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只有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

前段时间参与一个关于诸葛亮军事才能问题的讨论,因为赞成陈寿所说的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的论断。引起许多网友的反对,我觉得,讨论严肃的历史问题,当然要以正史为据。如果讨论小说中的形象就不一样了。虽然诸葛亮将略非所长,但依然是我最为敬重的历史人物。我之所以敬重他,不是因为他“多智近妖”,而是他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人格境界。

我曾说,现在许多朋友对诸葛亮的印象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于是,就有朋友 说,武庙十哲是不是也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言下之义,无非是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很厉害的,否则怎么可能在唐代就入选武庙十哲,保一直保持下去呢?显然,武庙十哲受《三国演义》影响,只是为了怼我而说的反话,但这话反过来大约还是成立的,既入选武庙十哲,对《三国演义》拔高和神话诸葛亮恐怕还是有些联系的。

为什么诸葛亮能够入选武庙十哲,其实原因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武庙十哲的入选标准,不是纯粹的军事标准。在其后,还有一个政治标准。诸葛亮的入选,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这里的政治,也不是汉末时期的现实政治,而是立庙时的政治需要。

历朝历代之所以要建庙祭祀往圣先贤,当然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历史上无论哪个王朝,对于臣子的要求,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第一重要的,都是忠诚。这一点上,诸葛亮是当之无愧值得后世尊敬和谟拜的。

武庙的建立,其实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本质上是阴阳理论的发展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承者,中国历史上,先有文庙,后有武庙。文庙是祭礼孔子的。从孔子去世后,就开始了。后来,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想,对孔子的祭祀,从历朝历代沿续下来。孔庙中如果只有孔老夫子一人,未免太孤单了,于是,就有陪伴孔子的贤人。这就是孔庙十哲。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分别是德行好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及口才好的宰我、子贡。还有有行政才能的冉有、子路和文学好的子游、子夏。

人的发展要文武全才,国家的建设也要文武并重。这种观念,就是阴阳观念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既然有文庙,为什么没有武庙呢?于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为表彰历代名将,就建立了武庙。文庙祭祀的是孔子,那武庙的规格也不能低,于是就以姜太公为主神。以汉代张良配享。所以,武庙所祭,第一是姜太公,第二是张良。张良在一般人感觉中,其实不是军事家,还是谋略家。为什么张良陪祀呢?大约因为张良受到黄石公传授了《太公兵法》,属于姜太公的兵法传人。所以,祭祀是一种文化现象,说的是军事,但实际更注重的是文化和政治。这种标准从后来武庙十哲人员的变动也可以看出些端倪。唐代时期,姜太公左右的十哲分别是右边:汉代张良,战国齐国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左边是:秦白起、韩信、诸葛亮、唐李靖、李勣。

到宋代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去武庙的时候,对秦将白起名列十哲提出质疑,认为白起曾杀过降将,道德上有问题,不能列为十哲。于是,宋代大臣们对十哲进行了调整,把白起和吴起二人调出十哲。祭祀的地点从大殿调到两廊。吴起被调出十哲,大约是因为曾经杀妻求将,道德有亏。

白起和吴起二位被调出十哲后,换上的二人一是管仲,二是郭子仪。郭子仪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开元十九年立庙之时,他还没有成名。但是他算是名将无疑,而管仲虽然是著名政治家,但说是武将,大约就很名勉强了。我觉得,古人的逻辑大概是这样。出将入相。相位一直在将之上。特别是宋之后,文官地位更上高于武将,所以,后世的眼中,为相者,天然就是将才。这就是张良、诸葛亮和管仲入选武庙十哲的原因。

为什么三国只有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

诸葛亮虽然没有实现当初制定的战略规划光复汉室一统天下,但他确为了这个目标呕心沥血,耗尽了最后的生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所评,"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的天命难违之理。不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艰难创业,玉汝已成,建立了蜀国,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功业,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并不优秀的刘禅继位,为实现刘备遗志,曾南征蛮夷,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令曹魏不敢小觑。难怪大诗人杜甫赞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由于诸葛亮的人品和功业,使得历代后人、史家、兵家、文学家、诗人,都对他顶礼膜拜,尊崇有加。在正义的感召下后人为他设庙祭祀,充分表明了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的伟大。同样作为领兵打仗的军事统帅和丞相,曹操后来野心开始膨胀了,封魏王加九锡还不满足。又教唆儿子去夺汉室天下。而诸葛亮最终也只是个武乡侯的爵位。

