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表达的是什么情趣与哲理?
谢悟空小秘书之邀。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是苏东坡《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中的句子。原文是这样: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有的解释说,这首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如果认真读几遍,就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重点并非在超然物外和寄情山水,而在在朋友之情上。题目中的一个“寄”字已经明白交代这是表达朋友之间离别之情的。
朋友之间,有情就会思念。就会不舍,不忍分离。就会有离别思念之苦。佛家修行,是要抛弃俗世的情感。认为有情就有苦,要离苦得乐,就要无情,达到“太上无情”的境界,就不会为情所苦了。所以,苏东坡在作品的开始,就以潮来潮去,比喻人世的离合,并在离合之中,提出了有情与无情的命题。“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这里苏东坡的朋友就是参寥子。参寥子是一位和尚,法号道潜。他不但佛法精深,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是一位诗僧,与苏东坡是很好的朋友。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时候,参寥子曾不远千里到黄州陪伴他。他还曾因受苏东坡的连累而被迫还俗。
这首词是元祐六年,苏东坡由杭州太守转任翰林学士承旨离开杭州之时,写给参寥子的。因此,表达朋友离别之情,也就很自然了。
超然物外,寄情山水,一般都是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得无奈选择。中国文学史上,除了陶渊明之外,所谓的超然物外,大都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元佑六年的时候,苏东坡虽然已经过“乌台诗案”后的贬谪,但在政治上恐怕还是没有绝望的。也不会厌倦。所以,离别之时,但叙朋友之情而已。由于当时文化圈中谈禅说道,谓为时尚,苏东坡本人,对佛学很感兴趣。东坡居士的称号,本身就是很好的说明,于是。情之一字,被苏东坡拉入禅境,列入话题。
我们来看词的上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相聚是有情,分别是无情。人生应该是为情所累,还是应该萧萧洒洒的走呢?这是在劝朋友,也是在安慰自己。“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山河风景并不会因我的离开而改变。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不用思量今古 ,俯仰昔人非”往事何必想那么多呢?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俯仰之间,一切就都变了。朋友的情感,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苏东坡这还是以佛家的思想劝慰朋友。“谁是东坡老,白首忘机。”看看你朋友我,从来不把这些(分离之情)放在心上。白首忘机的典故出自《列子》。传说有一个喜欢海鸥,每天都有很多海鸥落在他身边。一天,他父亲让他抓一只海鸥来玩。从此,海鸥再也不到他身边了。机,就是心机,算计。忘机,忘掉一切算计,回到自然的状态。自然的状态,当然包括“忘情”。也既不要把离别之情看的太重。
禅的意境是一种非有非无的状态。也就是《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态。所以,苏东坡说的是忘情,是无情,是不要太重情,不要舍不得,可他自己在现实上又表现出对情的重视。这就是唐人就说过的“多情却是总无情”。再看下片。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我走之后,西湖美景,山翠烟霏,一切都成空寂,都没有意义了。这当然是因为朋友离去之后所引起的情感反应。这当然是有情所致。“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我们掰着手指算一算,诗人间的朋友之情,谁能比得过我们二人呢?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最后两句,是对以后的憧憬。用的是谢安的典故。谢安为官之时,常想退隐江湖。东坡这里是说,等我以后处理完朝廷事物,就退隐江湖,与朋友一起优游山水,诗酒唱和。“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用的还是谢安的故事,谢安最后病逝于西州门。因为他生前对羊昙很好。谢安死后,羊昙从此不过西州门。一次酒醉无意行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苏东坡在这里用此典,是告诉朋友,他一定会退隐江湖,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哭于西门之下。
总之,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朋友聚散之间,有情无情的禅意。正是因为把有情和无情的差别打通,看破,苏东坡的性格才会显出超然霍达的特点。
最后,以参寥子的一首小诗作结:
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
禅心已做粘泥絮,不随春风上下狂。
——《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表达的是什么情趣与哲理?
天簌之音,本是情侣却又分开。相见掀规矩,真情难免。生米煮熟饭,背锅四海腾。大江甩南北,星火可燎原,万物不变,火种生生不息。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表达的是什么情趣与哲理?
这是苏轼的《八声甘州.有情万里卷潮来》里的开头两句。这是用錢塘江的潮水起落来比喻人世间的聚欢离愁的这种微渺的意境!世上的潮水都是一涨一退,有的人说潮水是有情的,而一部分人说是无情的!当潮水退去,好像是无情的,呼毫无顾惜;但是激情高涨之时,又汹涌澎拜,直推而来!词人两种意情齐用,更显得气吞山河,词意当以此为主要写写照!这与一般的咏潮诗有一定的区别。《春江花月夜》也是写钱塘江,虽然影射面比较宽,但与此词的特定折理有所差别。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往往皆是离合悲欢的感悟,影示了人世间的无奈和苍然!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表达的是什么情趣与哲理?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出自北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廖子》,意思是有情的风不远万里,把海潮卷来,转瞬之间,又无情地送潮而归。这两句表面上是说潮起潮落。其实却蕴含有无限感慨苍凉之意。作者明知风为自然现象,潮起潮落本是自然规律,并不是非风力之所及,本无所谓“有情”、“无情”,而将其拟人化。这是借物言情,抒发自己的情怀。既然刚来,为什么马上又归?既然“有情”如此,为什么又“无情”如斯?这里,隐寓着作者对人世间盛衰离合的感慨。他一生两度出仕杭州的宦海波澜,虽在言外,亦已在意中了。这两句虽然写了“卷潮来”和“送潮归”两个方面,但却以“来”始,以“归”终,以“有情”始,以“无情”终,归根结底还是写其无“情”。作者借钱塘江潮比喻人间的聚散离合,表现出豪迈洒脱的气势和达观忘机的积极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表达的是什么情趣与哲理?
