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努尔哈赤死后至皇太极时期,满清八旗的势力分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是在权力方面被逐渐削弱,以至于在顺治皇帝掌权期间,直接将满清八旗一分为二,彻底结束了八旗的辉煌,颇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努尔哈赤与其第八子皇太极,都是清朝历史上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两人对“打江山”和“坐江山”时,针对下属权力的给予和分配看的十分透彻。

“打江山”时,需要采用“分配权力、收买人心”的手段,让属下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卖命。 而“坐江山”时,则必须适当的“收回权力、巩固皇权”

努尔哈赤在世时,爱新觉罗家族还处于“打江山”的阶段,努尔哈赤在决定了“一统山河”战略目标后,逐渐建立了“满清八旗”这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整军容易统军难”,如何让满清八旗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卖命,便成为了努尔哈赤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因此,努尔哈赤制订了一个“八旗同议制”,八位旗主除兵权之外,还同时拥有“议政”的权力,相当于现在的“议会”制度,这样一来大清的荣辱就不仅仅是努尔哈赤一个人的了。而是由八位旗主共同来承担,这不仅给了八旗旗主一个建立“共同国度”的理想目标,还栓住了八旗旗主的心,从此“八根绳子”拧成了同一股,勒断了明朝的最后一口气。 努尔哈赤过世后,由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此时天下大势已成定局,皇太极知道,现在就是要从“打天下”过度到“坐天下”的阶段了。 皇太极认为满八旗的权力过大而且居功自傲,长期下去会影响皇权的统治,但是如果贸然“削权”又恐会引起八旗的不满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于是,深谙“制衡之道”的皇太极,在顶着所有满族贵胄的反对下,建立了“汉八旗和蒙八旗”。“汉八旗和满八旗”看似是一种扩充军事规模和收买汉蒙人心的手段,其实核心目地,是为了制衡满清八旗。

皇太极作为“汉蒙八旗”的最高统帅和正黄、镶黄二旗的旗主,独揽军政大权。

稳定局势之后,皇太极为了避免“满臣一家独大”着手提拔汉族官员,试图令满汉二股势力,在朝中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制衡之势,从而进一步推行“中央集权制”政策。顺治受皇太极的影响,认为如果八旗的势力过于强大,势必会影响到皇权的统治,于是顺治采取将八旗一分为二的政策,将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划到由皇帝统领的部队,下五旗则继续由八旗旗主管理。

如此一来,皇帝既统领汉蒙八旗,又掌握了满族上三旗,彻底解决了持续了几十年的“八旗势大,皇帝势微”的政治问题。

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是后金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继承了努尔哈赤大汉的位置,成为后金领袖。并在1636年成功建立大清国。为后来清军入关做好充分准备。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接班人,致使在自己去世后,导致集团内部出现争夺汗位的激烈斗争。

争夺汗位的两大集团分别是以多尔衮为首的政治集团,以及以豪格为首的政治集团。这两大阵营为了皇位的继承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政治博弈。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原来由皇太极领导下的两黄旗部下,全力拥戴豪格继承皇位,反对多尔衮继承皇位。按照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原则,黄旗在八旗之中地位最高,权利最大。如果皇位被其他旗主获得,原来的黄旗阵营那就得更换其他颜色旗帜。失去原来的地位。两黄旗拥戴豪格继承皇位,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另外掌握镶蓝旗的济尔哈郎也是豪格的支持者。这样加上豪格自己正蓝旗将领的全力支持,豪格获得过半军事实力的支持。基本上与多尔衮集团实力相当。

如果双方对皇位的继承权互不相让,那就得动用武力来解决。双方火拼必然会造成大清国的综合国力受到内耗,严重影响清军入主中原的计划。这显然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为了从大局利益出发,避免大清国内发生流血冲突,德高望重的代善站出来从中斡旋。提出推举皇太极五子福临继承皇位方案。这个方案显然是一个折中选择。它总比多尔衮,豪格双方发生武力流血冲突要好很多。并且从双方阵营中选择多尔衮,济尔哈郎两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最后双方看到争夺皇位无望,也只能接受提出的方案。

从双方退出皇位的争夺来看,多尔衮集团还是获得了更多的政治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当初支持豪格的两个黄旗,这两个黄旗不论哪个皇子来继位,他们都能保持最高地位,不至于更换旗帜颜色,权利下降。就是说这两个黄旗转身成了小皇帝福临的支持者,而豪格从此就失去了两个黄旗的支持。那么多尔衮作为辅政大臣是有权利管理这两个黄旗部队的。

纵观多尔衮,豪格双方争夺皇位继承权一事,多尔衮还是略占上风的。后来随着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利用手中权利拉拢引诱豪格集部下,瓦解豪格集团的战斗力。并进一步诬陷豪格集团图谋不轨,恶意中伤多尔衮等等。于是多尔衮借机打压豪格,利用皇帝之手,削去豪格的爵位,把豪格贬为庶人。

(文中图片依次为豪格,多尔衮)

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和其生前未明确皇位继承人就注定了会发生关于皇位的争夺!

