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怎么筛查出来的?
胃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居第五位,但死亡率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并且胃癌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由于胃癌的发生是从正常上皮→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漫长过程。并且就是胃癌本身,由早期到晚期,其五年生存率也进行性下降,由早期胃癌的90%,到晚期胃癌的4%,疗效差异显著。
不同病理分期胃癌的预后情况
东亚历来都是胃癌的高发区,而一衣带水的中日韩又是其中的典型。日本与韩国由于经济发达,国家人口也比较少,所以,很多年就开始了国家胃癌普查,而我国人口众多,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能针对高发区人群进行区域性筛查。因此,虽然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低于日本与韩国,但由于日本与韩国采用了国家胃癌早期筛查计划,它们的胃癌的早期发现率远远高于中国的早期胃癌检出率。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从下图中日韩三国的胃癌治疗效果比较,可以看出胃癌筛查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中日韩三国胃癌疗效对比
为提高我国癌症病人的疗效,我国政府也从国家层面启动国民健康计划,这就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高发地区的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并且,也开展全国癌症的早诊早治的培训工作,并每年以癌症宣传周的方式,在国人心中普及癌症早筛查、早诊治的知识。促使大家能够进行癌症筛查,以达到国民健康的目的。
健康中国2030
因此,胃癌,作为常见且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最严重的消化道癌症之一,胃癌的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自然也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因为胃癌普查经济浪费巨大,不是我国能够承担的,因此,针对高风险胃癌人群的筛查,就成为我国胃癌筛查的主要方式。因此胃癌筛查首先就要知道哪些人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我国的专家共识,如下图所示人群就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
胃癌的高风险人群
目前,胃癌的筛查方法,国内外公认的有上消化道钡餐、血清学检测(血清胃蛋白酶、胃泌素17与抗HP抗体)与内镜检查。
- 上消化道钡餐是应用较早胃癌的检查方法,优点是痛苦小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缺点是检查有放射性,不如胃癌敏感与直观,并且也能去活检。已逐渐被胃镜取代。
- 血清学检查:优点是无痛苦,容易为患者接受。适用于大规模筛查。不足是特异性低、不能用于诊断。
- 内镜检查:早期筛查胃癌的金标准。它是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痛苦,技术和设备要求高,难于用于大规模筛查。
所以,适用我国国情的胃癌筛查方法,是如下所示的早期胃癌筛查流程,这是目前国内专家推荐的方法。
早期胃癌筛查流程
我们通过二步法对胃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有条件并且风险非常高的病人,直接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风险。而对风险相对较小的人,则先采用血清PG、G-17检查、Hp检测,再结合如下图所示目前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后,再进一步的内镜筛查,结合内镜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病理检查。确诊胃癌分期后,再进行相应治疗。
新型胃癌风险评分系统
胃癌是怎么筛查出来的?
临床上难以发现早期胃癌:多数早期胃癌患者无症状,因此他们不会去医院就诊。即使部分患者有症状,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即与其他胃病症状相似),也易被忽略。因此等到患者就医时,多数已是进展期胃癌,故只有对无症状者进行筛查才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胃癌的筛查手段主要有X线钡剂检查、内镜检查和血清学筛查。
1. X线钡剂检查:是最早用于胃癌筛查的方法。鉴于X线钡剂检查的准确性低,多数阳性结果需内镜检查证实,因此目前已较少用于胃癌筛查。
2.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在直视下观察,可取胃黏膜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因此诊断胃癌的准确性高[4]。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特殊内镜精查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但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内镜精查尚未普及,费用较高。
3. 血清学筛查
与X线钡剂检查和内镜检查能观察到胃癌病灶不同,血清学筛查并不能诊断胃癌,而主要是筛查存在胃癌发生高危因素(胃黏膜萎缩、Hp感染)的个体。鉴于绝大多数胃癌发生于或将发生于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个体中,因此在血清学筛查阳性者中更易发现胃癌。
胃癌是怎么筛查出来的?
