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一字王”与“二字王”只是民间俗称,不是官方正规称呼。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所谓的“一字王”和“二字王”的说法。因此,所谓“一字王”和“二字王”区别的问题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小说家虚拟了一个朝代,创造出一套官职中有“一字王”或“二字王”的说法,那只能算是小说家言。那也只能是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好了。但却不能把与现实混为一谈。

如果所谓“一字王”或是“二字王”之间有差别,有权利和地位上的区分,哪么,这权利和地位是否与字数相关?是字数多的好,还是字数少的好呢?我们可以拿明清时代的王爵对照一下,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伪命题。同样是王,淮南王、长沙王是两个字,代王、湘王是一个字,谁的官大呢地位高呢?恐怕很难分出。所以,字数的多少,与王爵的高下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的王,在春秋之前,是天下之主。地方的政治势力,称为公、候。到战国时期,公候给自己提了一级,也称为王了,比如齐王,楚王,秦王。这样,中央天子和地方王在称呼上就显得一致,没有差别了。于是秦始皇统一统下之后,造了“皇帝”一词为天子专用。这样,比皇帝矮一能的就成为王了。

王之前,是文字区别的。这些文字大约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表示在现实政治和伦理中的关系,二是歌功颂德。比如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朱柏,是湘献王。湘是封地,献是谥号,是对个人品德的评价。

王是爵位,爵位之前加的字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呢?因为这里有歌功颂德之意,大约是越多越好。所以,朱元璋的正式称号是: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在皇帝之前,还有二十三个字。由此可见,爵位之前的字并不是越少越好,相反,字越多,越是对品德的歌颂。

中国从汉代刘邦与功臣们杀白马为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以后,天下就成为一家的。后来的历史上,很少有异姓王了。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皇帝的本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历史上的异姓王,很少有好下场的。

明朝的制度是这样: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

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

明朝的这个制度说起来很简单,假如你父亲当皇帝,你就可以封亲王,你爷爷当皇帝,你就是郡王。你曾祖是皇帝,你就是镇国将军,高祖是皇帝,你就是辅国将国。往后以次是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明朝虽也有异姓王,但很少。开国功臣中除了被杀的,徐达是位列功臣第一,他生前也只是国公之位。死后追封为“中山王”。“生封公,死封王”,基本上是明朝功臣的最高爵位。

刘伯温是开国功臣,功劳很大。也只封了个“诚意伯”。离王位还有公、候两级。

其它朝代与明代虽有差异,但大的精神上是一致的。王爵之前是一字还是两字,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文学中常常体现民间思维,那并不历史和政治的真象。比如京剧《二进宫》里,李艳妃唱的:“你保太子登龙位,封你一字并肩王”。只不过是演戏而已。现实中,徐达的后代中没有徐延昭这号人物,也没有皇帝封他“上打君,下打臣”的铜锤。这与包公的龙铡是一个意思,都是文学家的创造。但老百姓相信这是真的,以至于京剧中徐延昭的形象,成为一个行当的代名词,“铜锤花脸”。而“一字并肩王”,也不可能出现在现实政治中。“一字并肩”是什么意思?不就是和皇帝齐头并肩,一样高吗?

历史上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之时,就是真正的“一字并肩王”,但他的封号是“魏王”。清代多尔衮当过摄政王,也相当于“一字并肩王”。但实际封号肯定不是这样的叫法。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从唐朝以后,一字王是亲王,以国号命名,二字王是郡王,以郡县命名,这个规矩直到清代时被废除

开门见山,什么叫一字王?我们以明朝为例,一字王就亲王,明代亲王是以古国为名的王爵,例如:

齐王、秦王、赵王、燕王、魏王、韩王、楚王

这些王爵都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命名的,因为国号只有一个字,所以俗称一字王。

在明代,一字王的全称为“某国国王”,如齐国国王、韩国国王、秦国国王等等。只不过虽然叫某国国王,但是没有封地,只是挂名。

明朝的一字王都是亲王级别,皇帝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以外,其他的皇子皆封亲王。例如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爵位就是燕国国王,简称燕王。

