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谁发明了炸药包?它起了什么作用?

炸药包不需要被发明,在火药被应用在战场之前,利用容器或布包的爆炸装置就已经出现。但早期的黑火药成分恶劣,大都只能发生燃烧,并释放出大量的烟雾。

我国至少在唐代就出现了用于战争的火药包,宋代时已经趋于成熟。但这种火药包主要为了给狼烟助燃,或者当做引火物纵火。宋代出现了一些丢出去能产生剧烈燃烧和小型爆炸的药包。

《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毬、火蒺藜。

这个“火毬”,大抵就是被包裹起来的发火药包。这个叫唐福的人,可能就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炸药包发明人。

火毬又叫火聤,用纸、布等裱糊成外壳,然后填入黑火药与砒霜、铁蒺藜、石灰、巴豆、狼烟等物质制成。既可以充当火砲的炮弹,又可以当成警戒用的信号弹,战场上打入敌阵,虽然无法真正的爆炸伤人,却可以在滚动中引发烈焰浓烟,形成人员难以接近的障碍。如果集合起来使用,拿来烧毁敌人的粮草车辆实在是太合适了。紧急的时候,还可以当做守城的工具,看哪儿攻的猛,直接扔几颗下去,一时半会儿这里怕是没人再来了。

我们在宋元的故事中看到的“霹雳炮”其实就是“火毬”,按照宋人的描述,这种武器已经具备了爆炸的能力,可以产生响声和视觉遮蔽效果。

例如靖康元年,丞相李纲迎战金兵,“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南宋时,采石矶一战,虞允文阻击渡江金兵,“舟中忽放一霹雳炮…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遂大败之。”

李纲的火药虽然没记载炸死几个人,但确实起到了惊敌的效果。而虞允文的做法显然更聪明,他通过火药爆炸,激起石灰弥漫,从而令敌人暂时失明,成了待宰羔羊。

到了南宋末年,金国苦苦抵抗蒙古的征伐,他们也使用起来炸药包。不过这会儿不知是社会发展了,还是金人脑子比较开窍,他们使用的是铁罐盛放的“震天雷”,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花活,直接点着了用投石机扔出去,“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这里无法计较夸张的程度,现代155炮也炸不到半亩。不过还是可以侧面感受下,这种原始炸药包对敌人的伤害在当时达到了“史无前例”。

后来大金国灭后,南宋也开始被元军狂攻,元军元将阿里海牙打到广西桂林(静江)时,竟然遭遇了一次宋人守将的“自杀式爆炸袭击”。静江守将,一个姓娄的钤辖(南宋武将虚职,金国属七品)带了250人守月城(城门后方形如弯月的小矮墙叫月城,与瓮城是配合的),当时外城已经破了,元军打这个月城打了10天竟然拿不下。最后关头,娄钤辖心知过不了这关了,便让剩下的人把身边的火药全堆到一门火砲旁,大伙相拥自爆。

"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这应当是古典中国最后一声炸药的巨响。

黑火药的配方在后来火炮、火枪的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这时候它已经能非常凶猛的爆炸了。我们无从得知是谁将它做成第一个炸药包的,但既然黑火药能在炮膛中炮炸,那么离炸药包也就一线之隔。宋人、金人都知道用火药包制造爆炸伤敌,元人也在进攻日本的时候被记载了“火炮”的图像。明初的“跛子帖木儿”更是拿火药、火枪、大炮在中亚东征西讨,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神勇的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卡拉打得硝烟弥漫。这个时候,一定程度上的“炸药包”应该已经成型。

我们知道,后来渐渐发展的“定装式火药”开启了火炮发射的新时代,这些定装药包本就是天然的爆炸物,只要扎破个洞,插上捻子,与炸药包别无二致。

不过现代意义的炸药包,那还得等到炸药的发展以后。这类装备多半是受火炮的定装药包影响,步兵们直接拿着临时充数的大威力药包爆破敌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炸药爆破”已经有专门的战斗工兵负责了。

在堑壕战阵地中,有时候依靠人力挖掘坑道不方便,军队就会派出“战斗工兵”,采用煤矿爆破的方式,在阵地的地下打洞。双方为此还会互相监听对方的动静,派出部队用炸药采取“反制”。失败的一方,轻则一个碉堡让人卖机票,重则整个阵地都坐土航班。

1917年6月17日,比利时战场梅西讷山脊战役,德军的60号高地让英军整体爆破,造成了德军2万人的伤亡——澳大利亚工兵团在阵地下方打了个超大的地道,然后埋上445吨的TNT,它们最近的一个药室离德军的肚皮只有27米。

起爆后,这次爆炸持续了19分钟才平息,不仅当场抹掉了德军阵地,连前沿的英军都有许多失聪和炸傻的。伦敦到都柏林的市民都听到了地震一般的闷雷。这顿爆炸被称为人类最大的TNT爆破。

战争中,谁发明了炸药包?它起了什么作用?