胃癌已经是我国第二大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每年有几十万新发胃癌患者。但是,早期胃癌一般都是静悄悄的,没有任何的症状和体征,想要早期发现胃癌,定期接受体检,定期筛查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手段筛查胃癌是最靠谱,效果最好的呢?首选的就是胃镜检查。
胃镜从嘴巴进去,依次通过食管,胃,还有十二指肠的上段,所以,胃镜不仅可以检查胃,还可以观察食管,十二指肠有没有病变。胃镜还可以取活检,对于有问题的胃粘膜,我们可以取一些组织拿去化验,帮助诊断。
并且,早期的胃癌可以在胃镜下切除,不需要做大手术,不需要切胃。
如果你经常出现胃痛,发酸,恶心,烧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黑便等情况,需要尽早做一个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如果你没有任何的不适,什么时候开始筛查胃癌呢?一般来说,建议从40岁开始,接受胃镜的检查,根据第一次检查的结果,决定下一次复查胃镜的时间。以下人群是胃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接受体检:
(1)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
(2)来自胃癌高发地区,或者家族中有人患胃癌;
(3)既往有胃癌的癌前病变,例如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手术后残胃,胃溃疡等等。
(4)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例如长期高盐饮食,喜欢吃腌制食品,长期抽烟的人群。
总而言之,胃镜检查是筛查胃癌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如果你有不舒服,应该尽早做胃镜检查,如果没有不舒服,应该从40岁左右,开始接受胃癌的筛查。
胃癌是怎么筛查出来的?
谈癌色变的年代,胃癌是一种相对可以治愈的癌症,特别是早期胃癌,积极进行手术切除后,10年内存活率是比较高的,初期胃癌的表现并不明显,也没有典型症状,那么早期胃癌是怎么被筛查出来的呢?
目前确定癌症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结果,所以胃癌被筛查出来并确诊的方法主要是内镜检查,也就是所谓的胃镜。内镜检查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同时取胃黏膜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特殊内镜精查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早期胃癌诊断的准确性。
另外,在门诊检查中,很多患者是通过X线钡剂检查发现可疑癌变的,这种办法是最早用于胃癌筛查的方法。但是检出率相对低,而且一般都是有明显恶性溃疡时才能被发现。如果已经是癌症的中晚期,现在使用该办法进行胃癌筛查的比较少了,可能在一些偏远地区还在使用。
但是,胃镜检查有时候也会漏诊,并不能100%发现胃癌病灶,例如活检一次没有取到癌变组织,病理报告显示慢性炎症或者不典型增生。如果是这种情况,考虑一是胃部确实没有癌变,就是胃粘膜溃疡;二是胃有癌变发生,但是癌灶伴有炎症和溃疡,干扰了结果。此时,会让病人2-4周后再次进行胃镜检查或者做腹部增强CT,了解病变处胃壁是否增厚,再进一步确诊,以免误诊延误病情。
点击页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胃癌是怎么筛查出来的?
胃癌筛查主要依赖胃镜,这也是早期胃癌得以发现唯一的手段。
胃镜属于直视下的检查,也就是说借助内镜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发现早期较小的病灶,这是任何影像检查或者抽血检查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胃镜还能够通过顶端伸出的“小钳子”直接夹取少量病变组织,送检病理,在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从而更准确的发现或排除癌细胞存在的可能。
早期胃癌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和普通胃病没有区别,所以,早期胃癌基本上是靠胃镜检查来发现,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是胃癌高发国家,这些年,随着胃镜的普及,以及全民胃癌筛查的推行,日本胃癌的总体治愈率达到了85%,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很多早期胃癌患者通过胃镜筛查得以发现,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当然,任何检查都不是绝对的,由于胃粘膜的皱襞原因,也有一些可能隐藏在褶皱的小病灶被遗漏,但总体来讲,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最准确的方法。
所以,对于长期慢性胃病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做胃镜筛查,防患于未然。
胃癌是怎么筛查出来的?