(朱棣在称帝之前的爵位就是亲王,封号燕国国王)

至于二字王,在明代二字王都是郡王,亲王的儿子除长子继承亲王爵以外,其他的儿子皆封郡王,是以郡县的名字冠名的。

例如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获封楚王,在他死后,他的嫡长子朱孟烷继承了楚王爵位,其他的庶子、幼子封郡王,这些郡王都是以楚国当地的郡县命名的,像是寿昌郡王、江夏郡王等等。

以江夏郡王为例,一般都是简称为江夏王。由于封号是两个字,所以俗称二字王。

因此在明代,一字王都是亲王,封号只有一个字。而二字王都是郡王,封号都是两个字。不过在唐朝以前,一字王和二字王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混乱的。

在西晋之前,中国是没有亲王和郡王的区别的。汉朝初年封了许多宗室为王,有的以国号为名,如齐王、楚王、魏王。而有的则以郡县为名,如济南王、临淄王、长沙王。但无论用什么方式命名,大家的级别都是一样的,都是王爵。

到了西晋时期,郡王这个爵位首次出现,不过当时对于亲王、郡王的命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西晋的亲王也可以是两个字,例如东海王司马越、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汝南王司马亮,这几个王虽然都是以郡县为名,但也是亲王。

唐朝建立后,唐朝政府正式区分亲王和郡王,明确了亲王的封号为古国名,用一个字。郡王的封号为郡县名称,用两个字。

到了明朝,皇族宗室的爵位制度基本完善,亲王就是“某国国王”,郡王则是“某某郡王”。

在唐、宋、明三朝,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亲王基本上只授给皇族,郡王则可以赐封给功臣。例如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他就被南明政府封为延平郡王,简称延平王,是二字王。

(郑成功,爵位——延平郡王)

在最初的时候,南明政府想封郑成功为亲王,名字都想好了,叫潮国国王。但是郑成功坚辞不受,因为明代没有封异姓功臣为亲王的先例,于是永历帝改封他为延平郡王。

不过异姓王的爵位通常都不能继承,其后代都是降为公爵,以公爵传世。例如徐达的封爵就是中山王,而他后代的爵位则是魏国公。

不过在乱世时期,也有异姓王袭爵的情况,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就继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

到了清朝,满族人在亲王爵位前面加“和硕”二字,在郡王爵位前面加“多罗”二字。无论亲王还是郡王,封号一律使用美称,不再使用国号和郡县名。

(多尔衮的封号就是和硕睿亲王,用“睿”这个字称赞多尔衮的智慧和眼光)

并且清代郡王和亲王的区别在封号的字数上也体现不出来了,一个字的封号可以是亲王,也可以是郡王,而二字王也可以是亲王。

例如吴三桂最初被清廷封为平西郡王,简称平西王。后来因为生擒永历帝有功,吴三桂被清廷晋封为亲王,但其封号并未改变,还是“平西”两个字,称平西亲王,依旧简称为平西王。

(康熙的第十七子允礼,最初是被封为多罗果郡王,后来晋封为亲王,还是使用之前的封号,直接改为和硕果亲王,这里的“果”是果敢的意思,不是爱吃水果的意思!)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王,最初始于商周,最初是商王、周天子的专属。楚武王自尊为王之后,王的含金量开始逐渐下降。战国时期,列强纷纷称王。自此,王开始成批量出现。这个时候的王,通常都是冠以国号,如秦王、楚王、齐王等等。秦始皇一统天下称皇帝之后,因为秦王朝没有继续实行分封制。于是,王消失了。直到项羽灭秦之后大封各路诸侯,王爵才再次出现。汉继承了西楚霸王的分封制,王爵正式成为常设。汉初,刘邦剿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后,除少量权臣、功臣之外,王爵成为了皇族宗室的专有爵位。

