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就不是父母的家吗?

有位老人老伴去世后倍感孤凉,一个人不愿 在家独居去了儿女家,在每个儿女家各住了 一段时间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找老伴,并在 自己家族群里发言感慨,亲生儿女不如半路 夫妻,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不是 自己的家。#头条#这是大部分独居老人的感受吗?

中国人所谓的家,有多层含义和内容。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情感的层次,二是经济层次。老人在丧偶之后,重新回到儿女家生活后,会感到方方面面的不适。其原因也可以从家的两方在内涵上找到。

经济是基础,我们还是先从这里说起。家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我们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生活,是因为我们小,没有经济能力。所以,要父母养活我们。这时,家里的经济大权,掌握在父母的手里。这时,孩子和父母肯定是一家人。

等到儿子长大,就会成人结婚,结婚之后,就要分家。所谓分家,就是从一个家庭,变成两个家庭。既然是两个家庭。那当然父母的家是父母的,儿子的家是儿子的。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家庭从原先的一个经济共同体变成了两个。

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有一家之主的。家庭的大事,是要有家长拍板才能算数。大多数家庭是由父亲当家的,也有母亲当家的。《大宅门》里的二奶奶,就是典型的例子。儿女在结婚之前,其个人收入,要上交家长,个人花费,也是家长给予。这样的关系,就是一家。

当分家之后。儿子自然就不能找父母要钱花了。父母的钱,要帮助小的儿女成家立业。当父母把所有的儿女拉扯成人,他们都分家另过之后。原来的家就只剩下老两口了,所以,夫妻到了晚年叫“老伴”。当一方走了之后,另一个就成了孤寡老人。这时的老人如果再回到儿女家,感到别扭和不习惯,就很正常了。因为儿子结婚之后,在媳妇磨合之后,家庭的生活习惯,会与原来家庭有所不同。老人进入家庭之后,不但老人会不习惯,晚辈也会不习惯。因为家庭原有的生活模式会被打破。多方之间需要磨合才能适应。这应该是正常的。磨合一段时间适应了就好了。如果大家都不愿意改变,家里就很难相处了。

人到老年时,行为模式已经固化,要改变很难。而现在的年轻人,独立意识和个人意识又强,也不愿意委屈自己顺从别人。所以,矛盾常常很难化解。但是,从情愿上来说,儿子的家,永无是父母的家。正如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子的家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此家已非彼家。前三十看父敬子时,父母掌握经济大权,父母养孩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是孩子养父母。不同之处在于,前三十年,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可以“棍棒底下出孝子”,后三十年中,父母找别扭,孩子断然不敢以同等回报。所以,晚年之后,如果不愿意和孩子们住一起,再找个老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其实找老伴和回归儿子家一样,也有处的好的,也有处的不好的。处的不好又分手的,也不在少数。说白了,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适合自己的地方,其实是一种缘分。遇上了,就是幸福,遇不上,只能是遗憾。这一点,无论是跟儿女过,还是找老伴,都是一样的。

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就不是父母的家吗?

六十岁的我是女儿,也是女儿的妈妈。

母亲的家,自从结婚后就不再是我的家,每每回家都是做客的感觉。三十岁时因为离婚带着女儿回到母亲家度过了将近七年。不愿寄人篱下,努力挣钱买下属于自己的的房,有了自己的家。

现在母亲高龄,仍坚守着自己的老屋(生活上有小时工帮助),不愿去女儿家一起生活,做为女儿的我也常去照顾她。

今年初我的女儿也结婚成家,女儿的家远在国外。如果疫情允许我会去探亲游玩,但不会共同生活,更不会在她家养老。

我的家不大,有三房。母亲偶而过来小住,女儿回国探亲也有她的卧室。如果她需要,我会敞开家门。

父母与儿女的缘份在渐行渐远,亲情永存,边界感必有,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就不是父母的家吗?

