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对中行说口诛笔伐,却对商鞅、张仪却满是赞许?

中行说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汉奸。商鞅是中国文化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化号称儒释道三教合一,实际上儒释道中包括含着百家思想的精华。中国从秦汉之后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是以儒家为主流,但是法家思想的精华部分,始终在起作用。而商鞅是法家三个重要人物之一。因此,商鞅做为中华文化诸子先贤的地位,是无法改变的。张仪是纵横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纵横家捭阖之术就是在今天的国际外交事务中,依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张仪做为文化先贤,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是抹杀不掉的。把两位文化先贤与一个汉奸相提并论,对商鞅和张仪来说,是一种侮辱和贬低。而对中行说来说,无疑是一种抬高和赞扬。

如果硬要把三个放在一起比较一下,那还要从三个人一生的行为说起。先说中行说,他是汉文帝时期的人,身份是一位宦官。秦汉时期的宦官从来历上讲,与后世明清时期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的宦官,大多是京城附近的底层人家为了生存的压力而庵割入宫的。而秦汉时期,有许多朝廷高官因为犯法受宫刑之后,成为宦官。最著名的大约就是司马迁了。秦代的赵高,也是宦官。中行说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后人。至于为何到汉代成了宦官,我没查到资料。

汉文帝时期,对待北方的匈奴,采取了汉初以来的合亲政策。当匈奴的老上单于稽粥初立之时,汉文帝派遣皇家宗室之女翁主到匈奴合亲,做老上单于的阏氏。翁主和亲,要带随行陪嫁人员。中行说被选中做为翁主的管家。也就是陪嫁人员的头头。侍候辅助翁主。

中行说的个性大约有两个特征,一是能力不错。二是个人自我意识很强。他不愿意从中原锦衣玉食的汉宫中去到北地过游牧民族的生活。于是,他对和亲的使命明确拒绝。在那个时期,做为臣仆而违抗君命,是绝不被允许的。这是严重触犯皇权脸面和尊严的。不去不行。于是,中行说只能随翁主前往匈奴。临行前,中行说留下一句狠话:“一定要我去,我到了那儿一定让匈奴与汉朝做对。”

中行说说到做到。到了匈奴之后,他立马投降单于,并受到单于的欣赏和重用。中行说想尽一切办法破坏匈奴和汉朝的关系。因为他了解汉代的情况,所以,汉匈交往中,他成了老上单于的狗头军事。怎样能够让汉朝不爽,他就教唆单于怎样做。直到他去世。

商鞅和张仪的故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商鞅本是卫国人,叫公孙鞅,也叫卫鞅。后来到了秦国,帮助秦孝公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并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

张仪原本是魏国人,曾经师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后来做了秦国宰相。把商鞅和张仪拿来与中行说相比,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说,张仪是魏国人可以到秦国做官,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商鞅是卫国人也可以到秦国帮秦孝公变法。中行说到匈奴帮助匈奴单于为什么不可以?

还真不可以,战国时期中行说的燕国也行,张仪的魏国也好,秦国也好,虽然号称是“国”,但是,在国之上有个“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周代的天下,相当于现在的国,而当时的国,只相当于现在的省市。所以,张仪也好,商鞅也罢,他们的投奔别国,只是相当于今天的河南人考上了陕西的公务员。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中行说的行为就不一样了。如果以今天类比的话,他好比是一个国家派到另一个国家的外交人员。《汉书》上说:“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按一般的婚姻关系来说,翁主嫁于单于,她陪嫁的人员也都成了单于的属下。不存在投降一说。但是,和亲毕竟是肩负着改善两国关系的重大使命的。而中行说因为个人的怨恨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民族,因此,投降就是一个事实。所以,中行说是不折不扣的投敌变节之人,也是不折不扣的汉奸。

