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古代打仗判断敌人军队人数其实有很多方法,毕竟开上帝视角这事儿到今天也不靠谱。
首先完成这个任务的一般就是侦察兵了,在古代一般称之为斥候,知道提莫吗?他就是斥候。
至于这个名字由来完全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
《释名》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所谓“斥,度也”,“候,即候望。”其大概就是瞭望哨,站在高处去查探敌人的动静,这是斥候最初的作用。
而到了后来,他们的作用就是搞专注敌情侦查了,他们一般身手敏捷,善于隐匿。往往在战争开始前,将军就会派出斥候打探敌情,其中就包括了敌人的人数,编制,以及战场环境等等。
是故,像古代的探马,探子等等都是属于斥候序列!
而斥候们如何开判断军队人数呢,毕竟不能一个一个去数吧!
放心,他们有自己的办法!
第一个,看营帐!古代后勤差,一个营帐里面人比较多,同时也比较固定。所以一般数营帐的数量,或者看扎营的规模,就能判断出敌人的军队数量。
第二个,看锅灶!这和看营帐是一个道理,古代军队里后勤差,一口锅一口灶供给多少人都是固定的,所以可以从锅灶的数量来判断敌人人数。基于这个原理,有经验的斥候完全可以通过数敌人做到时升起的炊烟数量来识别。
第三个,看编制!没错,古代军队同样有编制,每个编制会有旗帜区分,其人数多少可以从行军过程中的旗帜数量和类型来计算。
第四个,看将官。古代军官也有级别之分,也有伍长,什长,百夫长,千夫长等等,各自的着装,底下一般有多少人,都是可以了解到的信息。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一些推断,并不能确认这就是具体人数。俗话说:“兵者诡道也”,在古代的战争中,经常会有将军在军队人数上迷惑敌人。
比如马陵之战,孙膑就用不断减少灶台数量的办法,迷惑到了庞涓,使他认为齐军的人数在不断减少,从而轻敌,孤军深入,最终败亡!
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这事,其实孙悟空在西游记里就有个操作。
狮驼洞口有万数小妖排列着枪刀剑戟,旗帜旌旄。这大圣心中暗喜道:“李长庚之言,真是不妄!真是不妄!”原来这摆列的有些路数:二百五十名作一大队伍。他只见有四十名杂彩长旗,迎风乱舞,就知有万名人马。
古代打仗,旗帜是指挥和编组的重要工具。比如《李卫公兵法》记载,唐军“诸每队给一旗,行则引队,住则立於队前。”而《武经总要》记载,宋军“凡步队,队五十人,其职仪则队头一人,副一人,执旗一人,慊旗二人。”
所以只要识别出对方军队的编制旗,就可以计算出对面有多少兵力了。
当然了,古代打仗没那么简单,因为对方可能会多布置旗帜来虚张声势。
比如韩信在玩背水阵的时候,就派遣轻骑兵绕到赵军的营垒里,然后多多插上汉军的军旗。结果赵军发现身后的营垒里都是汉军的旗帜,而且还很多,就误以为有大队汉军占据了自己的营垒,士气崩溃了。韩信就此打赢了背水一战。
总体而言,要想弄清楚对方有多少兵马有以下途径:间谍、侦查还有推算
首先,间谍很重要,你在敌方国家里有间谍,就能不同程度的知道对方总体人口、兵力,军队编制,乃至此次出兵的总兵力等等(间谍在对方阵营里的级别越高,知道的越多)但要小心对方的反间计和将计就计。
其次,侦查也很重要。因为就算有非常级别高的间谍,在没有电报的情况下,情报也很难送出来,或者送到时,仗都打完了。这时候就需要侦查了。比如开头说的查旗帜,检视对方营寨的大小,以及灶坑的数量来判断对方的兵力。但对方也会玩减灶之计。比如孙膑,“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让庞涓以为对面的齐军逃亡严重,兵力不足,结果轻敌冒进,被孙膑给坑死了。
侦查的另一个手段就是捉舌头,捕捉对方的人员审讯情报。但这个情报要看你抓到的舌头级别有多高了。但要小心对方玩死间,故意透露给你错误的情报。而且你抓舌头的人也容易被对方捉舌头。所以高风险,但收益不好确定。
最后就是推算了,就是主将要根据之前间谍、侦查而来的各种情报进行归纳推算,从错综复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各种情报里,判断出对方的真实实力,这事真的超级难。而且数学真的要很好。
另外,就算是现代,有了卫星,也只是增加了一种侦查手段而已,间谍、其他手段的侦查,以及最后的情报推算,一样都不能少!