迷茫!
浓到化不开的迷茫!
关键不是那个“有情”,而是后面那个“无情”。
既然有情风万里卷潮来,为什么偏偏无情送潮归?
所以,第三句开始用了一个“问”字,巧的是苏东坡似乎很喜欢用“问”字,比如“把酒问青天”,可是这首豪放词代表作的里面没有豪放,依然是悲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东坡还写过一首《蝶恋花》里面有一句“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定风波》里有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可曾经写过一篇烂文,固执而片面地认为这首词是苏东坡的“遗书”,并且找到了许多佐证。
物是人非,白首忘机。
忘机就是无情,而无情缘于有情。当年的东坡是有情的,后来乌台诗案之后万种消沉,沉迷佛道。直到黄州之后,才霍然明朗开来。可是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的这种豁达只是性格上的原因,却不是思想上的结果。
东坡对命运无能为力,所有不甘,不能,不敢,不愿都于事无补,人生给了他自己一个极大的讽刺。
所以失落,所以灰心,所以
无情!
可是东坡的无情是情到深处,所有的无情都装的,因为无情可以长久,可以不在乎卷潮来,可以随心所欲地送潮归。
来时有情,去时无情。
那这个潮是有情还是无情?
那无情的我是否真的无情?
这句话细品起来几乎字字是泪。尤其那个“万里”,从杜甫《登高》开始,万里就是一生的代词。
有情的结果是被无情扼杀。
这就是人间,
这就是东坡。
所以,这首看似豪迈实则悲泣的词的最后两个字是
沾衣!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表达的是什么情趣与哲理?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出自苏东坡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此词是东坡先生写给自己的莫逆之交参寥的寄赠之作,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的高雅志向,同时抒发了对于与参寥深厚友谊的珍视与赞美之情。
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要告别自己的挚友,奉旨离开杭州而奔赴汴京之时。面对这个曾经陪伴自己度过被贬黄州那段最落魄和最艰难时光的知己参寥,苏轼不忍离别,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君听。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是苏轼以钱塘江的潮起潮落来比喻人的悲欢离合之情,抒发了词人喜聚不喜散的人之常情。潮起潮落,本就是一种自然规律,与风月无关,与情意无关。风起云涌之间,潮水一涨一落,似乎皆因情起,皆为情退。
这种手法,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阐释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多情自古伤离别,纵使豪放如苏轼,也不能免俗。即使没有黯然销魂,也无执手相看泪眼,但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也倾注在潮起潮落之中。在苏轼看来,钱塘江潮水上涨的时候,是有情之风不远万里将潮水席卷而来;而钱塘江潮水退潮的时候,是无情之风万里迢迢将潮水迅速送回。潮起潮落,要取决于江风有情还是无情。江风本没有感情色彩,但在离别在即的苏轼眼里,却有了有情与无情的区别。
潮起潮落,就如同人的聚散别离,而江风就是那个主宰相见与否的无形之手。有情江风迎潮来,无情江风送潮归。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管对于潮水还是人生,自然都是喜聚不喜散。一向豪迈的苏轼,将人生这种聚散无定的无奈之感,通过潮起潮落形象地表达出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不仅蕴含了聚散离合的无奈之感,而且流露出面对离别的豪放悲壮之感。苏轼将惜别之情融于潮起潮落的壮阔景象之中,少了传统离别里的缠绵悱恻,多了憧憬重聚的壮阔寂寥。
苏轼情不自禁询问,这潮起潮落,这夕阳西下,几度曾见。不管江风是否有情,“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一起一落,一俯一仰,早已是物是人非,苏轼也已经学会了“白首忘机”,更盼望着与参寥“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是对苏轼后文表达退隐江湖向往之情与抒发友谊天长地久的铺垫与渲染。苏轼不单单在伤别离,更是在盼重逢,渴望他日相逢之时,正是雅志莫相违之日。而这也正是苏轼所云“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相知相交的根源所在。
总之,“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传达出人生聚散无定的悲剧性所在,而苏轼充满乐观主义的“白首忘机”,又冲淡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凉基调。苏轼这一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离别诠释,又表现出自己超脱时俗、寄情山水的高情雅趣,同时流露出对与参寥友谊的珍视与怀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