中行说不能和商鞅、张仪相比,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商鞅和张仪都是有政治理想的人。他们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手段,或许有让人非议的地方。但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让后人景仰的。而中行说是没有理想,只有私欲的人。他挑唆匈奴单于与汉朝做对,看似挺爽的,其实无论是对匈奴还是对汉朝都是不利的。举个例子说,他曾经劝阻匈奴学习汉人的文化和习俗。并说,这样就失去了匈奴的特色,会被汉所同化。另外,在汉朝给匈奴去信的时候,信的尺寸是一尺一,中行说就让单于复信的尺寸是一尺二。语言上也尽量牛皮哄哄的,尽量让汉朝不舒服。所以的这些做法真的能让匈奴伟大吗?应该不可能的。正是因为匈奴的这种挑衅,才使得汉武帝下定决心解决匈奴问题。因此,商鞅和张仪虽然个人的下场都不好。但是,他们行为的结果对历史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中行说呢?他除了认真的恶心过自己的祖国之外,给历史留下了什么?给匈奴带来了什么好处?

总之,中行说就是个汉奸。与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具有可比性。

为什么人们对中行说口诛笔伐,却对商鞅、张仪却满是赞许?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是最近一些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开始明白的一种观点。首先中行说是汉奸!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作为一个随汉朝赴匈奴的使团一个侍从,被判投敌,这种行为不叫汉奸又叫什么?其次从人类学角度看,当时的汉朝的基本生产单位已经是小农经济,而匈奴依然是一个奴隶制社会,这在文明价值角度,相对于汉朝匈奴显然是文明发展的阻碍,中行说因个人恩怨站到了社会进步的对立面,就这一点而言如何能与商鞅这样的历史人物相提并论?商鞅投奔秦国,狭义上可以定义为叛国者,但他不是汉奸;首先战国时期的列国,本就是周朝下的分封诸侯,这种国的概念只是地方利益割据的概念,文化上、基本的生产生存形态上,彼此间却是相似和有联系的,商鞅变法对于列国而言,只是地方治理能力、体制创新竞争的关系,而不是宗族、文明屠杀灭绝的关系;而中行说协助匈奴单于是以颠覆华夏文明为目标,而只是为报私怨,这种思想和行为本身就是违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价值观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至于为何有人想起来把他这种人和商鞅张仪这些历史上的大政治家、战略家编在一个问题里讨论呢?这就很奇怪,这就如把一个杀人犯的武功和边防战士的单兵军事素养放在一个题目下进行比较研究,是很荒唐的事情。至少说明,什么叫价值观、人生观、什么是文明,甚至什么是人,这些基本认知在一些人脑子里是混乱的。中行说就智商而言,也算的上人中龙凤了,可人仅仅只是生理机体那么单纯、原始吗?

为什么人们对中行说口诛笔伐,却对商鞅、张仪却满是赞许?

华夏内乱是在周天子“授意”之下,强食弱肉,是拿了“执照”的。天下方国人士在天子制下,朝秦暮楚是人材的正常交流,商鞅丶张仪丶吴起丶孙武丶苏秦等等都是其中杰出人士。但有一点,那就是“华夷大防"底线,不可逾雷池一步,中行曰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越雷池且为“夷狄”服务的华夏人,并对大汉朝造成重大损失,可称为“汉奸第一人”,你说该不该口诛笔伐?

为什么人们对中行说口诛笔伐,却对商鞅、张仪却满是赞许?

东周列国形式上同隶属于大周王朝,只是东周朝廷羸弱,无法统治列国而已。商鞅、张仪等只属于展平生之所学,于大争之世实现毕生之抱负。而中行说背弃汉朝,为报私愤不惜为匈奴出谋划策之徒。

为什么人们对中行说口诛笔伐,却对商鞅、张仪却满是赞许?

中行说对汉的伤害虽比不上商鞅,可他的伤害是人就能看到。商鞅的伤害大,可是一般人看不到,再有雄才大略者都喜欢专治制度,为商鞅的思想鼓吹辩白。蒙蔽了绝大部分人的眼睛。

为什么人们对中行说口诛笔伐,却对商鞅、张仪却满是赞许?

哈哈哈!人类历史数千年“国”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曾经“国”指的是国王个人的,后又是“家族”的,皇位上换了个家族,就国亡了,又立了新国了。直到近现代,“国”才成为最广大人民的,以文化和人民为基础。以现代眼光看,春秋战国的国家在血源和文化上是当今中国上朔的。但当今无论人民的血源还是文化,汉匃差异太过巨大。没有可上朔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