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这个问题其实李陵自己已经回答过了!各位还记得苏武吧,当初他被匈奴流放北海牧羊,历经19年终归汉!
在临走时,李陵曾设宴为其践行,他在席间对苏武说道:“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大意就是,他原本是身在匈奴心在汉,虽然被俘,但却不会忘记战败之耻辱,会像曹沫那样遵守之前的约定,还有着报效国家的志愿!但是呢,但是逮捕杀戮他的全家,他就没啥想法了!
按照历史记载,李陵家世代忠良,爷爷李广,叔父李敢,还有他李陵都是汉将。结果因为李陵战败被俘,被汉武帝夷灭三族。
李陵不是不愿归汉朝,是归不了!他不是苏武,不能像苏武那样,把君主当父亲。在他母亲死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心灰意冷!
或许李陵不是个忠臣,但他也已经不亏欠汉朝!不回也没啥可以指责的。
试问如果一个人杀了你全家,你还会忠心于他吗?反正我做不到!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李陵,是西汉名将,后为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长孙。
他擅长骑马射箭,爱护士卒,在军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李陵曾与匈奴交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后来,李陵有几次可以归汉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兵败被俘,不能归汉。
公元前99年10月,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他的5000步兵遇到匈奴单于11万骑兵。
李陵带兵浴血奋战8天8夜,50万支箭全部射尽,武器全无,军队陷入绝境。
他回到军营,左思右想,决定把军队解散。解散令一发出,军中一片哗然,各自逃生。
半夜,李陵带十余位壮士向南突围,准备回汉,被凶奴骑兵数千人紧追。眼见已到穷图末路,李陵将手中的剑举向脖颈,准备自杀。
“且慢!”一声顿喝从不远处传来,是且鞮(dī)侯单于。单于知道李陵之祖父“李广难封”的传说,以及李家人始终没能在朝廷中大展身手的魔咒。
他用“振兴家族使命”“死节易,活节难”等语,劝李陵。此刻,李陵的生命意识突然变得很强烈。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把剑收回,决定先投降,然后再从长计议。
虽然如此,李陵这个受“文死谏,武死战”传统教育的儒家弟子,又怎么能禁受得住道德的谴责,以及良心的拷问?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大汉以后,汉武帝大怒,当时很多大臣都斥责李陵,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
可是当时汉武帝正在发怒,于是就迁怒于司马迁,把司马迁处以宫刑。
国仇家恨,不愿归汉。
冷静下来的汉武帝也明白了李陵的委屈与无奈,就赏赐了李陵的残部,同时又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
这个公孙敖也是个不靠谱的主儿。他来到目的地以后,却听说有个姓李的汉朝降将正在教单于练兵,准备对付汉朝军队。
他也没问到底是“哪个姓李的”,就返回了汉,把听到的消息告诉汉武帝。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对李陵彻底失望。大怒之下,他就把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全部处死。
李陵听到他全家被杀,悲痛欲绝。其实当时替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这李绪本也是汉朝人,后来投降匈奴,并且地位还在李陵之上。
李陵深恨李绪,因为李绪为匈奴练兵,却让他全家被汉武帝所杀,于是李陵就杀了李绪。虽然这样做稍稍解了恨,可也改变不了他全家被杀的事实。
他想,如果汉武帝当初念他杀敌有功,理解他投降的无奈,保全他的老母亲,能够给他一个回归的理由。
他也可以像古人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戴罪立功,用另一种方式为汉家奉献光和热。
可是,有一种委屈是,我想付出全部,你却没有给我机会。
悲痛欲绝的李陵现在已有国无家,大汉再无亲人可以牵挂,回汉后只能触景伤情,因此,李陵在心里不得已关上了那扇回汉的大门。
知遇之恩,不忍背离。
当李陵杀了李绪以后,凶奴的正妻因为更看好甘心投降的李绪,对李陵特别仇视,于是扬言要杀死李陵,为李绪报仇。
而单于为了保护李陵,亲自护送他到北方苦寒之地避难,又将自己最喜爱的拓跋公主嫁给李陵。
李陵成了单于的驸马,自然没有人再敢动他。单于还立李陵为右校王,并给足李陵时空,“有大事,乃入议”,任他沉浸在个人的悲痛中,收拾支离破碎的内心。
单于尊重李陵,见他消极抗汉,也尊重他一颗赤子之心,从此不再派兵攻打汉。
单于为了李陵一再破例,一再退步。对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单于,再想想薄情寡恩的汉武帝,李陵百感交集。他内心的天平彻底倾斜,也彻底断了回汉的念想。
恐再受辱,拒绝回汉。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李陵旧时好友霍光、上官桀当政。
向李陵递来了橄榄枝:他们派遣李陵的一个旧任前往凶奴,劝李陵回国,为大汉效力,并且也让李陵不用担心回去后的前途和富贵。
打量着穿着胡人衣服的李陵,老友好不辛酸。李陵也感慨万千。好久,李陵抚摸着自己披散的头发,感叹道“吾已胡服矣!”其实李陵内心也有些挣扎。
如今的新君即位,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是不是依然如汉武帝一样对自己的过往揪住不放?
