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六部尚书,是古代六官㓡度在后世政治中的延续。六官分别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汉魏时期,司马是管军的,司徒是管民的,都类似于宰相的级别,权力很大。特别是管军的司马,有时权力甚至大过皇帝。比如霍光、曹操等。隋唐之时,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三公九卿制,改为三省六部制。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好多次政治制度的改革,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代取消宰相实行内阁制,都是对后世政治影响比较大的。皇家主导的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的需要。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办公室,是制订决策和方案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提意见的。尚书省是负责政策落实和执行的。三省的首长,中书省叫中书令,门下省的叫侍中,尚书省的叫尚书令。唐代因为李世民曾当过尚书令,后世不设此职,尚书省的长官,变成尚书左右丞。三省的长官共同组成宰相集体。比如魏征是宰相,他的实际职务是门下侍中。三省之中,尚书省之下有六部,这就是所谓的吏、户、礼、兵、刑、工。在三省之中,尚书省的权力最大。但在国家决策层面上,话语权反而没有中书和门下大。这就是权力平衡,使皇帝尽力掌控国家。
唐代虽然已经开科取士了,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文化还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上。因此,在科举中,门第观念还是起很大作用。唐代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名人,十之八九都是世家贵族子弟。以唐诗的三位代表来说吧。除了李白之外,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官宦世家。杜甫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官的。白居易更不用说了,家族上数五六代都是高官,他爷爷杜佑是宰相,他的堂兄弟白敏中也是宰相。白居易自己的官位也很高。李白虽然不是官宦世家,但肯定也不是穷人家庭出身。因此,“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的事,只有在宋明之后才会出现。
六部的长官,在唐代的排位是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是管干部的,无论那个朝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六部中,一直是排名第一。兵、刑、工的次序也没有变。只有户和礼,在明清时期,其排序曾发生过变化。户是管人口和财政的。礼是管意识形态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我们都知道,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是皇权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皇权越稳固,意识形态和思想控制的作用就越强。唐代尚书省排序,管干部的第一,管人民和财政的第二。到明清,管干部的还是第一,管意识形态的升为第二,六部排序有时会改为吏、礼、户、兵、刑、工。
认为礼部是清水衙门的,大约对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很了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就是祭祀的范畴。礼部以现在类比的话,大约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外交部等部门的功能集于一身。这样的部门怎么可能是清水衙门呢?
如果说吏部负责干部的任用。那么,干部的选拔,就是礼部的事。礼部的主要官员,可以担任科举的主考官。他也就因此成为这一界考生的座师。这种师徒关系是要保持终生的。明代的张居正在受到自己的门生吴中行的弹劾时,曾说过一句很伤心的话。他说:“严嵩干了那么多坏事,当时满朝中,有很多人弹劾他。但没有一个人是他的门生。没想到我张居正居然被自己的门生弹劾!”从这里可以看出,礼部的职位,在维系官场人脉上,是多么重要。
现在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太严谨的。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礼部尚书为储相第一人选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无论是汉唐魏晋,这种说法都不成立。这种情况,只是在明代中后期是这样。另外,明朝除了洪武初年之外,是没有宰相的。因此,也没有储相的说法。明代只有入阁。因为后来阁臣的权力比较大,民间说法,入阁等同于拜相。但是,明朝的阁臣在实际权力上,是远远无法和前朝宰相相比的。阁臣在本质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只有建议权,没有实施权。而宰相是两者都有的。
