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什么水平?
谢邀。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有一句评论:“将略非其所长"。这应该就是史家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盖棺之论。
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似乎是千年不遇的军事天才,这都是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所致,比如他初出茅庐便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给人的印象是,刘备自从得了诸葛亮,便一改军事上被动挨打的颓势,从此之后,革命形势便一片大好了。后来的安居退五路,空城计退司马,都彰显了诸葛亮超凡的军事才能。至于上方谷没有烧死司马懿,那就是上天之意,非人力可为了。
然而现实历史中的诸葛亮,与此可能有很大差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多体现出一种智慧和谋略。而不是真正军事家的形象。真正的军事家,大都是戎装形象。历史上的孙武、吴起、白起、王翦、廉颇、李牧都是将军形象,汉代的韩信、卫青、霍去病、周亚夫,唐代的李靖、徐茂公也是这样。宋元之后,由于重文抑武的原因,军事家变得越来越稀有了。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像岳飞、戚继光这样的军事天才。
我们把这些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家与诸葛亮比一下,就会发现明显的差异。他不是戎装的军人形象,也不是后世的儒家形象。戏剧舞台上,直接给他穿上八卦衣,变成了道家。但实际上,儒也好,道也好,兵也好,仅以学术上的一派而论,是很难概括诸葛亮形象的。一句话,在民间认知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既然是智慧,就是兼容并包的。所以诸葛亮身上同时体现着儒家道家和兵家的智慧。
鉴于上述,仅以军事而论评价诸葛亮,对诸葛亮来说,可能不是加分项,反而可能是减分项。因为诸葛亮的地位是综合得多决定的,而不是单项成绩第一。
以上边所列的军事家来说,韩信、岳飞就军事才能而言,绝对在诸葛亮之上,但他们在政治上,都有明显的短板。所以在个人人生成就上,就不及诸葛亮了。具体来说,韩信即能带兵打仗,又能练兵用兵。他既有军事战略,又懂战术,甚至于单兵作战的细节也都了然于胸。而诸葛亮只能做战略设汁,至多做到战术布置。所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为人所熟悉的称号是“军师"。
我一直觉得,成都武侯祠的对联,是对诸葛亮一生功过的最好总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古来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应深思。
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的都是让对方服,其间的差别在于,军事家负责以力服,不听话,则刀枪侍侯。再不服,则整死。而政治家的目的是服其心。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最大成就是“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而此一战最大亮点就在于“攻心为上"的战略。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恰恰体现的是政治家的追求。
除了平定南方之外,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做为,就是六出歧山。刘备是决策者,诸葛亮仅是军师。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就不仅是军师,在很大程度上,己是决策者。六出歧山未达目的,本质上就是失败。既是军事上的失败,又是政治上的失败。
审时度势,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诸葛亮六出歧山,不惜一切,北伐中原的做法,对蜀地人民来说,未必有利,只有放在儒家忠于汉室的大前提下,才有意义。所以,《三国演义》小说,是悲剧的调子,因为英雄失败了。
总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不必强求统一答案,保持自已内心的想象就行了。
历史上,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什么水平?
三国时期,出了个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之幸。说诸葛亮是文武全才,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古代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更是古代智慧人物的杰出代表。单论军事才能,拿他与古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家,如孙子,白起,蒙恬,项羽,卫青,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岳飞,戚继光等相比,毫不逊色。
(诸葛亮)
三国时期,如果没有诸葛亮,曹操与孙权极有可能分江而治,后就不知道谁统一谁了,刘备是成不了气候的。没有诸葛亮,刘备偏安西南一隅,就是能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唯有诸葛亮,高瞻远瞩,还在他出山前,就以一幅《隆中对》,将天下局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分析个透彻。唯有诸葛亮,能够胸有成竹地按照自己的理想沿着自己确定的政治路线图勇往直前。至于他征服人心的“七擒孟获”,联吴抗曹之“火烧赤壁”,五次北伐进退自如、拒曹于千里之外,哪一样不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这些都是历史考证的史实,无需通过将他神化了一点的《三国演义》来说明。
(刘备)
有人会说,诸葛亮既然具有如此杰出的军事才能,那他为什么不能协助刘备一举将曹魏和东吴打败,统一全国?诸葛亮是有此等雄心壮志的,但是,很难,因为同一时期,他遇到了另外两位同样是军事家的曹操和孙权。曹操和孙权手下战将如云,他们早已将政权基础坐实时,诸葛亮才出山。他纵有天大的能耐,也得一步一步地帮助刘备建立根据地,打牢政权基础,然后,才能与曹操和孙权较量。而这些,耗尽了他将近半生的精力。
(火烧赤壁)
而刘备呢,他是否有诸葛亮的眼光和胸怀?他急着称帝,连恢复汉室的勇气都值得怀疑。要不是他逞一时之气,为关羽报仇,倾举国之力伐吴,结果大败而归,又怎么会搭上了自己的一条命,还弄得蜀汉元气大伤?刘备折腾出这么一个“幺蛾子”,你叫诸葛亮如何在知命人生之后,重整旗鼓,去争夺别人的地盘?纵使这样,诸葛亮还是努力去做了。五次北伐,他为蜀汉拼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病亡于五丈原。@头条历史 @头条读书会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美文
历史上,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什么水平?
