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有人说是郭嘉,他提出了十胜十败,告诉曹操己方和对方的优缺点,从而为曹操指导了方向;有人说是许攸,他在关键时刻给了曹操情报,从而为曹操击败袁绍提供了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
其实,都不对,无论是郭嘉还是许攸,他们都是在具体的战役上给了曹操一定的指导性,但是真正给予曹操决定性的帮助,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是荀彧,对,就是荀彧。
为何说荀彧呢?一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两个方向,一个是战术指导;另外一个就是战略指导以及后勤支援,没有战略指导,前方将士打得再好也是白费功,可是战略正确却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战役的展开如果没有后勤保障,前方战役很难确保胜利,因此能够提出战略建议同时又确保后勤支援的只有荀彧。
可见,荀彧才是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最大功臣。我们一起来仔细地分析一下。
一、荀彧为曹操提供了明确的战术方向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
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这个有关荀彧的传记是不是很神奇?如果不了解荀彧的人,还以为他具备某种视角,可以看清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这样的人做对手,不是很悲哀?袁绍就是这样的一个很悲哀的人。
当初荀彧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只是礼遇而不是真的重用,为此荀彧不得不投靠曹操以寻求更好的出路。
荀彧对于袁绍的实力先给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兵马多,但是法纪不严导致不够严整。法纪不严导致军令不统一,因此无法实现战斗力最高化。
荀彧对袁绍麾下那些闻名于世的谋士或者武将一一点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袁绍必败,这一番点评让曹操心花怒放,于是放下心来和袁绍决一死战。
那么荀彧是怎么点评的呢?
- 田丰刚而犯上: 田丰建议袁绍和曹操打持久战,实行疲敌战术对付曹操,可是袁绍不听。田丰执意劝谏惹恼了袁绍而被囚禁起来。在袁绍大败之后,就把这个当初执意劝谏的田丰给杀了。
- 许攸贪而不治:官渡前线的战斗进行得异常紧张,后方的许攸家属却大肆霸占田产进而侵犯了冀州大族审家的利益,于是审配借机会将许攸的家属抓起来治罪。许攸见袁绍也不听他的意见,在家属犯罪的事情上也不帮他,于是在关键时刻投降了曹操,为曹操献上覆灭袁绍之计。
- 审配专而无谋:审配在对待许攸的问题上不顾全大局,一意孤行,随意抓捕前线谋士家属,为袁绍覆灭埋下祸根。审配为人专制而又不听他人劝告,也没有什么智谋,自以为以法治理,却是借机打压异己,实在是损公肥私之举,害了袁氏家业。
- 逢纪果而自用:所谓果而自用实际是刚愎自用,那么三国历史中刚愎自用最为典型的是谁?除了关二爷,那就无人能出其右了。企图凭借一己之力硬撼曹操在樊城的兵力,结果遭受惨败。刚愎自用的人大多不是能够团结能够团结的人,因此很容易在关键时刻被人暗算。因此逢纪虽然忠心袁氏,可是最后却被袁绍的儿子袁谭给杀了。逢纪的悲哀在于他最后死于自己忠于的人手里。
- 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 袁绍麾下的两个大将颜良文丑虽然勇寇三军,可是都是勇夫,没有什么计谋,一战就可以将他们斩杀或者擒获。颜良和文丑的结局却是如荀彧所预料的那样,在官渡之战前夕就被清除掉了。
以上是荀彧对袁绍麾下主要谋士和大将的评价,那么从后来的结局来看,荀彧看得非常准,他们大部分都是按照这个预计走的,那么荀彧为何看得这么准?真的是某种视角吗?其实不是的。
一方面,荀彧在袁绍处呆了近两年的时候,受到袁绍厚待,和袁绍方方面面的人接触过,非常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了如指掌。
另外一方面,荀彧对于细微的事情有着非常明锐的捕捉能力,能够一斑而窥豹,对于人性的把握程度非常到位,荀彧敏感的性格造成了对事物的看法极具独到性。
因此,荀彧向曹操详细的分析了袁绍的特点,做到了知己知彼,为打赢袁绍增强了胜利信心,从而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和方向,在战术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二、荀彧为曹操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指导和后勤支援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
