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瑜是怎么死的?

看苏东坡的赤壁诗,对周郎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不胜神往。历史上的周瑜为何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时就突然陨落了呢。周瑜是怎么死的?真的是中箭毒被诸葛亮气死的吗?有一讲法是:周瑜不是三国演义所讲的被孔明气死,而是被孙权气死的,是真的吗?这一讲法是:赤壁之战后,周瑜名动天下,东吴的百姓只知有周瑜不知有孙权,孙权因此忌恨,周瑜准备入川攻打刘璋的地盘时,孙权怕周瑜收川后拥兵自立,将周瑜的家眷全部扣留起来,周瑜在入川的路上得知。气愤得从马上跌下来。之后在返回东吴的路上死了,这事据说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一次兄弟相聚时跟诸葛亮讲到的,之后诸葛亮又跟刘备讲到这事。请问这个事是真的吗?周瑜真的是孙权气死的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国周郎,绝对是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人杰之一,《三国志》中的周瑜能文能武且心胸宽广,是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头号功臣!其先后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这其中供奉的无一不是如同白起王翦,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古代名将。

可是历史上的周瑜在《三国演义》里成了陪衬品,被罗贯中老先生一黑再黑,黑成了“周黑郎”。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可以用心胸狭隘,嫉妒别人比他有才来形容,因为诸葛亮比他更聪明,所以他的计谋总被识破,因为不止一次落入诸葛亮的圈套,骄傲的他因为自尊心被创伤,最终被气死了。

但真实历史上,周瑜并不是被气死的,而是旧伤复发,不治身亡。当年在赤壁之战后,周瑜趁机攻打南郡,在前线不幸被箭矢射中,落下伤疾,后来在西征途中,突遇暴疾,药石无灵,不治身亡。这个“暴疾”很可能就是昔日箭伤发作,要知道那个时代可是感冒都能要人命的时代,周瑜中箭很可能因为感染而身亡。至于气死一说,纯属瞎掰,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个宽宏大量,人品很好的人。

“与公瑾相交,如饮甘醴,不绝自醉。”——程普

之所以虚构周瑜这些不真实的故事,只是为了衬托出诸葛亮的贤能。

按历史记载来看,周瑜的贤能和才华,与诸葛亮比较起来,只有过而无不及。他帮助孙吴创业江东的时候,孔明尚还在隆中种田呢。周瑜比诸葛亮大了六岁,而且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上战场了,而诸葛亮到了二十六,才拜别师傅,从山林隐居中归来。按步入政治的时间来看,周瑜比诸葛亮早的多。

他二十一岁,就跟他的叔父一起击败了扬州刺史,为孙策保卫江东出了很大的力量。因为孙策周瑜从小就认识,彼此感情深厚,这次周瑜帮了他让他对他信任有加。公元一百九十八年,也就是周瑜二十四岁的时候,孙策授予周瑜中郎将,地位仅次于孙策。

年纪轻轻就做了中郎将的他,让人刮目相看,此后,也在东吴一直担任要职。江东乔的国老,生有两个容貌出众的女儿,也就是大乔和小乔。孙策与周瑜两人先后娶了这家的姐姐,和妹妹成了亲戚关系。

在孙策死之前,周瑜已经在汉末的争地混战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是孙策功成的第一帮手。而诸葛亮在周瑜已经作为开国元勋,成为江东赫赫有名的人物时,诸葛亮还没有出道呢。

要说非要提两人都参与的战事,去比较一下两人的高下,那就提大家都知道的赤壁之战就可以说明了,那时参与赤壁的主角叫周瑜,而诸葛亮只是一个配角,孰轻孰重,一看便知。可惜周瑜命短,在西征蜀国的路上病死了,导致了吴国罚蜀计划的流产,否则可能刘备在站稳脚跟之前,就会被周瑜一脚踹飞。

历史上的周瑜是怎么死的?

周瑜之死,最大嫌疑人乃是孙权!

事实上,周瑜之死,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正史中是完全不同的!在三国演义中,把周瑜之死归因于诸葛亮,说的是诸葛亮把周瑜给气死了,这个说法大家就当个笑话看看就行了,周瑜那种层次的人物,会被气死?谁会信?而在三国正史中,把周瑜之死描绘成突然去世,这其实也是非常可疑的!

