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前期一直被匈奴压制着,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

当初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奋六世之余烈,历经数代之功。

老话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才建成的,汉武帝之所以能实现对匈奴的大反攻,同样和西汉王朝数代帝王多年来的休养生息和励精图治有很大关系。

远的不说,就说汉武帝他爷爷汉文帝与他爹汉景帝所开创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是非常丰厚的家底儿。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 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其在执政前期,同样是在休养生息,国力进一步增强!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当然这是经济上,还有军事上!众所周知,汉武帝能打败匈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当初霍去病就是带着他们横扫漠北,封狼居胥,打得匈奴人怀疑人生!

而这也是多年积累的过程!

早在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就意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于是开始着手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

到了汉文帝时期,养马已经成为国家基本政策之一。一匹马可以抵三个人的兵役!而景帝时期,国家级军马场也开始建立,全国数十个军马场,养马几十万匹。等到了汉武帝时期,那就可以很快建立起一直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

总的来说,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属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汉朝前期一直被匈奴压制着,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汉朝前期被匈奴压制是错误的观点,汉初继承了秦朝苛政与楚汉战争的弊端,全国百废待兴。古农业国家不如近古的宋、明、清,经济和农业科技还很落后,更不如近代工业国家,这样一个古代国家要恢复全国被摧残殆尽的经济非得花上十几二十年时间。熟悉中国近代史也知道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古代国家。

吕氏执政以后一直在打压分封势力,接着文帝、景帝也着重于消灭同姓诸侯王的步伐。这就相当于西汉前期还不是真正的帝国,而是一个继承秦国版块与山东诸侯对立的形势,自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后,这些地方诸侯对中央的牵制才算完结,这时汉武帝才可以把地方的财政、兵源动员到对匈奴的战争当中。

因而西汉当时避免与匈奴全面开战,是源自于内部原因,而非什么被匈奴压制。吕雉执政时期就曾商议过跟匈奴交战,樊哙称可以领兵十万横扫匈奴,季布认为樊哙这番言论该斩,这时候国家初定,如果发动大规模战争,说不定会重蹈秦朝覆辙,众所周知的是秦朝不是在外部战争被击垮,而是在内部。

贾谊的《治安策》在文学界很有名,但里面的内容更全面分析了西汉初的政治隐患,

西汉前期社会存在着三大矛盾:其一是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其三是广大农民和地主、大工商业者的矛盾。汉文帝时期,天下大势已定,这些社会矛盾虽然尚未激化到即将公开破裂的程度,但却在酝酿并渐趋于激化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导致中央与地方权利不平衡,虽然汉初镇压韩信、英布、陈狶等诸侯的叛乱,沉重地打击了异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但到汉文帝时,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仍然很大,力量很强,直接威胁着西汉中央朝廷的安全,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正是根据实际情况给汉文帝制定了国策方针。

匈奴跟汉朝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国家,他们当时的部落制根本没有侵略汉朝的能力,只是作为边患会一直在边境掠夺。

即便是匈奴长期掠夺边境的情况下,仍是汉朝占有优势,文帝时期汉朝经济开始恢复,叛将韩王信之子韩颓当归汉,再到汉景帝时期进入初步强盛,发生了七位匈奴王率众降汉事件。后来叛将卢绾之子卢他之归汉。你说汉朝被压制,匈奴的国王都还往汉朝跑,你可见自韩王信、卢绾以后,汉朝的国王会往匈奴跑的?况且他们的子孙现在都跑回来了,可见汉朝持续强盛都让人看在眼里。

在匈奴的角度里,他们才是最无力一方,他们没有集中权力的帝制,没有稳定的经济形式,这意味着汉朝数十年发展中,匈奴整体没有质量的变化,反而因为一代代雄主病逝,就日益分裂,彼此间此消彼长。不过汉武帝时期面对的匈奴还是很强的一个东方大国,毕竟实力威震西域。

至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全面战争,仍旧面临诸多困难,这源自于历史的局限性,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据点,没法像攻城掠地般将他们彻底消灭,漠北又缺乏经济地区,大军北征往往需要劳师动众,非消耗极大人力物力不可,于是汉匈战争陆续维持了上百年之久,汉朝数次重创都没法将其彻底消灭也正是这个原因。

击垮匈奴不是忽然就发生的事情,而是从吕后、文帝、景帝三代执政对汉朝经济巩固,给汉武帝奠定下的基础,即便是所谓屈辱的和亲政策也不过是一个想要暂时寻求稳定,好发展经济的思路,等挣够钱再说,正是一代人做一代事。没有前期铺垫根本没法封狼居胥,评价汉武帝这代人功绩绝不该忘了前几代人的努力。

汉朝前期一直被匈奴压制着,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汉朝前期一直被匈奴压着,所以才有了汉武帝,17的封狼居婿一雪前耻。

鲁迅先生说沉默和沉默和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汉朝就是一直在沉默,沉默了将近70年,最后有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众多人的努力。终于发动了对匈奴的自卫反击战。大获成功。

