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是魏无忌,你认为秦国东出会有希望吗?为什么?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魏国最后的顶梁柱,他在则魏国无忧,他亡,则魏国不存!

在秦国已经独霸天下,无人可当的战国末期,信陵君魏无忌是秦王最为忌惮之人。其曾两度击败秦军,将秦国挡在函谷关内,不得寸进!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贾谊

公元前257年,秦国伐赵。历经长平之战的赵国早已经不再是那个能与秦国争霸的赵国了。是故,邯郸被围,赵国危急,请魏国救援。毕竟唇齿相依,魏国国君伸手以助,派军十万救赵,但是秦国施以威慑,魏国国君畏惧,唯恐引火上身,于是按兵不动。

为了不重蹈唇亡齿寒之覆辙,魏无忌杀军晋鄙,窃兵符,带领精兵逼退强秦,保住了赵国都城。

公元前247年,秦国趁魏无忌不在魏国,发兵攻打魏国。在魏王请求下魏无忌回国领军,任上将军,成功合纵诸侯,一举大败强秦,使秦军龟缩于不敢出战!

由此可见,魏无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给魏国带来了强盛的契机,那么如果他当了国君,可以抵挡得住秦国吗?我认为有这个可能性!

原因如下:

第一点,门客满天下

信陵君喜欢招揽门客,对于名士,他都会尽一切努力去招揽他们,即使不能,也会对其礼遇有加,就像在赵国遇到毛公,薛公,魏无忌不惜混身与市井中,整天过着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生活,最后,他们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也为魏无忌提供过建议。

而信陵君的门客不仅于此,就连各国国君身边的人都有信陵君的门客,而他们也都对信陵君乐以回报。

第二点,礼待下士

前面也说过,信陵君门客满天下,而且他们都会对信陵君忠心不二,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陵君的态度,他对人才的态度就像是一个贪财的人面对黄金,一个饥饿的人看到一个面包,甚至更甚,这也是其门客三千的说法的一个根据,很多门客都因为他的真心而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就连各个国君身边的人都愿意为魏无忌卖力,这也说明了魏无忌礼待下士的程度。

第三点,知错就改

能虚心接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信陵君不能知错就改,那他万万不可能抵挡得住秦国,这也是他的门客愿意为他提出建议的原因。当信陵君救下赵国之后,在赵国生活后日益骄傲,而门客提出这个问题,他就马上改正,并且能牢记于心。在魏国被秦国攻打时,信陵君原本还害怕不敢回去,在门客的点醒之后立马返回,并且一路上痛哭流涕,最后联合众国,带领联军,大败强秦。

第四点,德高望重

在当时的六国,想要搞合纵并不容易,即使大家都知道有着秦国这样一个共同的敌人,但毕竟是六个不同的国家,他们各有私心,无法做到铁板一块。这也是为何秦国能够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但是,信陵君魏无忌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他能够得到其他诸侯国更多的信任,大家愿意将军队交给他指挥,从而组成诸侯联军,取抵抗强秦。而结果也证明,只要六国联合,秦国就无能为力了。从而无法东出函谷关半步!

所以,综上,我认为如果魏无忌当了国君,可以抵挡得住强秦。

当然,只可惜,最后信陵君被魏王孤立,郁郁而终,因为他功高盖主,在秦国的挑拨之下引起了魏王的猜忌,而他自己又是一个心高气傲,锋芒毕露,不懂得收敛之人,魏王容不下他!

如果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是魏无忌,你认为秦国东出会有希望吗?为什么?

虽然说信陵君曾经是五国兵马大元帅,也干败过蒙骜。但是我觉得,要抵挡秦国东出统一六国还是不行的。

原因在于秦国历代国君都在持续吸纳人才,为的是吞并天下。秦国前赴后继的吞并天下的野心从来没有减少,出台的政策一贯如此,从不更改。

相对来说,其他六国只是图个自保。而且人才都往外流失,有见识的都跑到秦国去效力,秦国强大是必然的。

信陵君的确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即使当上魏王,最多做到魏文侯用吴起那种地步就算很了不起了,但是那时候哪里还有吴起这样的人才呢?所以说即使信陵君魏无忌当上魏王,只不过延缓秦国吞并六国的步伐而已,改变不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终结果。

这个是机制上有高低,秦国当时的机制是最先进的。

如果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是魏无忌,你认为秦国东出会有希望吗?为什么?

