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宋代第一首豪放词应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谢悟空之邀。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确实是一首具有豪放风格的词作。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时代比之苏东坡要早一些,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去世的时候,苏东坡只有16岁。那时的他,只是四川眉山的一个小秀才,还不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既然范仲淹也写过这样优秀的豪放词,且时间上比苏东坡早,为何苏东坡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豪放词的开创者呢?要明白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文学史的角度上讲起。

要说词,先要从诗说起。因为词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词又叫“诗余”。诗与词,现在一般会认为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这固然没错,但中国的诗,从《诗经》开始,就与现实政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讲的是诗的起源。对于诗的社会功能,《诗大序》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以上所说的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观点“诗言志”。也正是因为这种观点的影响,诗的体材往往与大的社会体主题相关联。诗到唐代,发展到高峰,标志就是律诗规则的形成,它把现实人生的重大题材与语言形式相结合,达到了古体诗的巅峰。

由于诗的格式比较固定,不利于细腻的情感表达。在唐代中期之后,就出现了词这种形式。做为补充。文人们在写诗之余,也写点词,所以词又称为“诗余。”又因为诗是言志的,因此,词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有一个体材上的分工,这就是“词为艳科”。用一句现代白话来说,词在开始的时候,它的主题是以表达男女之情,或说爱情为主。这一点,看看中国早期的词作以及词人的风格,就很容易明白。无论是晚唐的温庭筠、韦庄,五代李暻、冯延巳以及宋初的张先、欧阳修等等,无一不是这一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婉约派。

词从唐代兴起,一直发展到北宋初期,体制上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备了。但是,在题材的分工上,文人们都自觉坚守着“诗言志”“词为艳科”的分工。这种情况直到苏东坡的出现,才被打破。

为什么会在苏东坡的手上打破诗与词之间人们长期坚守的界线,我觉得应该与性格有关。苏东坡是文学天才,且性格洒脱,思想不会为任何的清规戒律所束缚。这一点,从苏东坡科考之时杜撰典故,就可以看出来。

苏东坡科考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在文中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二人都没有见过此典故。梅尧臣便问苏东坡,此事出之何典?东坡答:“想当然耳!”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苏东坡自己编的。敢在严肃的科考之中杜撰典故,中国千年科举史上,大约只有苏东坡一人。其洒脱的个性可见一斑。这样的个性,让他在诗词创作中墨守成规,就很困难了。于是,几百年来,文人们坚守的“词为艳科”的惯例,就在苏东坡的手上被打破了。从此之后,词人们的题材不仅仅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别绪和“无可奈何花落去,小院香径独徘徊”的富贵闲愁的缠绵惆怅。更有了“大江东去”的豪迈,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

苏东坡之后,豪放才真正成为一种风格。从此之后,“词为艳科”的规则被打破。词不必再以儿女情长为内容,它也可以写大题材,也可以言志了。当然,在豪放派形成之后,婉约派的创作风格依然存在,但词坛上形成了两派并存在的格局。在苏东坡之后,到南宋形成一大批以豪放创作风格的词人,最著名的当然就是辛弃疾,其它的还有刘过、陈亮、张元干、张孝祥等等。

东坡之前的词人,是以婉约派为主流的。与东坡同时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就是婉约派。与苏东坡同为宋词三大家的李清照,就是婉约派。李照清与苏东坡同为杰出词人,但李清照对苏东坡的词是持批评态度的。她说东坡的词,是“句读不齐之诗耳”。其立论的根据,就是文学史上词为艳科的传统。用李清照的话说,就是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词有有诗不同的格式,不同的题材。词人不能越界,写诗人的题材。所以,李清照遇到宏大题材的时候,她是写诗,而不写词的,比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豪放派的形成,并不是由一个人在一首词上体现出豪放的风格为标志,他是由一群人形成大体相同的创作风格为标志的。当词发展到豪放和婉约两派的时候,说的是每个词人大体的风格。而不是绝对化。李清照是婉约派,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她的词中有时也会体现出豪放的风格,比如这首《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且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苏东坡是豪放派,可是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不是也有体现出婉约的风格呢?