胃癌需要做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将会为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腹部的情况,通过观察、触摸、敲击和听诊等手段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比如疼痛、异常包块或者腹水等。除此之外还需要仔细的检查患者的淋巴结,尤其是在左侧锁骨上方的区域是否存在异常的肿大淋巴结,因为这里是胃癌发生淋巴结注意时最常出现的地方。
胃镜检查
这项检查在胃癌的诊断过程中至关重要。医生会将一根细而柔软的软管通过患者的口腔和咽喉送入胃中,软管的顶端带有照相装置,医生可以通过这个装置全面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内黏膜的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的表现,会通过胃镜放入小巧的活体组织抓取钳,在有异常的地方采集一些组织标本。这些标本将会被送到专门的实验室,由病理性专家来检测性质。同时,可以通过镜下的观察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形态和范围,对于疾病的发展情况作出初步判断。
在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的同时,可以同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医生会将超声探头通过胃镜送进胃内,一旦发现异常或怀疑肿瘤,可以让探头近距离完成超声检查,这样能够让医生更清楚地“看到”胃壁的每层结构以及邻近的淋巴结和器官,从而更加详细得了解肿瘤在胃里究竟有多大、多深、究竟有没有侵犯到周围的淋巴结和器官。
肿瘤标志物检验
患者还需要检测一些较为特殊的指标,比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以及糖链抗原(CA199)等。这些物质有些是肿瘤细胞分泌或脱落进入患者体内的,有些则是因为身体对肿瘤细胞产生反应而生成的。一旦发生肿瘤,这些指标就有可能明显升高,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判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影像学检查
即我们经常听到的B超、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以及PET-CT等都属于影像学方面的检查。这些检查能将肿瘤情况用图像的方法显示出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身情况。因为每种检查方法适合的患者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以及经济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以CT检查为主结合其他检查手段的办法。除了观察肿瘤局部和全身的情况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医生也可以在CT或者B超的引导下通过穿刺的方法取一些活体组织样本,尤其是对那些无法通过内镜检查来获得组织的患者。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身体其他器官是否存在肿瘤转移。
组织病理检查
医生通过胃镜或CT等检查取到的可疑活体组织标本都会被送到专门的病理学实验室进行检查,这个结果就是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病理学家将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其他一些检测方法来确认肿瘤,在此过程中也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关肿瘤性质方面的信息。因为这项检查结果是我们最终判定肿瘤的依据,在胃癌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获得组织肿瘤标本就显得至关重要。除了上述两种取得组织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腹腔镜取得组织标本。有时通过腹水引流、腹腔冲洗等方法得到的腹水也可以进行病理学方面的检查。对于胃癌患者在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病灶和淋巴结,将全部被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学检查,这对于明确患者术后的分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提供大量有关肿瘤组织的信息.
腹腔镜检查
这种检查通常是针对已经确诊肿瘤并且有可能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它能帮助医生确定肿瘤是否仅仅存在于胃,是否能够完整地切除。医生会在您的腹部切开一个小孔,再将一根细而柔软的软管放入患者的腹腔,软管的末端带着一个小型的照相装置,可以使医生近距离地观察邻近器官的表面和胃周围的一些淋巴结,同时抓取一点活体组织来检查是否存在转移。有时医生也会通过腹部的小孔向患者腹腔里注入一些液体,然后再把它们抽吸出来,送到实验室做病理学方面的检查来寻找肿瘤细胞,这就是腹腔冲洗的过程。
其他检查
除了上面几种主要的检查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患者使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和胃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等。
一般患者都是通过上述的检查程序来确诊,但有一类特殊患者却有可能跳过这一程序,就是那些出现了严重的大出血、梗阻等并发症情况的患者。一旦出现这些情况,短时间内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所以这部分患者都是被直接送进手术室,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了肿瘤的存在。这些患者在手术恢复后仍然需要接受CT等全面的检查来进一步评价具体病情。总而言之,无论哪种检查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和具体的操作,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主治医师来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