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南北朝第一帝自然是非刘裕莫属了!

这位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文武双全,文武双全,既有经世治国之才,也有百战克敌之勇,文韬武略,治国安邦,无一不精,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对内,他终结了晋朝门阀专政的时代,选贤举能,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对外,他克定河南,收复大片失地,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当皇帝的时间太短了,仅仅两年而已,否则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北伐这件事儿,东晋名将中,也就他刘裕干得最好,成果最大。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

而刘裕的北伐,虽说算不上成功,但绝对也不能称之为失败。他先是攻灭南燕,尽杀南燕鲜卑族王公以下三千人。后来又灭亡后秦,收复了故国王都长安城。经过两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为刘裕据有。

除此之外,他还向西平定谯蜀,使得巴蜀地区再入南方版图。紧接着又趁胜出击,击败汉中仇迟国,向南平定卢循……在刘裕的征伐下,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灭亡,南方归为一统。东晋境内,全由刘裕势力统治。

此等功绩,纵观东晋南朝数百年历史,无一人可以与之比肩。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可惜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终年五十九。

“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南朝皇帝轮流做,北魏改革留青史。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从灭晋开始到被隋而灭共存续了169年,产生过69位皇帝。这么多的皇帝,谁是第一帝?就算是全国的历史专家聚集一堂来评审,也评判不了谁是第一。但就德性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我认为北魏的孝文帝元宏算是一位文韬武略、品行端正的好皇帝。元宏5岁当皇帝,24岁亲政,33岁驾崩,在位28年,执政9年。在他亲政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大事。

一、创新体制,惩治贪腐。

1、创新政治体制。元宏下令实施"三长制",即:五家为一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一里,设一里长;五里为一党,设一党长。三长制对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瑶役等朝廷行政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

2、实行"俸禄制"。北魏自建立起来,就对官吏不设俸禄,官吏的收入在战争时靠抢夺,战争结束后靠贪腐。北魏统治者对这些官吏只能放任,因此造成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元宏觉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对这些官吏实行"俸禄制",发给官吏固定的俸禄。

3、严肃法令,惩治贪腐。既然发给了官吏固定的俸禄,官吏就不能再去贪腐抢劫。他规定官吏如果在俸禄之外贪污绢一匹以上就予处死。元宏先后处死贪污腐败分子40多人。经过整治,北魏的官场上出观了一派清新正流的政治气象。

4、颁布"均田令",实行土地私有制,做到人人有田种,家家有地作。元宏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以得到下令授予的土地,男子可获得露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可获得露田20亩,奴婢和一般百姓同样可以授田。同时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并调整租调制度,鼓励发展生产。又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只需上缴帛一匹、粟二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由于惠农政策的推行,吸引了众多的流浪者成为朝廷编户,有效地增长了人口。这些举措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北魏的经济发展。

二、迁都洛阳,实施汉化。

1、迁都洛阳。元宏深知,要想国家富强起来,必须将鲜卑民族尽快融入到汉民族之中去。为了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将平城都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

2、实施汉化。元宏迁都洛阳以后,决定改革风俗习惯,加快汉化。他颁发诏令: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制穿汉族衣服;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第四,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第五,鼓励鲜卑民族与汉族贵族通婚;第六,采取汉族官制、律令;第七,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风气;第八,凡已迁的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他的这些举措加快了民族融合,鲜卑族是最先与汉族融合的少数民族。

三、深化改革,发展文化。

1、深化改革。随着融汉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鲜卑贵族的对立情绪十分高涨,出现了抵制改革的现象。元宏对这种抵制现象给予坚决的打压。像太子元恂,他不说汉话,不穿汉服,把元宏赐给他的衣服全部撕碎,仍按鲜卑人的束发方式结发为编发左衽。元宏得知后,令施杖责,废其太子。他的这些硬政确保了融汉改革的顺利进行。

2、发展文化。元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落后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要求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他创办学校,整理典籍,开办文化研讨班。他的这些施政措施,为北方文化发展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弘扬佛教文化方面,更是可以浓墨重彩一笔。他在位期间,仅洛阳就有100多所寺院,和尚尼姑2000多人,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就是元宏时期开凿的。他不但学习汉文化,还致力于发展汉文化。他指导创造的"魏碑体"刚劲有力、气势雄厚,流传至今,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欢。四、致力统一,血竭髯枯。

元宏自亲政以来,一直考虑着实现天下统一,几乎每年都出兵征战。公元498年,元宏率兵20多万人,御驾亲征,在路上病倒了。公元499年三月,元宏带病率兵南征,大败南齐太尉陈显达、平北将军崔慧景。由于病情加重,加之过度操劳,孝文帝元宏死在征战路上,年仅33岁。

