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进程中,灭亡哪一个国家最难?

六国之中,最难打的国家应该是楚国。

可能很多人认为赵国才是秦统一的最大绊脚石,毕竟那是在长平之战上和秦国单挑的存在。

但是从后期的结果来看,秦在楚国身上花费了更大的力气。

楚国难收拾的根本原因在于,楚国本身的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在当时的周王朝背景之下,各个国家都是天子分封的臣子,原先的楚王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国之主。

但是后来楚君有了野心,把汉水流域的诸多小国都给灭了,等到自己地盘扩大了以后,楚国竟然也玩起了“分封制”。当时的楚庄王把占领的地区划分给自己的信任的人。

他自己则自称为王,这就相当于在周朝的领土里面又出现了一个完整的王朝,受到这种制度的影响,楚国的地盘也一时间来到顶端。

虽然别的国家并不认可楚国内部自定的贵族爵位,但是楚国却一直摆出一种“独立”的姿态,所以他的“分封制”实际上已经成功了。

既然楚国沿用了分封制,那么这个制度的缺点他也需要全部接受。分封制虽然能很大程度的扩大领土,但是封地上的臣子未必就会一直忠心,当时的周王朝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在楚国后期的时候,虽然名义上有很大的地盘,但楚王实际能控制的范围少之又少,而且楚王对自己封臣的调动命令也不那么管用,后期的楚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凝聚力。

秦国在这种情况下跟楚国交战,胜利是必然的,但是这个胜利的过程却有点麻烦。

秦国在跟六国交战的过程中,他们大都是有一个统一的君主统一的都城,在作战之时只需要集中兵力攻打都城就能拿下对方。比如魏国的大梁,齐国的临淄。像赵国就不那么容易了,此国有“三都”,分别是都城邯郸、老家晋阳,北方重镇代郡。当年在都城邯郸被破的情况下,赵国太子就是靠着代郡,又硬撑了几年。

楚国就更厉害了,其史上七次迁都,史称“楚七都”(丹阳、郢都、鄀都、鄢都、江陵、陈、寿春。)由此可见七国家发展重心很多。

当然,由于楚王不能把国家兵力全部凝结起来,所以跟秦国打仗的都不是全力,前期的秦国利落的打赢了两次,但仍然不算拿下楚国,因为各大楚国“诸侯”手中还有着非常多的兵力,如果秦军真正的来到了他们的“门前”,一场惨烈的生死战自然不可避免。

当初秦王以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结果被楚将项燕击败,死伤过半。这也是秦灭六国战争中伤亡最大的一战。

所以后期王翦来灭楚之时,他明确的告诉君主,如果不给自己六十万的军队,自己是不会去楚国送死的。在真正的亡国危机之下,楚国一定会集合所有的力量,当所有的“诸侯”联合到一起以后,他们也一定是六国中最难攻打下来的一个国家。

综上所述,楚国的难打在于其疆域广阔而又没有“重心”,其他国家在都城陷落君主被抓以后,他们就失去了统一指挥的力量。

可是楚国国君被打败了以后,跑到哪里都可以跟自己的封臣重新组织抵抗,对于这种几乎可以无限“次生”的国家,秦国在攻打的过程中自然非常头疼。

秦灭六国的进程中,灭亡哪一个国家最难?

个人认为是赵国,在战国末期只有赵国才是秦国最难啃的骨头。

秦灭六国之战,其实是秦始皇接棒前六世的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公元前245年,秦始皇即位。公元前241年,楚国春申君组织五国攻秦,结果被秦国大败而归。这场战争,标志着合纵联盟正式解散。同时,当时六国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秦灭六国过程,很多人只着眼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其实,秦国的花费时间要更长。

一、为什么是赵国?

战国前一百年,国际舞台上的赵国默默无闻,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到了战国后一百年,赵国迅速成为了当时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当魏武卒、齐技击都相继落幕,赵国的灵武铁骑和秦国的锐士成为战场上最可怕的存在。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军事实力迅速上升。先是除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国,然后不断发兵侵扰齐国。从公元前263年,赵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直接与秦国对立。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依旧在邯郸坚守,与魏国的援军将秦国打得全军覆没。长平之战虽然削弱了赵国的元气,但使赵国军民更加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这也是赵国能够再度坚持40余年的重要原因。