汉朝前期由于汉朝刚刚建立,刚刚经过了秦末动乱,汉朝虽然统一了华夏,但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稳定都是非常弱的。为了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力。汉朝对内,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对外往往采取和亲的政策。对匈奴屈辱的求和,这是一种暂时性的政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蓄积力量。纵观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众多当政者或多或少的都对匈奴发动过小规模的战争,但是都没有正式的对匈奴宣战。而将重点放在巩固新生政权,安定社会民生,发展繁荣经济。经过他们的努力,到汉武帝前期,汉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飞跃。特别是文景之治以后,汉朝民生淳朴,经济繁荣。已经为汉武帝反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登基以后,他先慢慢的蓄积力量,一步一步地掌握国家政权,并在列祖列宗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汉朝的经济发展。一面选拔人才得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大将军将支持进一步增加了汉帝国的国防力量。

有了物质基础,有了国防力量。汉武帝终于封狼居婿,打败了匈奴。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汉朝前期70年都是量的积累。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英明果断。抓住机会促成了质的飞跃。

汉朝前期一直被匈奴压制着,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财富+汉武帝纵横经略,卫青霍去病两位殿堂级将军。一切都刚刚好!

汉朝前期一直被匈奴压制着,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武帝时大举反攻的基础是文景帝打下的,如果没有文景帝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没有李广沉重打击匈奴军的有生力量,使得武帝时军队数从高祖的少于匈奴,到武帝时经常数倍于匈奴!当建到第二层楼时,绝不应该否认第一层楼的价值和作用;当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后,毁坏第一层也许就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崩塌!

文帝的文治武功不弱于于武帝,为什么文帝不大举进攻匈奴腹地,那是晁错的建议。文帝曾经想率30几万大军进攻匈奴,晁错建议文帝用惊世良将李广,率领万人骑兵,消耗匈奴精锐,李广非常漂亮地完成任务,歼敌近十万。

陇西之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栩栩如生的文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匈奴入侵,陇西士气低迷,匈奴轻松穿过陇西,直逼长安。16岁的李广李蔡兄弟挺身而出,带领李氏族人加入汉军,面对畏匈奴如虎的陇西军,16岁的李广振臂一呼,赳赳老秦,赴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老秦的热血点燃,大汉的雄心勃勃,一支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陇西军从此崛起,而李广这个名字也成为匈奴之后几十年的梦魇。李广以少击众,在老上单于十四万大军,将汉文帝几十万部队耍的团团转后,得意洋洋踩着陇西的土地,陇西军人不过万,又是手下败将,匈奴还以为是来旅游的。没想到李广横空出世,率领陇西军神出鬼没,打的匈奴鬼哭狼嚎,屁滚尿流。。“以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

汉朝前期一直被匈奴压制着,为何到了汉武帝时却能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热血澎湃,保家卫国的男儿唱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响彻云霄的铮铮誓词,至今回响在广袤的云天间,蕴含着无尽的家国志。纵观汉武大帝刘彻一生,我们或可用4个字概括,即是:图制匈奴。恰如《汉书》西域传中所云:“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西域,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汉武帝扭转局面,实现了先辈没有实现的梦想!

其一:汉武帝准备了很久

西汉开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力疲弱。故而,高祖刘邦在经历白登之围后,处处忍让北方匈奴,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策略。高祖谢世39年之后,刘彻降生。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立志开辟一个崭新时代。

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西汉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并且得到了极大发展。可是,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汉朝政府继续奉行和亲政策,匈奴骑兵仍然不时寇边犯境,对边陲西北和广袤北方进行抢掠袭扰。汉武帝对匈奴的违约、傲慢无礼,表示出强烈不满。他对高祖受困白登之事,耿耿于怀,不能释然。元光2年,汉武帝向群臣亮明态度,决心整军经武,向匈奴开战。

其二:汉武帝集权空前巩固

汉武帝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巩固。思想政治方面,独尊儒术,结束了他先辈们的无为而治的方略。在经济方面,放弃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实施了新的经济政策,成功解决了财政困难。譬如,垄断执行官营经济政策,把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又设置均衡、平准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从而使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达到空前高度。加上前代积累,到汉武帝初期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裕,国库充实的局面。如《史记.平准书》云:“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此时,西汉政府面临着若干问题,有中央与地方的角力,有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更有政府与匈奴的关系的尖锐化。这些矛盾以严重性排序,解决匈奴的袭扰处于第一位。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从委曲求全走向武力征服!永绝后患!

其三:图制匈奴:整个北方一盘棋

霍去病,封狼居胥,只是消灭匈奴的一次热血滚滚的高潮。钱穆先生指出,汉武帝在正面打击匈奴主力,又在东西两翼夹击,“造成大包围形势,以绝起经济上之供应与援助。”与此同时,汉武帝遣人出使西域,执行政治联姻与经济遏制。这些举措,是与军事斗争同时展开的。都是围绕“断匈奴右翼”,以实现“图制匈奴”的战略而展开的。

当汉武帝对西域的政治、经济控制宣告无效时,毫不犹豫地派兵西进。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汉武帝平定了各地叛乱,败绩累累的匈奴,远走而避战。汉武帝远征大宛,掀起了图制匈奴的高潮。

汉武大帝实现的,是以军事为保障贯通了丝绸之路,空前扩大了西汉政府在西域的政治影响。“抬头望一望,阳光万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