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是什么水平我不敢说,也说不清,但现在没有发现有能超过诸葛亮水平的人是真。
历史上,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什么水平?
以蕞尔之国,弱小之力,能主动南征恶壤,屡次北讨大国强国。所有这些,都奠定了诸葛亮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陈寿的评价不足以否定他。事实摆在那里,不知道陈寿为什么要贬低孔明先生?
历史上,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什么水平?
如果说军事才能主要是以具体的作战指挥能力和临敌应变,决机两军阵前的话,那么可以不客气的说,诸葛亮连一个普通的将领都不如,即使是王平这样从士兵成长起来的文盲将军,都比诸葛亮强的多。诸葛亮所治的学问,是以法家学说为主,治国理政,刑名钱谷是他的强项,但是他从来没有涉猎过军事领域,而且,军事理论和技能也不是坐在家里上课就能学会的,所以说,刘备用诸葛亮从来没有就没有让他染指过军事行动,从建安12年跟随刘备以来,他一直都是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为刘备扩军,筹粮,筹款,结交荆州士族,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这一点上,诸葛亮还是做的卓有成效的,刘备在刘表死后,能够成为跟刘琦,刘琮鼎足而三的实力派。刘备据有荆州以后,诸葛亮的工作就固定在“调取赋税,以充军实”方面,庞统则成为刘备的军事参谋,夺取益州以后,直到汉中战役,诸葛亮都没有得到参与的机会,还是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食”的后勤大总管。刘备起自微末,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在当时的天下,单以军事技能和指挥作战的能力来说,除了曹操之外,还真没有几个对手,如果刘备都不看好诸葛亮,那说明他确实不是那块料,不仅如此,刘备到临死都没有让诸葛亮染指军队,在任命他为托孤大臣的同时,把军权委托给李严管理。在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只干了两件事儿,南征和北伐,南征是讨伐南中地区的大族雍铠和高定组织的地方彝民暴乱,其实就是一些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彝族土寨子,诸葛亮以政府正规军的绝对实力,打了这么几个土寨子,就被罗贯中吹捧成了惊世骇俗的“七擒孟获”,其实孟获此人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说到诸葛亮的北伐,尽管罗贯中吹的多么天花乱坠,最终也掩盖不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次次败北的事实,第一次北伐,损失将领八人,曲长,屯将七十余人,青羌,散骑,突将等一千多人,士兵阵亡两万余人。第二次北伐,数万大军攻打只有一千多人拒守的陈仓,猛攻20几天,损兵折将,铩羽而归,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陈式驻兵武都,企图引诱郭淮来打伏击,结果被人家识破了,颗粒无收,第四次北伐算是占了一点便宜,铲了人家上邽的麦苗,在卤城顶住了司马懿的进攻,还在撤退的途中射伤了曹魏名将张郃,导致张郃伤口感染死亡,最可笑的是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在三年前就对诸葛亮的处境和意图判断的一清二楚,他精准的判断出诸葛亮“每患粮不继,再出必三稔之后”,而且,他判断诸葛亮“数出岐山不利,再出必求野战,其地必在陇东”,可以说是从头到脚把诸葛亮算得死死的,果然,三年后,诸葛亮在经过三年的积草屯粮之后,起倾国之兵,出斜谷口进入关中,而司马懿则率兵渡过渭河,依托渡口背水扎营,堵住了诸葛亮渡河北上的通道,同时,郭淮判断出诸葛亮有争夺北原,截断陇道的企图,即使率兵拒守北原,二次击败了诸葛亮的进攻,迫使诸葛亮又退回到五丈原,依托斜谷口,背靠自己的粮道扎下营盘,再也不敢移动半步。