康餐饮材料,增加了饮食的不健康。
4)、不健康的餐饮文化。无肉不成宴、无酒不成宴,是目前国内餐饮文化的普遍现象。高脂、高蛋白、高糖饮食成了餐桌上一道不变的风景线,而饭桌上要让客人“喝好、吃好”的风俗,尤其在生意场上,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这种不健康的餐饮文化,让应酬成为一种负担。曾经有位地方有名的企业家,在一次住院期间与我聊天说,他非常后悔年轻时,为了所谓的事业,每次在餐桌对自己身体的摧残,导致他全身动脉硬化,目前他心脏与脑里面已放了五个支架了。
所以,要健康,还是减少应酬。多吃健康食材,采用正确的食物烹饪方法,养成好的饮食文化,相信会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想健康,少出去应酬,这句话有道理吗?
平时张大夫做科普,常常跟大家说的是,一定要减少应酬,减少出去吃饭的机会。很多人也是随意一听,很多人也会觉得张大夫进行科普鸡汤文的宣教。其实,今天我特别想跟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少应酬,主要原因还是应酬的时候你可能吃进去了更多的不健康食材,最终会导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机率增高。
1.吃了“更多盐”应酬时候吃的食物,很多都是实验超标的食物。而高盐饮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这是这些年来人尽皆知的医学知识。其实,高盐最常见的就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如果长期高盐饮食,可以进一步增加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几率。这是张大夫建议大家尽量少应酬的第一点原因。
2.吃了“更多油”外出吃饭应酬最容易吃多了的食材,除了盐,就是油了。外面餐饮业烹制过的食物,多数是比家里有更多的“油”。这里说的“油”,除了动物性脂肪,还是植物油,吃多了都是会导致肥胖和血脂异常的。除此之外,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几率的增高。
3.吃了“更多糖”外面应酬时候吃的饭菜,还有一项指标是超标的,那就是“糖”!很多研究都证实过多的摄入糖,会导致肥胖、血脂升高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喝了“更多的酒”应酬时候很多人都会喝更多的酒,很多研究都显示,与少量饮酒相比,大量饮酒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其实,说句实在的,最好是滴酒不沾,那才是最有利于健康的。
其实,之所以应酬的人会更加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主要原因就是应酬的时候上面几种食材吃多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应酬,也就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想健康,少出去应酬,这句话有道理吗?
应酬多是指和同学,朋友,合作伙伴,或者客户等等关系的人感情交流的方式,好的应酬方式可以增进和对方的关系,使关系更融洽,不好的应酬方式虽然对关系增进也有好处,但自身健康会有一些影响,下面我们简单来剖析一下
应酬对健康有什么不良影响呢
1. 喝酒伤身,应酬多是一种大家一起娱乐,开心,这样的话就免不了吃饭,喝酒,酒桌上很多时候都免不了喝很多酒,喝酒伤身大家都懂,但大家都喝。偶尔喝喝没事,每次都喝,真的对人体没什么好处。
2 有不熟人的应酬,应酬有时候参加的人有两三个,四五个,可能偶尔会有不认识的人,这样的话彼此不了解,不了解对方性格,或许一句玩笑话,对方认真了,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甚至互殴打架事件,这样的话,伤了谁都不好。
3 交通安全,现在应酬都开着车,酒后开车安全问题也一直是个社会焦点,虽然入刑,但仍有人抱有侥幸心理,酒后开车是个很大的隐患
4 熬夜,应酬总想多聊多说,怎么开心怎么来,开心的话很多时候去k歌什么的,一般都会熬夜,熬夜对人影响也很大。
那既然应酬对健康有如此多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应酬。又该如何去做呢
1 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有一些应酬是没多大意义的,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龄段,没有什么交集,只因有一面之缘,这样的就没必要再去了,费时费力没必要。
2 改变方式,关系不错的朋友的话,去应酬也是应该的,但可以改变一些方式,比如一起喝喝茶,钓钓鱼,交交心,谈谈最近遇到的开心事,都挺好,我想既然朋友不错的话,你提出对方也是不会拒绝的,这样健康的交流会被采纳的
3 晚间开车,在一起总觉得时间短,所以不觉不得天就黑了,喝酒了就一定不要开车了,可以打车,或者住朋友家,没喝酒晚上开车也要注意,视线不好,人容易困,路上应该慢行,或者住下来,白天再走也是可以的,还能有更多交流。
想健康,少出去应酬,这句话有道理吗?