汉王朝的诸侯王并没有所谓一字王、二字王之分,由于汉王朝的王爵是实封,所有诸侯王都有实际对应的封地。因此,汉朝的王爵皆以封地为号,封地在齐地则为齐王,封地在淮南则为淮南王。这时候,一字的齐和二字的淮南是没有高低区别的,也就是无论一字王还是二字王,地位相当。

西晋时期,王爵开始泛滥。于是,王爵被重新定位,划分为亲王、郡王两个等级。通常亲王用一字为号,郡王二字,所谓一字王、二字王的区别开始出现。但是,这种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一字郡王也事实存在一些,初唐时期的著名军阀罗艺就曾经被封为燕郡王。同时,一字的亲王同样存在尊贵与一般之分,通常以秦、晋、齐、楚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国名为封号者相对于其他一些小国封号要尊贵一些。

宋王朝还出现了所谓嗣王,大致相当于承袭的亲王,而非初封者,其地位高于郡王、低于初封的亲王,但是总体上没有跳出这个大框架。之后,王爵的爵号日趋稳定。元王朝还曾经出现过国王这个王爵,大致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元太祖铁木真麾下的名将木华黎就曾经被封为鲁国王。到了明代,一字亲王,二字郡王成为定制。一字亲王有实打实的封地、庄田,二字郡王除了靖江王,都没有。靖江王是明太祖长兄朱兴隆的后裔,出身老朱家嫡长房,地位特殊,待遇自然也就特殊一些。

到了清王朝,一字二字的区别彻底消失了,清王朝的王爵直接以亲王、郡王相称,爵号除了承泽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封少数二字爵号,无论亲王、郡王,基本上都是一字,而且也不再以地名为爵号,通常选择溢美之词,如怡亲王、宁郡王等等。

再后来,袁世凯称帝时也封了一些亲王、郡王,爵号也比较混乱。而且,随着袁世凯死于尿毒症,这些亲王、郡王也不复存在。自此,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年的王爵正式消亡。因为满洲国只是傀儡政权,溥仪后来封的那些亲王、郡王都不作数。除此之外,根据《清室优待条约》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也册封过一些清室承袭的亲王、郡王,但那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应当归于清王朝的范畴。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西晋之前王爵只有一种,不管什么王,都是一样的等级待遇。这个时候的王,是国王。比如曹操的魏王,刘备的汉中王。还有其他刘姓封王,有土地军队与封臣体系。

西晋分王爵为亲王、郡王。郡王最初只是太子的世子,之后成为王爵一个等级,再普遍推广到大臣,如唐宋都有封大臣为郡王。

唐代还出现第三种王,嗣王。如楚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称嗣楚王。嗣王高于郡王,但低于亲王。宋代表面沿袭嗣王政策,实际只出现了四位嗣王,元代废除嗣王制度。

在命名上,一字王与二字王要看具体情况。

简单说,以春秋战国诸侯王命名的王是最为尊贵的,如秦齐楚晋魏燕是第一等。鲁吴越陈曹蔡郑是第二等。许滕滑等其他是第三。

郡王以秦汉时期郡命名,通常为二字王,比如平原(郡)王、襄阳(郡)王等。但特殊的中山王不是郡王,中山是春秋诸侯二字国,所以属于一字王范畴。

偶尔有很特殊的一字郡王比如楚。宋代如果出现楚王,要区分后缀,楚王是表示封地在楚国范围内的亲王,楚郡王是封地楚州的郡王,不可不察也。同样,齐也是如此。

清代不再使用地名而用美号。礼肃等依旧是一字亲王,则郑亲王不是郑国的意思,本意是郑重之意。也有特例,如雍正晋升顺承郡王锡保为亲王。郡王则可一字也可以二字,比如直郡王,克勤郡王。