周瑜之死

周瑜这个人的才能,我们不用过多赘述,就凭他打赢了赤壁之战,然后横扫荆州,击退了曹仁,这就足以证明周瑜的能力了!我们下面重点来说一下周瑜的死。

史书中关于周瑜的死,是这么记载的。

《三国志·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当时周瑜前去劝说孙权同意他进攻益州的计划,得到孙权的同意后,他便收拾行装,准备回到江陵去准备作战任务,结果走到半道突然病逝了!虽然三国志中对于周瑜的死,用的是“病卒”这个词,可是和很明显,周瑜死得太突然了!当时的周瑜,只有36岁,无论是放在任何时代,这都是一个身强体壮的年纪,不可能突然染病去世,除非有人下毒!

有些人会解释说,周瑜是感染瘟疫而死,那为啥瘟疫就感染周瑜一个人?其他名将为啥没事?要知道周瑜打南郡,可是带了大量的东吴名将的!

也有人解释说,周瑜之前曾中过箭,现在箭伤复发死了,这就更搞笑了,虽然古代医疗条件差,但是周瑜这种地位的人,所接受的医疗是最好的,那么久的箭伤,怎么会现在突然复发?而且周瑜前脚还在向孙权建议进攻益州,表示要亲自领兵出征,可见周瑜当时的身体状况是很好的啊!也有人反驳周瑜中的是毒箭,而且是慢性的,所以才突然发作去世,这就是典型的小说看多了,正史中的那个年代,哪有这么神奇的药物?

事实上,无论找什么理由,都无法合理解释周瑜的死因!一个身强力壮的名将,前脚还在计划如何进攻益州,还在向孙权请示作战计划,后脚就去世了,你要说他是正常死亡的,我是不信的!

有人说了,既然你认为周瑜并非自然死亡,你有何证据呢?其实证据很简单,就是周瑜进攻益州计划的破产,而且随之产生的各种变动!

从周瑜和孙权的对话来看,很明显孙权是同意了周瑜的计划的,这其实非比寻常!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已经和鲁肃商量好了,要和刘备合作,把南郡借给刘备,不打算进攻益州了!进攻益州还是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是东吴的国策啊,哪有前脚同意联合刘备,后脚又同意周瑜进攻益州的?很明显,在这其中,孙权是在耍花招,骗了其中一方!而从后续孙权把南郡让给了刘备来看,孙权欺骗的人应该是周瑜!

周瑜前脚离开孙权,准备返回江陵,部署进攻益州的计划,后脚他就突然去世了,而且随着周瑜的去世,进攻益州的计划也彻底破产,周瑜团队也被拆散打乱。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周瑜既然去请示孙权进攻益州,说明他是拿出了完整的计划给孙权的,也就是说,周瑜背后是有一个团队在谋划进攻益州的战事,即便周瑜去世了,东吴还是有很多名将的,比如鲁肃或者吕蒙,完全是可以继续用起来嘛,但是孙权却直接搁置了进攻益州的计划,令人生疑!

接下来我们从周瑜团队的两个重要人物的结局来分析一下,看看周瑜团队后续发展的可疑之处!

庞统

庞统原本并不是周瑜的手下,他是被周瑜强征的,不过在和周瑜的接触中,庞统觉得周瑜这人不错,所以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周瑜也把庞统提拔为了功曹,负责处理周瑜的文书。看起来庞统似乎就是个干文职的,似乎并没有进入周瑜的核心圈,但从下面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庞统绝对是周瑜集团的核心人物!

庞统在投靠刘备后,刘备曾问过庞统一个问题:“据说周瑜曾经写密信给孙权,让孙权软禁我,这是真的吗?”庞统回答:“确有此事”!

《江表传》: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

周瑜本来就是秘密建议孙权软禁刘备的,东吴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件事,然而庞统却知道,可见庞统乃是周瑜核心团队中人无疑了!而且在庞统投奔刘备之后,他很快就拿出了完整的夺取益州方案,可见庞统早就有此方案了,也就是说,周瑜夺取益州的策划团队,庞统是其中一员!这样来看的话,庞统绝对是周瑜团队的核心人员,那么他在周瑜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待遇呢?