在老的战争电影中往往能看到我们的士兵使用炸药包去炸碉堡。

而在其他国家的电影里面炸药包这个战场神器却鲜见身影。于是大家就认为炸药包是我们国家的发明了吧。

其实不然。

真正意义上的炸药包是法国人发明的,叫做Perard。

当然了,在欧洲的一个时期都流行朋克风,法国人的炸药包也是这种风格的。

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一个圆筒另外一面放上木板,在点燃后可以对城门等坚固设施构成极大的破坏。其最主要的用途是替代破城锤。

当然还有带支架的版本出现。

这种装置广泛的用于16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相对于笨重的破城锤来说Perard则要轻巧和高效的多。

在清末训练新军的时候,炸药包也随着德国教官来到了中国。方便中国士兵在没有火炮的支援下迅速破坏敌方军事目标。

而后期的国内内战和日本侵华战争中,由于中国军队的武器补给不足,这一古代的武器也就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中国特色版本的炸药包,一般就是以布包裹2-10公斤的炸药制成,极其简陋。但还在各场战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以至于被装在汽油桶内制成了飞雷。

这种没良心大炮在解放战争中打得国民党军哭爹喊娘算是炸药包的最强形态了。

最近一次炸药包的登场算是在西藏军演的时候,眼尖的观众发现有的士兵还是会使用炸药包对敌方工事进行破坏的。

上图像不像送快递的?

不过目前我们捆绑炸药包的技能虽然还是士兵训练基本科目之一,但是炸药包逐渐被这个武器替代了。

单兵云爆弹的出现让我们的士兵不用再腋下夹着炸药包去炸碉堡了。

说起炸碉堡,我们需要缅怀一下董存瑞同志吧?

战争中,谁发明了炸药包?它起了什么作用?

谁发明了炸药包估计那得好好查查野史,但就个人了解而言应该是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

早在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时,太平军为了攻城拔寨,将黑火药装入棺材,用引线引爆炸毁城墙和城门,清军也如此干过。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也出现用导火索引爆标准装药桶的情况,后来诺贝尔就发明了几种安全火药。

日俄战争时期,日军没有制式手雷,就用竹筒或纸筒包裹好的下濑炸药当手榴弹用,这其实就是炸药包的初型了。它的威力巨大,可以投掷使用,也可以炸工事,这种炸药是日本下濑雅允发明的,是一种危险的烈性炸药。炸药包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起源发明的。

鬼子也曾经怀抱炸药包,特攻苏军美军坦克。

但是要说玩炸药包666的话那肯定非我们红军、八路军战士莫属了,他们将炸药包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从红军一开始的黑火药加导火索炸药包,到解放战争的雷管加黄色炸药的“飞雷炮”强力炸药包,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震慑敌胆的“飞雷炮”,将炸药包点燃放入桶中,在通过发射药将炸药包发射出去,由于当时已经基本使用黄色炸药,所以威力巨大,炸的国军心惊胆颤。飞雷炮的缺点就是安全性并不高,所以点燃发射药的导火索之后,人员迅速撤退到安全期区。

我是军武奇兵,谢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战争中,谁发明了炸药包?它起了什么作用?

