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王勃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天才文学家之一。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大约就是《滕王阁序》了。王勃写作这篇文章的传奇故事因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入《三言》之中而广为人知。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是唐高祖李渊的小儿子滕王李元婴所建。到唐高宗时期,大约有些破败了。当时做为地方官的阎公便对滕王阁进行了修缮。做为地标性建筑,修好之后,自是地方善政,当然要写点诗词文章以歌功颂德。刚好阎公的女婿是一个才高八斗的文学俊才。于是,便决定召集文人雅士,作文赋诗,开一个庆祝大会。这种文人集会,所作之诗文,大都会结集留存。而诗文结集,之前要有个序文。一般会请文学名家命笔,写的好了,就会达到地以文名,文以地传,相得益彰的效果。阎公觉得,自己的女婿不错,堪当此任。于是,命自己的女婿预做准备,要在大会之上,收到一呜惊人之效。因此,在这次文人雅集之会上,是有人预做准备的。这人就是阎公的女婿。
王勃的父亲当时在交趾(今天的越南)当地方官。他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适逢其会。也就前去凑了个热闹。谁知因此写出了名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对于阎公而言,写序之人,心中早已有定。宴席之上的客气,不过是应景而已,谁知王勃还真的接招了。此时此景,若无真才实学,必然自取其辱。如果有真能耐,留芳千古,也就很自然了。
至于说《滕王阁序》一文,王勃是早有准备,还是临场发挥?我觉得,王勃确是临场发挥。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拥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所谓急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正是成就他千古天才之名的必备条件。假如王勃也如贾岛姚合一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也就不配称为天才了。
另外,王勃路过南昌,幸逢雅会,本来就是一种巧合。在未到南昌之前,他也不知会有此雅事,想要准备,也无从备起。现场发挥的证据其实也可以从作品的内容中看出来。比如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写的都是集会的现场人物,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实实在在的眼前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假如只是一个庸常之才,就算给你准备,就能写出王勃这样的文章吗?阎公的女婿肯定也是写过一篇《滕王阁序》的,最后还不是自己偷偷扔了了事吗?
最后说一点,现在提起《滕王阁序》,人人都不吝赞美之辞。好像怎么说它好都不过分。但是,《滕王阁序》还是有其问题的。它的问题,其实也是骈文共有的问题。就是文辞太过华丽,就多了几分虚浮,少了一点实在。比如开篇之时对与会人员的赞美等等,都是歌功颂德之文的俗套。只不过王勃的文辞太漂亮了,不让人觉得恶心罢了。
在后面的人生感慨部分。由于王勃自己的人生经历坎坷,仕途蹭登。所以流露出一些消极的东西。与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比,格调就低了一些。但比起文辞华美,则王勃又胜了一筹。也正因此,《滕王阁序》才被称为天下第一骈文。
正是因为骈文,文辞华丽,太注重形式,从而影响了人的情感的正常表达和叙事的客观公正。创作难度非常大。所以。在初唐之后,骈文达到顶峰,便迅速没落了。中唐之后,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对六朝以来骈文的流敝进行批判。从此之后,散文复兴。骈文渐渐没落。
最后简单说一点王勃的为人。他大概是文学天赋极高。但情商和处世水平不高的人。王勃因为文学才能出众,不到二十岁,就做了朝散郎,成为皇子的属官。可以说人生有了较高的起步。但因写《斗鸡檄文》为唐高宗所厌恶,被罢官。后来起复,做了一个小小的州参军。可是在这个位置上,他又因为私杀官奴,又惹下了大祸,不但自己丢了官。也连累父亲被贬到交歧当县令。而王勃自己也因为去交趾探父之时,落海而死。这样,《滕王阁序》就成了王勃的绝笔。
王勃为什么私杀官奴,有许多说法。我觉得,还是因为恃才傲物所致。自恃有才,便自高自大。曹达犯法,投奔了他。做为官员,他应该依法处置。可是,他却把曹达藏了起来。后来怕事情败露,居然又杀了曹达。仅这一事,就能看出他文学上有才。政治上糊涂。所以,年轻夭折,也就很正常了。
《旧唐书》记载。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很有识人之明。四杰在当时名声很大。很多人都觉得他们都会飞黄腾达。裴行俭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燥浅陋。岂享爵禄之器耶?扬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裴行俭说是说,四杰之中,只有杨炯性格沉静,可以当官。其余的能平平安安的活到老就算幸运了。(不必考虑当官之类的了)。后来的事实,全部证明了裴行俭所言不差。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王勃是中国第一神童,六岁时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认为错位之处颇多,就写了《指瑕》十多卷来批评它,“十岁包综六经”,十一岁时曾去长安拜名医曹元为师,学习《周易章句》、《素问》、《难经》等,学得既快,理解又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当时年仅十六岁的王勃上书自陈,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得到了刘祥道的赏识,称他为神童,加以表荐。乾封元年(666),十七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考取后封为“朝散郎”,再被沛王聘为王府修撰。