问题大约讲明白了。再补充几句。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固然表现豪放的风格。也比苏东坡早,可是,比范仲淹更早的豪放词还有,比如李白比范仲淹早了近三百年。我们欣赏一首他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说,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这词归于豪放应该是没问题的。

严格来说,宋代第一首豪放词应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范仲淹(989至1052)一生功业彪炳,本无意于文学,故写词少,散佚多,今仅存6首作品,但确有豪迈与婉约两种风格。《渔家傲》“塞下秋来”一词,以苍凉的塞下风光表现边防将士征战的艰辛与忧国的深心,上承唐之边塞诗,下启苏辛豪放词,虽然如此,仅凭一首词,也不足以开宗立派。

而苏轼(1O37至11O1)就不同了。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词为“艳科”的格局,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独立的抒情诗体,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在理论上,他提出词“为诗之苗裔”,将词提高到与诗的同等地位 ,主张词向诗靠拢。

在实践上,他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表现女性的柔情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的豪情性情的词,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性情和人格。也表现出对人生思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诸篇。

苏轼还将词的表现范围大大拓展。突破了画楼绣户,秋千亭榭的限制,把躬耕射猎,会友怀人,农村风情,大自然的奇情壮彩等汇入毫瑞。如《水调歌头中秋》《西江月照野浅浪》《定风波莫听穿林》《浣溪沙蔌蔌衣巾》诸篇。苏轼以自身创作实践证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苏轼“以诗为词”,大量用典,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南宋辛弃疾词的先河。宋胡寅《酒边集序》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王灼《碧鸡漫志》则说“东坡先生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这些,都表明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不管在理论上,创作实践上,苏轼才是豪放派的开山宗主,而范仲淹充其量只是个先行者而已。苏词开创豪放词派,辛弃疾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直到陈维崧,柳亚子,豪放词一直传承至今。

严格来说,宋代第一首豪放词应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范仲淹(989—105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岳阳楼记》更是大名鼎鼎,几乎家喻户晓,谁都能背上几句。同时他还是有名的词家,开一代词风先河,如《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连声边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范仲淹在公元1040—1043年间在西北前线与西夏对峙期间的词作。

边塞的秋景就是不一样啊,(才入秋)大雁毫无留念向着衡阳(南方)飞去。

忽然,烽火狼烟,号角四起,峰峦叠嶂间,早已森严壁垒,长烟落日,城门紧闭。

浊酒一杯,聊解万里乡思;可是没能取得象东汉大将窦宪大破匈奴,刻石燕然山那样的功勋,又怎么好意思动归乡之念呢?

羌管悠悠,寒霜满地;不能入寐啊,满眼是将军的白发,征夫的眼泪!

本词总体格调婉转、苍凉、悲壮,既有报国雄心,也有思乡眼泪;体现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情操情怀,与豪放还是有相当距离。

词自中晚唐开始兴盛以来,到北宋中期时,基本上还是以“温韦花间词派”占统治地位,大多以女性视角,诉说宫闺哀怨,题材狭窄,格调不高。柳永和范仲淹是同时期人物,对词的发展有相当贡献,首先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不再局限于宫闺哀怨,转而描写市井生活,后期的羁旅词则充分表现了其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但总体格调仍未上升到更高层次。

范仲淹写下《渔家傲*秋思》之时,苏轼也刚刚出生,在柳词,主要是范词的影响下,苏轼站到了锦绣江山,家国万里更高的境界上,借鉴律诗的创作规律,采取大量用典,以诗入词,写下了开先河的《大江东去》,这才宣告了豪放一派的诞生。

严格来说,宋代第一首豪放词应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问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豪放在先,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前言

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的确是一首豪放之词,不过他在词这个问题上的作品并不太多,没有产生苏轼那么大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苏轼对于豪放一派有开创之功。

