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作品,被无数明粉儿奉为圣经。在之前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就对这本书极其推崇。
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是明粉们心中最喜爱的一本书,那么《万历十五年》就应该是明粉们心中最为神圣的一本书。当年明月告诉了我们明朝的样子长啥样,黄仁宇则是在告诉我们明朝的基因是什么。一个是相,一个是心。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对于世界来说,那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在出征大不列颠,新老海洋霸主即将发生更替。但对于古老的东方帝国而言,却是乏善可陈的一年,那是万历皇帝当政时期最为平淡的一年,全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可叙……
但这表面的平淡,却发生了让历史学家不可忽视的若干事件,而黄仁宇先生更是以其中因果关系为历史重点,为我们成功开启了一场大历史之旅。
《万历十五年》中涉及到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帝臣之间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争乱,官宦之间的摩擦,毕竟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思想上难以做到完全的统一,正因如此,整个国家亦是在各方的制衡中逐渐沦为平庸,以至最后国家灭亡。
而黄仁宇则用“如梦似幻”般的笔触完美勾绘出当时历史情况,神乎其技的掐住了历史的命脉。当然,也正是因为其偏向于欧洲文学的叙事风格,导致此书文脉比较曲折,或者说主线并不明确,说实话,想看明白作者到底在说啥不是很容易。
但不可否认,当你读进去,并逐渐理解和体会到作者的文思构想的时候,你绝对会被其深刻的历史见解和思维高度所震撼。
在这里没有脸谱、没有标签、不分左右、亦不分对错,有的只是对于历史的深刻剖析,以及黄仁宇先生多年研究的历史观感!
你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这本书,心理学,政治学,组织学,管理学,任何方面,你都能找到共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当然,我最佩服得还是作者的“一针见血”!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寥寥数语,轻描淡写之中,便将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之症结指出,这可不是一般的历史爱好者能做到的。
纵观全书,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他们每位人物都力图转变,却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被文官集团钳制,以致整个王朝发展在万历十五年几近停滞。
书中还曾提到当时的社会依旧是农耕社会,即使有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立帝位,虽施行部分修补之法,却终因封建社会的局限导致阶级中的矛盾终于在日积月累中爆发,而当时西方国家俨然是进行了变革,一举超过了当时的泱泱大国—中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面镜子,黄仁宇用它照出了明朝,照出了中国的二千年。
《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说实话,我至今不知道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但这话说多了不是被骂无知,就是被骂别有用心。
第一次看《万历十五年》还是上大学的时候,总体感觉知识性有,但文笔太差,整本书罗里吧嗦,叙述毫无条理,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写几页纸,简直不知所云。
第二次看是在头条写历史后,大家都说好搞的有点不好意思,怀疑自己当初年少无知不识货,于是专门买了一本,但看一半还是就放弃了,第一次看的内容早忘记了,感觉却异常依旧,依然不知所云。
说个不谦虚的话,我也算看过一些书,历史类更是心头好,但黄老师这本书实在不合我的口味,至于评价,我两次都没有看完,没有资格评价。
最后说说我对书的看法,个人浅见,大家拍砖。
首先,无论什么书,文笔第一,如果不具备一定文字水平,干脆就别写书了,这就好比是开餐馆,菜的口味卖相都很差,尽在那谈营养没用,如果下馆子只是为了营养,干脆去挂葡萄糖好了。据说《万历十五年》出版前还找人润过色,不知道是不是在拼多多找的。
其次,长篇数目,无论是历史类还是小说类,总要有些故事情节铺垫,不然几百页看下来,不困也的睡着。这点当年明月比黄老师强太多,既有内容也有故事,还能寓教于乐,当然,你可以认为我浅薄,拿网络小说和大师著作比,但这就是我的真情实感。
第三,叙事要清晰,万历十五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资料类书籍,更像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在日慕看来,这类书籍写作并不困难,只要抓住主线,堆积史料即可,但黄老师絮絮叨叨,线索极度模糊,我在许多评价中看到读者归纳的线索,实话实说,这些线索我在阅读过程中真的感受不到,可能是水平太差,不识货吧。
最后还是给黄老师的粉丝们道个歉,我真的不识货,给大家添堵了,欢迎批评!
