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还是历史的误解?

先讲个笑话,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所以“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当然了,我不是要当杠精,纸不纸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长平之战之败,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这口大锅,该不该赵括来背!

答案是肯定的!赵括作为长平之战赵国一方的主帅,赵军惨败,全军覆没,他必须得要负责!这是身为主帅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不过,我们并不能以此来断定,赵括是一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不妨先来理一理长平之战!

话说战国后期,秦赵两国争于上党,爆发军事冲突。这场军事对峙,表面上是争地盘,实际上秦赵这两个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国家的霸主之争!

这是一次国力的比拼,赵国处于下风!当时秦国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而赵国呢,无非太原盆地,再加上邯郸,从后勤的角度来讲,赵国拼不过秦国!

一般面对这样的情况,劣势一方如果想要取胜,最应该做的就是主动出击,寻求决战!而且赵军擅野战,那就更应该打架了。但谁能想到秦人那么猛?在上党打的赵军节节败退!

由于打不过,赵国只能采取被动防御的措施,依靠城池来阻挡秦军的脚步!但是呢,赵国又没有人家秦国家底殷实,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这可就麻烦了,打架打不过,耗又耗不赢!

关键是赵王的外交可以说是搞得非常烂,当时竟然没有一个帮手,首先三晋之中魏、韩二国都被秦国打怕了,而楚国一直是坐山观虎斗,喜闻乐见。至于最大的助力齐国,则是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同时齐王又胸无大志,不想惹麻烦。所以赵国当时找齐国借粮食,齐国没给,与此同时燕国也与秦国交好。

面对如此内外交困的境地,摆在赵王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投,要么打,上党之争已经到了非出结果不可的时候了。

对于赵王来说,投降是不可能的,好歹也是东方最强,三晋老大,怎么也得打一架才行!

但是派谁去打呢?廉颇显然是不行,之前屡战屡败的就是他,得找个打赢过秦军的人!而他们赵国曾经面对秦军取胜的将军就一个,那就是马服君赵奢,但是当时赵奢已经死了。

不过人家有儿子啊,正所谓虎父无犬子,马服君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成就颇高(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而且当时到处都在传秦人畏惧赵括!再加上这孩子姓赵,乃是自家人,放心!

于是赵王用赵括换下了廉颇!

临阵换帅乃兵家大忌,更何况是用年轻的赵括换下名将廉颇,且不说军心是否会因此动荡,赵括连能否服众都是个问题。

赵括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场的!他很清楚,赵王是让自己来干嘛的,他需要主动出击,击败左庶长王龁,速战速决!

但是,赵括没想到,他的对手不是左庶长王龁,而是杀神白起。自己一开始就被下了套,秦军早就设下埋伏,等着他往里面钻!

果不其然,赵括大军被白起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大致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赵括虽然败了,成为赵国的罪人。但作为一名将领,在面对一代战神白起,且己方军队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赵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史载赵军是在断粮四十六天,多次突围无果,且主帅赵括战死的情况下才选择投降的。可想而知,赵括在军中的威望还是不低的!这对于一名新上任的年轻主帅来说,更加难得!

而他能带领军队在断粮四十六天情况下坚持战斗,这说明他的意志以及组织管理军队的能力都是不错的。

再者,长平之战中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近二十万(有说三十万),即双方伤亡超过六十万。

所以,赵括纵然不是什么军事天才,但也绝对不是大部分人所认为的那般无能。能成为数十万大军的统帅,并和白起鏖战月余,这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还是历史的误解?

之前已经受邀请回答过类似问题了,这里通过“纸上谈兵”这个词再分析一下赵括其人。纸上谈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只会空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行。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而这个词的典故恰恰指的就是赵括。

“纸上谈兵”要分两个方面来说,先来说理论方面,赵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应用军事理论分析战局头头是道,就连他的父亲名将赵奢都难不住他。但这不是主要的,是否空谈理论要看实际战例,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后期,恰恰是后世评价他“纸上谈兵”的依据。但这是历史真实吗?其实不一定。

赵括是可能的转机

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前期,赵国派的是老将廉颇,秦国用的是左庶长王龁而非白起。廉颇退守最后一道防线坚守不出,赵国国力实在难以支撑了,赵王就多次要求廉颇速战速决,但廉颇依然坚守不出。秦国也想速战速决,应侯范雎就使反间计,让人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就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这正合赵王心意,于是换上了赵括。虽然赵括受到很多人的称赞,但也有不少人说他不行,这就包括赵括的父亲、母亲,其母还对赵王说真让他上,出了事别连累自己,再有就是蔺相如,这些人说赵括不行是有各自不同的考量的,而赵王此时已别无他法,还是让赵括上了。也许有人说换上李牧就好了,可是根据李牧对抗匈奴的战例,换李牧上依然会是坚守,赵国国力依然无以为继,所以只能换上愿意出战的赵括,拼命做一次抗争。廉颇坚守是无奈,赵王要求出战也是无奈,只有赵括或许有转机。

速战速决是除固守之外的最好选择

赵王换赵括就是要速战速决,那要速战速决一般情况下会怎么办?闪电战可能最为奏效,看苏德战场前期就可以知道,攻其不备,在敌人反应过来组织有效抵抗之前,攻击方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所以赵括选择全力、快速出击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鼓舞士气很有必要

