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想必许多喜欢读历史的朋友们不会不知道,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然而,杨炯对这样的排名好像不太乐意,虽然杨炯写的《王勃集序》,对王勃的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当有人鼓吹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时,杨炯却说了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新唐书·文艺传.上》

那么为什么他会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样的话呢?

许多人会觉得王勃不是挺厉害的吗,不管是《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都是千古名句啊!

但是杨炯不服的是王勃的人品!

王勃虽然非常有才华,善于表现自己,有自己的想法,遇事果断毫不犹豫,优点颇多。

但是他的人品却不咋的,当初官奴曹达犯罪,跑来求王勃,王勃收留了他,但事情败露,他又把曹达给杀了以保自己。

杨炯的为人则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对官场伪善作派常有讥讽,因此,不满王勃为官所为,也合其性情。

所以杨炯此话想要表达的也是对他人品的不屑。

至于“吾愧在卢前”,则是表现出了杨炯的谦虚。杨炯本身也是一个很谦虚的人,觉得他不应该排在四杰之二,应该在四杰之尾。所以杨炯在《王勃集序》这种纯文学书籍中对王勃大加赞赏,推崇的是他的文品,但对他的人品却含有不屑。

而且他和卢照龄关系不错,他自是要挺好友。

所以总结起来,杨炯之所以会这么讲,仅仅只是耻于和王勃为伍!

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唐代是被称为盛产诗人的伟大时代,鲁迅先生就曾说:好诗差不多被唐人作完了。”

在初唐时期就有四位杰出人物,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而列第二的杨炯却自我评价: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不大合适,心里愧疚。但把我放在王勃后面,我是不屑于他的,他不配。

杨炯这么说,自有他的道理,古人不光拼才华,也论人品。那么下面跟着有书君来看看初唐四杰的才华人品,杨炯为什么要用一个“耻”字来洗白自己。

唐代初期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追求文字表面的华丽,等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出现后,诗的内容才开始从台阁写到关山大漠,境界开始空阔起来。

初唐四杰把唐诗引领向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排序历代记载不一,如今来看,这个次序是唐朝人依据四人的诗文造诣来站队的。

一:王勃

王勃很有天赋,是个神童,六岁就能写诗文了。年少气盛,胆识不凡,十四岁时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篇议论时政的文章,宰相识才,给了个七品的芝麻官。

王勃开始了他的仕途鸿运,从此平步青云。成也文章,败也文章,因为为两位王子斗鸡助兴写了篇文章让唐高宗不满,被革了官。

到了二十岁,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又因性格与人不合,恃才傲物,得罪了人被陷害,犯了杀害官奴的罪,死罪一条。

偏命不该绝,遇上皇室大赦,捡回一条命。但王勃的父亲却被此事所累,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王勃的千古名篇巜滕王阁序》就是在其去看望父亲的途中,路过滕王阁即兴所做。可惜做完此文第二年,王勃就失足落水而亡,天妒英才,只活了二十七岁。

如文中所说:“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一语成谶。却也仅凭一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让人过目难忘,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这首诗是古代送别诗中的经典。

王勃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金句频出,存诗很多,他的诗文歌赋皆有佳作传世,不能一一胜举。

二:杨炯

杨炯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虽也博学多才,一路考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唐代诗人大都是供皇帝和统治者御用的工具,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写的诗文就惹怒龙颜,杨炯也难逃被贬的命,四十多岁就卒于任上了。

杨炯才华横溢,最擅长写散文,工于诗,特别是边塞诗写得气势轩昂,豪放不羁。其中巜从军行》是杨炯的上乘之作:“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已成千古金句。

他有一首《梅花落》的五言古诗深得后人青睐:“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候”是杨炯另一首五言巜紫骝马》中的名句。

自古文人相轻,杨炯也是才高八斗,论诗论文自认不相上下,论人品杨炯认为王勃有命案在身,诗写得再好,人品差劲。不算正人君子,没有资格排第一。所以用一“耻”字表示自己心有不服。

三:卢照邻

卢照邻擅工诗歌骈文,其中以歌行体最为突出。其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被后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卢照邻也因作诗触怒龙颜被捕入狱,出狱后因身体虚弱感染风疾,隐居长安的太白山深处拜神医孙思邈为师,研究方子除病。自己动手炼丹中毒,双脚萎缩,一只手也废了,后来又感染了可怕的麻风病。病痛折磨生无可恋,自掘坟墓,投水自杀。

卢照邻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身染沉疴,无药可医的悲惨状况,令人不忍复述。却也给后人留下了烩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读到他的“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有心碎之感。

卢照邻的那首巜长安古意》长诗被誉为诗歌版的巜清明上河图》,全诗以磅礴之势展开长安的全方位画卷,风景人情,市井百态尽在其中。

卢照邻的凄惨身世令杨炯也于心不忍,惭愧自己排在卢照邻前面。杨炯虽对王勃的人品抱有成见,但他对卢照邻却又是怀着强烈的同情心的,其实杨诗人也是个性情中人。

四:骆宾王

初唐四杰中排末位的骆宾王有巜骆宾王文集》遗世,他的文采斐然,四杰中数他诗作最多。

他有一首咏鹅诗三岁娃都会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据说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非常了得了,也是位小神童出身。