周瑜死后,庞统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东吴,当时的庞统,名声非常大,东吴的许多名士都来和庞统打过招呼,但是却没有一人向孙权举荐庞统,而孙权也没有对庞统任用问题有任何指示,相当于把庞统闲置了,这就令人非常奇怪了!庞统号称凤雏,那可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啊,为啥孙权不用他呢?很明显,这就是因为庞统乃是周瑜团队的核心人物!孙权不能用他!而庞统也非常知趣,估计他也知道周瑜之死和孙权有关,所以他也没有留在东吴,而是转头投靠了刘备!

甘宁

甘宁是周瑜核心团队的另一个出名人物,他原本就是益州人,对益州情况非常了解,所以周瑜要进攻益州,必然是少不了甘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甘宁这个人,可不仅仅是一个猛将,人家也是非常有战略的,他可以算是一个统帅!刚刚投靠孙权时,甘宁就给孙权进献了攻取荆州,图谋巴蜀的战略谋划。

《三国志》: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

看看甘宁的这番谋略,和周瑜的进攻益州,二分天下何其相似,可见甘宁这个人,哪里是一个普通的猛将,人家是智勇双全,是典型的统帅型人才!他的战略能力比吕蒙还高!然而自周瑜死后,甘宁却彻底沦落成为了一个“斗将”,常常是被用于战场前线厮杀,很明显,这就是在降低甘宁的地位啊。你让一个统帅之才,去前线厮杀,这算什么?

周瑜突然去世、进攻益州的计划破产、刘备得到周瑜辛辛苦苦打下的南郡、庞统和甘宁的遭遇,结合这些因素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推测,周瑜的死和孙权有很大的关系。限于篇幅,我们暂且不说孙权对周瑜儿子的态度,要是仔细分析,应该可以更进一步地证明上述观点!

看到这里,很多人还是会不理解,周瑜一个东吴栋梁,为啥会遭到孙权的毒手呢?这不合理啊,孙权不可能自断臂膀啊!

事实上,孙权之所以对周瑜动手,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周瑜前期对东吴孙家并非完全忠心

大家都知道,江东是周瑜和孙策一起打下来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打下江东后,周瑜曾经离开过孙策!

兴平二年(195年),周瑜跟随孙策作战,进攻江东。

之后,周瑜跟随周尚投靠了袁术。建安三年(198年),袁术任命周瑜为居巢县长。不久,周瑜看出袁术并非成大事之人,所以他拉着鲁肃跑了,再次回到孙策的怀抱,不过孙策虽然欢迎周瑜回归,但周瑜失去了进入孙策团队核心的机会,经常被派往外地作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在打猎途中遭到偷袭,最终去世,在去世之前,孙策将辅助孙权的任务交给了张昭,并没有提及周瑜。不过接下来周瑜却带兵奔丧,成功的分享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

《三国志》: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一个长期在外统兵的大将,带着兵马来给主公奔丧,正常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孙权并不傻,他并没有发飙,而且对周瑜很好,把张昭的权力分了一部分给周瑜,让周瑜进入了核心团队,但孙权并没有忘记这件事,此事件说明周瑜这个人,对孙权是有威胁的!

自此,虽然孙权给了周瑜很大的权力,但也一直对他提防有加!赤壁之战中,周瑜想要孙权把所有军队都交给他,但是孙权不愿意,他只给了周瑜三万兵马,为何?不就是因为孙权不信任周瑜吗?

二、周瑜功高震主

周瑜原本并非孙家的核心团队,但是孙策死后,周瑜带兵前来,成功的挤进了核心团队,之后的赤壁之战,更是让周瑜出尽风头,与此同时,孙权却在合肥遭受大败,这样一对比,周瑜俨然有超越孙权之势!击败曹操后,周瑜又建议孙权进攻益州,但益州这个地方,乃是割据的好地方啊,以孙权对周瑜的忌惮,他怎么敢让周瑜去攻打益州呢?周瑜如此强烈的要求进攻益州,他的心理在想着什么?这让孙权颇为担心。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一番话,直接勾起了孙权内心的恐惧!

《江表传》: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刘备这个人,那是相当会说话的,当年白门楼一句话直接坑死吕布,现在又来了一句话,说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恐不久为人臣”,这直接把孙权给刺激到了。原本孙权就对周瑜非常忌惮,现在连刘备这种外人都认为周瑜有不臣的能力,那么孙权为了自保,当然得杀周瑜了!周瑜有没有这个心暂时不清楚,但是他确实有这个能力了,所以孙权必须杀了他!