赵国名将众多,先有赵奢、廉颇,后期又有李牧接棒。还有一批能当大任的战将可以统帅三军,可以说赵国的军事人才储备十分丰富。尤其是赵武灵王开始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战争,相继灭掉了东胡、匈奴等边境部落,兵源、战马得到了优质的储备,在骑兵上,更是天下无敌。

燕赵地区民风彪悍,又多苦寒之地,所以士兵的战斗意志比较高。军事人才、军队素质、军事装备样样不缺,这就是赵国敢冲在前面和秦国硬拼的底气所在。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又打败了虎视眈眈的燕国,国势再度复苏。而秦始皇制定灭六国大计,首先要灭掉的其实是赵国。这里不乏有私恨,但更多是赵国最难打。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2年,一共14年才彻底消灭赵国。秦国伤亡最多的还是在赵国,因为这时有名将李牧,两次击败秦国,打退了秦国第一轮进攻。

到了公元前229年,秦国动用全国之力,三路大军,名将荟萃,发动第二轮灭赵之战。李牧采取坚守战略,使秦军不能前进,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王翦采取了反间计,除掉了李牧,才能在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郸城,俘虏赵王。

而赵国并没有完全灭亡,赵国王子逃到了军事重镇代地,迅速组织力量,继续对抗秦国。公元前227年,燕代联军在易水河与秦国大战,联军大败,燕国丢了都城,燕王逃到了辽东。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名将王贲才消灭了赵国残余势力,赵国至此彻底灭亡。赵国的失败,非战之罪,而是君王昏庸,奸臣当道,纵有精兵良将也无法力挽狂澜。

二、为什么不是楚国?

有人说,在这十年中,秦国仅仅在楚国吃了败仗,所以认为楚国很难打。其实,一是秦始皇选将不当,派青年将领李信为帅,而他只是年少无知的毛头小子,哪能和身经百战,有战局视野的王翦?二是楚国地域广阔,城池众多,人口众多,以往的作战方式又不大相同。这个时候的楚国,只是瘦死的骆驼,当年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先辈们早已不再守护着这个虚胖的国家。

当王翦率领大军再度来临,仅仅一战就让楚国主力一败涂地,国家也迅速灭亡。楚国的支撑说是两年,其实远远不到。此时的楚国,已经没有贤臣名将,项燕能勉强充当门面,当在那个时代不过是顶着名将高帽的刀下之鬼。

同比赵国,楚国对秦国的作战整体上是一败涂地。先是楚怀王客死秦国,再者白起攻破故都,楚国只能迁都东逃。面对秦军,楚国士兵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已经崩溃了。这主要是有两大原因:

1、国家政治制度的落后:秦国经过六世不断深入变法,经过奖战耕织,国家实力富强。尤其是吞并了韩国以后,在装备和动员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楚国国家大,人口多,但从未达到过富强的地步。尤其在战国中期,吴起变法失败,楚国贵族强大,依旧是奴隶社会,而秦国早已跨入了封建社会,两种制度的差异在百年间不可同日而语。

2、军事制度的落后:秦国走军事扩张路线,有着关中优质兵源,这是对抗义渠、六国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凭借战功可以授爵,这让下层士兵有了通往上层空间的渠道。秦国锐士成为虎狼之师也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楚国从公元前241年惨败后,一直比较安逸。有着十几年无战事,楚国临时凑起来的大多是新兵。而此时秦国的新兵变成老兵,都个个上过战场,从血与刃中拼搏而出。两者相遇,即使不用名将来指挥,也是驱虎吞狼。

秦灭六国的进程中,灭亡哪一个国家最难?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国家是楚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可以并列。如果一定要排名次,楚国最难打,赵国其次。但是楚国和赵国在抗打击这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赵国难打是因为赵国的军事实力爆棚,拥有与秦国互殴的能力。注意我说的是互殴!而不是像其它五国一样被秦国按着打;楚国的难打不在于楚军的实力强,而是两大方面:一是楚国国土辽阔,二是楚国的政治制度。

战国后期,秦国继续深化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都超过了六国一大截。而反观当时的六国,原本的三大强国:魏国被秦国彻底打报废、齐国被燕国狠狠地祸害了一把、楚国直接被秦国打的迁了都城。至于燕国和韩国这两个存在感极低的国家,对秦国压根没有什么威胁。因此当时唯一还有能力跟秦国在军事上硬钢的国家,就只剩下一个赵国了。