骆宾王还有一首五言绝句也是耳熟能详,成为初唐五言绝句的代表作:“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在四杰中也是经历最曲折的一位,他一度反对武则天,上书触怒了武则天直接被下了大狱,后来放出来直接写檄文讨伐武则天。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跟着徐敬业起兵反唐了。徐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一说被乱军所杀,一说遁入了空门。

但在今江苏高邮湖东岸的堤下,有一骆宾王庙,不知是不是他曾隐居的地方。

骆宾王满怀报国之情却又报国无门,一生沉浮郁郁不得志。命运多舛,以诗言志,情感深厚。读他的边塞诗和巜萤火赋》便能感同深受。

初唐四杰中,王杨卢骆四人都命运不济,但他们用才华为初唐文学史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把唐文学从风花水月的狭小之境引领到了辽阔深远的山河万里。

四人写诗词歌赋各有特色,或以气势见长,或工于格律,或音调铿锵。清藻与雄厚并存。王杨卢骆都是初唐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有书君认为:初唐四杰其实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的。至于杨炯说:“吾愧在卢前,耻于王后”,也不过说说而已,杨炯也曾赞过王勃才华过人是天资聪颖,天生具备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文人相惜相轻自古就有,大家都不必太较真,你还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题目所述原文出自《新唐书·文艺传.上》: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初唐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均以擅诗文见称,特别是在改变齐梁“宫体”浮靡诗风上,都作出了很大贡献。被合称为“初唐四杰”,排名上则为“王、杨、卢、骆”。

事实上,四人的文风各有所长,难分伯仲。而王勃之所以排名居前,除凭《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外。诗中也常有出彩之语,如《秋日别王长史》中的:“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故此一排名在当时还是获得广泛认同的,筱静也认为比较公正。

扬炯之所以有:“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且获得议者认同。这大多不单指诗文,而是涉及到王勃的为人处世,特别是其被判死刑一事。

王勃少年时曾从长安著名医生曹元学医,熟医理,著有《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咸亨二年,王勃从蜀地返长安,他听说其朋友凌季友任虢州司法,便向其求助:“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旧唐书·王勃传》)

在凌季友的帮助下,王勃也如愿任职虢州参军,但在任职其间,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出于私交,王勃便将曹达匿藏起来。但事后又怕走漏风声,会连累自己,便对曹达作出了杀人灭口之事,也因此被判了死罪,幸遇大赦,改为三年徒刑。而他的父亲也受牵连被贬至交阯(今越南)。

杨炯的为人则性情耿直,恃才倨傲,对官场伪善作派常有讥讽,因此,不满王勃为官所为,也合其性情。此话根源多出于此,因为“耻居王后”的“耻”字下笔极重,显然已超出了以文论文的范围。而“愧在卢前”则应是正常的自谦之语。

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关于杨炯和王勃,有一个流传久远的小八卦。传说杨炯听说时人给“初唐四杰”排名“王杨卢骆”时,很是不爽,公开表示“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一段被载入了新旧《唐书》。

.

但个人感觉,这个小八卦若真有其事,要不就是有特定场景,后人传下来的部分存在断章取义之嫌,要不就是有人存心挑拨二人关系。

.

因为王勃和杨炯应该是四杰中关系最好的两位,王勃曾评价杨炯:“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二十八宿,禀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

.

(杨炯学士如同天生璞玉,质朴自然,又如同地里的灵草,独一无二。若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作比,他就是拱卫帝星的太微星。如果以易经六十四卦作比,他就是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他的器量,如同海纳百川。他的文章,如同仙境里的烟霞之气。)

.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感情不可谓不真挚。更何况,王勃去世后,他的文集是由杨炯编撰并写的序,其中对王勃的评价极高,杨炯不大会说出“耻居王后”之类的话。

.

好事之人给四杰排名,应该是很晚的事,当时王勃早就去世了,对已经过世的朋友,杨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还争这一口闲气。因而,这八卦的可信性实在不算高。

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我是文开石,我有好答案。

对于这类的问题,我总有种万金油的回答,一是“文人的事较什么真”二是“文无第一”。

这次我给些个人看法。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哥四个凑到一块论,其实说的不是他们的诗文,而是他们骈文和赋的水平而言。

例如超级有名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骈文。

杜甫老大诗里是这么排名的,王杨卢骆。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感觉一半是认同这个排名,一半是为了顺应平仄押韵。

