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时,突然天降大雨浇熄了大火。司马懿趁机冲出了谷口,逃了出去。有人问,为何蜀军占据谷口的有利位置,不放箭阻击司马懿呢?这是因为双方的兵力实在悬殊,马岱率领的五百蜀军处于上万魏军的内外夹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蜀军能够逃出性命就不错了,哪里还可能去放箭射杀司马懿呢?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并不见于史册,这个故事是来自《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小说,不过在作者罗贯中的描写下,里面的很多故事被大家当成了史实。这是因为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加以缜密的描述,所有的事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让大家觉得在现实中确实可能发生。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故事,也是其中的一例。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是发生在他最后一次北伐时的事。在这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所以在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尽了最大的努力。他动员了最大的兵力,积聚了三年的粮草,用木牛流马解决了后勤的问题,准备在有限的生命中与曹魏决战。
曹魏依然派司马懿来防御诸葛亮,而司马懿依然采取死守不出,和诸葛亮耗时间的战略。可是,在战役初期,诸葛亮的战术突然发生了变化,让司马懿措手不及,险些吃了大亏。经过一番手忙脚乱之后,司马懿再次稳定了战局,将双方的形势转入了对峙。为了打破相持局面,诸葛亮使出了火烧上方谷的计谋。
我们如果看诸葛亮的部署,就会感到,诸葛亮的部署还是比较严密的。诸葛亮在巡视战地的时候,发现了上方谷的地形,感觉可以利用。上方谷是一个葫芦形的山谷,有前后两个两山环抱的山谷。前面的山谷可容千人,后面的可容四五百人。整个山谷前后各有一条道路可通。尤其是背后的山谷,出谷的道路只容一人一骑通行。于是,诸葛亮就在上方谷周围布下埋伏,用计引司马懿上钩。
诸葛亮引诱司马懿上钩的诱饵就是粮草。司马懿在这次战役中,依然采取了过去的战略,那就是坚守不战,消耗诸葛亮的粮草,等到诸葛亮粮草耗尽撤军的时候,再对诸葛亮的军队进行追击。诸葛亮针对司马懿的战略,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那就是以木牛流马运输,同时派手下的军队就地屯田,解决后勤补给的问题。
这样一来,司马懿就吃不住劲了。这样对峙下去,胜负将是遥遥无期。司马懿能够沉住气忍耐,可他的手下没有那样的耐心。如果长此以往,军心有变,司马懿的军队就有失败的危险。于是,司马懿也只得想办法去挫败诸葛亮的战略,他针对的诸葛亮的要害就是粮草。如果对诸葛亮的屯粮基地进行摧毁性打击,诸葛亮的军队没有补给,自然就会撤军了。
诸葛亮抓住司马懿的心理,将上方谷伪装成自己囤积粮草的要害基地。同时针对司马懿多疑的心理,平心静气的用一支支小部队来引诱司马懿。最终,司马懿认准了诸葛亮的囤积粮草的基地就在上方谷,决心自己亲自率领军队,对上方谷进行突袭。就这样,司马懿吞下了诸葛亮的诱饵,成为了诸葛亮的猎物。
随后发生的一切,都如诸葛亮的部署所料,司马懿和两个儿子一起率军突袭上方谷。在上方谷中,诸葛亮安排马岱放火,想将司马懿烧死。司马懿到这个时候,和他的两个儿子抱头痛哭等死。可就在这个时候,天降大雨,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趁机率领军队,在外面魏军的接应下,冲出了上方谷,逃回了大营。诸葛亮在附近的山头上看到这一幕,也只得感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诸葛亮的火烧上方谷的计谋布置的十分周密,可为何功败垂成呢?是否在用兵上有一些缺陷,使得司马懿能够逃出生天呢?如果我们看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用兵部署,就会感到诸葛亮这次的部署的破绽就是,错失重点,张口太大,用心不良。正是这些破绽,使得诸葛亮的计谋没能成功。
首先,我们看看错失重点的问题。诸葛亮设计火烧上方谷的时候,他最基本的重点是在司马懿的身上。在整个曹魏军中,唯一可以和诸葛亮抗衡的只有一个司马懿。就是因为在司马懿的坚忍之下,诸葛亮屡次挑战都无功而返。如果再僵持下去,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经无力支撑下去,终究无法完成北伐的大业。