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曹操在对抗袁绍方面,战术方面非常清楚了,根据袁绍部下的特点该如何去化解袁绍的进攻,从而遏制住了袁绍的攻势,将战线巩固在官渡,双方打起了消耗战。
集群对抗,曹操唯恐打不赢,毕竟对方人多,可是打起阵地战,曹操依然觉得耗不起,因为曹操后方粮草不足了。
曹操的后方和袁绍的后方不同,曹操以武力征伐四方,兖州,徐州包括青州一部分都是战场,人烟稀少,而且腹地豫州也是残破不堪,更甚的是人心不服,导致许多地方明明有粮却征不上来。
如果强行征粮导致许多地方在袁绍的蛊惑之下居然屡屡反叛,因此曹操不得不将征收上来的粮食还给他们,这样一来官渡前线,曹操确实有些顶不住了。军事上顶不住,后勤补给上更是岌岌可危。
作为后方总管荀彧不但要镇抚后方,还要为前线提供补给,包括兵员,器械以及粮草。
一旦形成对峙之后,粮草的消耗非常大,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只要一方出现粮草危机,必然会出现溃败,因此荀彧作为后方总管责任重大。
前方曹操感到顶不住了,以前可以一次送来补给一个月的粮草,后来只能提供十五天,再后来只能提供七天的粮草。这就好似一家人,吃了今天的饭,明天的饭不知道哪里去弄一样,没有安全感,完全是一种绝望和失败感。
此时的曹操就是处于这个状态,唯恐后方断粮。于是给荀彧试探性地写了一封信。
荀彧看完之后,大力地鼓励曹操。荀彧没有干巴巴的劝说曹操而是举例说明,以此证明现在我们的粮食少吗?不少呀,再少也比不上当年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时候吧?那个时候,他们一方只要退却,必然陷于万劫不复的局面,从而赢得争霸的结果。现在,我们也是如此,粮食缺,但是也没有断粮,只要坚持下去,就有机会击败对方。
曹操收到荀彧的信,坚定了继续坚守的信念。荀彧说得不错,粮草是短缺,可是也不是没有嘛,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出奇迹的。
因此,曹操按照荀彧的战略指导,继续坚持,再也没有退回去的想法。果然,不久之后,迎来了许攸投降献计偷袭乌巢断袁绍粮草的机会。
安抚后方,提供补给,鼓励曹操,这就是荀彧给予的战略指导。
三,总结没有荀彧在战术和战略上的指导,曹操很难能够坚持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那么也就没有统一北方的局面。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曹操面临的战役一直都是以多打少,胜算比较大,唯独这次对战袁绍,在官渡前线对战袁绍的兵力不足,不能形成局部优势,因此只能通过优秀的战术和战略来弥补,不能出现差错,否则一子不慎全盘皆输。
在夺取兖州的战役,在攻打徐州的战役,在赤壁之战乃至汉中之战,曹操都可以输,唯独面对袁绍的官渡之战不能输,任何一场战斗都不能输,一旦输了,极容易形成连锁反应,从而输掉整个战役。
因此,在荀彧的战术和战略指导下,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谓是最大的功臣。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很多人会说是许攸,认为没有他的话,曹操就不会想到偷袭乌巢。也有人说是郭嘉,没有他的“十败十胜论”的话,不会坚定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也有人说是荀彧,他在曹操准备回许都的时候,坚定了曹操和袁绍拼到底的决心。还有人说是关羽,关二爷斩颜良诛文丑,让袁绍的部队士气尽失。
帮助过曹操的人太多太多,但仅仅有这些并不能令曹操击败强大的袁绍,而奇袭乌巢的时候,统领精锐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自己,实际上曹军中最出色的将领只有一个,就是曹操本人。乌巢的守将淳于琼是曹操的老相识,他们都曾经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和袁绍也曾是好兄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一直是袁绍的小弟,大哥让打谁,曹操就去打谁。但是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曹操看到了袁绍的多谋少断,看到了袁绍的嫉贤妒能,看到了袁绍的心胸狭窄,取而代之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些没落的世家大族,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我这个他们眼里不入流的阉宦之后,要成为“治世之能臣”。
袁绍很强大,但不过是纸老虎,纵有雄兵百万也没有什么,我都可以战而胜之,这才是曹操最大的底气,人心向背下,袁绍的败局已定,曹操最需要的是决心和时机。而郭嘉和荀彧给了曹操决心,他们的分析丝丝入扣、有理有据,坚定了他战胜袁绍的信念;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让曹操有了勇气和力量,打破了袁绍军不可战胜的神化;而许攸的到来,彻底点中了袁绍的死穴,让曹操有了击败袁绍的机会。机会稍纵即逝,怎么办?
