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丝诊脉到底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
绝对是假的,故弄玄虚而已!
当然,这种事儿确实是存在,但也就是做做样子,看不了病的!
古代礼节很讲究但也很死板。特别是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女孩儿的手是不能随意触碰的。但医生看病需要号脉啊,不能手把手,那还怎么看病?
普通人家可能还好点,对于医者没那么避讳!但在皇室之中,太医们面对那些后宫的妃子公主们,由于地位上的差距,是不能轻易把手号脉的!
但病还是得治啊,怎么办?
那就“悬丝诊脉”!
所谓悬丝诊脉,就是把丝线的一头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然后医生通过丝线得震动来感受脉频,从而去判断病情。
说实话,这种方式虽然看是合理,实则没啥用。号脉是项技术活,需要通过感受脉频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病情,有点听诊器的感觉。
这是必须要手把手的,因为其需要医生三指分别把控手腕的“寸、关、尺”三部;因为这三个地方会分别对应身体的不同部位体征反应。一些有经验的老医生还需要以不同的力道按捏不同的地方,从而得到想要的反馈。
一根丝线套上,任你是多厉害的医生,那也号不出来个啥!
所以关于“悬丝诊脉”的事例,多见于神话故事,比如《西游记》里,吃下医书的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诊脉;《封神演义》中,闻太师为妲己诊脉!
当然,在一些野史传说中,也有着“悬丝诊脉”的记载,比如唐代神医孙思邈为长孙皇后诊病,由于其一介布衣,身份卑微。再加上“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孙思邈是不能为长孙皇后手把手号脉的。
于是他就“悬丝诊脉”,结果成功搞定,孙思邈也因此名声大震,被誉为一代神医。
但这些毕竟都是传说,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够仅靠“悬丝诊脉”就能治病的呢!
那些医者之所以能够在诊脉之后开出方子,甚至于能够治好病人,完全是靠着其他的办法。我们知道,中医看病有四招嘛,“望闻问切”,其中诊脉是“切”,这个不行还可以“望闻问”嘛!
名医施今墨先生就曾解答过问题,他说一般后妃们生病,虽然不能轻易接近,但底下的宫女太监们会详细的介绍病情症状,而太医也正是依据这些信息来做出判断,开具处方。
悬丝诊脉到底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
悬丝诊脉的做法真实存在过,但全是摆样子,诊脉是假的。
事实上,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内,至今仍保存着一张陈御医为慈禧太后牵线诊脉的照片。不过,陈御医后来透露了实情。当他得到要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便用重金贿赂了内侍和宫女,获知慈禧的病是食螺肉引起消化不良,由此拟出药方。
悬丝诊脉的传说源于孙思邈。传说,孙思邈给文德皇后看病时,只能在房外悬丝诊脉。太监有意试他,先后把丝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识破,最后才把丝线拴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是滞产,开了一剂调血降气药,娘娘服后顺利分娩。同行们间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西游记》里孙悟空悬丝诊脉的情节,即是根据此事改编的。
旧时,北京有四大名医,其中之一是施今墨先生。施今墨给清代皇族看过病,他说过,悬丝诊脉亦真亦假。真者,是说真有这种做法;假者,是说悬丝诊脉纯粹是一种摆样子走形式的做法。
具体来说,医生是花钱送礼买通太监,根据皇族女眷们的贴身太监的介绍,例如舌苔、大小便、饮食、典型真么症状等来判断病情的。
悬丝诊脉仅仅是摆样子,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尊敬;二是利用此时字斟句酌,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说错话或用药不慎而惹祸。
——丝线诊脉,形同虚设。娘娘格格死个三十车五十车的倒不打紧,但是医者身家性命很重要,耍把戏骗皇族还可以,真正治病,全靠向知情人打听,诊脉是什么都诊不出的。
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中国独有。比如古代印度,无独有偶,在古代印度,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女子必须蒙面,医生不准直接接触妇女。
印度这做法更过分的地方在于,医生看诊时,要把整个头部都蒙起来,而且还要站在帷幕之外,通过竹管木棒等所谓“医疗器械”来诊断,这比悬丝诊脉更不靠谱。古印度各王朝兴替速度快是有道理的,古印度医学水平本就差些,再加上这么个看病法,不看死几个娘娘都对不起竹管木棒!