因此,只要除掉了司马懿,整个曹魏军队就失去了主心骨。在诸葛亮的面前,曹魏军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在火烧上方谷的计谋中,应该以消灭司马懿为主要目标。但是,我们看诸葛亮的部署,就会发现诸葛亮并没有将上方谷当作重点。诸葛亮在上方谷的军队极少,根本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如果诸葛亮重视司马懿,在上方谷地区留下一部分主力,那么即便是烧不死司马懿,也不可能让他轻易逃脱。
其次,造成上方谷兵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口张得太大。诸葛亮在设计的时候,他已经把中计的司马懿当作了死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上方谷会发生意外情况。诸葛亮的目光已经越过了司马懿的生死问题,看向了整个关中平原。
在诸葛亮的部署中,他将主力投入了攻打曹魏大营的战斗。他认为,在他的严密部署下,司马懿必死无疑。这样,曹魏大营中军中无主,群龙无首,正好利于诸葛亮蜀军的进攻。事实上,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他派出的军队占领了曹魏在渭水以南的军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可是,由于司马懿从上方谷逃脱,他收集了剩下的曹魏的军队,在渭水以北站住了脚跟。这样,司马懿依然阻挡住了诸葛亮北伐的道路,诸葛亮的计谋落了空。这是由于诸葛亮把口张得太大,想要一举两得,既杀死司马懿,又击破魏军主力。结果到头来,一样也没有能够成功。
最后,让司马懿逃走的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用心不良。在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计谋中,明着要烧死的是司马懿父子,暗中他还想烧死一个人,那就是魏延。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头长反骨的人,诸葛亮是要用他的才干,才没有杀他。在诸葛亮的手下,魏延开始还服服帖帖,可到了后期,魏延对诸葛亮的不满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诸葛亮北伐中,正值用人之际,诸葛亮对魏延还是比较容忍的。可到了火烧上方谷的时候,诸葛亮一旦除掉了司马懿,北伐成功就指日可待的。在这个时候,魏延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诸葛亮决定在烧死司马懿的时候,将魏延一起除去。
诸葛亮安排除掉魏延的人,就是马岱。在布置上方谷的时候,诸葛亮让马岱造木栅、挖壕沟,堆积柴草,布设地雷。安排停当后,诸葛亮专门附耳给马岱下令,将上方谷后面的那条小道塞断,看见司马懿入谷就举火烧山。然后诸葛亮又派魏延去引司马懿入谷,只给了他五百兵马。
看到这里,不由得细思极恐。我们知道,葫芦谷后面的那条小道只能走一人一骑,这条路就算不塞断,由于一夫当关的地势,司马懿也不可能从这里逃走。何况还有魏延和他的五百兵马在前面截路。那么,诸葛亮要马岱堵塞这条小道,究竟是要断谁的后路呢?估计谁都能够看出来,就是魏延。
我们可以想到,当魏延退到塞断的小路时,看着满山的大火,心里是什么感觉。正是突然天降大雨,才救了司马懿一命,也让魏延逃了一命。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司马懿逃走了。这是因为,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在攻打上方谷的时候还留了一手,派张虎等人率领五千人马在后接应。
相比一下,诸葛亮在上方谷只留下马岱的五百人马。这些人马放火可以,可当大火被雨浇灭,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内外夹击,就根本不是对手了。再加上马岱也没有魏延斩杀王双那样的武艺和勇气,只得眼睁睁的看着司马懿逃走。
假如是魏延把守谷口,肯定会趁着曹魏军中混乱一团,人人争相逃命的机会,对司马懿进行追杀。可是,由于诸葛亮要趁势灭了魏延,使得魏延身陷上方谷不能发挥出来。这也是诸葛亮用心不良造成的后果。
结语:
诸葛亮的火烧上方谷的计谋虽然很出色,也几乎将司马懿父子烧死在上方谷。可是由于突然天降暴雨,使得司马懿逃出生天。这次计谋的失利,看似意外之失,实际上和诸葛亮的部署失当有关。
诸葛亮在布置火烧上方谷的时候,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司马懿中计进入上方谷,就肯定会被烧死在上方谷。于是,诸葛亮不但没有安排万一出现意外的方案,还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安排了不恰当的行动。诸葛亮安排了攻打曹魏大营,安排了火烧司马懿和魏延,却恰恰没有在上方谷安排下足够的兵力,来确保消灭司马懿。