曹操决定自己亲自率领五千精锐突袭乌巢,原因有两个:第一这个仗是为自己打的,其他人都是执行者,最关键的战斗一定要自己指挥,这样才不会留有遗憾,让其他人去,曹操不放心;第二淳于琼是自己的老相识,这个人可不是酒囊饭袋,自己了解他,但淳于琼并不了解曹操,更不知道偷袭乌巢的是曹操本人。
因此,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最大功臣是他自己,没有他的英明决策和身先士卒,就没有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199年至200年,先前是曹、袁双方调兵遣将,小打小闹,最后是在官渡相持,从而进行了战略决战。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最大功臣不好确定,因为持续两年时间,主帅是曹操,荀彧留守许昌,不少文武官员贡献都不少。
官渡现在位置是河南省中牟县东北部,曹、袁双方对峙,袁绍军强,曹操军弱,曹操都想撤军了,留守许昌的荀彧让曹操坚守等待战机。曹操如果撤退,极有可能失败。许攸投奔曹操,说出袁绍乌巢粮草存放情况了,曹操突袭袁绍乌巢粮草大营成功,而袁绍方进攻曹营的张颌、高览阵前投顺曹操,这才导致袁绍军溃败。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曹操打败了吕布,袁绍打败了公孙瓒,北方剩下曹操、袁绍两大军事集团,双方交战不可避免。“衣带诏”事件发生后,袁绍找到了进攻曹操的理由。
当时袁强曹弱,大多数人看好袁绍,但是曹操本人及荀彧、郭嘉、荀攸等认为有战胜袁绍的理由。贾诩也认为曹操能获胜。在荀攸谋划下,白马坡之战关羽斩袁绍大将颜良;延津之战,曹操、徐晃率骑兵以少胜多打败刘备、文丑率领的追兵,文丑还死于乱军之中。但是,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袁强曹弱局面。
最后,曹、袁两军在官渡对峙,还是袁强曹弱,荀彧建议坚守,等待战机。许攸投奔曹营,曹操知道袁绍军内部情况,亲自率五千精锐突袭袁绍乌巢粮草大营,才引发了不利于袁军而有利于曹军的情况,并且最后造成袁绍军大溃败,实现了曹军以弱胜强的局面。
综合看来,还是荀彧的建议,许攸的泄密,才会有曹操决定突袭乌巢袁绍军粮草大营的情况,这是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关健环节。最大功臣应该是荀彧、许攸。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郭嘉,许攸,众将和兵马。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刘晔,发明了抛石机。否则曹操会在袁绍的强弓不硬弩下全军覆没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曹操打袁绍的官渡之战,最大功臣者。并不是大家以为荀彧,荀攸,程昱,许晔,郭嘉,贾诩,这些军师参谋们。任何战争,都是有战前参谋分析,参谋们出谋划策好环都有,他们不是战争舞台主演的主角,只是参与者。他们不能改变战争结果,必定观点再好,也无法代替参战人员主观能动性,有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才是积极主动能创造胜利的战果,再好参谋,没有指挥者确立,他们认为把握再大,时机特佳,再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立将士积极立功,人员创造性胜利也是白搭。官渡之战说成是参谋有功劳尚好还行。都说好,能成大功臣者,最大者还是关羽。