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古代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是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军队里面会派出所谓的侦察兵,偷偷去敌军阵营附近打探敌情。当然了那时候不叫侦察兵,在古代这种负责打探军情的士兵被称作“探马”或者“斥候”。
探马的主要指责就是负责打探敌军大概有多少人马,在什么地方扎营,离我军距离有多远等等。这样的情节我们在古装影视剧中都有见到过,比如说主帅在大营之中,有探马来报,敌军离此地多远,到达哪里了,然后主帅会令他在探……
古代军中的探马就是干这个的,侦查敌情,及时汇报。那么古代那么落后,这些探马们又是怎么知道敌军到底有多少人马的呢?
现代人有现代人的高科技,古人没有这些先进设备,但是古人自然也有古人的原始方法。两军交战,想知道对方有多少兵马,古代探马们大致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看营地,营地计算法。古代打仗是要行军的,也就是说从这个战场到那个战场需要走很长的时间,这期间难免鞍马劳顿,所以必须要安营扎寨休息露宿。于是探马们就会根据对方军营中的帐篷数量来判断有我多少兵马,因为古代行军打仗每个帐篷住多少人都说有数的,而且多大营地有多少个帐篷也是我有规定。所以只要确定对方有几个营地,就能准确的计算出对方大概有多少兵马。
第二种,看后勤,炊烟计算法。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何况打仗的士兵更要吃饭,吃饭就要用大锅,而古代军营一口锅煮几个人的饭也是有数的,这样派出的探马只有在对方做饭的时候,数一下炊烟的数量就能大概计算出对方有多少人马了,另外探马们还会结合看对方运送粮草的数量来判断敌军有多少人。这是第二种方法。
第三种,看编制,旗帜分析法。古代军队是有编制的,每一个编制都有不同的旗帜,编制有大有小,人马也有多有少。所以前去打探的探马们也会根据对方旗帜的特点多少,来判断他们有几个编制,从而分析出对方到底有多少兵马。
大概也就以上这几种方法,当然了不是绝对的准确,有时间对战双方也会用一些迷魂阵,障眼法等等来彼此迷糊对方。这个时候呢,如果想准确判断出对方具体有多少人马的话,那就得偷偷的抓一个对方的俘虏来拷问一下了。
所以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都是要讲究策略的。
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想先说明一点:战争的本质是一群人的智斗。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于领兵的将领如何去利用和规避。而高精尖的武器固然在战争中能发挥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说到底还是一句话,即事在人为。下面回归正题。
战争是相当复杂的。鄙人毕竟不很专业所以难免有错误不足和疏漏之处还望大家海涵指点。
古代的战争没有如今这么先进的“全球千里眼”:军事卫星。但不能因为这样就不打仗,不打胜仗。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谁掌握的战场信息全面,掌握的战场信息更早谁就更容易取得优势。为此古人也会派出侦察兵,也就是“斥候”。
斥候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打探敌军情报,如数量,位置,目标等。
除此之外还会抓俘虏,通过俘虏的口得知对方的信息。
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斥候很重要,所以孙子兵法重视情报的获取。判定的办法,比如埋锅造饭的规模,旗帜甲帐等等···
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谢邀,古代打仗没有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古代用兵,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覘敌(侦查敌情)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
《孙子兵法》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由此,从古代兵法来看,判断敌军兵马多少虚实完全是靠可靠的情报,而可靠的情报完全是靠间谍得来。如乡间、内间。
还有就是古代《兵法》里的度量,根据敌国之土地面积,推算物资资源,以国之贫富来统计兵源数量。
但打仗具体还是靠情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