自己离开大汉已经二十来年了,如果回汉,对时局一无所知,会不会有人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这些,都是未知。
而且自己“投降”的经历,会成为一生的“污点”,日后难免再被清算、受辱。思前想后,李陵又一次狠心拒绝回大汉。
几年后的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在匈奴。
后来,大权在握的两位老友下场都不好:上官桀以谋反罪被处死;霍光权高名重,死后,全家被诛杀。
李陵如果当初回汉,又因为他以前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他的下场一定比老友还惨。可见,李陵当时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伴君如伴虎,面对充满变数的政治时局,李陵选择继续留在匈奴,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条活路。
李陵因为军事力量悬殊,成为阶下囚,本想有朝一日再为大汉效力,没想到,一个讹传,让他家园荒芜、家族灭门,使他失去了对大汉的归属感。
反而是凶奴收留了他25年。这25年里,娇妻稚子,伯乐红颜,给了他那颗破碎的心太多的抚慰。
他心中虽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也因此害怕再次回到故园,触景伤情,再次受到来自各方的非议。因此,李陵纠结半生也没有归汉,而是选择在他乡终老。
李陵的人生丰富,经历坎坷,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若有罪,他已用消极抗汉的实际行动赎罪。
若要罚,他已被迫用亲人的惨死与半生的内心煎熬自罚。是非功过,都归于尘土,任由后人评说。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擅长骑射,仁爱谦让。
兵败投降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率军攻击在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李陵、路博德均作为分兵辅助作战。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扎营,并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结果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以李陵之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他不是真投降,肯定是假意投降以待时机”。武帝却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宫刑。
诛杀全族,断汉情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诛族之仇,不共戴天。这样一来,就断了李陵对汉王朝的最后一丝念想。
娶妻生子,驻匈奴此外,匈奴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派李陵的昔日好友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酒席间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陛下年少,由霍子孟、上官少叔辅政。”想用这些话使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不语,又不经意地摸着头发说:“我已成匈奴人啦!”“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李陵在匈奴待了20多年,于公元前74年病死。在匈奴期间,他曾劝说苏武降匈奴,由此可见,他是打定主意留在匈奴了。
作家张承志对李陵曾评价道:“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一代名将,或许他的无奈,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李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以至于为了匡扶正义、为李陵正名的史学大家司马迁还无端地被汉武帝割了一刀。
在司马迁看来,李陵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
司马迁认为,李陵之所以不以死殉国,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朝廷!
汉武帝不相信司马迁的说法,李陵也终将没有回到汉朝,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是非曲直呢?
山野老人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从机遇的角度看,命运多舛。
李陵这次出征匈奴给李陵带来的不幸遭遇,让人扼腕叹息!
按照正常情况看,李陵可以避免这次不幸的遭遇,但是命运似乎与李陵作对,一次次让李陵遭遇不测。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着三万骑兵出征匈奴,汉武帝让李陵带着自己的部属为李广利担任后勤运输工作。
李陵不愿意,对汉武帝说:“我手下那些人能征善战,我愿意带着手下深入匈奴腹部,牵制匈奴兵力,为贰师将军担当侧面掩护。”
汉武帝说:“我没有骑兵给你,我的骑兵都派出去了!”