打战役前,谋士郭嘉有十胜十败理论贡献曹操,程昱提出袁绍,十万雄兵,自认是所向无敌,告诉曹操用兵少量御敌,敌人反而不敢来攻,用兵多,却必要求得一举胜利,不可不克,否则只会两损其势,让曹操不要怀疑,袁绍见各处乓少。无法决战,长期消耗达两年多之久,应该见兵少是不敢进兵。
荀彧更是首先反对孔融,对袁绍认为有兵多将广。田丰许攸早就成名出谋划策,审配逢纪忠义为主做事周全。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大败公孙赞名震江湖,统兵作战,所向无敌应该去投降。
荀彧说,袁绍兵多法不严肃,田丰刚愎犯上,许攸贪婪,不束已人,审配贪权无谋,他们都必将内乱自误成囚。逢纪果断却刚愎自用,文丑颜良也是匹夫之勇,易怒无谋被伏易歼是一战而擒之徒,这些计略谋事再好,也只能坚定曹军胜利信心,并无法改变曹操开始抗袁时战略败势,完全没有打胜官渡之战把握,就算官渡之战中期,军队缺粮,荀彧要曹操继续坚持,等待时机,都不是决定胜利重要因素。也不是军队能够一直坚持理由。就算最先贾诩拒命与袁绍合作,要灭曹军,反而劝说张绣再去投降曹操,并提出先安刘表,后伐江东。为曹操解决不会两线作战之策,无后顾之忧的方略,都无法改变曹操战前战略上是大败势。
改变战略败势,立下最大功劳的人是关羽。不是他斩杀颜良,取得首战成功巨大胜利。真正振奋信心。是刘备去河北联合袁绍,他却投降曹操。
那时,刘备乘机叛乱,杀了徐刺吏车胄,夺取徐州。命关羽守下邳,刘备守在小沛,曹操大兵压境前,刘备亲自去河北联合袁绍,曹操两攻下邳,关羽就首先使城高,粮足坚固小邳城中出成城投降曹操。<三国志武帝纪>记
备将关羽屯下邳,曹公复进攻之,羽降。
<三国志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可以想象,到当时下邳城,坚固难破。做为曹操曾经举全军之力,攻打吕布的穷兵几干人,半年不破,最后用水淹后,吕布部下擒住吕布,才得以破城。曹操只有一次攻打。关羽就投降了。领军成为曹操的骨干力量,这里是张辽劝说的起了作用巨大,应该是张辽劝降关羽的。因此关羽偏将军还是跟随张辽。想象当时刘备有几万军队,开始打败曹操,头次叫司马长吏刘岱进攻,还杀王忠。曹操再次攻打下邳,关羽就投降了,成为偏将军。在白马之战中,立下大功无人能比。
袁绍派去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打东郡府治地白马的太守刘延。曹操领军去救,谋士荀攸,提出要声东击西,先叫曹操引军到延津,声称全军渡河,袭击袁绍指挥中心与袁绍总决战,所以假装大军大量渡河要与袁绍决战。
结果袁绍害怕,招回行在半路上的郭图,淳于琼的军队,只有颜良独立守在白马,围攻城邑。曹操抓住机会,袁绍力量集中后,又分兵去阻止延津渡口曹军,迅转方向扑向孤军深入颜良军团。张辽带领关羽,以骑马冲锋向颜良的指挥大帐,关羽在张辽掩护下杀了颜良,可能醉酒之中颏良,还在如孙权一样享有为将快乐,头脑就搬家了。曹操杀败袁绍先锋之将,杀得袁军尸被田野,血流成河,关羽杀颜良创造官渡之战首胜,为官渡之战以前有败象得以从此改变,立下最大战功。如果说没有关羽“擒贼先擒王“杀了颜良,使得颜良能够组织军队起来,反戈一击,一旦曹军失败,曹操军心崩溃,整个成局面,难以想象,还会曹操坚持下去不投降理由吗?