炸药包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如果非要把这项发明专利归功于某位历史人物,实属牵强附会。可以确知的是,将火药引入军事领域的创始人是中国军队,从明朝军队的神机营,到清军入关之前的火器营,再到太平军中的土营,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火药的专业兵种。为了攻克城池、箭楼等坚固堡垒,古代中国军队发明了“穴地爆破”战法,即秘密挖掘地道至敌方城墙等坚固工事下方,尔后堆积大量火药集中引爆,致敌城墙垮塌。比如,清末太平军在进攻郴州、武昌、江宁等地时,就是将装满火药的棺材沿着土营开掘的地道,秘密运至城墙下方,利用火药爆炸威力将城墙炸出豁口。

十九世纪末,TNT炸药传入亚洲,东方战场上开始频繁出现以炸药爆破方式克服障碍的相关记载。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用木桶盛放炸药,企图对景福宫的城门实施爆破,虽然未获成功,却起到了制造混乱的预期效果。随着炸药威力的增大,以及安全性的提高,军队开始采用麻袋片、布片等简便器材,用于炸药的包裹及使用,从而制成了炸药包。

可见,战场上盛放炸药的装具曾经实现了“炸药箱——炸药桶——炸药包”的转变,这一过程见证了炸药性能及爆破技术的进步。

炸药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单兵对敌坚固掩体、火力点及障碍物的爆破排除。解放军的步兵“五大技术”,其中就包括炸药包的制作与使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开您的疑惑。

关注慕什塔戈,领略军事百科。

战争中,谁发明了炸药包?它起了什么作用?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说起炸药包,大家其实并不陌生,现在的很多抗战剧中都会出现手持炸药包去炸日军坦克的场景,毕竟当时的中国军队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所以只好出此下策了。众所周知,火药与炸药是近代化军队作战时的必需品,近代战争就是围绕火药武器进行的,我国作为火药武器的发明者,唐末就将火药运用于军事,到了18世纪后,我国的工业化火药制备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方,直到洋务运动时,我国才建立了近代化火药工厂。

至于炸药包是谁发明的,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在清末的战争中,清军就有把黑火药方到木桶里,然后还配有引线,当然,这种“炸药包”威力不是很大,还会产生很大的烟雾,与此同时,欧美等国科学家研制出了更高级的炸药,炸药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影视剧中那种捆的像被子一样的炸药包在我军中叫做集团装药,是用散装粉末状炸药摊在布中间,然后包裹起来,装一根捻子,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炸药包。

理论上来说,将硫磺、木炭及硝石这些原料按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黑火药,在红军时期,我军就是靠这种方式得到的炸药,以解决弹药来源问题,当然,这种炸药在使用时非常危险。到了抗战中后期,我军兵工厂已经具备制造无烟火药的能力了,后来又经过进一步研究,我军又具备了制造硝化甘油等高级炸药的能力。

有了这些炸药后,炸药包的威力也就大幅度提高,在摧毁敌军碉堡等防御工事起了很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军在抗战结束后,还发明出来了飞雷,这样就是“没良心炮”,用于发射炸药包,此举使我军的炮火压倒了蒋军火力,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程。

战争中,谁发明了炸药包?它起了什么作用?

“炸药包”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上尉威廉·霍华德·李文斯所发明的,为何?请详细看以下介绍。

冰雹这里只对题目中的“炸药包”来进行说明,什么其他的“炸药桶、炸药罐、炸药箱等”都只是炸药装填的另一种形式,而绝非是“炸药包”,所谓“炸药包”必须是以软质包裹的形式将炸药“固定集中在一起”,而后进行捆绑,这才是“炸药包”。

题目中所问炸药包是谁发明的,其实这是一个很难追溯根源的问题,但我们就以“炸药包“作战中的首次出现和将他成功运用到实战中的人物作为他的发明者,或许会有不同的见解,评论区发言!!!!!!

解放战争中我军大量的应用了一种土炮,其实在很多影视剧中也有很多这个炮的特写镜头,就是用汽油桶制作的“大口径火炮”,其原理就是将“炸药包”利用黑火药或者威力小的炸药作为抛射用药垫在汽油桶底部,引燃后其燃爆的威力会将用圆形厚木板隔开的捆绑好的炸药包极速抛射出去,而在底部火药燃爆的同时也会点燃炸药包上的雷管引信,待雷管引信燃尽也就会引爆雷管从而引爆炸药包起到较远和较大的杀敌作用。

这种“土炮“的真正发明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军上尉威廉.霍华德.李文斯。当时李文斯研制了一款用粗大的通气管或大型汽油桶改造、焊接而成的李文斯抛射炮,该炮多用于发射化学武器及燃烧弹,在当时还是非常厉害的。

作为这种“李文斯炮”,其“炮弹”是最重要的,而炸药包就成为了这个“火炮”最为关键的核心自然也就是由威廉.霍华德.李文斯发明的了。不同见解请评论区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