我们前边已经说了,户部是除了管人丁之外,其次就是管财政,管钱粮。明代中后期,财政状况很不好。皇帝穷了之后,就不依靠户部财政过活了。而是自己想办法广开财路,比如万历时期派到全国各地祸害老百姓的税监,就是为皇帝私人收税的。皇帝既然都自己收税了,户部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而管教育管意识形态的,要从思想上为皇帝的荒唐找合理性,就显得更重要了。于是,礼部越过户部,成为六部中的老二。
老二之前,还有个老大,就是吏部。为什么不是吏部尚书作为入阁的首选呢?原因很简单,在明中后期的政治现实中,吏部尚书的地位,高于阁臣的地位。阁臣一般在两三个到六七个之间。内阁的位置排序,是以入阁先后为序的。先入阁的在前,后入阁的在后。吏部尚书,本来就对用人方面有话语权的,如果入阁后,前边有五六人,等于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反而下降了。所以,入阁最优人选,是礼部尚书,吏部侍郎,礼部侍郎。说白了,也是论资排辈的结果。
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清水衙门看你怎么理解?先来看看礼部的具体管理职权。
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那么六部尚书中地位最尊贵的是哪部尚书呢?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吏部尚书的地位最尊贵。因为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四品以下官员的考察、评判、升降和任留,手握人事大权,号称“太宰”、“天官”。巅峰时的吏部尚书,甚至能和内阁首辅大臣平起平坐,可见其权力之大。但是,以吏部尚书的煊赫权势,仍无法比拟礼部尚书的尊贵地位。
众所周知,礼部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全国礼仪制度、教育事务、科举考试和同藩属外国往来之事,也就是说礼部负责着国家的礼法、教育和外交。若比较实际权力,礼部是不如吏部和户部甚至其他部门的。但比起地位来说,礼部尚书却是最尊贵的。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礼部掌握着全国礼法制度的制定权、执行权和解释权。在理学盛行的明代社会,礼法是维持国家统治和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礼部尚书的首要职责便是保证礼法制度的顺利实施,小到衣帽的制式、出行的方式,中到房屋的规制、节烈的表彰,大到国家的祭祀仪式、皇帝的登基丧葬,都是礼部尚书的职权范围。在明代那样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连衣帽的布料、颜色、图案甚至褶皱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违反,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严重的甚至会被判处谋反,株连亲友。从皇帝到平民,都必须遵守礼法制度,礼部尚书在礼法方面毫无疑问是最权威的,因此礼部尚书的地位必然极其清贵。
其次,礼部掌管着全国的教育,礼部尚书必然会出任三年一次的会试主考。一旦考试结束完成阅卷,无论之前是否有过教学过程,甚至不论是否相识,所有取中的进士,都将成为礼部尚书的学生,礼部尚书也将成为本科会试取中进士的座师。在讲究天地君亲师的封建社会,师生关系就好比父子关系,而一旦确定师生关系,座师必须保护提拔学生,学生必须维护听从座师,这既是一种上下连结的方法,又是一种势力发展的方式。也就是说,礼部尚书可能个人力量有限,但是他身后必定有一群学生弟子。这群弟子紧紧依靠着自己的座师,在座师的提拔下不断进步,是朝廷的未来栋梁;另外,这些弟子的背后也有各自的势力网,彼此缠连在一起,组成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的支持下,礼部尚书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礼部尚书是入阁的迁帷之阶。担任礼部尚书,熟悉国家礼仪,就是为入内阁做准备,因此礼部尚书又有“储相”之称。一般情况下能担任礼部尚书的,都是或者圣眷深厚或者官声斐然或者实力雄厚或者兼而有之的帮派大佬,是官场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这份储相的气势,为礼部尚书的江湖地位做了最好的注解。
不管是礼法的权威,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还是储相的气势,就像鼎的三只脚,撑起了礼部尚书的江湖地位。虽然礼部尚书的实际权力可能比不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的油水比不过户部尚书,但是在六部当中,论地位的尊贵,礼部尚书却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所以礼部尚书既要饱读诗书,又要品德高尚,还要能服众,否则怎么品评天下才子。礼仪和祭祀在古代都是大事,一定要办事严谨一丝不苟的人来执行,祭祀礼仪繁杂,一般人根本弄不清楚。而且主持祭祀的人,还要有威望,有德行。古人讲究天人感应,要是找一个平平的人去主持祭祀,老天会不高兴的,说不定还会降下灾难。宴餐在古代也是有讲究的,该上什么菜,怎么个上菜流程都是有规矩的,主持宴餐也需要找个明白人。所以礼部尚书的人选,必须要找这样的人。而这样的人如果在礼部尚书的任上干了好多年,而且在这中间还能极少犯错误,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那就是说这个人符合做丞相的条件,可以把丞相这个位置交给他。再加上礼部是清水衙门,又和其他几部来往不多,所以礼部尚书成了丞相以后不会偏向哪个部门,做事会一碗水端平的。因此说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是储相的第一人选。