赵国之所以还能保存实力,一方面是赵国的国内君臣一心,人才济济,像蔺相如、赵胜、赵奢、廉颇这样鼎鼎有名的人物,赵国一抓一大把,而且赵王还都重用了。另一方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后,赵国的军队结构从传统的以步兵为主变为以骑兵和弓弩兵为主。并且赵国还在与匈奴、林胡、楼烦、中山等国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战争经验,使得赵军在军事素质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所以可以说,当时的赵军都是百战之师,并非是花架子。截止到长平之战之前,赵军与秦军的交战过程中,互有胜负,并不吃亏。

但是长平之战,成为秦赵两国的转折点。这一战,导致赵国的四十万精锐尽丧,失去了与秦国硬钢的实力。不过就算是如此,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它的军事实力在六国之中还是最强大的存在。秦国灭赵之前,赵军在名将李牧的率领下,还能在番吾之战和肥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最后不得不使诈,用反间计先让赵王杀了李牧,才得以灭赵。

所以总的说,赵国的难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军队的战斗力爆棚,二是人才济济,哪怕是最后都快灭国了,还能给秦国做最后一击。这两方面,是赵国比其它五国都强的。但是赵国也有两方面不如楚国,一是国土纵深不够,战争潜力不如楚国,首都要是完蛋了,赵国也基本上就完蛋了;二是政治制度一般般,属于没有什么特点的集权制。反倒是楚国,靠着非常奇葩的政治制度,让秦国伤透了脑筋。

那么楚国当时到底是什么政治制度呢?说来也不稀奇,但是在战国时期,则是非常另类的存在——分封制。

楚国这个国家,他的国君不是姬姓,对周王室没有什么感情。早年楚国还很弱小,不是很起眼。后来翅膀硬了,先是灭了汉水流域的姬姓诸国,后来在楚庄王的率领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完全就是奔着灭掉周天子去的。最后因为晋国的存在,楚庄王灭掉周王朝,取代周天子的计划没有成功。于是后来的楚王就放弃了一战灭掉周朝的想法,改为向周朝学习,搞跨越式发展,先吞并小国,再将吞并的小国分封给自己人,活脱脱的变成了一个小号的周王朝。

备注: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叫“国”,楚国分封的东西叫“县”。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完全就是周王朝的翻版。周天子称王,它也称王;周天子大封诸侯,它也大封县长;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君主按公侯伯子男来分级,它分封的那些县长也按公侯伯子男来分级。在楚国的国内,楚王分封的县长,就是叫某某公、某某侯。只不过其它诸侯国都不承认楚国的分封,还是以士大夫的级别对待楚王分封的那些县长。(这也是为什么诸侯国把楚国视为异类的原因之一)

靠着这套学习周王朝的分封制,楚国的领土面积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最大的。然而学习周王朝大搞分封制,虽然扩张的很快,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被诸侯们吊打周天子不就是下场么?

到了春秋后期,楚国的领土看似很大、人口看似很多,但其实都不是楚王一个人的,楚王在楚国国内跟周天子混的差不多。名义上是天下之主,实际上控制力并不强。他封的那些县长就跟周王朝封的诸侯一样,不忠于楚国,甚至卖国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当年伍子胥因为老爹被杀,怒而投吴,帮着吴国打楚国时,与吴国交战的楚军就都是楚王自己的部队。其他的那些县长,除了个别出兵帮忙外,几乎都没人帮忙。就像当年周天子被被犬戎吊打,中原诸侯看热闹一样。

国家实力不统一于楚王,这是楚国分封制的一大弊端。但是分封制也有好处,就是国家恢复的也特别快。还是吴楚战争,楚国在国都被攻破之后,迅速就复国了。为什么如此迅速?因为楚王封的那些县长的实力都没有受损失,只要他们都出把力,楚国复国是分分钟的事。

备注:楚国的复国,不全靠秦国援军。事实上秦国的援军只是帮助楚王重新树立了威望,就算没有秦国援军,楚国手握重兵的县长们还是有能力驱逐吴军。毕竟吴国跟楚王相比,实力占优。但是跟整个楚国相比,实力还是处于劣势。吴想灭楚,难度极大。同理,犬戎在灭了西周后,周王朝没死,犬戎倒先被秦国给干死了。这就是仰赖了周朝诸侯们的实力。

因此这也就是解释了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楚国跟秦国的战争,秦国是一边倒式的胜利,楚军根本毫无还手之力?因为楚国分封的诸侯和士卿们,压根就不操心楚王的事,被秦国吊打的是楚王,跟他们没关系。只要秦军不打到自己家门口,他们就不出力。