可是,现代还真有了悬丝诊脉的做法。国防科大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研究出了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远程中医脉诊脉象分析诊疗系统,运用光纤传感器手环采集人体脉搏波信息,再通过光纤传送至脉象分析诊疗处理终端,然后将脉搏波信号进行物理化,这是真正的悬丝诊脉了,还可以对照病症数据库,又避免了侵入式器械对患者造成的不适,还能实现远程医疗,高科技。
西天取经的时候要是有这高科技……那还取什么经,让如来把经文直接通过网络传过来不好吗?
悬丝诊脉到底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
自我感觉应该是神话故事,有夸大的嫌疑,中医脉诊的确神奇,但是你中间隔一个介质,本身有损准确性。
悬丝诊脉到底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
中国古代的名医众多,医学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极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与名医的接触几率也就少了许多。不管如何,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李时珍……这些伟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挂在中国文明的重要部位,让人发出无尽的追思。
下面所记述的是信手拈来的几个故事,与浩瀚的神奇中医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世界上最早的动物临床试验
公元8世纪初,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写的《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动物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药理实验。这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
所谓动物药理实验,是指为了弄清药物的性能,用动物进行试验。
《本草拾遗》中载:“赤铜屑主折疡,能焊入骨,凡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伤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这说明骨骼的复原和连接,可以用铜来治疗使其早日愈合。然而,这次动物实验不是有意识的,只是在受伤的六畜死后,作了解剖才发现的。
真正有目的在动物身上做临床药理实验的,那就是宋代寇宗爽在1116年做的实验了。他在《本草衍义》中写道:“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后遂飞去。今人(以之治)打扑损。”胡雁的翅膀折断了,然后进行试验,这就是现代药理试验用的模型。给折翅胡雁喂饲自然铜,雁骨伤愈后,就展翅高飞了。然后又把这成功的试验结果应用到临床,给骨折病人服用治疗。
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明,铜元素是骨骼中制造骨质的成骨细胞内必不可少的物质。实验还进一步表明,骨折后骨痂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有铜元素参加。经过分析,在骨痂中的铜,含量比正常骨要高得多。铜离子进入血液后,变成有氧化酶活性的血清铜蛋白,它对体内的铜有着运输和调节的作用。铜对骨痂的形成,起着触媒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自然铜接骨之功,与铜屑同,不可诬也”,又说“自然铜接骨之后,不可常服”。说明过多的铜元素对人体会有害处。
到了明清时代,用动物做药理试验就很普遍了。李时珍甚至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服用较大量的洋金花(即曼陀罗花)对人体的麻醉作用进行验证,显而易见,用动物做试验则成为一种潮流。
悬丝诊脉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氏系从民间召来,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
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孙猴子给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的故事。毕竟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或者说,大略只有孙猴子这样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这神奇的本领。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人在1968年请教过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旧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只不过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
悬丝诊脉到底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
古代,一个美丽的谎言
今天,科学现实。
悬丝诊脉到底是神话故事,还是真实存在?
中医的悬丝吊脉,是高超的判断和估计力。凭什么?诊断古时女子的妇科,犹如儿科,称哑科。儿科是小儿不会说话,全凭医生诊断。妇人能说话,但是不能见面。特别是大富人家,见面搭话叫失节。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女人。医生就应该知女子以血为主,什么时令,春升,夏长,秋燥,冬藏寒水之津。悬丝吊脉一定是要青丝线,按手腕脉搏部位跳动的传导作用。判断寒热虚实,结合时令气候变化,对生理气血的影响高度判断病情,不一定是古代和现代。举一纲而万目张,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发病规律就迎刃而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