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我们以明代为例。第一,礼部并非清水衙门。第二,礼部尚书为储相首选这个说法不确切,只是相对来说,明代很多阁臣是从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入阁的。
故宫
礼部尚书拥有极大的隐性权力明代的礼部尚书,其职权是极大的,根据《明史·职官志》记载:
至合典乐典教,内而宗藩,外而诸蕃,上自天官,下逮医师、膳夫、伶人之属,靡不兼综,则自明始也。
再说具体点,礼部尚书可以行使参加廷议、参与廷推、制作礼乐、呈报灾祥、主持典礼、管理宗藩、朝外交朝贡、科举考试、管理礼乐技术人才等等。
明代官员
比如呈报灾祥,这个东西看似有点迷信,但油水极丰。地方上报有祥瑞之兆,一般都是需要礼部派官员去核实的。而这种祥瑞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谎报或者作假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地方官员打点礼部了。比如嘉靖皇帝就很吃祥瑞这套。
比如科举,里面的水很深,世家大族一直都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影响科举结果,礼部就是他们首先要打通的环节。又如明代地方藩王,要是想要加点俸禄或者子承父爵,也必须先通过礼部。
还有朝贡外交。比如蒙古某个部族来北京朝贡,他们要报销自己的车马费,带来的土特产也需要朝廷的估价来折成赏赐,这些都是礼部的工作。“土木之变”的导火索就是蒙古也先部的“贡马事件”,就是大宦官王振指责礼部给予的赏赐太过丰厚。
马市
所以礼部绝对不是清水衙门,礼部尚书的权力是非常大。
礼部尚书入阁源于翰林们缺乏基层的工作经验明代中期以后,对于入阁大臣的选拔是有标准的,即“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入阁”。直白点就是入阁的阁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
所谓庶吉士,就是从进士中,再选择一批有潜力的进入翰林院,去熟悉各种政务流程,去编修朝廷各种史料著作,去做皇帝的私人秘书。当然,翰林学士也参与到皇帝的经筵和日讲(皇帝和大臣的读书研讨会),也会下到地方主持科举乡试。
科举榜文(清)
这批庶吉士,常年从事文秘性质的工作,对朝廷的政务流程非常熟悉,却几乎都没有基层的工作经验,这就决定了他们无法胜任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这批人同样需要升迁啊。所以我们看到,翰林院出来的这批人,大多的仕途轨迹是先提到詹事府的下属机构(太子东宫的班底)或者国子监的中层官员,甚至直接加授各种学士头衔来提升品级,等过了四品这道坎,再往下就是各部的侍郎了,其中礼部侍郎是最普遍的。
所以,礼部这批人进入内阁,不是因为礼部是内阁阁臣的摇篮,而是这批庶吉士只能从事理法文教之类的工作。当然,这不是说这批人以后无法胜任内阁的工作,单纯只是说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不然你让他们去兵部带兵还是去工部造房子?
明代官员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朝廷授予某人礼部尚书或者礼部侍郎的头衔,但却不任实职。这种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有了头衔,就有品级和待遇,接下来升官也好办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礼部是古代的一个政府部门,礼部尚书是礼部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会餐饮、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官职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同时兼任外交、教育、文化部长。权力在尚书衙门中是最大的,为官的要求也是比较全面的,所以能够成为储相的首选梯队进入内阁。历史上有许多由礼部尚书晋升为宰相的人。
如“父子宰相”清代名相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人先后在朝为官七十多年,其二人先后都是由礼部尚书一步步荣升内阁大学士(宰相)高位的。
还有如元朝的留梦炎,先是 担任过礼部尚书,后又官拜翰林承旨,最后升至宰相。
在明朝内阁首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首相,而内阁是当时朝廷的中枢机构,能够入阁是当时为官者的荣耀。而礼部尚书由于要求起点高,是全面性的学者型领导官员,自然是进入内阁的首选人物,如严嵩正是由礼部尚书进入内阁首辅的。
为什么清水衙门的礼部尚书却是储相第一首选?
史户礼兵刑工为朝廷六部。
礼部在六部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涉及到全国的文明礼仪,皇帝陛下的生活安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