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一直都不敢出战,龟缩在营中当缩头乌龟,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司马懿不出营应战,而诸葛亮也始终不敢攻打司马懿的营盘,甚至连郭淮的偏师拒守的北原,诸葛亮也不敢进攻。诸葛亮的如意算盘是想让司马懿离开自己的营盘,到诸葛亮预设的战场进行决战。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司马懿以优势兵力,不敢跟诸葛亮决战,是被诸葛亮打怕了,实际上,作为总督雍凉军事的司马懿所节制的军队,虽然在总数上比蜀汉军队要多,但是因为要分兵驻守雍凉二州的几十个城池和战略要地,真正由司马懿直接统帅的部队并不多,还有一部分是由郭淮统帅拒守北原,所以,诸葛亮才敢肆无忌惮的进行挑战。关于曹魏政权在雍凉地区的兵力数量,虽然一直都没有详细的数字,但是从后来邓艾和诸葛绪所统帅的部队仅各有三万人来判断,曹魏政权在雍凉地区的机动兵力也就是这么多了,邓艾接管的是前雍州刺史王经的部队,也就是以前司马懿直辖的部队,诸葛绪接手的是郭淮的军队,所以,我认为司马懿的兵力是少于诸葛亮的,所以,他才会采取坚守不战,消耗对手的战略,明白了这些事实,我们就可以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贾诩对诸葛亮的才能有过很公允的评价: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贾诩是出名的谋略家,其才能,见识连曹操都叹服不已,他对诸葛亮的定位就是一个治理内政后勤的行政干部而已,包括当时的很多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都是“善治国”,从来没有人肯定过他的军事才能,《三国志》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做出了中肯的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历史上,单论军事才能,诸葛亮什么水平?
导语: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羽扇纶巾,三步一计,谈笑间舌战群儒,骂死王充,很多战术布置也很厉害。但是真正论军事才能,在历史上诸葛亮也就是一般。如果他真的军事才能厉害,早就带领蜀汉统一天下,重新恢复大汉江山了。就不会六伐中原,屡败屡战的光辉战绩了。所以诸葛亮只是内政高手,外交天才,战术狠人。在军事战略上的眼光上,诸葛亮是不及格的,所以他的真正实力也就是泛泛。
一,坐看失荆州,蜀汉丧大帅关羽,军事战略败笔。
历史上关羽败麦城,失荆州,被东吴所杀。蜀汉丢失南面军事战略要地。那么诸葛亮的军事敏感性,针对性在哪里呢?他真的是军事才华厉害,就应该预计关羽的性格和行为,早日换帅。才不会一错再错,最终酿成苦果。可能诸葛亮也明白这一点,想他智谋出众,不会想不到关羽镇荆州的结局,只是诸葛亮是政客,军事只是他的兼职,以是在反对刘备称帝仍然忠汉,或因为关羽功勋高已经盖主,又骄傲放纵不好控制,以是难得糊涂了一下,借东吴刀杀关羽,长治久安。所以诸葛亮只是政客,不是军事家。
二,妒贤忌能,谨慎过度,不用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经常说魏延有反骨,这个是太妒贤忌能了,当时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可没有反叛之心。诸葛亮出于以后蜀汉自己掌权,就刻意排斥威胁自己地位功臣了。六出祁山军事计划屡屡失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魏延就是第一个出来反对的人。魏延另外献出子午谷出奇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军事计划。诸葛亮如果有军事战略眼光,就应该支持!他却因为自己失败太多,怕魏延计划成功挑战他的威严和地位而否决了这个计划。
最后总结:
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在面对国与国全方位,全方面军事斗争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证明了他军事战略层面的缺失和不足。错用马稷失街亭,错用关羽又失荆州,不纳忠言丧失子午谷奇谋。所以,历史上单论军事才华,诸葛亮最多打八十分。水平中上谈不上优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