结果,在大火浇熄上方谷的大火时,魏延被阻隔在谷中,马岱率领的五百兵马根本不是上万敌军的对手。这样,蜀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司马懿逃走而无可奈何。如果诸葛亮能够重视上方谷,预设有相应的方案,司马懿是插翅难逃的。经此一战,司马懿再也不出战,诸葛亮也没有等到与他决战的机会,最终病逝于五丈原的军中。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火烧上方谷,可谓是“烧”得诸葛亮心灰意冷,郁郁而终!其实那场大雨还真不一定能救得了司马懿,据小说描述,时诸葛亮以诱敌之计将司马懿引入绝地“葫芦口”并断其归路,想将司马懿活活烧死谷中,虽然后来火攻之法为天雨所破,但凭借居高临下之势,一声号令万箭齐发,恐怕司马父子还是难逃一劫。那么在演义中,诸葛亮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诛杀司马父子的机会呢?只因这场大雨却浇灭了诸葛亮心中的复国之“火”。
火烧上方谷,天意助司马我们先简单说说“火烧上方谷”的来龙去脉。
上方谷一战,诸葛亮以粮草作为“钓饵”,终于引得龟缩于城中的司马懿出战。早在此前,诸葛亮曾造木牛流马巧取了司马懿不少粮食,为此司马懿没沉住气,后为诸葛亮所破,自己还差点被廖化给生擒,此后便坚守不出了。
双方相持了一段时日,时司马懿军中粮草紧张,一日司马懿的军士捉得了蜀军数人,便向被俘的蜀军士兵询问蜀军军情,谁知蜀兵有意无意的向司马懿透露了一个重大军情,那便是蜀军的粮草都屯在了上方谷。司马懿听闻此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立即决定进攻,因为拿下粮草就相当于拿下了蜀军命脉,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大军佯攻祁山,自己则率精锐部队杀奔上方谷,直取诸葛亮屯粮之地。
不过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这竟是诸葛亮谋划已久的诱敌之计。原来诸葛亮事先早已命士兵在上方谷布置好火药,油,就等司马懿大军杀入谷中。果不其然,司马懿大军一进入上方谷,谷口便被蜀军拦断,随之诸葛亮一声令下,上方谷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司马懿大军已成瓮中之鳖,正当司马懿欲拔剑自刎之时,忽天降大雨,不一会儿,山谷中的大火便全部熄灭。司马大军也由此军心大振,得以杀出重围。
见此情景,诸葛亮内心悲愁交加,只是轻声叹惜了一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于是任由司马懿败去,也不下令蜀军追击!
知天易,逆天难,天意难违时诸葛亮为何放弃了对魏军的追杀呢?只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诸葛亮心中那团复国的“熊熊之火”已被彻底浇灭了!
罗贯中在小说中之所以设计了这个情节,也无非表达了两重含义:
其一:司马家族乃天命所归,命不该绝。
其二:暗示了诸葛北伐是逆天行事,终将功败垂成。
而这一情节的完美之处则是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天命不在此而在彼的无奈和悲情,让人引起共鸣!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234年春,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兵出祁山,蜀军隔着渭水与魏军对峙。而司马懿多次与诸葛亮交战,知道其精通兵法,并且至始至终没占便宜,再加上吴军率军进犯魏境,策应诸葛亮北伐,曹睿也令司马懿坚守不战。这样蜀军与魏军相持很久,蜀军粮草供给都是问题。
于是诸葛亮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在上方谷放置大量粮草,令魏延诱骗司马懿父子进入谷中。诸葛亮按照部署,令军事纵火燃烧魏军,然而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火扑灭,司马懿父子得以安全撤退。然而有人便提出疑问,大雨将火扑灭之时,诸葛亮为何不放箭射杀司马懿?个人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上方谷之战。上方谷又称葫芦谷,入口窄,几乎只允许一人一骑进入,然而谷底却十分宽敞。诸葛亮在谷内放置蜀军粮草,有放置干柴硫磺等引火器具,专等司马懿上当。诸葛亮令魏延引军五百,引诱司马懿出战只许败不许胜。
而司马懿也想出奇制胜,便令诸将一起进攻祁山大营,自己引军杀奔上方谷。正遇着魏延,两军对阵,魏延大战司马懿不到三个回合,便急忙撤退。司马懿见只有魏延一人,放心追赶,一直追至上方谷谷口。魏延因军退入谷中,司马懿先是令军士打探谷内情况,得知都是干柴草房,并无伏兵。
司马懿这才放心进入,突然四周喊声震天,天上火把、火箭一起下来,顿时干柴、草房尽皆着火,魏军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司马懿手足无措,抱头痛哭。而正在此时,狂风大作,一声霹雳,大雨倾盆,上方谷的火也被浇灭。司马懿父子急忙率军杀出谷口,诸葛亮仰天长叹:苍天助曹不助刘!