第二、为什么楚国被打的两次迁都,但每一次都僵而不死?还是因为楚王的权力不够大导致的。楚王只能调自己周边的资源,而卿族和诸侯们都不配合他。所以楚国看似被秦军打的很惨,其实诸侯们手中仍然还有很强的实力。

以上两点,就解释了楚国为什么最难灭。因为其它的国家,也包括赵国在内,都已经完成了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的转变。各国君主可以集中全国的资源与秦军一战,也就是所谓的赌国运战争。秦国面对这样的对手,只需要集中兵力,一战定乾坤就可以。比如赵国,只要首都邯郸不丢,赵国就不会不亡。但倘若邯郸沦陷了,赵国就没有统一的指挥,不可能再组织强有力的抵抗了

反观楚国,虽然楚军都是鱼腩,压根就不是秦军的对手。但是秦国想靠一战定乾坤的办法灭掉楚国?不可能!因为秦军能蹂躏楚军,只是因为楚国的诸侯不出力罢了,真要是动了诸侯的利益,必然是死战。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始皇灭楚时,王翦坚持要求给他六十万兵,否则他就不去的原因。因为此时王翦面对的楚军,是楚国各地诸侯们自己的看家军队。这是真真正正的玩命之战,而非白起当年攻楚,形同于的秋草打兔子的战争。

所以秦灭六国,最难打的是赵国和楚国。赵国的难打,体现在赵国的军事力量强,而且赵王素有“吞秦之志”。赵国后来的灭亡,是输在了综合实力不如秦国。这就好比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很能打,但是国力不如协约国和同盟国。而一旦当首都被攻陷后,整个国家立刻停战抵抗。

楚国的难打,体现在楚国地域辽阔,楚王输得起。并且楚国特殊的政治制度,使得楚国并不像其它五国,一战就被秦军打的元气大伤。只要楚国王室还有人,依靠国内的那些县长,立刻就能组织二次抵抗与秦军继续死磕。这就好比当年的某中亚国家,中央政府不堪一击,但是想真的把这个国家给灭了,好难好难。

秦灭六国的进程中,灭亡哪一个国家最难?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本该最容易打却打得很艰难的是赵国,本该最难打却轻易打下来的是齐国,一个将领打不赢换个将领就能打赢的是楚国,轻松打赢却后患无穷的是韩国,本来很强大却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不经打的是魏国,本来不经打却偏偏要去惹事的是燕国。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秦灭六国地图)

一、本该最容易打却打得很艰难的赵国。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赵国在战国后期,是除了秦国以外,最为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却说它“本该最容易打”呢?

其实,我说的是长平之战之后的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人,国内的青壮男子,几乎被杀得干干净净。剩下的,都是不到18岁,以及40岁以上的老年人(古代40岁以上已经是老年人了)。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要想拿下来,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当长平之战一年后,秦国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虽然先后派了25万大军,虽然把主将从王陵换成了王纥,并且一度想要起用名将白起,虽然赵国只是一座孤城以及一群老弱病残的守军。但是,秦国围攻了赵国近两年,却依然没有拿下邯郸。最后,赵国还在魏国和楚国联军的帮助下,反败为胜,把秦军撵出赵国。

而这一场战役之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足足往后推迟了20多年。

由此可见,赵国确实是最难打的。

二、本该最难打却轻松拿下来的齐国。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邑,从西周初年开始就崭露头角。后来到春秋的时候,经过齐桓公称霸,齐国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后来,齐国虽然有些衰败,此后又经历了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称霸的君王。但是,齐国作为东方大国,其实力和地位,依然是数一数二的,是其它诸侯国都无法相比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在齐国后期,因为中了秦国“远交近攻”的计策,当秦国大肆攻打其它五国的时候,它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因此,丢失了良机。结果,等秦国把其它五国全部消灭,回过头来打它的时候,本来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竟然毫无反抗,乖乖地就束手就擒了。

(长平之战)

三、一个将领打不赢换个将领就打赢的楚国。。

楚国一直是一个存在感极强的国家,从西周初年开始,由于不满周天子只是封他为子爵,便开始和周天子叫板。后来甚至不服周天子管,自封为王(后来一度取消)。周天子率军打楚国,却遭到全军覆没。春秋开始,楚国一直往中原打,一直想在中原争霸。到了后来,吴越所在地,都成了楚国的地盘。楚国成为当时面积最大的国家。

