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天才式的军事才能是在投奔项羽之前就已具备了,还是投奔项羽之后才学会?

感谢邀请!

其实韩信天才式的军事才能,并不是一朝一夕所成就。

即使他再天才,也需要时间去累积知识,去学习兵法,去实践经验,没有谁天生就是军事家。即使是霍去病这样的年轻战神,也有着卫青这样的舅舅提携教导。

所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进步的过程。

所以说,“不管是在投奔项羽之前就已具备了,还是投奔项羽之后才学会”这样的说法都有些片面,他应该是这些经历都对其有所帮助。

首先,天赋,这一点与生俱来,咱们暂且不论。此时的韩信就好比一块璞玉,还需要雕琢!

在投奔项羽之前,韩信是应该受过一些教育的,他虽然家境贫穷,连老妈的丧葬费都拿不出来。但他出身应该并不低,比如他看不起那些跟随刘邦一起出来的沛县老乡,还有投靠项梁时还带着宝剑,说明他可能是个没落贵族后裔,小时候受过一些教育。

这相当于打基础!

而在项羽军中,虽然没有受到重用,但是那段经历绝对受益匪浅。比如他当过郎中,也就是警卫员秘书之类的,虽然不是大官,但可以接近项梁,期间无疑可以学到一些兵法理论知识。

你知道天才嘛,往往就是一点就通,韩信在项羽军中呆了三年多,这收获肯定不小。当时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只不过项羽年轻气盛,刚愎自用,不予采纳。

所以,不受重用的韩信,改换门庭,投奔刘邦,不过,还是没能得到重用。

当然后来,韩信就遇到他的伯乐萧何了!最终高台拜将,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成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稍微“兵仙”!

总之,天才还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才能成就那百分之一的天分,如果他没有花费汗水在总结前人经验,用心思考上,只是一个人寻思就成了将军,那我是不相信的。

他在项羽麾下服役了三年多,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争,包括那场著名的巨鹿之战。毫无疑问,这一段时期对韩信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这时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时期。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韩信天才式的军事才能是在投奔项羽之前就已具备了,还是投奔项羽之后才学会?

说到军神韩信,曾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并成功著有兵法三篇,深受后人敬仰。

这时,可能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其父母早亡,自小孤苦伶仃,文武之能又是从何而得?

一、兵书战策习自先父

历史多有记载,韩信自小父母双亡,靠钓鱼换取钱粮维持生计,屡遭左邻右舍的歧视与羞辱。当时,河边有一位洗衣老妇见其可怜,便时常接济于他。

期间,由于韩信时常腰悬宝剑,又自视甚高,言行异于常人。街上一屠夫见之,嗤之以鼻,当众上前挑衅,羞辱其虽人高马大,却无甚胆色,还一天的心比天高。当屠夫出言道:你个胆小鬼,若不敢用剑刺我,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略一权衡,便俯身从其胯下爬了过去,这就是后世闻名的历史经典“胯下之辱”。

但是,这一过程中,有一点可能与真实的真相有点出入,那就是韩信自小孤苦无依。

其实不然,据广西部分韦氏族谱记录,韩信父亲全名为韩臣颜(有待考证),曾为战国时间韩国的贵族公子,韩国被秦军攻破后,同妻子逃亡至苏省淮阴县一带。其熟知兵法和击剑,自小便亲授韩信击剑之艺与军略之能。

公元前214,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韩信之父不幸被征调徭役,最后不知所终,十有八九应当死于役期。那时,韩信已有十六岁,在古代也算是个大人。但是,为何后世历史要讲其自小孤苦呢?难道是想烘托其成长与发展的辉煌之路。

所以,对于这一点,祥子是比较认可的。要不然,难道天下有不学自通的神人吗,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也因此,韩信才会经常腰悬宝剑,坚定理想志向,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愿妄动刀剑毁掉自己的理想前程。