其次分析上方谷大火被灭之后,诸葛亮为何不放箭射杀司马懿。其实大火被浇灭之后,放箭也是无济于事的,在加上诸葛亮的心里作用,以及当时的环境,可以说放箭也是不切合实际,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其一弓箭是有一定的射成的,放箭也不能消灭魏军和司马懿。上方谷是一个奇特的山谷,山高谷深,诸葛亮为了安全和成功纵火,会让蜀军带在安全不容易暴露的位置。经过周密的安排,这样的位置为刚好能覆盖上方谷,弓箭的射成不会太远。如果司马懿从上方谷撤退时,可能很多弓箭已经在射程之外了。
本来放个火箭就已经很费劲了,火箭没有准确度依然可以点燃上方谷,然而放箭山高谷深,很难走准确度。再加上谷底地形复杂,谷顶看谷底估计都看不到多大面积,放火箭很多有可能都是盲射。要想有准确度,真的很难,必经谷底也有很多掩体,魏军也可以躲避。
而事实证明,真正困住魏军的是大火。熊熊烈火燃烧的时候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而放大火被浇灭之后,司马懿却大喜,难道他就没有相到诸葛亮会放箭吗?答案是他也知道,但也知道弓箭不会有太大伤害,军队一但动起来,杀出重围的时候,弓箭更没有杀伤力。最主要是山坡就那么大,能隐藏多少弓箭手,这毕竟是有限的,太多了也很容易被司马懿发现。因此就当时复杂的地形,蜀军的部署,放箭也无济于事。
其次诸葛亮本想用火攻烧死魏军,他也相当自信,没想过并且也没有部署放箭这回事。诸葛亮一贯喜欢使用火攻,火烧博望、新野,都没有失守过,也曾与周瑜一起在赤壁火烧曹军。诸葛亮经过观察与分析,上方谷适合用火攻,只要司马懿进来,大火开始烧起来,魏军就会全军覆没。诸葛亮对于这个计策十拿九稳,他怎么也想不到突然会天降大雨,这个因素他并没有考虑在内。从大火被浇灭后,诸葛亮的反应和他说的话,就可以看出。
因此诸葛亮坚信,火烧上方谷,足以让魏军有来无回。没有必要,诸葛亮也不会再考虑用弓箭射杀魏军,这即不符合地形,也不符合常识。因此诸葛亮在上方谷并没有部署多余的弓弩手,在场的弓弩手只是负责引火,甚至都不会有多余的弓箭。没有弓箭没有多余的弓弩手,又如何放箭去射杀司马懿呢?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预料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演义曾这样记载:
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雨大降,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曰:“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再次大火被大雨浇灭,诸葛亮的防线被击溃,在他看来苍天助曹不助刘。古代人都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尤其注重天时,经常奉劝别人不要逆天行事。而上方谷的一场大雨,犹如是天命一般,突破了诸葛亮的心里防线。这有诸葛亮的一声长叹便可以看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助。六出祁山,兴师动众,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却被一场大火救走了司马懿,天也命也,难道真的是苍天助曹不助刘吗?诸葛亮此时也许真的没有想通。
正是这样的疑虑、彷徨,诸葛亮很难再一次阻止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一个由大喜到大悲的过程,诸葛亮的心里防线早已被击溃,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再加上他根本就没有部署多余的弓弩手,用弓箭射杀司马懿,更是无从谈起。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之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这个问题问的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结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然后司马懿父子趁机杀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读者看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大火烧不死司马懿父子,而司马懿父子又被困在了上方谷,出口每次只能一人一马经过,为何诸葛亮不让人放箭射死司马懿父子及魏军呢?
