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战争片里,机枪手脖子上套着的布套是做什么用的?
这个东西叫机枪垫肩,其实你在外军同期的装备里是找不到的,只有中国才有。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似乎是一种充斥着战争剧的东西,是个机枪手都会配备这种垫肩。
从《集结号》里的机枪手到《团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现。特别是《团长》里的崔勇,始终不离这件垫肩,迷龙那厮就从没坎肩穿这玩意儿。
不过,这种垫肩它一开始并不是军用装备,它是农民用来挑担子、扛重物、做体力活的东西。说白了,民间土鳖工具。
一般这种垫肩用厚布缝制,工艺与纳鞋底非常相似。披在肩膀上可以有效的缓解扁担、棒棒等硬物对肩部的压迫和摩擦,减少肩膀的劳损伤害。使用皮革的也有不少。
垫肩同时还可以保护自己的衣服不受损害,毕竟旧社会穷人可穿不了多少好衣服,那些拉纤的为了保护衣服,往往不分男女尽皆裸身,非常辛苦。戴上垫肩,能很好的保护肩膀的布料,甚至天热了赤膊穿戴也可以。
如果再早二十年,许多人应该能看到街上偶尔会有粮店搬运的工人佩戴这种垫肩。虽然曾经一度它也是解放军的制式被服,但显然工人农民也一样需要它。
更早的年代里,中国的工农们便使用了厚垫肩做工做活。由于中国军队当时机械化程度几乎不存在,贫穷造成畜力也很紧张,所以机关枪这种远重于其它轻武器的装备就需要人拉肩扛。中国军人自然而然的就将劳作中经常用到的垫肩给运用到部队中来,成为携带机枪和负重的专用装备。下图就是国内曾经使用过的牛皮坎肩。
所以机枪垫肩不光是机枪手在使用,只要携带重物的士兵,且有这个条件,都能见到他们佩戴垫肩的身影。只不过部队后来往往才用较硬耐磨的帆布作为垫肩材料。
在当年抗美援朝时期三反五反的时候,北京大众被服皮件厂经理史敏,就因为在给志愿军提供军需物资缺斤少两被判刑。他提供的机枪垫肩连膀背都遮不住,掷弹筒带宽度缩减了一半,有70%的货物成为无法使用的废品。
这张描绘红军过草地的油画里,挑担子的老班长已经使用了垫肩。
话说当年农业学大寨,大寨铁姑娘们的垫肩可是赫赫有名,至今都躺在博物馆里,回响着这段激情的火红年代。
解放战争时期,垫肩也是支前的重要物资,妇女们用细细密密的针脚缝制了一条又一条垫肩,送到解放军战士手里。今天这样遗留下来的物品很多,一般这类军用物资都会盖上鲜红的印章。
今天的垫肩虽然无论在军中还是民间都看不到了,但它无疑很能代表一个中国人奋发抗争、艰苦跋涉的年代。今天的人,不应该忘掉渗透进垫肩中的汗水,或者血液。
近代战争片里,机枪手脖子上套着的布套是做什么用的?
机枪手脖子上的布套,其实是肩垫,它的作用还是很多的,它不单只是曾经军队上士兵的装具,在民间更有很多的用处。
即使现在如果有需要挑扁担的地方,你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肩垫,它的主要用途如下。
第一、减少重物和肩膀的直接接触,缓解疼痛。
那个肩垫一般较厚,扛着机枪或者挑着扁担等重物时,厚厚的肩垫可以将肩膀覆盖包住已起到保护作用,这样在行军或者走路时可以避免摩擦而带来的损伤。
第二、肩垫较厚,起到隔热的作用,避免烫伤。
肩垫一般由多层帆布构成,针线脚落很密,机枪手在进行一轮射击后,枪管的温度会非常高,此时需要转移,有了肩垫就可以直接将机枪扛上,增加运动灵活性,有了肩垫的保护,肩膀自然也就不会被烫伤。
第三、肩垫也起到保护衣服的作用。
用肩膀扛东西,很容易将肩膀处的衣服划破或者磨烂,要知道以前的军装可是很珍贵的,所以有了肩垫的保护,衣服自然完好了。
这就是那个题目中所问的布套的真正身份,到了现代依然可以看见这种装具,只不过它更加隐形和便利话。
近代战争片里,机枪手脖子上套着的布套是做什么用的?