当时,皇太极长子已经35岁,年富力强,继位呼声很高,而且他手中单独拥有正蓝旗!皇太极生前拥有的两黄旗则支持皇位正统传承,拥护豪格继位!

多尔衮虽然只拥有正白旗,但其一母同胞多铎手中拥有镶白旗,这样多尔衮就有了两白旗的支持。另外,多尔衮的另一位一母同胞阿济格,乃是满洲第一猛将,其在八旗中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两红旗则掌握在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嫡长孙罗洛浑手中!

拥有镶蓝旗的则是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手中!

首先,代善年事已高,对皇位不再追求,虽然名义上支持豪格继位,但其实际保持中立态度!两红旗首先退出竞争!

济尔哈朗不属努尔哈赤子孙,影响力不大,话语权也很小,再加上其拥有的镶蓝旗战斗力最弱,就算明确站队,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镶蓝旗退出竞争!

豪格虽然拥有正蓝,正黄,镶黄三旗支持,但他所拥有的正蓝旗刚整编不久,对正蓝旗军队的掌握尚不牢固。另外,两黄旗也有部分人支持多尔衮继位,所以他实际上最多只拥有两旗的支持!

多尔衮拥有的两白旗则是实打实的坚定支持,再加上阿济格这个第一猛将的支持,多尔衮和豪格的实际不相上下!

皇太极时期,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也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手中,八旗旗主就是议政大臣,对于皇位继承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议政会议决定!

开会当天,两黄旗军队先包围了会议所在的大殿。闻讯而来的两白旗则在外围聚集,八旗内讧,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多尔衮表现出一个满洲贵族,一个皇室亲王的胸襟和气度,决定退一步,将皇太极第九子,年近6岁的福临拥立为帝。这样一来,那些拥护皇太极皇子继位的两黄旗说不出话来了,代善没话说了,济尔哈朗本就人微言轻,自然同意这个提议!豪格见大势已去,也没再说话,生气离去!

多尔衮之所以选择福临并不是因为孝庄太后的原因。当时,八旗军队正值挥师入关的关键时期,是最需要蒙古部落支持的时候,福临作为拥有蒙古科尔沁部落血脉的唯一皇子,被选择继位有些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

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大家应该知道,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期,把满族总共分为了8旗,而满族的统治一直以这8旗为核心,其他的都为附庸,没有说话的权利。

那么在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力量对比如下,。

皇太极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

多尔衮和他的两个亲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掌握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兵力。

代善父子掌握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兵力。

济尔哈朗掌握镶蓝旗一旗兵力。

总共分为3大派。代善,济尔哈朗是中立派,多尔衮想自己上位,豪格也想他自己上位。

在这里看豪格虽然掌握了3旗兵力,但是他并没有压倒性的力量,如果豪格和多尔衮相争,那么代善和济尔哈朗为了满族的统一就会对一方下手,所以多尔衮和豪格都投鼠忌器。最后在济尔哈朗的提议下,才让爱新觉罗-福临捡了个大礼包。

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我是历史小明王,我来回答。

八旗的雏形

自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以来整个满清部极速的凝聚成了较强的战斗力,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也基本遵循这个制度,他自己掌握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多尔衮 多铎两兄弟统领正白旗,镶白旗。

代善父子执掌正红旗,镶红旗

济尔哈朗掌握镶蓝旗。

当时的局势

当时皇太极暴毙之后最有继承权的是长子豪格,多尔衮这两股势力,因为满清没有立长子的传统,所以两人为皇位开始争夺,代善父子,济尔哈朗则选择保持中立,这样一来豪格跟多尔衮的实力就变得相差无几,一开始多尔衮就去争取过代善父子,但是代善这个老狐狸始终没有表态到底要支持谁当皇帝,济尔哈朗为人非常谨慎,他总是给别人一种墙头草的感觉,所以多尔衮也不指望他,但是唯一的问题是如果豪格,多尔衮为皇位打起来的话,那么代善,济尔哈朗就会对挑起争端的一方下手,所以两人投鼠忌器一直没有爆发冲突。

渔翁得利

当时双方争执不下的关键时刻,多尔衮不知道是吃错了什么药居然要退出争夺皇位的资格,提议立皇太极的小儿子年仅五岁的福临为帝,这一下子豪格可傻眼了,直接就失去了继承资格,因为福临是他的亲弟弟,如果他继续争夺的话就会遭受到另外人的攻击,福临的娘大玉儿那是多尔衮的老相好,所以多尔衮这招十分厉害,五岁的福临没有执政能力,他自立为摄政王,权力上跟皇帝几乎没有区别,加上大玉儿的这层特殊关系,所以实际上的胜利者还是多尔衮。

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您好,不管如何,顺治皇帝是在各方平衡与妥协情况下继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