为什么三国只有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

大唐王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兴建太公尚父庙,尊周朝开国军师姜尚(姜子牙)为武圣主神,以汉留侯张良为亚圣副祀。从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至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的千余年历史中,共有功勋盖世的名将74人入选太公尚父庙,在其中再选出诸葛亮、张良、韩信、孙武、李靖等将星中的将星共10人,并称武庙十哲,分坐左右而从之: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初三杰”之一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唐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初三杰”之一汉留侯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兵家始祖“兵圣”孙武、战国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战国燕上将军乐毅。

武庙

此外,还有上列、下列越上将军范蠡、齐军师孙膑、齐相管仲、赵大将军李牧、“万人敌”关羽、吴军师周瑜等名将合计64人入选武庙,即武庙六十四将。

公元760年,唐玄宗建立武庙29年之后,大唐王朝正在“安史之乱”的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唐肃宗(玄宗之子)将姜尚尊封为“武成王”,享有与“文宣王”孔子同级别的祭典,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以此鼓励军民尚武平乱,战功显赫者将名留青史,被奉入庙堂,享永世之香火,武庙由此始兴盛。

姜太公

此后历经宋代、元代,直至明太祖武成王庙被废止,期间武庙人员虽有微调,但诸葛亮始终稳居武庙十哲之列,而且排名较前,这证明了诸葛亮在历代帝王心中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家之一。

一、武庙十哲不是中国古代名将排行榜,不以军功战绩、军事才能为唯一或首要评选标准。

姜子牙和武庙十哲这11位名将,生前皆忠君爱国,或随主开疆拓土,或励精图治,立下盖世之功,都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惊世将星,但这11位名将纯粹是武将的不多。

主神姜子牙家境寒微,坎坷半生,然而一生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成就非凡,其辅佐明主姬昌兴周灭商、封国安邦、强国富民、安定周室,是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全智全能的完美人物,在后世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尊为“武祖、天齐至尊、光明之神、众神之神”等。

可见,军事成就只是姜子牙众多杰出成就中的一个方面。

姜太公

而“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武庙中被奉为仅次于主神姜子牙的亚圣,但其一生领兵冲锋陷阵的经历凤毛麟角,战功更是廖若星辰,单纯论冲锋杀敌的个人勇武最多是合格水平。但张良是对人心时势、战略战局有超强洞察力的智谋之士,虽一人却若百万雄师,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得锦绣河山,并且是唯一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一生充满传奇。

后世称张良为谋圣

武庙十哲里的韩信、诸葛亮、孙武、李靖等个人武力虽然不神勇,但都是如姜子牙、张良般腹蕴六经,文韬武略的无双国士、军事战略家或两者的结合,武能主军战略掌控全局,决胜千里,文能问政理务、安邦治国而且忠君爱国,对帝王、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唐王朝从维持朝廷的统治利益出发,既要对平定“安史之乱”的将士论功行赏,又要对割踞一方的藩镇军阀安抚笼络,所以必须要树立和褒扬历代忠君爱国的名将,彰显朝廷提升武人的地位。

而那些揭竿起义造反、政变或自立为皇帝的名将如冉闵、慕容垂等都没能进入武庙,包括公认的千古第一将西楚霸王项羽也概莫能外。

所以入选武庙的名将确切地说是“王佐武臣榜”,而不是“历代名将榜”,军事战绩、军事才能只是入选武庙的重要条件之一。

诸葛亮

二、诸葛亮生平事迹和功勋

诸葛亮在传统历史观中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品德上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样样俱备,行动上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好男人的标准也全有:忠臣贤相、清官能臣、名帅良将、国之栋梁、良夫慈父、智者仁人、身高貌帅感情专一,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发明创造信手拈来、文功卓越……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种种,先生都做到了,而且几乎是完美无缺。

诸葛亮

(一)、忠君爱国,诸葛亮感恩皇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毕生追随左右,承其遗志,矢志光复汉室,穷尽心力辅佐少帝,排内忧除外患,独掌军政大权依然谦恭勤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是一代忠臣的典范,是帝王的最爱。

(二)、诸葛亮奉公克己,为官清廉。先生从草庐出仕20多年,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奉公克己、清如水明如镜,一家人温饱足矣,不蓄私产,身后财产仅得桑数百株,薄田十多顷,衣物皆为朝廷所赐。以国为家,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鞠躬尽瘁,累死军中,薄葬五丈原。

诸葛亮(影视图片)