结语

综合来看,周瑜根本就不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而是被孙权给坑死的!至于孙权为啥要这么干,其实很简单,因为周瑜功高震主,有反叛的实力,而且周瑜早年间干的事情,背离孙策、带兵赴丧,抢夺权力,给孙权造成了心理阴影,这就更加加剧了孙权对周瑜恐惧的心理,最终孙权采用了果决的手段,坑死了周瑜!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江表传》)

历史上的周瑜是怎么死的?

按照现代角度而言,伤口感染,当时的医疗水平很低的,周瑜在赤壁之战里面有受到箭伤再加上军事操劳,导致了伤口感染,死了

为什么要贬低周瑜?因为罗贯中偏向诸葛这一方,他要神化诸葛亮就必须通过贬低他的对手而神化诸葛。

周瑜之于孙权,正如郭嘉之于曹操。历史上的周瑜这是个心胸广阔,有情有义的人

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

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兵讨董卓时,他家人住在寿春,当时孙坚长子孙策在江淮一带很有名气。周瑜慕名前去拜访,劝孙策带母亲弟弟移居庐江舒县,孙策听从了他的意见[3] 。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交好。

后来孙坚战死,孙策被袁术控制住。孙策用全国玉玺换回前父亲的旧部下,返回江东的时候

周瑜变卖了全部家当,和同自己的叔父丹阳太守周尚一起去投奔孙策。

以周瑜的出生和才华,他可以很轻易就加入当初的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但是他没这样做而是把身价和性命都交付于自己的发小。从而可见周瑜是一个很重情重义之人

周瑜随从孙策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

周瑜题跋像

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南京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南京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

换句话而言,是周瑜助孙策打下了整个江东。为后来的东吴版图打下了根基。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和鲁肃一块同行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东吴的天下,如果说周瑜占半壁江山绝对不足以为过。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26岁。而当年孙权就19岁。当时周瑜在江东的威名是远盖孙权。甚至可以说孙权除了是孙策弟弟外什么都不是。

而周瑜取孙策而代之,称王当时也没人会有反抗。

然而他选择的是辅助这个孙权、功高盖主而不自傲

孙策死后,江东的氏族是完全不卖孙权的帐,毕竟他没有任何功绩,还年轻。只是当时处于大都督的周瑜一直镇压着江东的氏族。

其实周瑜对于东吴,对于孙家远比诸葛于刘家更加鞠躬尽瘁。

诸葛没出山之前只是一个山野村夫,没家底,没背景。而周瑜就算没孙策也是名门望族。他是有资本去做反称王的,因为兄弟之情,他辅助一个当时一点威望都没的孙权

赤壁之战

当初曹操的全体人数就14万左右。而东吴的大概就4万左右,刘备顶天就1万左右的兵马。

所以说这场仗的主角是东吴对曹操。

其实赤壁也没什么好吹的,因为曹操的14万军马都是北方兵,是骑兵,是旱兵。不通水性。

而江东儿郎基本每个都精通水性的。

话句话而言,不会游泳的在水上打会游泳的。根本是没法打

再加上是夏秋交际之处。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冬天一到,14万兵马的粮仓物资就必然短缺。到时根本曹军就会不战而退。

赤壁最高明之处是周瑜对曹操的围而不杀,而是把曹操赶去刘备的地盘。

其一刘备是汉臣,曹操是汉贼。刘备杀曹操是必然,曹操死于刘备手,刘备必然成为北伐曹氏,夏侯氏的必杀对象。刘备只有荆州一地,诸葛最多只会寻求刘姓王族的帮助。顶天只会形成益州刘璋和荆州刘备对北方曹氏,夏侯氏一族。到时打到七劳八损,然后东吴再整顿兵马乘机攻下荆州,凭借荆州养兵,十年时间,骑兵一成。就是江东统一天下的时候

其二刘备一直都以汉臣自居,如果不杀曹操,刘备凭借“仁义,道德,捍卫汉室天下”的旗帜就会粉碎。到时东吴可以名正言顺去讨伐荆州。再以荆州养兵。反正魏军死下14万。东吴有长江天险为守,进可攻退可守。

只是万万没想到,刘备居然真的放曹操,还是用天下人都无法质疑的借口放曹操

历史上的周瑜是怎么死的?