李陵说:“我不用皇上派兵给我,我只靠我手下五千步兵就够了。”
汉武帝还是不放心,让路博德带兵支援李陵。
路博德是将军,李陵才是个校尉。
路博德想,我怎么可能给李陵做后卫呢?
路博德于是给汉武帝打报告说:“现在是秋季,此时匈奴兵强马壮,不宜于与匈奴开战!”
汉武帝以为是李陵说了大话,不好收场,只好让路博德出面,替他李陵收场。
这是第一次,李陵还没有出兵,就被路博德出卖了!
匈奴十万骑兵围歼李陵五千步兵,李陵且战且退,距离边境线只有一百多里了,此时出了叛徒管敢。
管敢因为受到校尉的凌辱,投降匈奴。
管敢告诉匈奴人说:“李陵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只要把李陵包围起来,李陵就插翅难逃。”
本来匈奴人见李陵快到边境线上了,害怕汉朝的援兵过来,打算撤军回家,听了管敢的话,于是将李陵包围起来。
李陵见无处可逃,被迫投降。
这是命运第二次捉弄李陵。
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回想前后的经过,突然明白过来,认为是路博德这个老家伙坏了他的事情,当初这个老家伙要是按照计划,担任李陵的后卫,李陵不至于弹尽粮绝而投降匈奴。
于是汉武帝派公孙敖去营救李陵。
公孙敖没有办法见到李陵,中途抓到一个俘虏,审问俘虏得知,李陵投降匈奴后帮助匈奴训练军队。
公孙敖将这一消息报告汉武帝,汉武帝一气之下,将李凌家母亲、妻子、儿女、兄弟等人全部诛杀。
后来证实,这个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李陵得知这个消息后,处死了李绪。
这是命运第三次捉弄李陵。
如果不是命运捉弄,也许李陵早已回到了汉朝。
(李陵)
二,从汉武帝方面看,把事做绝了。
李陵没有回到汉朝,汉武帝负有主要责任。
如果汉武帝仔细斟酌司马迁的话,相信李陵不会背叛汉朝,李陵也许不会留在匈奴。
如果汉武帝听了公孙敖的汇报,不冲动,继续派人去匈奴核实,李陵也许回到了汉朝。
汉武帝听到公孙敖的汇报后立即诛杀了李陵全家,让李陵对汉朝彻底失望,才打消了回汉朝的主意。
三,从李陵自身看,患得患失。
李陵与苏武相比,气节不如苏武。
苏武面对匈奴的软硬兼施,宁死不降!
其次,苏武不管在什么时候,心里都装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这两点,李陵都做不到!
李陵面临是留在匈奴还是回到汉朝这样选择的时候患得患失!
苏武回到汉朝之前,李陵来送行。
李陵感叹说:“皇帝逮捕族灭了我的全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侮辱,我还有什么留恋的呢?”
此时的李陵还是放不下个人的荣辱!
苏武的遭遇与李陵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匈奴人派李陵去劝降苏武。
李陵对苏武说:“您的哥哥因犯大不敬罪自杀了;您的弟弟因为驸马坠河的事情而害怕,饮药自尽了;您的老母早已不在人世了;您的妇人因为年轻早已改嫁了;您的儿女如今下落不明。您对汉朝还有什么盼望呢?”
苏武说:“我们一家深受国恩,不管遭遇什么情况,我都不会背叛朝廷!”
苏武回到朝廷后,不断写信给李陵,劝说李陵回到汉朝。
李陵回信说:“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白自己,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因此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在李陵看来,是国家对不起他,由此他对国家恩断义绝!
李陵回信中还有这样的句子:“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一切说明李陵是留在匈奴,还是回到汉朝,都处在患得患失之中。
汉武帝死后,昭帝继位。
霍光、上官桀等人主政,这些人与李陵的关系很好!