什么说法排名都有,其实可以看作承认他们四个的文采成绩,但没有什么权威排名,因为本来就不是比赛。

张说(667年-731年)给的排名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

《旧唐书》给的排名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

都是天才,唐诗体系在他们手中诞生。

这哥几个成名都极早。

骆宾王生七岁即能诗,被称为“神童”。

杨炯年十岁即应童子举,翌年待制弘文馆。

王勃十六岁时,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

卢照邻二十岁即为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

天生英才,仕途又都不是太顺。难免剩下点傲气。

能排进去就算幸运了,还要啥自行车?还要啥一二三。

中国人喜欢评个四六八十的,可惜因为都是双数,少了一个人,完全有资格一起排个“初唐五杰”。

可惜流传的作品太少,但是就凭一首,不比那四个低。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问题:初唐四杰中,为什么杨炯曾自我评价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前言

关于杨炯的这段话出自于《旧唐书·杨炯传》: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根据史书记载,不仅杨炯自己这样认为,当时看热闹的人,也赞同杨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认可呢?

一、宰相的背书

旧唐书是后晋人所作,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里的某些史实,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 ,其中元和年间就成书的唐朝刘肃《大唐新语》记载:

张说谓人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当时的宰相张说:杨炯这个人很有才,不但比卢照邻强,而且一点也不比王勃差,他自己说‘愧在卢前’,实在是谦虚呀。

看来张说的意思是,杨炯应该是初唐四杰的第一位。

二、杨炯有别于其他三人的原因

张说认为杨炯第一,原因并没有说的太清楚,“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未必其他三人做不到。关于这四个人的区别,明朝人许学夷《诗源辩体》中说到了他的认识:

五言自汉魏流至陈、隋,日益趋下,至武德、贞观,尚沿其流,永徽以后,王、杨、卢、骆则承其流而渐进矣。四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时中多雄伟之语,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然析而论之,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他日,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说曰:“不然,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减王。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意炯当时必多长篇大什,而零落至此,惜哉!

1、雄伟之语多,绮靡之语少

许学夷《诗源辩体》讲了《诗经》到明代诗歌各个时期的特征。 他评价五言诗到了初唐四杰时期,,一改颓势,虽然格律未规范,但是常有“雄伟之语”,开始看到“唐人之气象 ”。

但是,四个人是有区别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绮靡者”还是比较多,而杨炯的作品虽然少,但是雄伟之语最多,绮靡的作品(绮靡者)最少。

这是大家认为杨炯比较出色的原因之一。

2、短篇尽成律

还有一个评价是:短篇则尽成律矣。

人许学夷说,初唐时“故虽律体未成”,但是杨炯“短篇则尽成律矣。”格律诗在初唐渐渐定型,首先是五律的定型比较早。

其实五言律诗在南北朝后期就有标准的作品出现,但是依然不太规范的五律(失黏、失对等)多一些。

而杨炯的五律相对标准得多,例如:

《刘生》押【真】韵 平起仄收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白璧酬知己,黄金谢主人。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日暮歌钟发,喧喧动四邻。

《骢马》 押先韵  仄起平收

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折杨柳》 押删韵  仄起仄收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从军行 》  押庚韵  平起平收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杨炯五律可以看出,他注意避免初唐人经常犯的诗病:失黏,除了这四首 , 杨炯其他五言律几乎都符合格律诗的四个要求:黏连、平仄、对仗、押韵。

杨炯除了格律形式上的完善, 内容上也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他的《战城南》、《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战斗精神与理想 。

三、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还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行俭,少聪敏多艺,立功边陲,克凶丑。及为吏部侍郎,赏拔苏味道、王勮,曰:“二公后当相次掌钧衡之任。”勮,勃之兄也。时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等四人,以示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杨稍似沉静,应至令长,并鲜克令终。”卒如其言。

宰相张说的《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一文中也说:

(裴行俭)评曰:“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馀华而不实,鲜克令终。

当年的吏部侍郎裴行俭非常善于看人,唐高宗朝宰相李敬玄非常看好初唐四杰。但是裴行俭说王勃”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果如其言。

王勃被召为沛王府修撰,没想到不务正业做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结果惹怒了唐高宗。沛王李贤当时只有13岁,皇帝认为王勃变相鼓励王子们玩物丧志,还会导致诸王之间产生矛盾,所以把王勃赶出王府。

后来王勃又因杀了官奴曹达,导致父亲王福畤因此被贬为交趾令。王勃探望他父亲落水而死,果然如裴行俭所言:鲜克令终。

对于初唐四杰,裴行俭最看好的也是杨炯:“杨稍似沉静”。不过对于杨的仕途,他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应至令长”。后来杨炯被选任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 并且在任上去世。裴行俭真是个算命先生。

结束语

关于杨炯和王勃的比较,明代诗评大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

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意思是,杨炯的近体诗(格律诗),从体裁上看,是真正唐朝格律诗的开端。

以前读到杨炯《从军行》的时候,老街依韵作过一首五律为习作,请诗友们指正 :

何方芦管声,回首望神京。瀚海无昏旦,沙场半死生。凭风归雁去,吹角暮云平。白发将军在,匈奴莫近城。

@老街味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