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徐珵在北京保卫战后为什么要改名为徐有贞?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珵,吴人,宣德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为人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

这是明史对徐有贞的描述。可见徐有贞是个有学问,有能耐且功利心很重的人。明清时的读书人,为了科考一辈子与四书纠缠,能考上进士,且又旁学杂收,对各方面学问都有兼收并蓄的,是很少的。徐有贞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为文官,他于正统七年上疏陈兵政五事,皇帝看了之后,觉得很不错,但不能任用。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进位侍讲。也就是为皇帝讲课,这大概是明代接近权力中枢的必经之路。看来他后来的发展会不错。

徐有贞对天文象数很有研究。如果不被骂做迷信,这里可以把《明史》记载的说一下。正统十四年,我们知道这一年在大明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土木堡之变。可是能在事情发生之前能通过看天象知道“大祸来了”,就有点玄乎了吧。徐有贞就是一个这样玄乎的人。在土木之变发生前,他就对友人刘溥说“祸不远矣”。并且立即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送回老家去了。等到英宗被俘,天下危机的时候,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召廷臣问计。徐珵说:“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他是移都逃跑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话说出来之后,就被太监金英所叱责。大臣胡濙、陈循都说不行。于谦说:“言南迁者,可斩也。”徐珵因此大沮。于谦也因此得罪了他。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于谦立郕王为帝,领导北京保卫战,换救了大明的危机。这一过程中,徐珵做为迁都派的代表人物,给景帝朱祈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日子还要过。徐珵是个功名利禄心很重的人。急于升官,可因为迁都的事被人讥笑,好久没有升官。于是,他给陈循送了条玉带,并对陈循说:“公带将玉矣。”意思陈循马上就要升官,可以系玉带了。没几天,陈循果然升为少保。如徐珵所言。因为这事,陈循很高兴,多次举荐他。因为当时于谦说了算,他又来走于谦的门路,想当国子监祭酒。于谦和景帝说了之后,景帝说:“这就是建议迁都的那个徐珵吧?这人心术不正,让他当国子祭酒,还不把学生们都带坏了?”于是,徐珵这事没办成。他不知道是景帝对他的印象太深了。还以为于谦不帮他,给他使坏。心里便非常怨恨于谦。

经过这事之后,陈循劝徐珵说,你还是改个名吧。徐珵便改名为徐有贞。

以上便是徐珵改名的原因。问题已经回答完了。再说几句。徐有贞这个人是有道德品质一般,甚至有点小人特质。但却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如果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压着用他,他还是可以干事情的。他是水利专家。曾经在治理河道方面做出过贡献。

他又是明英宗复辟的主要谋划人之一。于谦的被杀,也与他有直接的关系。他之所以在复立英宗时很卖力,并不遗余力的害于谦。和他在景帝朝不被见用有关。他自己认为能力很高,可是景帝给他的官不能如其所愿。而且于谦也曾两次有意无意的得罪了他。一次当然是叱其当斩,一次没有为其谋到国子祭酒。但英宗复辟后,他又陷于了权力斗争中。短暂的荣光之后,又进入了放遂和闲居的生活,直到去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