战国后期,楚国虽然多次被秦国欺骗,但是其实力一直是相当强大的。最初秦王派李信率军攻打,被打得大败。后来,秦王让王翦带兵攻打,王翦却很快就打赢了,灭了楚国。

四、轻松打赢却后患无穷的韩国。

说韩国是秦国轻轻松松就打赢的,这话一点儿也没错。秦国在攻打六国时候的策略是远交近攻,先弱后强。所以,秦国选择先打的就是韩国。而事实上,韩国也非常不经打,秦国很快就获得了韩国大片土地,像箭头一样把韩国冲为两半。以至于另一半上党郡想要投降赵国,而赵国也欣然接受。这样一来,秦国才不得不打乱计划,先碰在当时来说最强的赵国。

秦国最后虽然轻轻松松就拿下了韩国,但是并没有一了百了。后来,韩国宰相后人的张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差点把秦始皇砸死。接着,张良又帮助刘邦最先打进咸阳,灭掉秦朝。再接着,刘邦在张良的战略规划之下,平定各路诸侯,建立汉朝。可以说,韩国虽然是六国中最弱的,但是强大的秦国却是被韩国的后人给灭掉的。

(荆轲刺秦王)

五、本来很强大却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不经打是魏国。

魏国一度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强大之后,魏国就开始折腾,内部斗争加剧,人才大量外流。对于秦国强大来说起决定性的作用的三个人:商鞅、张仪、范雎,本来都是魏国的。魏国自己留不住这些人才,不容这些人才的存在。因此,最终秦国在魏国培养的人才的帮助下,强大起来。而魏国则因为内讧及人才的流矢,走向了衰败。

最后,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只需掘开河水往大梁城一灌,魏国就崩溃了。

六、本来不经打却偏偏要去惹事的燕国。

燕国本来是比较弱的,但他偏偏要惹事。赵国很强,燕国偏要惹赵国,结果被赵国打败。一出“荆轲刺秦王”,更是让秦国勃然大怒。秦国本来没想过要先打燕国的,因此调整策略,加快了进攻燕国的步伐,打得燕国只得迁都。

事实上,秦国一直没把燕国放在眼里,以至于都是在灭掉韩、赵、魏、楚后,才顺道灭掉燕国,再顺道灭掉齐国。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秦灭六国的进程中,灭亡哪一个国家最难?

秦灭六国,最难打的当然是楚国,最后的结果实际上也不是秦国赢了,而是楚国赢了。

因为楚国亡国不过十五年,就复国了,然后是由身为楚人的刘邦和项羽在争天下,最后楚人刘邦胜出,建立了四百年的大汉天下。汉朝的功臣勋贵集团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楚人,做过丞相的萧何、曹参、王陵、审食其、周勃、卢绾都是楚人,张良不是楚人,虽然大家都觉得他厉害,他也只能退休。汉初的执政集团,都反感秦朝的主导思想法家思想,而崇尚带有强烈道家色彩的黄老之学,推崇“无为而治”。而道家思想恰恰就是楚国最流行的文化,老子、庄子都是楚国人。

秦国的秦朝不过十五年,楚人的大汉王朝可是四百年啊,所以战国七雄之争,最终真正胜出的不是秦国,而是楚国。秦朝的出现,只是一段插曲。汉朝才是中国第一帝国时代的真正开创者。

楚国实力本来就比秦国强,秦国的核心区不过是今天的陕西一省,而楚国则拥有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六省,虽然这六省开发程度不如当时的陕西,但是以一敌六,这优势仍然是很明显的。从硬实力上来讲,秦国要拿下楚国,本来就很难,但楚国在战国后期的君主全是奇葩的存在,楚怀王、楚顷襄王父子就是两个上当专业户,一再被骗,把一手好牌打成烂牌。既便是最后,楚国已经被他的一帮昏君整成了一副烂牌,秦军拿下楚国,也仍然是最费力的,动用兵力最大,时间最长,打得也最辛苦。

除硬实力,还有软实力,在软的文化环境上讲,秦国要拿下楚国也最难,秦灭其它几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但楚国却是真刀真枪的跟秦国干,那怕是打不赢,输了再来,直到最后被灭国,仍然没有心服。韩、赵、魏本来就是法家的地盘,跟秦国在思想没有什么不同,很容易适应秦国的法家统治,齐国则从来就没想过要好好抵抗秦国的,在战国后期就是过一天是一天,秦国来了就投降算了,没什么战斗意志,而楚国的斗志是很强的。为什么呢?