当提到周瑜之死,可能大家都会想到“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也知道“三气周瑜”只是演义中的故事,但又有谁明白周瑜的死,还真是被气死的,但并非诸葛亮所为,而是另有蹊跷。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公元210年,周瑜在去往巴丘的途中病故,当时只有36岁,也就是前去征伐蜀地刘璋的途中。

然而,从江陵至巴丘(今湖南岳阳),路程约为320里,若按照每日行军70里的路程计算,最多只需要5天便可达到目的地。不过,在公元208年周瑜攻打曹仁时,确实曾被流矢所伤,但到了公元210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如果身有疾患,就算军务再忙,也应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医治。

再说了,如果军务确实太忙,周瑜没有时间进行治疗,难道真就不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吗?以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军中医匠能不提醒他吗?若以这样的病躯出征,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能不知道吗?这一切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他为何还要带病出征呢?结果只有一个, 无奈之下的勉强之举。谁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逼到如此地步呢?

被枭雄刘备算计《江表传》记载: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刘备身上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社交能力非常出色,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一次与孙权相见,便能与孙权及其手下张昭、鲁肃、秦松等一干重臣相处的非常融洽,而且还是以弱势、寻求合作一方的身份进行会面。同时,还能让孙权避开众人,单独与之相处,并谈一番心下之言。当时,刘备就对孙权说:周瑜文武双全,是个万中无一的英雄人物,虽然器量很大,但是时间一长怕也不甘屈居人下。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离间之语,作为枭雄人物的孙权岂能听不出来,但他并没有吭声反驳。也就证明,在他的心中对周瑜并不放心。

刘备为什么社交能力会如何之强呢?那就是对人心的把握,对讲话尺度的把握很是精准,基本都能说到对方的心里,因而才会令别人听后心情舒畅,愿意与之交往。例如:他在算计吕布之时,一句话便给了曹操处理吕布的充分理由,而这个理由正是曹操的多疑心性。

《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 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反过来,在这个阶段,周瑜同样也在算计刘备,但是在勾心斗角,把握人心方面,他显然不如刘备,虽然他的决策很是正确。例如:刘备前去与京县与孙权会面之时,他曾上书孙权,建议将刘备扣留东吴,并以刘备的名义调动关羽、张飞等将领进行征战,从而逐步接收刘备的势力。此计对于刘备来说,绝对是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结果孙权根本没当回事。之所以刘备敢于堂堂正正地挑拨孙权与周瑜的关系,因为他已经算准了孙权并不信任周瑜,这才敢说。从孙权没有发怒的表现来看,刘备所说绝对撮在了孙权的心上。

话又说回来,孙权从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时候,仅有17岁,到他与刘备会面的时候,也仅有25岁,在勾心斗角上,岂是“久经沙场”47岁老狐狸刘备的对手。因此,二人第一次交手,孙权、周瑜尽皆被刘备所算计。最终,刘备在周瑜的坚决反对下,通过与孙权的协商,借来了半个南郡(原占半个南郡,而荆州的核心就是南郡),再加上之前以荆州刘琦名义攻取的荆南四郡,从而拥有了一块发展壮大的根据地。

其实,并不是说孙权的智商比刘备弱,而是刘备抓住了孙权一直心中不安的痛点。即:没有自己的直属班底团队,全部都是从孙策手中接收过来的。毕竟忠于兄长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忠于自己呀。对于所有的枭雄来说,岂会将自己命运交于他人之手,当然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才更加的安全。

当时,正在孙权一筹莫展之时,鲁肃出现了,一番交谈,引为知己。

被好友鲁肃算计

大家可能都很疑惑,周瑜和鲁肃不是好友吗?而且鲁肃是一个忠厚长者,怎么会算计周瑜呢?