其实这个疑问不难解释,只要了解诸葛亮设计的此战的战术,就会知道,司马懿如果不被火烧死,肯定能逃出生天。
诸葛亮六出祁山走到上方谷,定下歼灭司马懿之计。话说诸葛孔明前五次出祁山,都没得到好处,为了完成刘备留下的统一大业,也或许为了转移蜀国内部矛盾,诸葛亮又六出祁山。
结果诸葛亮在祁山扎寨之后,首战北原就失利,折了一万多人马。然后诸葛亮又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引得司马懿来劫寨,杀了司马懿一个回马枪,算是扳回一局。
但是,在此之后,任凭诸葛亮派蜀军如何搦战,司马懿就是坚壁不出。
蜀军粮草有限,不得不速战速决,于急得诸葛亮只能天天让人推着他看地理环境,以求找到打败司马懿之策。
谁知道,天助我也,诸葛亮终于找到一个绝佳地形,它就是上方谷。
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馀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于是诸葛亮微微一笑,定下擒杀司马懿父子之计。
诸葛亮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计策。司马懿不是任凭诸葛亮百般挑逗,仍然不出寨应敌吗?他就是看出来诸葛亮带领的蜀军粮草不能持久。
于是,诸葛亮定下的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战术就是出自粮草。
诸葛亮认为,你司马懿想扛到我粮草不足,自动退兵,我偏不,我就骗一骗你。
于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往祁山大寨运送粮草。
司马懿立马慌了,让人劫了几个木牛流马回来,一看,这玩意是全自动的,还能爬山,不耗费人力,那么蜀军的粮草岂不是源源不断的运来,那蜀军有了粮草,自然不会退兵喽。
其实这是诸葛亮计策的一步,故意让司马懿劫走的。
接着,诸葛亮就让蜀军去魏国的地盘种地,也不骚扰魏国的老百姓。
司马懿一看,更加着急忙慌了。
你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也只是为了打持久战,你现在都开始在这一带种地了,难道你还想在这里安家,赖着不走了不成?
而且,诸葛亮已经派人给东吴的孙权送了计策,孙权带领三十万大军进攻魏国长江沿线城市。司马懿不得不出战了,否则,魏国朝廷那里他也不好交代。
结果,司马懿慢慢的中了诸葛亮的计策。
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的战术安排。前面诸葛亮利用木牛流马和屯田种地,逼得司马懿不得不出战,那怎么才能引得司马懿进入葫芦谷呢?
诸葛亮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派人用木牛流马到葫芦谷运送粮草,而且故意多次让魏军劫走,通过被抓的蜀国小卒之口,告诉司马懿,我诸葛孔明不在祁山大寨,而是在葫芦谷里。这是告诉司马懿,蜀军的粮草在葫芦谷,引诱司马懿来劫粮草。
第二步,安排马岱在葫芦谷设埋伏。
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第三步,诸葛亮又派魏延领少量军去打司马懿,只许败,不许胜,然后把司马懿引到葫芦谷里。司马懿为了劫蜀军的粮草,必然会进葫芦谷,此时诸葛亮大计将成。
诸葛亮为什么不放箭?分析一下诸葛亮战术的漏洞。事情果然像诸葛亮预测的一样,司马懿带领军马进入了葫芦谷,然后蜀军火烧上方谷。
结果,司马懿父子差点被烧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司马懿父子终于杀了出去。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战术漏洞。
一,为了引诱司马懿进上方谷,魏延只带了少量军马,所以司马懿才敢追赶魏延。
二,断后路的马岱只有五百左右军马,守住谷口,诸葛亮太相信自己了,根本就不会想到会有大雨,结果这五百兵马被魏国的援军冲散了,葫芦谷口被魏军占领。
三,为了让司马懿相信葫芦谷是蜀军粮草重地,诸葛亮根本就没在葫芦谷两旁的山上埋伏大军。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那两边山上放的都是什么呢?是干柴,为了烧司马懿父子和魏军用的,也许只有少量小兵埋伏在一旁,只负责往下滚动干柴、点火和放火箭。
通过以上诸葛亮三个战术漏洞来看,蜀军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大雨,所以根本就没准备大量的弓箭手,只有一些放火箭的,人数不会太多。
所以,如果有人问,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你告诉他,葫芦口内和两旁山上没多少蜀军,哪来的人放箭???