官渡战役我们想想,如果不是关羽迅速投降曹操,凭借曹操的力量再大,攻打下邳的吕布反更激烈,有半年之多时间不得胜利,如刘备带领袁绍人马而来。没有曹操成功攻打关羽几万人马胜利,也有半年时间难以攻破。刘备亲自去袁绍那里联络袁绍,要合力消灭曹操,如果关羽不是投降,刘备几万军队,加上袁绍的十一万大军而来,关羽举军袭击在后,曹操还有胜利的希望吗,小说家说是刘备先败,逃到河北那里,小沛在下邳南面,不过下邳,到不了下沛。刘备到了河北,不论刘备是单孤去河北联络袁绍,不是败后逃去,关羽投降曹操是关键。他是迅速主动的,也是官渡之战以前,奠定曹操能够取得胜利伟大功劳者。当时的张辽,才是中郎将,曹操授予关羽为偏将军。
关羽迅速投降曹操,解除曹操后顾之忧,如果不是如此,当时曹操也是十分危机,曹操布置抗击袁绍战略准备时。刘备伙同车骑将军董承企图刺杀曹操,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被杀灭族。只有刘备领军占据徐州。
刘备杀刺史车胄后,又打败朝廷司马长史刘岱的军队,叛乱曹操。去响应袁绍南征火曹号召,如果不是关羽投降,要长期坚守不降,刘备带领袁绍人马南征,曹操腹背受敌,受到两面夹击,不说彻底破产投降。袁绍是完全胜利的,历史必定改写。可惜关羽迅速投降,还带动依靠刘备昌稀人马也被曹操收拾解决。加上早先投降张绣军队,南方危机彻底解决。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再加上当时荆州刘表,与南方的交州刺吏张津交恶有战,从199年至201年,长沙太守张羡,就带领零陵,桂阳三郡叛乱。刘表遣军连攻不下,也无力与曹操交恶征战,直到官渡之战胜利后。张羡也病死,他的儿子张怿为主无能,刘表才打败,使之投降。收复长沙,零陵,桂阳。又因张津和交恶作战,张津也被部下刺死,刘表才已安静下来。那时刘表与袁绍还是联盟集团关系也是自顾无瑕,才保持中立。才向袁绍表示,无法派兵助战,也不为帮助曹操出兵,只希望保住江汉地区,以观天下之变。
反而使曹操放心对付袁绍。关羽的白马之战胜利,带动曹操又布置延津战役展开,曹操设下埋伏,袁绍的又一大将文丑追击,见到曹军丢掉胜利物资,散逃马匹车辆,纷纷散队捉拿,曹操率领大军杀进埋伏阵中又是被全歼,文丑被杀,官渡之战前两次大捷。歼灭袁绍的先锋精锐力量,为最后胜利打下坚固基础提高将士坚持下去有胜利信心。官渡之战,是关羽在战前战中立下巨大功劳是最大功臣。使得曹操在关羽回归刘备时,也大开方便之门。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一次。正因为关羽投降,又杀了颜良才改变曹操腹背受敌前后夹击必败无疑的局面。为曹操官渡最后胜利先打开方便之门。只于军师谋士者,只是胜利海洋中的小浪花,不是大浪,无法摧毁敌人巨轮军舰。只有军人,只有将土去流血牺牲,才能创造历史性战役胜利才是战争胜利最大功臣。不是空话而得。
再看当时曹操带领文臣参谋有荀攸,荀彧,贾诩,钟繇,程昱,郭嘉,董昭,崔琰,王粲,赵俨都在当参与献计献策,但起重要作用,还是抗击的杨延,曹仁,张辽,关羽,乐进,于禁,张郃,李典,许褚,徐晃,历史文献都有他们贡献战功。但关羽是最大关键之点,放弃刘备,投奔曹操,杀了颜良,拨了头筹的特大功臣。<三国志武帝纪>为
“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当然使关羽广泛深入人心是<三国演义>小说。描述颜良阵中连斩曹操的魏续,宋宪。曹操见袁军阵烈整齐,号角雷鸣,旗帜鲜明,刀枪森林,颜良威武。对关羽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羽回答,”我看到都是些土鸡小狗。纵马出阵,直奔颜良,河北军马波开浪裂分裂两边,使关羽直奔颜良跟前,一刀劈下,割下颜良脑袋,回来报功。艺术塑造达到炉火纯青,便关羽干古扬名深入人心。小说还有让文丑也是死于关羽手下,但历史文献没有记载,无论如何。关羽是官渡之战最大功臣者,是毫无疑问的。
不论以后是曹操亲自领兵五千去偷袭淳于琼乌巢粮仓大营,杀了淳于琼烧毁袁绍粮草大胜,还是张郃阵前反戈领军最后投降曹操,直接导致袁绍军队全线崩溃,都是建立关羽战前投降,战争开始大捷之上,没有关羽投降,开始又有白马大捷。曹操将会彻底失败关羽是官渡之战最大功臣是毫无疑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