周瑜和鲁肃是好友不假,但是周瑜将鲁肃当好友,鲁肃是否也将周瑜当好友呢?同时,鲁肃也并不像《三国演义》上所表面的忠厚长者形象,而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谋略之人。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如此 “好为奇计”的一个人物,岂会是一个忠厚长者。

那么,鲁肃又是怎么算计周瑜的呢?其实,也可以说不是算计,只是维护各自政治主张的举动罢了,结果却将周瑜坑的不轻。

前面为何说孙权将鲁肃引为知己呢?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因为,二人白天一番交谈后,孙权意犹未尽,晚上二人同卧一榻,继续进行喝酒畅谈。经此一夜,从而引出与“隆中对”齐名的“榻上策”,鲁肃也成为了孙权班底的第一人。

榻上策的大意就是:目前最好的策略就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此时,曹操正陷入北方战乱,是剿灭黄祖的,进伐刘表的最佳时机。从而可以占有长江以南的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再行夺取天下,这如同当初汉高祖建立大业一样。

次日,孙权于大殿之上称赞鲁肃,而张昭却站出来反驳鲁肃,结果张昭被孙权教训了一顿。

当时,并不是说鲁肃的“榻上策”有多么的惊人,而是孙权有了一个自己执政理念的代言人。那就是“以巩固江东基业为主,以攻城略地为辅。”正如孙策临死时对孙权的评价:“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但是,周瑜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却是“二分天下”,以长江为界,据江东,占荆州,取益州(汉中),与曹操隔江而治,司机夺取天下。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刘备、曹操等人能看到刘璋的暗弱无能,周瑜同样也看到了,而且还挑选在汉中张鲁与蜀中刘璋大战、曹操与凉州的韩遂及马超势力进行大战的有利时机,又是携“赤壁大胜之威”的优势,确实有一统南方二分天下的雄心及可能。

如此以来,周瑜二分天下攻取的思想便与孙权固守江东的理念相冲突,自然也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因此,孙权多次避开周瑜,安排鲁肃与刘备进行谈判,不惜将半个南郡相借。

被君主孙权算计

周瑜忠心为江东开疆拓土,孙权为何还要算计他呢?难道孙权看不明白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周瑜有三个方面触碰到了孙权的逆鳞。

  1. 孙权被周瑜兵锋吓到。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周瑜带着大军前来赴丧,随后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军政大权。而当时的孙权仅有17岁,又是初掌江东,如此阵势岂不令孙权心下暗惊。这一幕和后来的曹彰率领大军回都赴丧,吓得曹丕忙乱不已的情形何其相似。

  2. 周瑜权威太盛。经赤壁一役,周瑜在江东的威望已经无人可及,就连当时的三世老臣程普对其也是心悦诚服,并对外人称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接着,周瑜在江陵击退曹仁,再立新功。因此,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州陵三地作为他的奉邑,并让他屯兵于江陵。想想后来的武乡侯诸葛亮也仅有一乡的奉邑,而周瑜却达到了三县的奉邑,可想而知其富贵程度。如果周瑜再下益州,就等于大半个江东地盘都是周瑜打下的,到时又如何进行封赏呢?

  3. 周瑜处处以大局着想,而不是处处为孙权着想。这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冲突。例如:建议适时征讨益州,确实是为了江东开疆拓土着想。但是,周瑜却选定了出征将领人选(孙瑜),也将夺取益州后的镇守人选(孙瑜)一并定下,还要求孙权做好粮草供应,这一切明显带有僭越之嫌。虽然周瑜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孙权却不会这样认为。同时,若按照现在的管理理念来说,最简单的就是“人权与财权”的管理,而这样的权利都被周瑜所控,孙权岂不是被架空了。

对此,孙权又怎么可能会忍,自然会想办法将军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孙权、鲁肃(桥梁)、刘备三者共同上演了一出算计周瑜的大戏。

《献帝春秋》: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孙权明面上答应周瑜伐蜀,临出发前却将孙瑜及其军队调了回来,岂不是釜底抽薪。

《献帝春秋》: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当时,入川的所有据点已被刘备派人固守,周瑜只能借道而行。

如此以来,周瑜伐蜀大军岂不成为一支孤军,伐蜀大计又怎么可能成功。但是,周瑜伐蜀之举却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孙权已经批准他了。因此之下,对于雅量高致又高傲多才的周瑜来说,会有什么结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进而引发旧疾“金疮迸裂”,内伤、外伤一起猛然发作,自此暴病而亡。所以,自从周瑜死后,再也没有人提及过伐蜀之事,明显的大家都在避讳此事。

图片来源网络

历史上的周瑜是怎么死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比诸葛亮更牛的大神,然而他却英年早逝,结束了自己的传奇。他若不死,就没有刘备和诸葛亮什么事了,很有可能就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二分天下了。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才能的人,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气得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那么,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就是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真相。