(三)、诸葛亮匡佐之才,理政统军能力天下无双。

先生治国明法治吏,赏罚分明,虚心纳谏;体恤民情,注重民生,鼓励农耕事桑,发展生产力,为蜀汉光复汉室、还中原旧都屡屡北伐用兵建设了富足的大后方。

先生隆中对促三国鼎立;巧取荆益二州定汉中;舌战群儒傲视江东文臣贤士;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呼风唤雨;妙计华容道捉放曹;三气周瑜东吴失肱股;汉中策以蜀中南郡孤绝之地立国守险;先帝托孤君臣肝胆相照;七擒孟获攘外先安内;以攻代守与强大的曹魏、东吴两线抗衡;以弱胜强按着曹魏磨擦;破名将郭淮,斩杀悍将张郃,令曹魏司马懿“甲首三千,龟缩不出”;惜火烧上方谷天意弄人,秋风萧瑟五丈原......

诸葛亮(影视图片)

(四)、先生才华逸群,出师一表著名篇,千载流传史诗巨。还著有《隆中对》、《为后帝伐魏诏》、《自表后主》、《正议》、《诫子书》等著作。先生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曾于城楼鹤氅纶巾羽扇,凭栏焚香抚琴,空城计吓退司马懿20万大军;巧思妙构创连弩,发机若雷电,一弩十矢俱发;木牛流马震古今,乃军之要用;精通兵法,推子八阵兵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知识分子膜拜的对象。

(五)、高风亮节,一门忠烈。“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扶蜀汉大厦于将倾,《诫子书》嘉言懿行教育后代,长子长孙在涪城一战中以身殉国,忠义无双。

(六)、先生颜值身材外貌也是人中龙凤: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羽扇纶巾,言行雅儒。

诸葛亮

先生忠君爱国之节、治国安邦之才、立身廉洁爱民之道、治人恩威并施之术,以机变无方,略不世出的军事才能,治国理政的麒麟之才,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为蜀汉江山社稷倾其所有,扶大厦不倾整整40年, 无愧于君主将相、无愧于万民百姓、无愧江山社稷!是中国历代王朝治国施政最杰出的忠臣贤相的代表之一,被后世无数君王、名相、贤臣所推崇,自可以姜尚、张良等先贤流芳青史!

为什么三国只有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

战略方面——从隆中对到汉中策看诸葛亮的战略能力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节选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策,为颠沛流离的刘备指出了一条明路,即先夺取荆州、益州,等到北方出现动乱,再二路分兵进取中原的战略。隆中对,差一点就成功了,刘备集团先后夺取荆州大部和益州之地,关羽威震华夏,如果不是东吴背叛,保守的说,曹操集团势力将彻底退出荆州。

虽然由于荆州失守与夷陵之败,隆中对彻底化为泡影,但是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诸葛亮北伐之时,“隆中对”已经转化为“汉中策”,汉中策的提出者是法正,但是具体的执行者,是诸葛亮,诸葛亮多次北伐,目的不是一次性灭魏,而是先夺取凉州。

从隆中对到汉中策的转变,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能力是无与伦比而且灵活多变的。

战术方面——从诸葛亮对外用兵看其战术能力

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三国志

诸葛亮第一次对外用兵是益州之战时,与张飞、赵云一起从荆州沿江西入益州,最终与刘备在成都汇合,这有力的反驳了某些人说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没带过兵的说法。至于汉中之战,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的问题,三国志也给予了我们答案: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需要负责刘备集团军队的后勤,所以才没有随军。法正战术能力的确举世无双,但是,他会后勤么?让他留守成都,他能够足食足兵么?大家可不要小看后勤官,诸葛亮此时做的事情和当年的萧何是一样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

后来南中各郡纷纷背叛,诸葛亮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仅彻底平定叛变,而且将蜀汉疆域开阔到刘璋时期都不能实际掌控的南蛮地区。诸葛亮还以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为基础,训练出了蜀汉乃至三国时期最精锐的军队——无当飞军。夷陵之战,是蜀汉继失去荆州以来,又一次重大损失,蜀汉精锐丧失殆尽,益州接近一半地区脱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能够调动的军队实力,并不比联合了孟获的叛军强。诸葛亮只用了几个月就平定叛变并且开疆扩土,不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么?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

至于北伐之战,很多人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然而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是夺去了魏国的土地的。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郡和阴平郡,并且击退了郭淮的援军。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资治通鉴

最能够体现诸葛亮战术能力的还是第四次北伐,那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锋,据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等史书记载,诸葛亮进攻祁山,祁山告急,司马懿急忙率领大军救援祁山,可是诸葛亮居然带着大军跑到上邽去了,留守上邽的郭淮寡不敌众,被诸葛亮击溃,诸葛亮乘机夺取了陇西小麦,诸葛亮利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取得了四伐第一胜。