他们牵挂李陵,派任立政等人前去匈奴,劝说李陵回到汉朝。
李陵抚着自己的头发说:“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
此时的李陵已然是一副匈奴人的打扮,穿着胡服,扎一撮发髻。
李陵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苏武回到汉朝后也曾差一点被处死。
尽管苏武遭遇厄运,但仍然对朝廷没有半点疑心。
后来宣帝登基,苏武被宣帝宣称为十一名中兴大臣之一。
如果李陵回到朝廷遭到凌辱,又会怎样想呢?
(苏武北海牧羊)
综上所述:李陵投降匈奴后不愿意回到汉朝,客观上是汉武帝刻薄寡情造成的,主观上李陵与苏武相比胸怀、格局不够!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汉武帝去世后,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大缓和,被囚禁十九年的苏武等大汉使团成员,在李陵的帮助下也陆续回国。这时,大汉帝国掌握大权的人物是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霍光与上官桀与李陵都是旧日好友,都很欣赏李陵的才能,于是便派李陵的同乡好友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劝他归国。
见到李陵后,任立政说:“少卿兄(李陵的字),现在时过境迁,李家的悲剧,我听后也十分悲痛。现在朝廷上下,都希望少卿兄能够返回中国,继续为汉室效力。少卿兄意下如何呢?”
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
那么,李陵说的再次受辱是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不愿归汉呢?
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陵无颜见昔日的好友、部下。
李陵是很自负的人,当年如果不是过于自负,也不可能吹牛以五千步兵扫平匈奴。牛皮吹破后,李陵全军覆没,除了四百余人突围返回国内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战死沙场。然而,作为主将的李陵居然在最后关头选择投降,尽管他自己的说法是假投降,但谁信呢?如果回到国内,试想想,他要如何面对昔日的部下与战友,以他如此自负的性格,这不是再次“受辱”?
第二,李陵投降后,曾与汉军有过交锋
李陵这个人的品格,我觉得是不错的。在投降匈奴后,他并没有做很多对不起汉室的事,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征和三年(前90年),武帝派出三路人马进攻匈奴,其中一路是商丘成率领三万人马出西河。商丘成兵团深入匈奴后,没有找到匈奴人的影子,准备班师回国,此时匈奴大将与李陵率领三万骑兵跟踪追击。这是李陵投降匈奴后第一次与汉军在正面战场交锋,可能也是惟一的一次。两军在浚稽山相遇,大战九天九夜,双方都伤亡惨重,最后匈奴人引军北去。
如果说仅仅是投降,或许还能得到谅解,但李陵都参加与汉军的战争,倘若回国,大家可以想象,商丘成手下那三万战士,会怎样看待李陵呢?
因此,李陵最终没有回国,老死于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汉武帝曾经给过李陵一个机会,一个让李陵回国,避免全族被杀的机会,但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导致这个机会泡汤了。所以,李陵后来开始劝同在匈奴的苏武投降,后来又拒绝了辅政权臣霍光等人的邀请,终生再也未踏入汉土一步。他对此的解释是“丈夫不能再辱”,同时,他还曾经在与苏武离别的时候作了这么一段辞: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初,汉朝的百官从一边倒地夸赞李陵转变为一边倒地唾弃李陵,而汉武帝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震怒不已,最终步乐被迫自杀,司马迁也被施以腐刑。
然而在此不久之后,汉武帝就冷静下来了,他渐渐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以五千步兵对阵八万匈奴骑兵,取得丰硕的战果,李陵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这么一段记载“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也就是说,在李陵投降不久之后,汉武帝就已经派公孙敖去迎接李陵了。但是呢,公孙敖回来之后就撒了个谎,说李陵不但是真投降,还在帮匈奴练兵呢,汉武帝这才决定诛杀李陵全族。所以,在当时来说,汉武帝是对得起李陵的。
而到了汉昭帝时期,霍光等人再派人去匈奴接李陵回国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的家人已经被杀,他们整个陇西李氏的名声都已经败坏,再回来干什么呢?
不过,幸亏李陵没有听霍光的,如果他真的回归汉朝,那么霍氏被清算的时候,他又怎能逃脱?就真的要面临“再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