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对如今社会中人有哪些现实意义?

#打工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事物是无法定义的。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变动不居”。儒家认为,事物虽然是变动不居的,但其中都有一个最本质的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也很难定义。《中庸》是儒家经典,并且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其中没有给中庸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看了这些定义,其实还是不知道,中是什么,庸是什么?但是《中庸》全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解释何为中庸?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到的不一样。所以,不能概括和定义。

二程先生为了帮助学生们准确地把握“中庸”的本质,于是就对其做了个简单的注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所以,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这个解释,似乎把问题说明了,但其实还是没说明。那么,什么是不偏不倚?理学家有理学的标准,心学家有心学家的标准。说了还是等于没说。但是,中庸在本质上,就是判断一切的价值标准。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这个标准是很难把握的。它是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个人的成长,统一适用的价值评判标准。怎么可能以一句话说清楚呢?比如在国家发展的问题上,可能有几千几万个方面影响其未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能达到最好的结果,这个政策就是中庸之道。但是,国家政策制定的时候,不同的人群,是有不同诉求的。以房地产为例,有房的希望涨价,没房的希望跌价。那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中庸是很简单的,又是很复杂的。“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对于中庸里变动不居的现实,把握的路握有一个关键就是《大学》里所说的,修齐治平,家国天下的路径。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主体性。当你判断一件事情是符合中庸之道时,要从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出发,其次,延伸到家庭,国家、社会。只有在这四个层次上都有利的,才符合中庸之道。举例说明,同是学生,富二代一餐花了二百元,这是符僵中庸的。因为,他在这个事上,既满足了自己吃饭的需求,又增加了消费拉动了经济,又没有增加家里的负担。他的行为不但让自己舒服,享受了食物。也让饭店舒服,挣了钱。让爹妈舒服,孩子在外边没受委屈。而一个穷学生这样做的话,那就是作死。肯定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我的理解,中庸之道,在最本质的方面,是你的行为对个人、家庭、国家、社会都有利。不同的条件,差异一定是巨大的。

中庸其实是从《易经》中总结出来的。《易经》中有“中”和“正”的说法。中是八卦各有三爻里边,中间的一爻。得中,本质上就是处理问题能把握正确的方法,是能力和智力的体现。而“正”,是阴爻居阴位,阳爻居阳位,代表的是道德上的合法性。易经的内容,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易》有三个意思,变易、简易、不易。不易,就是变中的不变。庸就是不易,就是变动之中的不变。所以,中庸就是在变动中找到不变的关键点,以正确解决问题。这样的解决问题方法,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是不是有用?

中庸对如今社会中人有哪些现实意义?

《中庸》出自《礼记》第三十一篇,为战国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三十三章系统地阐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总结道:“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所谓《中庸》即:“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宋朝程颐:“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易,变化。意思是说,没有变化叫做“庸”,“庸”是天下的定理,不能随便变,即永恒性,人们就要坚守不渝。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也就是人们做事情,处理问题都要遵循事物的“道”,即内在的规律。要努力做到不偏不倚,要“守中”,“不易(庸)”,即守住原则,不能变来变去。这些精辟的人生哲理对于今天人们的修为处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列如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领导的做法,决定,对问题的处理是错误的。有的同事谄媚讨好随声符合;有的同事提出异议。多数人是不置可否。这时,你怎么做?有一个同事提出反对意见后,被领导拒绝,又继续质疑领导。最后,被免职。结果事实证明领导错了,也没有给他复职。因为,领导在事后的运作中悄悄的,逐步纠正了错误。这说明,当一件事物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如高山之落石,凭一己之力是难以阻挡的,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中庸》。否则,既于事无补,也伤及自身!

明代嘉庆年间,武将李乐做官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却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皇帝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

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

此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李乐耳光,直至把封条打破。

这个人就是李乐的学生,他替皇帝责打李乐,皇帝自然不能怪罪。如果他直接犯颜直谏,不仅救不了老师,连自己也搭了进去。

中庸不仅在职场有用,其实,处理国际事物中,治国理政中也十分有用。我国的多极世界理论,就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单极世界理论,针锋相对。而我国的外交指导原则就是中庸哲学的体现;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既反对右倾西方民主自由主义;又反对左倾社会主义,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治国安邦之路,也包含着中庸哲学。

由此可见,中庸对于现今社会中的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庸对如今社会中人有哪些现实意义?

这问题没有固定的解!中国人的所谓的中庸受意识形态决定!旧社会由皇权主导!现在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庸只是道理,“道”的内涵与时空和人文有关系!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适应社会抵力奋斗,向着理想享受过程,不以成败论英雄则终生无怨无悔是为幸福!中国人终究是中国人!也只能做中国人!

中庸对如今社会中人有哪些现实意义?

简单两句话,中庸之道是社会安定的基石,是个人减少祸端的法宝!

中庸对如今社会中人有哪些现实意义?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6.29):“中庸之为德,其至矣手!”后来,孔子之孙子思又撰写了巜中庸》一书,约三千五百四十一个字。中,处世不偏不倚,做事无过不及;庸,常也。故中庸就是一个人要坚持处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常理。对于常人而言,不做坑蒙拐骗之事,站在公平公正立场,做事不过火也不达不到标准。例如恋爱是两相情愿之事,不可强求,更不能因对方不同意而採取过激行为,适中而已。再例如商人做生意,正常收利百分之三十,而你非加价到百分之一百或二百,这就叫缺乏中庸之德。

古希腊哲学字亚里十多德认为“过度和不及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道德的标准。”他举例说,勇敢位于懦怯和鲁莽之间,节制位于纵欲放荡和冷淡无情之间,因此,勇敢和节制是美德。

(20201129)

中庸对如今社会中人有哪些现实意义?

这个庸?可不可以理解为"度",因为任何事物的核心就是那个"度",如:菜炒的好吃要度,农业丰收不务农时要度,吃饭多少要度。人离开了度就无法生陈,因此这个:"庸就是度的运用离不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