二、基层军旅磨砺出的军事干才

公元前209年,当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爆发,推翻秦王朝暴政的序幕也正在全国徐徐拉开。此时,二十三岁的韩信,深感自己的机会即将来临,遂只身投奔起义头领项梁,从此留在军人,成为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

第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后,韩信又归属在了项羽麾下,仅充任炊事兵与守门官之职。期间,项羽的作战风格均为武力强推,而韩却能思虑出诸多的计谋,以最少的伤亡实现最大的战果,并多次向项羽建议,均不并采纳。这对于胸怀壮志的韩信而言,又熟识军略的韩信来说,这样的职位根本无法发挥出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根本没有前途可言。

为此,又是二年后(公元前206年),当汉王刘邦进入巴蜀时,韩信抓住机会,毅然逃离项羽的楚营,投奔到了汉王刘邦麾下。虽然,经夏侯婴推荐,韩信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但依然难以一展人生抱负。无奈之下,韩信又再次出逃,打算令觅明主。

这时,曾与韩信有过深入交流的萧何外出公办归来,听闻韩信已经出逃,来不及向刘邦言明,便连夜带人前去追赶韩信。虽然,这一过程被刘邦误会成萧何离他而去。

这也是后来有名的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萧何追韩信归来后,刘邦才在萧何的极力举荐下,重视起了韩信,并最终斋戒登坛拜其为大将军,统帅全军。

之所以,韩信之后能有出色的军略才能,与其基层军中的磨砺是分不开的,更与刘邦的重用是分不开的。

三、重用实践造就的军事大能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四年基层军队的磨砺,韩信接任大将军后,理念与实际的结合也就更加的得心应手,从而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夏阳偷渡、临晋设疑、背水为营、木罂渡军、拔帜易帜、十面埋伏、沈沙决水、四面楚歌、传檄而定、半渡而击等等谋略,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终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西汉帝国的开国功臣,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同时,也成就了“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千年典故。

对此,大家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

韩信天才式的军事才能是在投奔项羽之前就已具备了,还是投奔项羽之后才学会?

韩信的军事才能,应该是与他的天赋和勤学是分不开的。

更重要的是后来的经验积累,使他的指挥能力更进了一层楼。

韩信天才式的军事才能是在投奔项羽之前就已具备了,还是投奔项羽之后才学会?

与生具来,决非后天学得。

韩信天才式的军事才能是在投奔项羽之前就已具备了,还是投奔项羽之后才学会?


韩信的军事天才来源于他对兵书战策的热爱,由于家世不好,常常是食不果腹。经常得到洗衣大娘的悄悄接济,后来他功成名就时回乡报恩,就源于落魄时这段际遇。

虽然境遇如此,但是韩信渴望成为兵家高手的理想一直矢志不移,他穷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却天天出门都背着一把宝剑,其实他背的哪里是剑?他背负的是一怀的激情和理想,成为指挥百万雄兵的将军梦。

但是一般凡夫俗子又哪里能够理解他的鸿晧之志?一个目不识丁的屠夫与他路遇,就嘲讽并挑衅他: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破落书生,也敢学人背剑?有种过来刺老子一剑,要没种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自然是不屑于理会这种村野匹夫的无聊之举的,但是屠夫却纠缠着不让他离开,无奈之下,韩信只好在众人的嘲笑声中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其实韩信钻的不是裤裆,而是自己矢志不渝的理想,如果他不忍一时胯下之辱,就得拔剑刺人,倘若他背负上人命官司,杀人偿命,岂不是埋没了满腹经纶和一怀抱负?所以,韩信的军事天才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在项羽军中学的,而是源于自己从小寒窗苦读和发愤图强。要说他的实战经验,确实跟他在项羽军中当兵时有些关系,因为那个时候他才有机会耳濡目染、结合兵法知识观摩战争,从中去印证和领悟其中的变化和精妙之处。

韩信天才式的军事才能是在投奔项羽之前就已具备了,还是投奔项羽之后才学会?

投奔项羽之前就有,据说有一老者给了他一本兵书,从此历史上就有了韩信此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