战国四公子之中,信陵君魏无忌是最有人格魅力的,公卿权贵,贩夫走卒,无不争相与其结交。信陵君礼贤下士,待人接物,如春风化雨,让人倾心归服。

信陵君不要说做魏王,就是做魏国的丞相,让信陵君主持国政,秦国就不敢犯魏国一丝一毫。当时信陵君在魏国,秦国上下是很恐惧的,正面战争和信陵君对抗难有胜算,就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天下人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六国和百姓只拥护信陵君,不拥护魏王。还流言说信陵君要在其它五国和魏国臣民的拥待下自立为魏王。

真正的魏王吓坏了,撤了信陵君的丞相之职,收回了信陵君的兵权,不敢让信陵君参与国政。信陵君心灰意冷,以酒色自误,不久死亡。信陵君死后,秦国开始大规模对魏用兵,魏国在秦军的强大攻击下,苟延残喘,十八年后亡国。

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六国不是没有牛人,魏有信陵,赵有李牧,这两个牛人,秦国都不是在战场上打败的,因为在战场上根本打不过他们,所以强大的大秦帝国,不是刀对刀,枪对枪的和他们对干,而是用了卑鄙无耻下流的离间计,结果这二人都死于自己人的手中。

秦国统一天下的手段,既有征战杀伐,也有阴谋诡计。既有铁血兵团,也有下流无耻。秦国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就算信陵君才华盖世,魅力超群,也是挡不住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

如果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是魏无忌,你认为秦国东出会有希望吗?为什么?

换谁也没用,可能会拖几年,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但是秦东出的势以成,跟本就阻挡不了。

秦在经历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比其余六国强很多。虽然魏无忌曾两次打败秦军,但是并不能动摇秦的根本,反而在这两次战胜的背后带给魏国的是不可磨灭的伤害。

第一次,“窃符救赵”杀了边防大将晋鄙,同时带走了精兵八万,其余的就地解散了,这在当时对哪个国家都是伤了根本的损失吧,更何况是对已经在衰落的路上越走越远的魏国。破秦后,他带着门客在赵躲了十几年没回去,而回去的八万将士是怎么安排的史书没说,我想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等到魏国有难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回国而是告诫门客不让使者进门,等到毛公和薛公劝诫了以后才回去。不知道这么没担当的人当了王会是什么样,还不会不会礼贤下士。

第二次破秦是在公元247年,拥六国之将,集六国之谋,带百万大军大败秦军,一直追到函谷关,可是有什么用呢?这只是当时合纵家的功绩,记在了老魏的头上罢了。《过秦论》中提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很明白是不是,最终的结果是秦居关之险,耗死了六国。都说了,战争打的不是一腔血勇,而是综合国力,凭血勇或许能打一次,两次的胜仗,这只是战术意义的胜利,改变不了战略的布局。

太史公为什么要推崇老魏呢?盖是因为秦是前朝啊,不能歌颂太多,而且太祖刘邦也是很推崇他啊!因为据说他是秦害怕的人,也因为他能接受刘邦这样出生于市井的屠狗辈啊!

如果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是魏无忌,你认为秦国东出会有希望吗?为什么?

秦国赢得是战略、野心和人才,是趋势,非个人能扭转。

如果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君是魏无忌,你认为秦国东出会有希望吗?为什么?

谢邀,如果让“魏无忌”做魏国国君,秦国东出会不会有希望?

都知道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回国后率联军大败蒙骜,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而且魏公子还著了兵书。魏无忌和白起一样都是被离间失势。

魏无忌如果是魏国国君,只能是暂时压一压秦国,最终还是挡不住历史车轮的碾压,秦国强势是几代国君的共同努力,不是一个魏公子能压住的,在说了,魏无忌是怎么死的,是因酒色而死,让魏无忌做了魏国国君可能就成就不了魏无忌的贤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