近代战争片里,机枪手脖子上套布套的操作,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独有的智慧,以及积贫以久道不尽的苦难和辛酸。
随着更具杀伤力的热兵器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尤其是西方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以后,加快了掠夺和扩张的步伐,马克芯重机枪的诞生,改变了战争的模式和结果。
清朝末期马克沁重机枪引进中国,对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八旗骑兵,造成毁灭性的威胁,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进入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直、奉、皖各系为了争地盘,抢利益,大肆购买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这种依赖性,导致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除了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的轻机枪也被引进中国,由于连年混战,致使本来就可有可无的经济和基础建设,被摧毁殆尽。
承担了所有负担的小作坊和农业者,在层层的苛捐杂税下,一件衣服恨不得穿一辈子,做工粗糙的布料,以及耐磨损型麻绳所制做的生活用品,在民间大受欢迎。
民生如此,各派系的军队所穿的制服又能强到哪里去?除了少数亲近的部队,大多数都是穿得五花八门,甚至只比叫花子强了那么一点点。
马克沁重机枪重约26公斤,可以拆解开来由两人携带,捷克轻机枪约10公斤,还不算身上的弹药,一般需要选用身体强壮,高大威猛的士兵来使用。
在没有道路的路上,除了征用民间的骡马,来驼重武器之外,必须依靠人力来完成操作,常年累月再耐磨的衣服,也受不了这种磨擦,所导致的衣服破损和肉体的溃烂,进而影响战斗状态,因为添置衣物和医疗设施,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损耗。
其次是在大型战斗中,重机枪和轻机枪,作为攻城拔寨,防守和压制对方火力的利器,往往容易造成枪管发热、发烫,影响转换阵地和行军的速度。
机枪手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以及为了保护自己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在脖子下肩膀上,加了一层粗布或者低廉的麻绳制品,有条件的话可以加装一层废弃的棉花,机枪手的护垫由此而产生,并被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在有关北伐战争的影视作品里,《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杨立青,就有手持捷克式轻机枪,身披机枪手护垫的画面。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视机枪为生命的迷龙,在战斗中疯狂射击,导致副手豆饼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被马克芯重机枪,震伤、烫伤、神经出现紊乱,而失足落涯壮烈殉国。
轻机枪手崔勇,一直都是机枪护垫不离身,战斗力相当强悍。
在后来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直到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轻重机枪手,甚至是迫击炮和各种山炮、野炮的士兵,为了减少机枪和炮弹,对人体的伤害,都配戴有机枪手护垫,这也是我军一直保持坚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至于二战时期,英、德、法、美、苏、日等国,没有机枪手护垫的原因,是他们有坦克、装甲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军舰等,作为运输工具,其实也是经济和工业实力的体现,这一点在当时,我们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小小的机枪手护垫,折射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坚强意志,以及保家卫国的顽强作风!
仅此向所有革命先烈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近代战争片里,机枪手脖子上套着的布套是做什么用的?
垫肩,小时候见过,不过,不是机枪手戴的,而是农民干农活时戴的。
用几层袼褙叠在一起,表面再附上一层棉布,然后缝制在一起。作用也不难想象,那时候,去干农活,来回的路上,农具都是用肩膀扛着,抬重物时,要用肩膀抬,还有拉车时,要将肩带套在肩膀上。这样,农具和肩带都会对肩膀施加压力和摩擦力。特别是拉重车的时候,压力和摩擦力会给人的肩膀带来不适,严重的甚至会损伤肩部,磨破衣服。
在肩部套上垫肩,农具和肩带只摩擦垫肩,减轻了对肩部和衣服的磨损。同时,增大了农具和肩带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同样的压力下,减小了对肩部的压强,有效减小对肩部的损害。
机枪手戴垫肩,只是在影视剧看到,猜想与农民戴垫肩作用也一样,也是减小对肩部和衣服的损伤。
近代战争片里,机枪手脖子上套着的布套是做什么用的?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在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中国军队的机枪手脖子上套着一个布套。而在当时外国军队中却没有这种东西,其实这种布套叫做垫肩。不仅是机枪手,中国军队的其他士兵也会套着垫肩,那么这个垫肩是干什么用的呢?以至于在中国军队中如此受欢迎。
垫肩一般是用几层帆布叠在一起缝制而成,机枪手背着它是为了防止扛机枪时磨破衣服。除此之外,垫上垫肩还可以起到保护肩膀的作用。在当时中国军队的机械化、摩托化水平非常低,士兵支援前线都是徒步行走。
如抗战初滇军徒步出滇支援淞沪战场,走了几个月战役都已经结束了。重炮等重型武器大多都是靠骡马拉运,而轻重机枪、迫击炮等武器就得靠士兵用肩膀扛着走了。所以不仅是机枪手,其他一些装备重的士兵行军时也会套上垫肩。
一般来说,机枪手套垫肩的概率要比其他士兵大的多,因为垫肩还有一个用途,机枪手在射击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暴露位置,引起敌人的注意,如果不及时扛枪转移,就会有生命危险,而此时机枪射击一段时间后枪管会发热,直接扛上去可能会烫伤皮肤,有了垫肩就可以避免烫伤了。
在上个世纪中,不仅是士兵使用垫肩,就是普通农民干农活,如挑担子、扛柴等都会套上垫肩,毕竟垫肩构造简单,又很实用。而随着中国军队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垫肩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代战争片里,机枪手脖子上套着的布套是做什么用的?
这叫垫肩,是枪托放上面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