这个问题恕难苟同,斗胆唱唱反调。

其实,在我看来,父母的家也不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也不是父母的家。

假设个特别的,假如你离婚了,房子给了前妻或者前夫,你本人的收入勉强能养活自己,你重新回到父母家里,父母的家还是自己的家吗?父母还会像以前那样对你一点脸色都没有?恐怕难吧 。

暂且不提离婚的,说说我眼里的孝顺女儿的故事吧。

我一朋友,年长我几岁,刚退休不久,父母皆80多岁,身体还算硬朗,平时自己做饭自己住,女儿隔三差五回家看望父母,一派母慈子孝的景象。

今年年初,因她父母所在家属院其他楼栋出现问题,她父母需要居家隔离15天。女儿听到后觉得父母年龄大又有各种基础病,怕父母紧张应付不来,决定回家和父母一起居家隔离。父母是欢天喜地迎接女儿,因为女儿的到来父母紧张的情绪瞬间放松了下来。

女儿入住的当天是喜悦舒心的,父母开心女儿的有担当和爱,女儿觉得自己快60岁的人还可以承欢膝下,也别提有多高兴。

可问题来了。第二天就因为做饭的习惯方法不一样母女就闹了别扭。原因是老妈非要让女儿按她说的办法做,女儿说你别管,我做好就行,然后妈妈就不停地叨叨,要求女儿按照她的办法,女儿已习惯成自然,没按妈妈说的做,妈妈很生气,觉得女儿现在大了不听她的话,女儿认为我做好就行,没必要非按你的办法,觉得妈妈变得太固执太教条。

第三天才有趣。平素她老爸话少,和儿女的交流也不多,不怒自威的样子,所以父女从来也相安无事。别看他老爸80多了,还是个现代老人,挺爱上网的。每天的生活是上午锻炼,下午看会儿电视,看完电视看电脑,雷打不动,顺序也不能乱。

那天吃完中午饭,朋友觉得趁她在家住,好好给父母家里的阳台卫生收拾一下。好巧不巧的,顺手就把WIFI给关了。

一个多小时后,突然听她老爸在书房大喊一声,谁把WIFI关了?女儿说我关了,老爸说谁让你关的,女儿说我看你没用就关了,老爸说能节约几个钱。一来一往,父女两人都上头了,一个觉得即便关了重新开开不就行了,一个觉得WIFI整天就应该一直开着没事关它干啥。谁也说服不了谁,都气的呼呼的。

就这样,因为习惯的不同和改变,母女父女之间大吵一三五,小吵天天有,最后朋友没办法,只好妥协,少说话少干活,因为一干活就吵架,父母觉得儿女不管多大永远是孩子,就永远应该听父母的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15天一到,朋友逃也似的一大早就跑回自己的家,拿起电话就和我诉苦:别说婆媳之间易有矛盾,看来这亲亲的亲闺女住到一起也会状况百出,争吵不断。

30多年未在自己娘家生活的人重新回到父母家,发现父母家已不是自己的家,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女儿已然无法完全融入。

再说说父母住到儿女家吧。

儿女已结婚多年,已经形成了他们小家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父母需要重新适应新环境新秩序。不是原来的家,不是原来的床,不是原来的柜,睡觉择铺,东西不趁手。还有父母喜欢软烂清淡,儿女孙辈喜欢大鱼大肉筋道可口。再就是同样的话,儿女如果在父母家说就没事,如果在自己小家说父母就会多心,变得敏感。等等等等。

父母常常有这样的疑惑,儿女怎么变了,怎么不像原来那样爱父母了,儿女的家怎么就不是自己的归宿呢。

锅碗瓢盆交响曲。

要想曲子协调好听,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不抽纯与儿女的关系,不一味地认为父母老了儿女就应该全心全意孝敬父母报答父母,也不霸着儿女。事实是,儿女不仅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还得经营自己的小家,或有子女要抚养,或要带孙辈,忙的那叫一个是提鞋丢袜子。如果父母能怀有悲悯,觉得儿女也不易,会不会心态更平和呢,因着平和而豁达,因着豁达而默默努力融合。

其次就是父母在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的时候,可以和儿女分开住。如果父母之间只剩一人,最好能租住在儿女家的同院同楼同单元,这样各有空间,各起炉灶。想吃吃,想睡睡,自由自在,悠哉乐哉,不受约束。既热闹不寂寞,又有尊严有空间,也更方便儿女照顾。

等实在动不了,必须住在一起,我想无论那一家的儿女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全心全意陪伴服侍父母。

我们生而为人,爱子怜子是天性,尊老养老是责任。几乎每一个父母都比儿女想象的更爱自己的孩子,同样,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比父母想象的更爱自己的父母。

所以,别担心,也别抱怨,请相信自己的儿女一定不比半路夫妻差。

当然如果丧偶的父母任何一方想再婚,也是完全可以的,父母永远是父母,母子的骨肉深情也永远不会变。

祝福天下父母健康长寿,乐享晚年!