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资治通鉴

四伐第二胜,则是卤城大捷,这一战之后,司马懿彻底变成缩头乌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战场对决了,要知道,司马懿可是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孟达叛变,千里奔袭平定公孙氏、逼退诸葛恪,军事能力并不差,可是在诸葛亮面前,却是: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晋书

因此,诸葛亮的能力担得起武庙的位置。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晋书》

为什么三国只有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是唐玄宗时期设置的,其目的是为了祭祀历朝历代的名将,其朝代范围是从西周初年开始,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合计1800多年的时间,唐朝武庙的主祭是姜子牙,副祭是张良,除此之外,还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合称为武庙十哲。

如果从朝代来看,西周有姜子牙一人,春秋战国有白起、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五人,秦末汉初有张良与韩信两人,三国只有诸葛亮一人,唐朝有李靖、李勣两人,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隋朝都没有,连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都没有进武庙。

武庙主祭姜子牙

整个三国长达近百年的时期,涌现了无数的军事人才,比如曹操、周瑜、陆逊、诸葛亮、司马懿、邓艾、钟会、姜维等等,为何只有诸葛亮一人能进武庙十哲,其他人都进不了呢?

首先来看看进入武庙十哲的都有哪些人,有什么样的标准?

武庙的主祭是姜子牙,他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大功臣,是西周的军事统帅,更被后人尊称为百家宗师,灭商就是姜子牙最大的功绩,在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还辅佐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姜子牙也因此被周武王封为诸侯,此外,姜子牙还有《太公兵法》的兵法流传于世,这是中国最早的军事著作了,被后世奉为兵家始祖。

武成王庙

从这些记载来看,姜子牙身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是军事统帅,能率军出战。

2、有军事功绩。

3、有军事著作或者有战略深度,能够影响后人。

这三个特点基本上成为进入武庙十哲的标准,历史上具备三个特点的,基本上能进武庙,进武庙最起码也要具备其中的两个特点。

比如白起,具备三个特点,他是秦国的军事统帅,经常率军出战,有着重大的战绩,比如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整个战国因战争死亡两百万人,有一半是白起的贡献,此外毛主席评价白起打歼灭战几千年来无人可比,这也是白起被称为战神的原因,但是白起打仗是有战略深度,靠的谋略与实力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硬拼,所以他能入武庙。

白起

比如韩信,具备三个特点,韩信是军事统帅,能够率军作战,而且还能做到百战百胜、攻无不克,韩信用兵如神,谋略百出,楚汉战争期间,韩信拿下了魏国、赵国、代国、齐国、燕国,而且韩信还有军事著作,只是没能流传下来。

比如田穰苴,三个特点都有,担任过主帅打败了当时被称为霸主的晋国,最为重要的是田穰苴有一部著名的兵法流传下来,叫做《司马法》,这部兵法非常有名,成为冷兵器时期操练军队的教材,相当于召集国防部发出的作战条例。

比如孙武,孙武协助吴王阖闾大败楚国,以3万吴军孤军深入楚国,大败楚国数十万军队,攻破了楚国都城,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史上的奇迹,然而孙武最著名的就是那本《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影响不用介绍了,几乎成为军事著作的典范,孙武就是没当过主帅,只是辅佐吴王作战,具备三个特点中的两个。

孙武

比如吴起,吴起是个军事奇才,他在哪个诸侯国作战,哪个诸侯国就能赢,哪怕是弱国对强国,吴国在鲁国,协助弱小的鲁国打败齐国,在魏国又打败秦国,在楚国又打败魏国,吴起在魏国训练了魏武卒,在楚国实行变法,此外还有《吴子兵法》的军事著作,三个特点都具备了。

比如乐毅,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大败齐国,然后独自率领燕军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能领兵,有战绩,具备前两个特点,个人认为乐毅应该进不了武庙十哲,他能进纯属唐朝人的人个喜好而已。

比如张良,张良辅佐刘邦打败了军事奇才项羽,为刘邦提出了非常正常的战略与谋略,张良的谋略非常有深度,刘邦的天下三分之一是张良策划的功劳,张良除了没有独自率军作战外,其他两个特点都具备了。

李勣

比如李靖与李勣,这两人都是唐初开国名将,能够独自率军作战,又有很多的功绩,李靖与李勣都参与了灭亡东突厥的战争,打败吐谷浑的战争,李勣还参与了灭亡薛延陀之战与高句丽之战,不同的是,李靖有军事著作流传下来,而李勣没有。