周瑜出身于江东世家大族,典型的官N代,有钱有势,人还长得帅气,绝对的高富帅。周瑜比江东小霸王孙策就小一个月,两人是好友,并且在孙策发达之前,周瑜对孙家多有照顾。后来,孙策脱离袁术单干后,周瑜率领自己的部曲家兵数千人奔赴历阳,还带去了大批舟船粮秣,全力支持孙策打地盘。

后来,在周瑜、张昭、程普的协助下孙策打下了江东大量的地盘,孙策迅速崛起,成为一股实力不可小觑的军阀。公元199年,孙策与周瑜等人攻破皖城,俘获了大乔和小乔这对姊妹花。自古英雄爱美女,孙策要了大乔,周瑜要了小乔,两兄弟转眼间成了连襟,更是亲上加亲。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孙策就被遇刺身亡,周瑜和张昭共掌军政大权,辅佐年少的孙权管理江东。孙权对周瑜这位托孤重臣很是敬重,有事必定询问周瑜的意见,并且每年还对周瑜赏赐丰厚。

208年秋,曹操带领大军南下,收拾孙权和刘备。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孙权的很多大臣们主张投降,而周瑜坚决反对投降,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随后,诸葛亮来东吴向孙权求救,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等都是虚构的。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就是一个联络官,主角还是周瑜,而诸葛亮无足轻重,只是一个打酱油的。

赤壁之战,周瑜采用部将黄盖的计策,黄盖诈降,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紧接着,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大破曹仁。实际上,赤壁之战后,周瑜曾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但孙权还是担心北方的曹操而作罢。公元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36岁。

假如孙权听从周瑜软禁刘备的计策,又或者周瑜没有英年早逝,攻下了益州,就没有刘备什么事了,很有可能就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二分天下了。只能说造化弄人,刘备命好,也给了诸葛亮表演的机会。《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气死周瑜的故事完全就是虚构了,甚至可以说是抹黑了周瑜。各位,你们认为呢?

历史上的周瑜是怎么死的?

民间传说,周瑜死于诸葛亮之手,诸葛亮三气周瑜,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无奈。

作为对手,周瑜是最彻底的反刘派,所以除掉周瑜是刘备最主要的一个战略,这里面刘备也看到了周瑜潜在的威胁,周瑜不除,荆州永不得安宁。

周瑜诸葛亮同为时代杰出青年,他们都知道自己对手的实力,以及对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这不是周瑜心眼大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大问题,除去对手会让双方去掉威胁,周瑜立足的还是战略问题,而且这是深谋远虑的问题。

但是客观现实是:周瑜是破坏孙刘联盟最大的障碍,似乎联盟失败,他们就都会被灭于曹操,所以,为了各自的国家,联盟不能被破坏,那么只能周瑜死,所以这个意义上说,周瑜必死。

但这只是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因素。 周瑜之死主要原因在于,居兵自傲,目无主公,对于孙权来说,周瑜培植个人势力,尽管忠心,但是众将只知道有周瑜不知道有孙权,这不能不说是孙权最大的心病,现在忠心,难免有朝一日不忠心,所以,这是周瑜的死因之一。

其二、手握重兵,不听指挥,孙权的想法贯彻不下去,这也是主子非常忌讳的东西。

第三、孙权的大计是联合刘备,而周瑜偏要破坏联盟,想攻打荆州,甚至要挟老大,弄的老大低三下四赔礼道歉。

第四、非常有意味的是这点,孙权明知荆州不可打,为何还要让周瑜去打,结果,周瑜大败而归,不就而死,我想孙权的想法就是,让周瑜去碰壁,不见棺材不落泪,那么就让他去碰壁,他就死心了,也就说明,主子的策略是对的,这是一种捧杀。

那么冒昧一下,诸葛亮准备那么充分,为什么呢?会不会是有人暗中私通呢?这很容易,对于主子来说,捍卫权利要比死个万八千的军卒值得得多。

周瑜失败后,他是不是就意识到了这点,他说:还是为江东子弟留些兵将吧。所以这点上来说,周瑜必死!

第五、孙权已经初步完成人事布局。 周瑜的问题在于,不识大体,不讲政治,有点偏执,可以说他是自己逼死了自己。 周瑜死后,孙刘在孙权和鲁肃的领导下,无忧! 也可以说!周瑜必死!而且死得其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