其实除了范仲淹以外,在苏轼以前,也有不少豪放雄伟、以诗为词的作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一、五代词人鹿虔扆《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鹿虔扆(y ǐ)是五代人物,虽属于花间一派,但是词中多感慨之音。这首临江仙有花间词中少见的豪放之风,全篇摹写亡国后境界,有《黍离》、《麦秀》之悲。开苏轼以诗为词的先河。

鹿虔扆(y ǐ)作为后蜀进士,累官学士,后加太保,人称鹿太保。他与欧阳炯、韩琮、阎选、毛文锡等词人供奉后主孟昶,这几位名声不是太好,被忌者称为"五鬼"。

二、李煜亡国之词

李煜在亡国以后,词风一变。后来的南宋词也在靖康以后发生了变化,苏轼的豪放词就和李纲、张元干、辛弃疾的豪放词不同。

李煜后期的词,题材有了变化,多了故国之悲,思想也越发的深刻。

例如《浪淘沙》放入南宋词中,也可与陈与义、张元干等人为伍: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另有《破阵子》,起句豪迈雄壮,可惜虎头蛇尾,越往后气息越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苍黄辞庙日,教坊独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三、柳永八声甘州柳永是婉约词的一代宗师,不过也有雄浑豪放之处,例如这首《八声甘州》: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羁旅行役之词甚为苏轼所赞赏:不减唐人高处。

四、张昪 离亭燕/宴

张昪(992年-1077年),字杲卿,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当时的苏轼还没有出生。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门外酒旗低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危栏,红日无言西下。

杨慎临江仙下阙写到: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从中可以看出张昪这首《离亭宴》的影子。

结束语

鹿虔扆和李煜都是亡国以后的黍离之悲,柳永在羁旅行役词中写出了盛唐的气象,范仲淹是边塞词,都有以诗为词的迹象。

到了苏轼时期,原先只做诗不填词的苏轼,借鉴前人的作品,在婉约词盛行的词坛另辟蹊径。他拓展了词的意境,并以诗为词, 创作了大量的豪放之词,并且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前面词人所没有达到的数量和高度。因此苏轼被认为是豪放词的开创任务。

@老街味道

严格来说,宋代第一首豪放词应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谢邀。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让人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称之为豪放派词作并不为过。

但是,严格来说,《渔家傲·秋思》也算不上第一首豪放词。

范仲淹前面还有柳三变。举世皆知柳永词“寒蝉凄切”,可还记得他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对潇潇暮雨,却长望霜风凄紧,这种萧索沉雄是否称得上豪放?

可柳永是婉约派创始人。

一首词的风格,代表不了任何东西。就好比一个南方人,忽然想吃窝窝头了,绝不能代表他的口味就此变了,不吃米饭了。

柳永和范仲淹总算还是在宋朝,和苏轼也差不了多少时间。那再往前呢?有谁记得晚唐五代的牛峤的《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晚唐,也正是词牌从刘禹锡、白居易诗心写景慢慢堕入颓废迷离的宴乐专用词的时代。温庭筠、韦庄的“花间派”吃的就是这碗饭,也正是他们给了“艳词”千年来婉约绮丽的本色。

牛峤的词风和他们是一样的,可也能写出《定西番》这种清冷、萧索的边塞词啊。为什么没人称他为豪放派?

一个道理,偶尔吃个窝窝头而已。

类似的还有毛文锡的《甘州遍·秋风紧》: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这要是苏轼之后的词人所作,必然归于叶梦得、张元干一类词人,在豪放派中有一席位置。

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成为豪放派的开创人?因为他们吃了窝窝头,觉得不错,回头还是吃米饭去了。

苏轼不一样,苏轼认识到窝窝头和米饭一样好吃,都能充饥,甚至未来可能是窝窝头的。

这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认识,才能称其为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他在写完《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太经典,不列出来了),写信给朋友《与鲜于子骏书》: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轼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品风格摆脱了柳永一统天下的局限,终于“自是一家”。而且虽然苏轼作品真正豪放派的词大约只有四十余首,却是有意识地使用了这种风格。