王勃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大儒,他的父亲王福畴为州府参军,由于王勃的早慧和门第,他早年的仕途一帆风顺,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朝廷的斗鸡之戏成风,王勃在王府中看到贵族们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游戏文章,被高宗看到了,认为“据此是交构之渐”,把他赶到四川去,他的父亲也因为教子无方,被贬为交趾令,因此种下了王勃的死因,后来他渡海去看父亲,在回程的路上,掉在水里,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滕王阁序》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为千古奇文,文采斐然,自古以来为人所称颂,阁以文传,建于公元653年的滕王阁也因此文而名满天下,被誉为“四大名楼”之一。
有关《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自五代以来有写于王勃14岁、19岁、22岁、26岁等多种说法。上世纪80年代,滕王阁新建落成后,为了吸引游客参观,更是将王勃美化为神童,宣传他13岁上下写出了《滕王阁序》,以讹传讹,颇多舛误。
据刘汝霖编撰的《王子安年谱》和傅璇琮的《唐才子传校笺》考证,《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当时的王勃26岁。
王勃因杀人罪而被免职,在南下探望父亲期间共写了九篇诗文,从这九篇诗文中就可以看出《滕王阁序》的雏形。
例如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写道:“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言,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穷困而丧志,故穷而必亨”,就接近于《滕王阁序》中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又如他在《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 》中写道:“上元二载,高旻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海气近而苍山阴,天光秋而白云晚。......凭胜地,列雄州,城池当要害之冲,寮寀尽鹓鸾之选。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披鹤雾,陟龙门。故人握手,新知满目。饮崔公之盛德,果遇攀轮;慕郝氏之高风,还逢解榻。接衣簪於坐右,驻旌棨於城隅。临风云而解带,眄江山以挥涕。......”细读之下,更是可以感觉到《滕王阁序》在此已经成型。
《滕王阁序》一文所表述的情感和内容在王勃去世前的九篇诗文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雏形,不能说是提前打好腹稿,只是他厚积薄发,结合当时的所感所想而创作出来的,虽然跟之前的文章有许多相同之处,也不失为千古名文。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彩的一句,也是千古名句。多少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更是由此倍加推崇王勃的大名。
名篇、名句、名家,于是乎有关《滕王阁序》是否提前准备之说由来已久,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神童才子之说不容置疑。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采飞扬,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史料,无需质疑。
其次、唐朝文人墨客“诗会”盛行。
唐代时期,诗文写作那可是科举考试的必备内容,因此文人墨客的聚会吟诗活动也是十分盛行,王勃相信也不例外,初唐四杰的招牌那也不是浪得虚名,像是字词、语言方面的修炼自是不在话下。其实我们接触的王勃的诗文,除了《滕王阁序》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可以说王勃在这些活动中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底蕴。
再者、骈文就是唐朝政府内部运行的公文格式。
唐朝时期,像是政府部门相互往来的公文格式就是这种骈文体裁,要求词藻华丽,文采飞扬,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而王勃自16岁开始就在朝廷部门供职,对这种公文体裁应该是非常熟悉。比如王勃写的《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和《乾元殿颂》等都是这方面的文章,也就是说写一篇《滕王阁序》根本就难不倒王勃这位才子神童。
提示以上三点只是想告诉大家,以王勃的水平根本不需要像阎都督的女婿一样提前写好范文,那样简直就是侮辱咱们王大才子了。
当然,不需要提前写作并不是不要提前准备,李白杜甫写一首好诗,那些达官显贵拟一篇像样的公文,同样需要提前酝酿构思,甚至是字斟句酌。也就是说即便才思敏捷如王勃,同样需要提前准备,只不过他的准备非比常人,得知滕王阁盛会的消息,一路走来,一路酝酿,待到酒足饭饱,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就这样一篇《滕王阁序》开始流传千古!👍👍
注释:
1.众多条友对滕王阁的重建以及《滕王阁序》的成篇过程做了详尽阐述,笔着不再赘述。
2.文中的阎都督即是滕王阁的重建组织者,本来是想让自己的女婿作序,没成想让王勃抢了头筹。成就了王勃,也成就了滕王阁。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据我了解,确定没有。王勃是有真才华的诗人,还是个神童!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创作时间,
《太平广记》记载,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而作。
五代王定保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而作。
清初《古文观止》认为,作于“王勃时年二十二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作于“王勃二十九岁”(虚写)。
一般认为,《滕王阁序》是王勃生命的绝唱!
675年的重九日,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欢宴群僚及宾客。
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参加了盛会,写了这篇序。
在这之前,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认为挑拨皇子关系,而被逐出长安,仕途毁于一旦,又因私杀官奴而死里逃生,仕途终结,甚至连累父亲贬为蛮荒之地交址(今越南境内)县令。出狱后,王勃从洛阳南下,前往交址探望父亲。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百年来,真的再也找不到如此妙句了!