当然,人死之后追封不同,如代善死后追谥为礼烈亲王,则礼是封号,烈是谥号,亲王是等级。其他情况大体一样。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一字王,也就是单字王,最高级的亲王,使用的名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特别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国名,后世分封的单字王大多取自这一时期的诸侯国名,齐王、楚王、赵王、秦王、梁王之类的。

二字王,也就是双字王,低于亲王的郡王,使用的名字一般是郡县地名,比如临淮王、长沙王、汾阳王、九江王等,所以二字王在级别、待遇、地盘上要低于一字王。

(刘胥,汉武帝第4子,获封广陵王,图为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

清代文人袁枚在其《随园随笔·官职》对一字王有详细的描述,他以《辽史》为例指出,在辽代一字王最为尊贵,为国王,二字王为郡王,较一字王要卑。

这里面又以晋王最为尊贵,原因是历代很多晋王的都当了皇帝,比如司马炎、司马睿、杨广、李治、李存勖、赵光义、也孙铁木儿,还有死去的晋王追封为皇帝的。

(古代还没有一个女性能封王的,封侯的倒是有几个,比如明末的秦良玉,被封为忠贞侯,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作为女将单独列传的女性。)

在明朝,朱元璋恢复了周朝礼法,爵位按照诸侯分封,皇子封亲王,也就是一字王,世子袭亲王,庶子封郡王,也就是二字王。

不过这里面有很多异议,比如中山王,从字面上来看,是二字王,但中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理应与一字诸侯国平级,比较出名的是中山王刘胜,他是汉景帝之子,应该封一字王,但封了中山王。

(杨广,12岁册封为晋王,后即位为皇帝,史称隋炀帝。)

这是个历史问题,汉景帝时期,诸侯势大威胁到中央,为了遏制王们势力,景帝把大部分儿子都封为了二字王,刘胜也在内,所以这是特殊时期的对策,看来景帝那会儿已经在考虑削藩了。

还有几个比较牛的二字王,比如海陵王、琅琊王,金国的完颜亮本是庶出,封海陵王,他是弑君篡位,当上皇帝的,而琅琊王司马睿,是在八王之乱后,被拥戴,先进封了晋王,再当皇帝的。

(图为代王府九龙壁,朱元璋第13子朱桂获封代王。)

说个题外话,爵位里一字王最贵,而谥号里面,常见的皇帝好多个字,臣民们,最高的有文正、忠武,其实也有稀罕的单字谥号,比如卫青谥号“烈”,王安石谥号“文”,朱熹谥号“文”,当然朱元璋规定了,明朝亲王必须一字谥,所以不再稀罕了。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哪些区别?

一字王全称是一字并肩王,这是王爵的最高封爵,意思是可以跟国王平起平坐(并肩),也就是说不把他当成部下,而是盟友。这个制度起源于周朝,当时的皇帝二字还没有出来,王就是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周王称王,楚王自己也称王,但是这楚国可没有被并入周朝统治范围,二者是平级关系,周王与楚王这种就是一字并肩王。而同期的秦齐晋国君都不是王爵(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只是侯爵或者公爵,是低王一等的。

战国时期,魏国强大后开始学楚国的方式,让周王封自己为王,这种实际上也是一字并肩王,后来的齐秦燕赵也都是自封的,或者其他几个战国互相承认的,并不是出自周王本意,这几个国家称王后虽然还是奉周为宗主国,但是统治权限则完全不受周朝控制了。

二字王就不同了,二字王起源于汉朝。由于皇帝已经出现了(秦始皇以后),这时候的王爵已经不再是最高统治者了,所以皇帝很慷慨的就把王爵册封出去。这时候才会开始有所谓的各种王。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从二者起源上看,一字王是自封的,二字王是皇帝册封的。但是在有皇帝时代,一字王跟二字王没什么分别,并肩王也不再值钱,反正都得低皇帝一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