有些人会说,渡河没有留人防守渡口阵地是赵括的失误,或许是,但或许也不是,因为“破釜沉舟”不是项羽首创,姜子牙就干过,也许赵括想绝了赵军后退的路,逼在之前两年多里被打的毫无斗志的赵军能拼死一搏。为了鼓舞士气,赵括一上任还换掉了很多和廉颇一起坚守很久的将领。后来赵军被困后的殊死搏斗也证明了当时赵军的士气并不低,突围战中秦军也损失很大,长平之后很长时间无法东进。而且赵军是在赵括带头突围中箭阵亡后才投降的,足见赵括在军队中的威信是很高的,赵括没什么实战经验,为什么部下服他呢?唯有主帅身先士卒,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而在兵力优于敌人的情况下,快速追击,不留后路,并不是肯定不行的,相反在高昂的士气下是有相对高的胜算的。

情报工作没跟上

赵军被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报工作没跟上,赵国用赵括换廉颇有很大程度是因为秦国的反间计,所以换上赵括对秦国是意料中事。而秦国用白起换王龁却是暗中进行的,白起也是抄小道到的战场,这一切很快,进行的很顺利,秦国应该是策划这场战斗很久了,但这一切赵括不知道,自然也无法从这一点入手来部署。试想,赵括要知道对面是白起,有可能不顾一切猛攻过去吗?

赵括在最新情报缺失的情况下看到的是秦军援军未到,而己方兵力有优势,速战速决,全力猛攻,敌人逃也紧追,在秦国援军到来前歼灭现有之敌,这个想法有些冒进,但却是人之常情。赵括以为王龁逃进死路,选择了追而不是围,一切都是在速战速决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赵括在战场上的决策受很多因素影响,国君的压力、情报的缺失下他做出的选择符合正常思维,这和三国时马谡的情况不同。

综上所诉,我认为赵括并不是现场解决问题能力不行,才能尚可,还不至于差到成语“纸上谈兵”说的程度。只是因为对手是早就精心策划过这场战斗的白起,赵括一开始就输了先机。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还是历史的误解?

长平之战赵括最后失败了,这给了攻击他的人以口实,但是我个人感觉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这么无能,首先,孙子兵法有云,夫战者庙算胜才能战,赵国的问题到了赵括领兵之时已是积重难返了,整个国家都无余粮要靠去别国借粮才能解决国内粮食短缺的问题,前线无粮再有本事的将领也无法打赢这场战争。再者赵括为将之后秦国是尽发全国之兵,又兼白起为将,敌人是精兵强将,粮草充足,这是一场必败之仗,这是赵国国力早就决定的。

冷静思考一下赵括是替赵国无能的政治家背了几千年的黑锅,但是赵括为赵国贡献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最后以死殉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千古之悲!愿读到的在心里还赵括一个清白吧!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还是历史的误解?

不管怎样,赵括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就难辞纸上谈兵之咎!还有赵括喜谈兵,没人辩得过他。乃父初次领兵就大败秦军;而赵括也是初次统兵,差点亡国灭种。所以,赵括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能授人以柄,做纸上谈兵的谈资!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还是历史的误解?

简单谈下自己的看法

个人感觉赵括并非纸上谈兵这么无能,首先,赵括父亲是赵国马服君赵奢,阏与一战大破秦军换来了秦赵两国八年的战略平衡,赵括就算没上过战场也会在军营里历练过,而且“纸上谈兵”一词也是出自司马迁,前后经历上百年,他也是听人口传的,并非亲身经历,

再者从战绩来看,先不说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白起,虽然赵括战败,但是也换来了秦军二十万的阵亡,自身损失不到十万,能在断粮的情况下维持六十多天控制军队没有产生动乱,已经非常不易。

第三,赵括并非主动请战,而是被赵王赶鸭子上架,当时两国对质三年,赵国国内已经接近崩溃,已经到了耗不动的时候,有野史记载,赵王也是想主动出击赢一场为和谈争取点资本,再者廉颇人品也不怎么样,如果是出了名的纸上谈兵,赵王傻了把他排上去拿军队开玩笑吗?

个人认为赵括虽然战败,但并非平庸无能,至少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战略性失误,但是也是大局已定,国力崩溃支撑不了战争了,并非战场指挥上带来的战局崩溃。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还是历史的误解?

自古成王败寇,无论古今,都是以胜利来定价一个人的能力的,所以多次吃败仗的刘邦一旦胜利了,他的所有失败都变成了他的忍耐,他的成功变成了他的东山再起,赵括,虽然理论成绩是优等,但他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一毕业就遇到了身经百战的杀神白起,无论是在审时度势、用兵作战、将士情况都非常熟悉。而赵括呢,作为空降将军,军中不服,根基不稳,而对手又过于强大,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于是,赵括被围,最后死在战争中。赵括是悲剧的,虽然他用生命捍卫了他的尊严,但终究还是让赵国的降卒被秦国坑杀,对于失败一次的年轻人,他的一败,代价太高昂了。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指责赵括,而对于坑杀二十万降卒的秦国却跳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