《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谢谢邀请
能看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幸运的,因为从此爱上了看书,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关不上的窗。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明代历史学术著作,文中所写的史料都是参考了大量官方学术文献的,都是干货,书中主要讲述了万历成长的历史背景,看遍了宫廷争斗,权利更迭,党派之争,从小就敬畏自己的老师张居正,而张居正是历经了嘉靖,隆庆到万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蛰伏了几十年的政治家,这点和万历有点相似,前期都是想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什么的,都是想建功立业的,可随着历史的发展,万历成了有名的不上朝的皇帝了,长达三十年不上朝,可即便这样大明王朝还开创了万历中兴,这是为什么呢?
张居正生前万历敬畏,死后,万历对其抄家毁墓,为何如此多变,为何如此残忍,这是伴其一生的老师,也是国家和社稷的大功臣,为何死后如此凄凉?
读完《万历十五年》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一百个人读完就会有一百个万历!
《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万历十五年》讲述明代的官僚政治,没讲明白的地方去看《大明权力场》,里面讲的更清楚。
《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谢谢邀请。
“四海升平,全年无大事可叙”。可为什么黄仁宇偏偏就以这样一个无大事的年头来命名,写下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呢?
这其实借鉴了当时欧美流行的意识流文学写作手法:从某个时间点延伸,进入帝国政界的一些人的视角,然后再返回原点,深入另一些人与事,多线拼图。
《万历十五年》的特殊,还不仅在这本书的问题,更是它所呈现的,或者说是黄仁宇所要讽喻的问题:在万历十五年前后,这个如日中天的大明,又是怎么由胜转衰,最终不可逆转走向灭亡?
黄仁宇通过“一个男人与五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军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都无法扭转时局”。
大明历史进入万历年间,纵使有良臣勇将,也难以扭转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
《万历十五年》怎么样?
越来越觉得,《万历十五年》讲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很多事情你想做,但偏偏事态的发展不受自己控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
我们对皇帝的印象是什么?奉天承运?一言九鼎?独断专行?
然而,皇帝,一登帝位,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所以,无论你做什么,总有一群文臣盯着你,随时告诉你: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
万历皇帝可能真是奉天承运的,但绝对无法一言九鼎,更不能独断专行。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女人,无法按自己的意愿立储,很多想要大展宏图的想法也因文官集团的各种权利羁绊而无法施展,甚至连赏赐给宫女的银两,也要先记录下来,等有了钱再兑现。
作为皇帝,万历还能做些什么?也许只有选择消极抵抗了(这当然也是性格使然)。
万历皇帝是什么时候开始“消极”的?应该是从得知张居正富可敌国的那一刻。自己最敬重的老师竟如此之贪!这个国家,这些文官,还有谁值得信任呢?
这时候,万历甚至相信,文官的一道折子,亦或一次进谏,只是为了让自己挣得“能臣”或“谏臣”之名,从而流芳百世,而不是真的为了天下百姓或者皇帝本人。
二,
万历皇帝,被黄仁宇先生称为活着的祖宗。祖宗是什么?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坐在那里接受膜拜、供奉就可以了。
如果这样定义,那万历可真是活着的祖宗。做为年轻的皇帝,他何曾不想大展宏图,中兴大明王朝?只不过很可惜,在盘根错节的权力斗争中,万历只能做为文官系统的“囚徒”,他的行动被限制在紫禁城,他的行为被限制到只能高坐庙堂之上,像个祖宗。
这样的万历皇帝像是生活在一个囚笼里,看似拥有整个天下,却连一个笼子也走不出去。
一个大好青年,有理想有抱负,最后却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