人是群居动物,生活中难免各种应酬。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拓展人脉圈子,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只能参加这些应酬,毕竟熟人好办事。应酬就需要在外就餐,这也就有了想健康少应酬的话语。虽然这句话较为简单,却也有着一定的道理。
菜肴中的盐盐有百味之王的美誉,而想要食物好吃,食盐不能缺。在家中做菜的时候我们会少放盐,少吃盐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饭店中做菜的时候往往很少会考虑到健康因素,他们考虑最多的是菜肴的口味。为了增加口味,甜面酱、味极鲜等调味品加得比较多,这些调味品中食盐的含量也很高。食盐摄入量高,也会增加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菜肴中的油油,让菜肴的味道会更好。但是饭店在做菜的时候食用油的添加量较多,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发病诱因,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痛风等等。有些面点,吃起来也非常细腻,其实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添加食用油,只不过您没有尝出来罢了。
菜肴中的糖在厨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味道鲜,抓上一把糖。炒菜的时候,糖可以起到提鲜的作用,很多南方人也爱吃略带甜味的菜肴。糖也是纯能量的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1克碳水化合物就会产生4千卡的热量。经常外出应酬,这些添加了糖的菜肴和面点,无疑会增加糖的摄入量而增加能量的摄入量,也就增加了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病风险。
酒桌上的酒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各种应酬中就有了酒水的身影。酒瓶打开,几杯酒下肚,彼此之间的话语也多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也在逐渐减少,喝酒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但是酒水中所含有的酒精却对于肝脏和胃带来了不利影响,有些人甚至喝酒喝到吐血的情况。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有些时候,应酬必须要参加,毕竟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通过这些应酬,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子,也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增加助力。在参加这些应酬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喝酒之前先吃点主食主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酒精的代谢,减少酒精对于身体的危害。粗杂粮中所含有的B族维生素较多,B族维生素也可以加快酒精代谢。如果您在喝酒之前吃点粗杂粮做成的主食,也是保护健康的一种好方法。
菜肴吃之前可以用水涮一下饭店中菜肴中糖、油和盐的含量高,可以准备一碗清水,这些菜肴在吃之前用水涮一下,也会减少糖、盐和油的含量,虽然味道可能会变得差一些,但是相对于而言也就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少一些。
应酬多,有些不必要的应酬也可以推掉,尽量是回家吃饭。回家吃饭,不仅仅可以控制食盐、糖和油的摄入量,也会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会更深,也更有利于家庭和谐与稳定。
想健康,少出去应酬,这句话有道理吗?
出去应酬的危害,可以总结如下
一、多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去之前想的很好,喝上就忘了,我本人常如此!
二、多抽烟,我本身不会抽烟,但周围的朋友抽烟,我深受二手烟之害啊!只能敢怒不敢言!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烟的有害物质附着在衣服上,三手烟持续危害健康!
三、吃的多,美味佳肴,不免多吃几口,几乎每次都是暴饮暴食。
四、久坐,每次聚餐,东家长,西家短,朋友感情深,忘记时间,三四个小时正常。
五、油、脂肪、盐、糖超标,作为聚餐附属品,一定的了。
六、食材质量无法保证,这个尽在不言中!
七、熬夜,后半夜回家正常,可能吃一顿,意犹未尽,直接再吃一顿!回家后,兴奋劲没过,得一会睡觉😴。
八、意外伤害,由于喝酒影响人的思维,打架,交通事故,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想健康,少出去应酬,这句话有道理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酬压力、职业倦怠感、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结果很能说明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如果个体较少体验到抑郁、不愉快等负性情绪, 可以自我控制某些行为, 能够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找帮助, 进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 体验到幸福感。
- 近年来, 我国一些研究者针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采用统计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有研究显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远好于普通人群, 但也存在部分心理健康异常问题或症状。
-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其中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已有研究显示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存在相关关系。对于公务员的工作压力源, 有研究认为主要包括7个因素: 上级领导、工作责任、人际关系、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完美倾向和职业前景。
- 也有研究者认为工作应酬常占用业余时间, 直接加重了工作负荷, 工作压力就会增加。本调查通过访谈了解到一些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 其工作应酬较多, 工作压力也增加。因此, 应酬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值得探究。
- 此外, 生活满意度属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内容, 目前对于公务员的生活满意的研究较少, 而职业倦怠感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应激的特殊表现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公务员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感存在相关关系,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与生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
选取山西省某市市政府机关及7个县级、4个镇级、4个乡级政府共16个单位的公务员为研究对象, 由参加市政府和某县政府会议的各单位部分负责人、代表参加问卷调查, 其中县级、市级单位每个单位约50人, 乡镇级每个单位约20人。
共发放问卷631份, 回收有效问卷600份, 其中男317人, 女283人; 未婚/离异/丧偶117人, 已婚483人; 出生地: 城镇272人, 农村328人; 单位级别: 县市级409人, 乡镇级191人; 职务类别: 综合管理类203人, 专业技术类175人, 行政执法类222人; 年龄18 ~60岁, 平均年龄 ( 36±8) 岁; 在机关工作0. 5 ~ 33年, 平均 ( 10. 4±8. 8) 年。
本研究还发现, 职业倦怠感越强, 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职业倦怠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可能诱发如压抑、焦虑, 头疼、失眠, 肠胃功能失调等一系列身心疾病。
公务员一旦陷入职业倦怠感, 就会出现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症状, 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逐渐丧失工作热情, 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 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丧失, 时常感觉到工作无法胜任, 将严重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
当公务员出现以上不良表现时, 他们并不愿意寻求帮助 ( 本调查访谈结果显示, 公务员很少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甚至有人选择独自忍受) , 因而不良情绪和压力不能及时排解和释放, 致使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加强, 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本研究通过访谈了解到, 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 上级多, 检查、接待多, 应酬常占用业余时间。
有研究认为工作应酬直接加重了公务员的工作负荷、减少其业余休息时间, 并无形中增加其工作压力, 逐渐削弱公务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热情。
当感知的工作负荷超过承受能力又缺乏调适能力, 进而出现工作热情降低下降等现象, 长此以往就易导致职业倦怠感。
分析其原因,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男性比女性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 女性则承担更多的家庭角色, 因此男性对自己工作苛刻程度要高于女性。
可能是因为未婚者对生活的期待程度要高于已婚者, 而已婚者会更成熟, 对生活也会更现实, 对生活中的消极影响也能理智对待。
从本研究访谈结果看, 乡镇级的公务员作为在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工作的国家公务员, 他们是负责办理具体事务, 工作繁杂琐碎, 还经常不被人理解。
在工资待遇上, 受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 乡镇级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不及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地区, 进而导致职业倦怠感较高和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的公务员感知到的应酬压力高于专业技术类, 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职位的公务员较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职业倦怠感更高且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
参考文献
[1]宋佾珈,张建新,张金凤.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酬压力、职业倦怠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04):288-292.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