天降大雨,就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困住了司马懿父子,眼看就要烧死司马懿,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趁机杀出上方谷,至于诸葛亮不命令放箭射死司马懿,有以下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制造了木牛流马,为了能和司马懿长久相持,诸葛亮命令军士屯田,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开荒种田,收获的粮食和百姓平分,这样解决了大军粮草长期供应问题,可以和魏军长久相持。
司马懿长用的战略是坚守不战,蜀军因为道路难行,粮草运送十分苦难,几次兵出祁山都因为粮草接济不上而自行退兵。诸葛亮在当地执行屯田的策略,保障了粮草的供应,使司马懿坚守不出的策略失去作用,于是司马懿想主动发动进攻,打败蜀汉军队。
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求战的心里,假意在上方谷建了个粮仓,派高翔每天用木牛流马往上方谷运粮。司马懿派人捉了西蜀军卒,打听到诸葛亮亲自去上方谷,每天往上方谷运粮,囤积粮草,于是司马懿定下声东击西的计策,下令众将去攻打蜀军的祁山大寨,等蜀军回援大寨时,司马懿亲自率军去上方谷,烧毁诸葛亮囤积的粮草,诸葛亮没了粮草,只能败回汉中,司马懿在率军掩杀,就能大败蜀军。
计策想得挺好,等司马懿带司马师,司马昭杀进上方谷,见上方谷里草房上都是干柴,知道上当了,正这时谷口两侧丢下无数火把,谷口的路切断了,山上火箭射下来,地雷一齐突出(那时候的地雷不知道是怎么造的),大火冲天而起,烧的魏兵鬼哭狼嚎,司马懿看这阵势也绝望了,抱着两个儿子大哭道:我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
天不灭司马,正这紧要关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个劈雷打下来,瓢泼大雨就下来了,瞬间大火被雨水浇灭,地雷也不响了,司马懿一看大喊:趁此时赶紧杀出谷口。魏军为了逃命,拼命冲向谷口。山上的蜀军刚才放了火箭,见大火蔓延,浓烟滚滚,地雷响个不停,怕伤了自己,退到山上去看热闹了,哪知道来场大雨,这时候弓箭的射程是够不着魏军的,只有谷口马岱的少数人,想拦住逃跑的司马懿,谷口外张虎,乐綝率魏军来接应司马懿,马岱兵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司马懿逃了出去。
总结:孔明火烧上方谷,被大雨浇灭,这时候司马懿不在蜀军弓箭射程内,所以孔明没有下令放箭,只有堵着谷口的马岱少数人马,可以拦阻司马懿,但司马懿的援军也到了谷口,而且比马岱人马多好几倍,所以马岱只能看着司马懿逃走,也不敢追击,司马懿就这样逃了性命,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
诸葛亮根本不想杀司马懿!诸葛亮也杀不了司马懿!
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眼见着司马懿就要葬身于此,可是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成功躲过一劫!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也许很多人要问为啥诸葛亮当时不放箭呢?万千弓弩手齐放箭,唰唰——一阵乱箭齐发,射司马懿一万个透明窟窿,司马懿不就死了吗!为什么聪明一世的诸葛亮,偏偏这个时候就一时糊涂呢?其实依青梅煮史推测,其原因有三。
首先,放箭也不杀死司马懿。
其实当时就算是万箭齐发,也不杀死司马懿!当时的弓箭制作技术已经算不错的了,可是那也是弓箭,并不是现在的枪炮,古代百步穿杨的箭术已经是罕见了,再远的话箭在空中就会发生偏移,加上下雨天气,强风与降雨都会影响弓箭,就算能射准司马懿,那也杀不死司马懿!科学技术跟不上,怪不得其他。
其次,天命不可强求
古人做事都讲究一个天命!当时诸葛亮让魏延等人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眼看就烧死司马懿,可是天降大雨,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所以在诸葛亮看来,这是天命!也许是诸葛亮命不该绝,诸葛亮再牛,可是也不能跟上天作对,所以也只能作罢。
最后,诸葛亮不想杀司马懿
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和司马懿是魏蜀两国的依靠,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两人惺惺相惜,既互相忌惮又相互依靠,所以诸葛亮没有放箭杀司马懿。这才有了诸葛亮不想杀司马懿这一说法。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不放箭的原因。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探讨!
——码字不易,请多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