是事先准备还是即兴发挥呢?
1 有刻意创作的成分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应景之文,甚至有溜须拍马的地方,
比如:
“都督阎公之雅望”(阎公声名传播)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在座都是贵宾)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在座都有像潘岳、陆机那样的才华)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举袖作揖,犹登龙门)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
这些句子,既文雅又有礼,一是因为公共宴宾的重大场合,二是因为,王勃年少有才,仍对仕途有渴望,希望在座达官贵族能够举荐自己!
刻意的遣词造句,极尽谦逊与礼貌,确有事先准备的嫌疑。
也足见王勃的高情商与良苦用心了。
所以,他一再表明心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境,不改志)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愿长风破浪)
2 没有事先准备的必要
《古文观止》和《唐才子传》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宿构序。”
“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都督阎公大摆宴席,让他的女婿吴章才连夜准备好文章,以便在宴席上,一鸣惊人。
谁知,却让王勃抢了风头。
《唐才子传》记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
王勃事先准备,让阎公颜面尽失,复出无望,岂不得不偿失!
王勃已经吃过官场太出头的亏了!
王勃本身就有才华,六岁赋文,十六岁中举,
年少成名,侍才放旷,文人清高的个性,也不屑于这样的行径!
没有一鸣惊人的必要,更没有喧宾夺主的意愿,何必私下作弊,有损节操!
只是不自觉地流露才华,不经意地厚积薄发,
便秒杀众人,成为传奇!
王勃的作品少,哪一首不是一时之最!
3 无雕琢之痕,一气呵成
事先准备的文章,都有推敲,雕琢的痕迹,文风相对内敛。
《滕王阁序》七百来个字,典故多达二三十处之多,句句都有出处,引文据典,可见王勃深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对偶,还是大段骈赋,都是极尽文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不见推敲琢磨的痕迹,如江河决堤,肆意流淌,奔放到底。
有这样的文学功底,何必大费周章!
只能说灵感来了,挡也挡不住,王勃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这样的作品很多,
比如,
王義之《兰亭集序》,酒酣而书,涂涂改改,翩若惊鸿,宛如游龙,此后,再也写不出了!
只有修练到一定境界,才有这样的功力!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问题: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前言古人作诗文,有人快有人慢,或者说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写不同的文体,也有可能时快时慢。
王勃写滕王阁序似乎是当即挥笔而就,其实不然,其背后一定是经过了无数练习以后才能做到的。
就如同今天的高考一下,看着学生们奋笔疾书一刻不停的写下去,其实是学生们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苦读,经历了无数次的题海训练而成。王勃也是如此。
一、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古人自小读书习文,例如杜甫就曾经自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说自己七岁做诗,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甚至有名家把他比作班超和杨雄。
杜甫一个从来没有中过进士的人,也能写出三大礼赋而受到唐玄宗的特别召见。何况十六岁就应幽素科试及第的王勃呢。
二、滕王阁搅局的王勃真是即席写出吗?关于滕王阁序的故事,其实主人早就准备好了文章,就等大宴宾客之时,让自己女婿露一次脸,没想到被不知趣的王勃搅了局 。
至于王勃本人是不是提前有准备写《滕王阁序》,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知道他的确是即席写出。
不过,王勃提前写过类似的文章或者说练习过很多这类文章是毫无疑问的。或者如同高考作文一样,搞出一个模式范文,无论什么题目,稍微改一下套用即可。
常有人看似当场吟出一首诗,表面上不加思索,其实你不知道他早就打好了腹稿。或者有时可能是押题压中了,有时可能本来就知道题目,提前作好准备。
三、王勃十年前的文章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至今雷奔雨啸,风旋电转,拾青紫於俯仰,取公卿於朝夕。云台迫汉,南宫列元宰之图;霜戟罗门,北阙据名臣之第,尝见之矣。至若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孔宣父之英达,位未列於陪臣;管公明之杰秀,名仅终於郡属。有时无主,贾生献流涕之书;有志无时,孟子养浩然之气,则说亦有焉。
王勃《乾元殿颂》 节选
兰殿分休,湛珠衡于月馆。道凝琼镇,下苍掖而照重熙;业峻铜楼,凭紫轩而揖群后。环四瀛于舜抱,漏蚁覃津;栖十景于尧衿,巢螟荷照。
上面这两篇文章早于《滕王阁序》十年,可见王勃早就有了充分的训练,这一年正是他中第的一段时间内,可见当时的文章功力已经很深厚了。
结束语十几岁的王勃写文章已经足够其中第作官,十年间不停的学习并写作,在十年后再写《滕王阁序》的时候胸有成竹,我们看着很难的用典和遣词造句,估计在王勃眼里早就滚瓜烂熟了。
不可否认王勃是个天才,不过天才也一定是一个有充分准备的人。
@老街味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