反观前面举例的那些词人,因为感情激动之时偶一为之,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路子上探索,风格没有改变,于文学理论上自然更加欠奉,自然无法定义为豪放“派”,虽然偶有作品沉雄豪放兼备。

而苏轼之后,后来者不断,直到辛弃疾打通豪放、婉约之间的壁垒,终于让宋词登上顶峰,与唐诗抗衡。总的来说他们都是承续了苏轼的风格加以变化。

词牌的主题拓宽,风格变化,是词牌史上最重要的变化。

苏轼这个豪放派的创始人,当之无愧。

回头说一下范仲淹,其实也是个相当牛的人。他的作为是在仕途、政途,但是在文学上也毫不逊色,他的散文,诗词也是一顶一的。但是他留下来的词作只有五首,虽然《苏幕遮·怀旧》的“碧云天,黄花地”堪称绝唱,《渔家傲·秋思》和其他作品也明显有脱离柳永词风的意味,但是作品实在太少,无法形成系统,不足以称新风格、新流派。

还有一点,柳永漂流一生,最终还是在范仲淹的帮助下做了个小官,死在任上。可见范仲淹和柳永关系还不错,他对柳永的才华和词牌风格还是认同和欣赏的。

不过对于范文正公来说,和王荆公的态度大概是一样的:真英杰者,经天纬地平天下为己任。诗词,末技尔。

你若称呼王安石为诗人,范仲淹为词人,估计人家都不愿意理你。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严格来说,宋代第一首豪放词应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何却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

范仲淹存世词仅5首,其中《渔家傲·秋思》被认为是“豪放”风格的作品,另,《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有诗化风格,余三首均为传统婉约风格。“豪放”作品太少,不足以对词坛形成影响。而且北宋初期词坛有30多年的沉寂期,没有产生重要词人和作品,零星之作,未成气候。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苏轼是第一个大量创作诗化之词的作家。

他的创作,是有意识的、主动的、全面的革新,包括题材、风格,乃至用调、叶律。他的革新之功,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提高词品

词素为艳科小道,侧艳绮靡的风格为正统文学所不齿。苏轼以诗入词,把缘情与言志结合起来,词的品格得以革命性地提高,不再是狭隘的缘情题材。元好问称“自东坡一出......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词至东坡,其体始尊,逐渐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体。

扩大词境

东坡词以诗入词,词的题材变得无可不施,且以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令词的境界更大。他认为:“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因此,无事无物不可入词中。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诸阕。

改变词风

他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 也。

这首"小词"就是豪气横生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很以这种新词风为荣,自称“自是一家”,令壮士高歌,击鼓配乐,这在当时的词坛是大胆另类的行为。这也反映了苏轼立志革新词风的决心。

苏轼词的风格,并不止“豪放”一类,后人多有评论,如张炎说“清丽舒徐”、周济说“韶秀”、王鹏运说“清雄”等,反映了东坡词风格多样,在词风上有全面的突破。

推进词律

东坡词部分不协音律,为人所讥。其实他并非真不懂音律,词史有不少记载他的词被合乐传唱之事,如《水调歌头.中秋》即被广泛传唱以至传入禁中。

苏轼意欲突破《花间》以来的绮靡之风,那么在选调上也须另辟蹊径,以求声辞相合。因此他在大体守律的基础上,对词的句法、叶法作了个别改动。例如某些断句与传统词的断法不同,或者发展成一调多体。这些打破词律僵化的做法,有其积极意义。

结言

苏轼在文坛地位甚高,加上他全力推动词的革新,创作了不少“诗化之词”,因此很快形成了影响力,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他的影响下,南宋辛弃疾接棒,是将“豪放”词风发扬光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需要指出一下,严格来说,“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说法并不严谨,在宋时并未有“豪放派”的说法,这个说法是明朝张綖提出的。或者叫“开创了豪放词风”更为合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