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就不是父母的家吗?

谢谢头条邀请:

中国人有句老话说得好:“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父母不在家就散”,儿女的家是他(她)们自己的家。

从描述中获知,母亲离开人世后,父亲分别去儿女家轮流居住生活,感觉很不自在,体会到不如半路夫妻在一起互相照顾好。

如今父亲孤单寂寞,想找个老伴互相帮助,知冷知热身边有个人说说话,儿女们应该理解父亲的心情,为他当好参谋积极支持他,也能相应减轻儿女们的思想负担,应该是一件大好事。

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就不是父母的家吗?

∵这是有道理的,就象马路上的单行道,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否则,就是逆行。

儿女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生长在父母的家庭,父母家理所当然就是儿女们的家,即使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新家,父母家依然就象自己家一样。这是由血缘关系凝聚成的纽带,舍不得割,也割不断。

儿女的家就不一定就是父母的家。因为儿女成了家,有了自己的配偶,配偶跟父母可没有血缘关系呵,况且女儿一旦有了自己的子女,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有个远亲,养了一个儿子,儿子结婚时,卖了自己60多平的老房子,然后倾其所有,买了140平的四室二厅新房,作为儿子的婚房,当时设想很美,房子大了,儿子结婚后和他们住一起,帮忙打理家务,带带小孩,同时,以后老了也可以由儿子儿媳照顾。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感。搬一起住不到一年,两老与儿媳关系越来越紧张,儿子成了三夹板,两头受气。可此时,两老巳回不去了,因为连自己的狗窝都没有了。

还有一个邻居,拆迁时,把自己拆迁名下的房产过户给了子女,过户时讲好的,父母在这房子里住到终老。可结果呢,早早送养老院去,送去后儿子把房子卖了,从此,二老再也回不去了,就连死后骨灰盒也到不了家,直接送公墓堂去了,想想够惨的。

做父母的当儿女需要您帮忙搭把手的时候,应当帮忙,可千万别当自己的家,要知道,在儿女家里,你永远演的是配角,可不能喧宾夺主呵。

现今时代更迭加速,代沟距离越来越大,逐渐走向衰老的你可一定要想清楚了,千万千万别把子女的家当成自己的家。

俗称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趁自己头脑还清醒,提前规划好养老,特别是把自己名下的老窝建设好,別弄丢了。

父母的家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就不是父母的家吗?

这是大实话,儿女的家再好也不如在自己家里自由、舒服。所以,老年人一定要留住自己的老窝,不要过早卖掉老屋,跟随儿女住。

我同事的母亲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很争气,都奋斗到在城市里有房有车。她就把在农村的一个大院卖了,一开始是老两口给儿女轮换看孩子,等孩子长大了,老两口就在大儿子家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她脑梗后瘫痪在床了,老伴也年纪大了,照顾她吃力,就顾了一个保姆,这样家里就多出一口人出出进进的,大儿媳提出意见来了,希望几个孩子家里轮流住,就这样一家一个月换来换去的,老太太不乐意也没有办法,也就两年多时间,老太太去世了。我听同事说老母亲最后糊糊涂涂地说:“我要回老家”。

父母对儿女没有二心,无私奉献,自己饿着也要让孩子吃饱,自己委屈也不能让孩子委屈。所以,在父母家,孩子回去之后是没有什么顾忌的,想自己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让父母干什么就指使父母干,想说啥就说啥。

儿女对父母的爱心是有限的,也许是年轻体会不到老人的难处,也许是父母的溺爱觉得父母应该如此付出。父母在儿女家,特别是公婆在儿子家,绝大多数人是谨小慎微的生活,怕给孩子们添麻烦,怕引起孩子们的矛盾。自己想干的事也得考虑考虑再去做,自己想说的话可能是话到嘴边又咽下,也很少颐指气使的指使儿女替自己干这干那,除非真是病了需要儿女了。

这是我给儿子看孩子的亲身感受,虽然儿子儿媳都不错,但是,还是想念自己的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朋友们,你们的感受也是这样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