再来看看三国时期的一些名将,比如曹操,曹操作为政权的开创者,能够独自率军作战,也颇有战绩,虽然没有军事著作流传,但曹操对《孙子兵法》作过注解,也称得上是军事家,但是曹操的定位更倾向于君主,而不是军事统帅,所以曹操没有进武庙。

比如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于禁、张辽、张郃、乐进、徐晃等将领,这些人能当军事主将,但不称之为统帅,有军事战绩,有战术思想,但没有战略深度,打仗多靠勇猛,当然也有合理的战术,他们可以称为名将,可以进古今六十四名将,但入不了武庙十哲。

三国人物

再比如周瑜,周瑜在名义上是与程普同等地位的将领,但他领导了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勉强算是统帅,他虽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但打败曹操的计谋出自黄盖,并且周瑜缺少战略高度,他所提出的软禁刘备与攻取益州的战略是不可能成功的,再加上周瑜只有昙花一现的战绩,很快就去世了,缺乏说服力,所以他入不了武庙十哲。

再比如陆逊,虽然在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在石亭之战打败了曹休,但这都是防守战,而且并未能扩大战果,缺少战略深度,所以他不能入武庙十哲。

比如司马懿,司马懿文武双全,平孟达、对诸葛、定辽东都显示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他称得上统帅,能领兵,会打仗,有功绩,但司马懿更多是政治上的成就,再加上他不择手段地篡位,使其无法成为后世朝代的祭祀对象,所以就入不了武庙十哲。

诸葛亮与司马懿

比如邓艾、钟会,虽然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也有统帅能力,更在263年的灭蜀之战中成功地灭亡了蜀汉,但是两人缺少战略深度与思想,邓艾军事才能高于钟会,但在灭蜀后,邓艾骄傲自满,钟会密谋谋反,两人最终的行为导致他们也进不了武庙十哲。

比如姜维,姜维是蜀汉的最高军事统帅,前后11次北伐,比诸葛亮还多,他的战绩没有超过诸葛亮,但是姜维北伐的损失远大于诸葛亮,同时姜维缺少战略深度,所谓的战略深度就是能影响后世的军事思想或者军事著作,所以姜维入不了武庙十哲。

为什么诸葛亮能入武庙十哲呢?并且还是三国时期唯一的?

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具备以上三个特点,并且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具备这三个特点的人,诸葛亮不仅能治国理政,还能率军出战,不仅有军事理论,还有实战战绩,诸葛亮首次独自率军平定了南中的叛乱,然后就是六年五次北伐,诸葛亮的北伐是以北击强的打法,并且逼得强大的曹魏只能防守。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思想与影响力,诸葛亮改进了八阵图,从黄帝到唐朝开元十九年只有9个人有能力改进这种阵法,分别是:黄帝、姜子牙、田穰苴、管仲、孙武、诸葛亮、韩擒虎、李靖、李勣,诸葛亮是三国唯一的人

要知道古代打仗阵法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乱打乱冲,所有的战争都是讲阵法的,诸葛亮的八阵图影响到了唐朝,李靖与唐太宗讨论阵法时,就专门夸奖了诸葛亮的八阵图与军事思想。诸葛亮流传下来的军事著作有《将苑》和《便宜十六策》,前者是讨论为将之道的军事著作,后者是写治国治军的军事著作,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军事家

诸葛亮八阵图

此外,诸葛亮的治军是一流的,司马懿曾经到诸葛亮营地视察,还评论过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说的就是诸葛亮的治军,所谓的治军就是管理、训练一国之军队,诸葛亮在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仅仅几年时间,就为蜀汉拉起来一支可以北伐的军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而且诸葛亮在整个北伐之战中,除了第一次用错人之外,几乎没有啥损失,能在战争中让自己没有损失,也是一种奇迹,并且取得了斩杀王双、张郃,取得武都、阴平二郡的功绩,以弱势兵力发动进攻,而迫使强大的敌人采取守势,这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所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唯一进入武庙十哲的军事家。

为什么三国只有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

因为简单的一句话,能与白起韩信等人齐名的,纵观三国时代,诸葛亮一人而。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代对于诸葛亮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到唐代李靖仍十分推崇其军师才能,甚至认为三国志不过是史家之言,难以理解诸葛亮诸葛亮过人的军事天赋。

所以说诸葛亮入武庙十哲并无不妥,相反,近年质疑诸葛亮才能的人才是别有用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