皇帝这个职业既是一个十分劳累的职业,又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他坐在这个位子上,面对着是整个国家的土地和庞大的各级政府机构及成千成万的子民。他每天必须绷着神经,不敢有半点松懈。如果发生了战争、灾害,更是考验着皇帝的智慧与能力。像孝文帝元宏,未成人就上了岗,刚懂事时就需要进行"肃整朝刚、改革体制、经济建没、天下统一"这些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年仅33岁因劳累死在征战的路上。

寂寞香冢空悲切 ,故国在望是错闻。南北乱朝谁可比?残破书页魏碑文。

“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我认为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皇帝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学习汉文化。首先他废除鲜卑语,推行汉语,推进了民族的融合;二是废除鲜卑服,推行汉服,三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他自己带头改拓跋为元姓;最后也是他最大的创举就是迁都洛阳,进一步促进和汉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国走向大唐做好准备。

“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五代第一英主是周世宗柴荣,而在我看来,南北朝第一帝就是和柴荣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一代英主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宇文泰的妾室叱奴氏。

宇文邕在少时便得父亲宇文泰青眼,竟然说:“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后来果然应证了宇文泰的话。

铲除权臣

宇文泰壮年而逝,嫡长子宇文觉年纪尚轻,便让侄子宇文护辅佐,其实更尴尬的是当时的朝廷还是西魏,宇文护是权臣的权臣,于是宇文护便辅佐宇文觉改朝换代,废西魏建北周,而后宇文护也成就了历史上杀皇帝最多的威名。宇文邕受兄长临终遗命即位,他采取隐忍的办法,十三年未有动作,终于建德元年诛杀宇文护,实现亲政,此与后世康熙帝除鳌拜,多有类似。

振兴北周

周武帝即位后采取加强集权、灭佛政策、打击氏族等政策使得北周蒸蒸日上,而北齐则在北齐那几个禽兽皇帝手中日渐衰落,此消彼长间北周的实力已经胜于北齐。

统一北方

北周对北齐的战争持续了三年,终于577年统一北方,而此时的南朝丢失了川蜀,又经历数次动乱实力已大不如北朝,北周统一天下已经是指日可待。

然与柴荣一样的是,二人皆盛年驾崩,宇文邕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人世,将统一的盛名留给了杨坚,而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国家也推迟了六百多年才出现。

“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自然是宋武帝刘裕无疑。辛弃疾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的便是这位出身草根,靠赫战功而立威名于天下的的刘宋开国之君(刘寄奴)。

刘裕自幼家贫,少时投军于东晋时赫赫有名的北府军中靠积累战功从一小卒迁为东晋领军将军,平定孙恩、卢循之乱,403年东晋大族桓玄称

帝刘裕联合北府兵将领刘毅、诸葛长民等人起兵讨伐,半年不到桓玄便身首异处。409年南燕慕容超肆虐淮北,刘裕领兵征固大败燕军攻拨广固城,尽诛南燕鲜卑王公以下三千人,挑事的南燕皇帝慕容超被押回建康处死,南燕灭亡。

416年刘裕兴兵北伐剑指后秦,进占洛阳即而向长安进发,在北魏派兵阻拦之下仍收复河南全境,大军多路向西进逼,一举收复长安,灭亡后秦。北伐战功着著,使晋据有黄以南,淮水以北,汉水上游的大片土地,刘裕军功甚伟,东晋封他为宋王以二十郡之地为其封地。420年刘裕代晉建立刘宋政权,422年刘裕于出征北魏时病

逝。刘裕时代的刘宋乃南朝诸政权中壃域最广,国力最强之时期,已有一统天下之势,可惜天不假年,英雄逝去,不然华夏一统之局可提前一百多年可成,那还会有南北争雄之百年混战。

“南北朝第一帝”是谁?

南北朝第一帝,许多人都会说是刘裕。

如果从情感来讲,我也觉得是刘裕。毕竟刘裕一个豪门出门,自小寄养在别人家的孤苦伶仃的小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代豪杰,成为可以媲美曹操的帝王,这种功业,历史上像司马懿,杨坚,赵匡胤这种靠着欺负孤儿寡妇的没法比较。像萧道成,萧衍,陈霸先之类的,也是没办法和他比较。

论武力值,刘裕曾经一个人打败一千多的海贼。论战力值,刘裕曾经发明却月阵,创造了用南方步兵打败北方骑兵的神话,论功业,刘裕北伐收复了洛阳,北伐的业绩,是东晋以来许多名将如桓温等人都没办法比拟的。可惜上天不给机会,让刘裕的“诸葛亮”刘穆之早早病逝,北伐功亏一篑。

论影响,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也是宋齐梁陈里最强大的,论形象,刘裕这个皇帝的口碑也比后面的帝王们好。

所以,说刘裕是南北朝第一帝王,大家都很认同。

可是,如果从长远影响来看,南北朝的第一帝王,应该要算是迁都洛阳,力排众议实行汉化改革的北魏孝文帝。可以说,如果没有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大融合和大发展,没有大融合大发展,就没有后来隋朝大统一和唐朝大盛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