因为楚文化和秦文化不兼容,楚国可以被打败,但秦国却无法征服楚人的人心,因为楚人很难适应秦国的统治风格。十五年后起来推翻秦朝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楚人,其它六国人都是跟着打酱油的。从文化上讲,楚国的文化和秦国最格格不入,实际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中,从楚国发源的道家最喜欢自由的状态的,道家虽然承认现实的残酷,但却拼命地想要逃避现实。秦国的军国主义的法治主义,将权力赤裸裸的暴露在每个人面前,使秦法笼罩下的楚人无处可逃,无处可逃的痛苦才是真的痛苦。因此天下苦秦,楚人最苦!所以秦始皇死后,最先反秦的是楚人,最后亡秦的也是楚人。

秦灭六国的进程中,灭亡哪一个国家最难?

秦奋六世之余烈,归七国于一统,最难打的当属赵国,赵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有军事实力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

秦国在灭亡东方六国的过程中,与赵国的战争是时间最长、战争程度最激烈、战争强度最高的,几乎两国进行了百年战争,如果不是赵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挡住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将会大大提前。

赵国以武力闻名于世,在战国中后期,赵国是除秦国之外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且赵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有野心想要灭亡秦国的国家,当其它东方五国还在彼此争斗、处处攻伐之际,赵国已经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开始强大起来。

赵武灵王15岁即王位,主少国疑,赵国在国内、国际都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赵武灵王在肥义的辅助下,联合韩国、宋国,牵制秦国、齐国、魏国,让赵国外部环境免除凶险。在稳定外部局势后,赵武灵王开始对国内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最有名的当属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进行军事、文化、制度改革,效仿游牧民族的服装、文化及作战制度,很快让赵国在军事上开始强大起来,仅仅用了20年时间,赵武灵王攻灭了心腹大患中山国,连接了赵国东西两侧的领土,攻占了林胡与楼烦两个胡族的领土,并首次将雁门郡和云中郡纳入中原民族的领土。

赵国在军事不断强大的同时,赵武灵山开始野心勃勃准备灭秦的计划,为了了解秦国,赵武灵王还亲自化妆成使者进入秦国,还面见了当时的秦昭襄王和宣太后,以国君身份化妆成使者进入敌国打探情况,这在战国史上都不多见。

赵武灵王的灭秦的计划是以一支军队在函谷关吸引秦国注意力,然后亲率主力骑兵从与秦国北部接壤的云中郡和雁门郡大举南下,既劈开了函谷关,又能突袭秦国,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可惜由于赵武灵王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关系,导致自已和长子公子章在与次子公子何的争权过程中,被软禁在沙丘而饿死,没能实施计划。

赵武灵王虽死,但是赵国在他的治理下已经强大起来了,强大到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

秦国与赵国之间发生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晚期最有名的战役,是秦国与赵国的战略大决战,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几乎倾尽举国之力,在战场上互相攻杀,双方同时也是名将云集,激烈厮杀。

秦国参战兵力约40万,赵国参战兵力约45万,两国15岁以上的男子基本上全部参战,战争之惨烈难以形容,战后赵国45万军队全军覆没,其中在战场上战死约5万人,其余40万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而秦国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自身伤亡也在20万人左右。

战争除了军事上对决之外,打的就是综合国力,正是因为赵国的强力阻击,至少让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晚了50年,差不多一代人的时间,而长平之战虽然对赵国是毁灭性打击,但是赵国依靠顽强的抵抗再加上其它几国的支援和秦国的内斗,竟然没有灭亡,苟延残喘又活了几十年。

长平之战也让秦国实力大为受损,暂时失去继续进军的能力,为东方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时间,即使是长平之战过后,赵国仍然在邯郸保卫战中击败了秦国。

同时赵国也是战国晚期出名将最多的国家,比如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人,战国四大名将,赵国和秦国各占二人,并且最后秦国名将王翦灭赵时,还得依靠反间计,让赵国换下李牧,才最终灭亡赵国的,可见赵国虽然损失巨大,仍有实力与秦一战。

赵国一亡,东方五国再也没有能力阻挡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之后的统一已成定局和毫无悬念的事情,哪怕是强大的楚国,也是一战而亡,基本上没有顽强的抵抗。

所以说,秦国统一天下最难打的就是赵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