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刘姥姥在大观园,在潇湘馆、秋爽斋都有话说,为何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红迷们读书越来越细了。《红楼梦》前八十回,我也读过三四遍了,却没有发现这个细节,看到这个问题之后重读了一下第四十回,发现还真是这样。刘姥姥在无论是在黛玉的潇湘馆,还是秋爽斋都有话说,可了到了宝钗的衡芜园后,真的是一言未发。为什么会这样?细读一下原著,其中的原因并不难找到。

《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巨著,它的人物塑造写实性极强。正是因为太真实了,才会让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人物同一情节产生千差万别的解读,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人物的理解也就会不同。比如刘姥姥这个人物,有人说她情商很高,有人说她脸皮很厚,有人说她很厉害,也有人说她很可怜。这些说法之间可能会互相冲突,相互打架,但这些方面都是刘姥姥的特点。

刘姥姥确实是一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能够厚着脸皮到阔亲戚家打秋风,情商应该也是不低的。四十回中的情节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第一次来的时候,王熙凤在王夫人的安排之下,给予她一点接济,正如刘姥姥自己说的那样,荣国府拔一根汗毛,比他们的腰还粗。

因为上一次得到了好处,便有了第二次。这一次因为机缘巧合,投了贾母的缘,发了一笔不少的财。

懂得人情世故,情商高的人其基本的特点就是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那么,刘姥姥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呢?答案是否定的。刘姥姥在农村过苦日子的人当中,或许懂得人情世故,可是,到了荣国府,由于双方生活天差地别,其实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刘姥姥世故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贾母老太君富贵的日子过惯了,有点闷了,想找个年纪大的穷苦人来解解闷。刘姥姥正好成了贾母平淡生活的调味品。

贾母的生活圈子,是一个贵族圈子,公候夫人之间相互的交往,大家地位相差不大,体现不出富贵较之贫贱的优越性。和刘姥姥一起玩一天,富贵人家的优越感,就会充分体现出来。贾母通过与刘姥姥的接触,可以给后代生在富中不知富的孙辈们上上忆苦思甜的大课。 细读《红楼梦》都会发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那么长的篇幅中,刘姥姥有了那么多精彩的表演,大观园的主人们除了贾母之外,只有凤姐、鸳鸯和袭人都有限几个人和她有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其它大多数人,虽然和刘姥姥同时在场,但都没有互动和交流。而凤姐和鸳鸯与她交流互动的原因,是为了贾母。刘姥姥自己也非常明白这一层,所以,它说话唯一的原则就是对贾母以及荣国府富贵生活的夸赞与恭维。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看四十回的描写。

在开始游览大观园之前,贾母先和刘姥姥说起了他们家的园子。刘姥姥说要是画下来就好了。这时,贾母提到惜春会画画。刘姥姥喜得跑过去拉着惜春的手说:“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吧?”这种恭维贾母肯定很受用。惜春是什么反映呢?书中一字未提。

游览大观园,第一处去的是黛玉的潇湘馆。黛玉是有诗书气质的,她的房间,象个书房。刘姥姥感叹:“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之后,贾母觉得林黛玉糊窗的绿纱与窗外的绿竹颜色相犯,要求换一下。于是,贾母与薛姨妈及凤姐讨起“蝉翼纱”“软烟罗”“霞影纱”等。这些高级料子,不要说刘姥姥,就是一般富户,也没见过。刘姥姥听了贾府诸人的交谈,只有念佛的份。这么好的料子,我想做衣服都不行,拿来糊窗子,岂不可惜?这是刘姥姥在潇湘馆的言语。同样情况,她与黛玉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流与互动。

从潇湘馆出来之后,便到探春的秋爽斋吃饭。其间作弄刘姥姥,都是凤姐与鸳鸯两人干的。有的人会说,这两个捉弄一个村妇,太不地道了。这样评论的人忘记了一个事实。刘姥姥是来打秋风当蔑片的。要得到好处,必须逗老太太开心。假如没有王熙凤和鸳鸯为刘姥姥设计的剧本。单凭刘姥姥本色出演,能达到那么好的效果吗?这是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在秋爽斋,探春一样,与刘姥姥没有任何交谈。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眼中所见,反映出大观园中贵族小姐们奢华生活的细节。在秋爽斋,刘姥姥说话也不少。都是对贾府奢华生活的惊叹。

如果说每到一个房间,刘姥姥都是恭维和赞叹,小说情节就会显得平淡逻索。所以,到宝钗的蘅芜院,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贾母一行人到了宝钗的房间之后,书中说,宝钗的房间里“雪洞”一般。太简单,太粗糙了。我们读书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以雪洞形容宝钗的房间,是一种事实吗?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雪洞”是以贾母的眼光做出的判断。如果我们换成刘姥姥的眼光会如何呢?肯定会不一样,在刘姥姥的眼里,宝钗的房间就算比黛玉探春的稍简单一些,大概也应在奢华之列。因此,前边刘姥姥有说有笑的场景中发生的事情,是在刘姥姥的生活经验之内。而在宝钗这里发生的事,远超刘姥姥的经验,她无法对这一场景做出价值上的判断。所以,她无法开口,不知道应该怎么说。

宝钗的房间是雪洞,在贾母的安排之下,进行了整改。结果是,给她的房间增加了三样东西,分别是一个石头盘景,一个纱桌屏,一个墨烟冻石鼎。换了一副水墨字画白绫账子。

老太太加的这几样东西,以今天的话说,都是奢侈品,多了不多,少了不少。是为了显示身份的。薛家也是大富之家,出门在外,住在亲戚家里,当然不能讲究排场。如果自己家里带的,讲究一下也无所谓。用亲戚家的,就没有必要了。这正是薛宝钗懂得人情世故之处。而贾母把贾家的古懂拿给宝钗来摆,也是体现了待客的真诚。这其中的微妙关系,刘姥姥是看不懂的。看不懂,自然就不出声了。或者她也看懂了,在这个场合,不出声就是最好的恭维。所以,刘姥姥在蘅芜院里,没有说话。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还有一个重要情节,是扰翠庵喝茶。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刘姥姥游览大观园,通过刘姥姥的眼晴,写出了贵族的奢华生活。在贵族小姐们的眼里,根本没有刘姥姥。因此,除了贾母王熙凤等有限几个人之外,她只是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过后谁也不会想起。当然,这个情节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历来为红迷们重视。不同的眼光,看到不同的光景。比如著名作家刘心武在贾母不满于薛宝钗的“雪洞”(从而为其纠正),以及“王夫人不喝潇湘馆的茶”这两个情节中,看出了《红楼梦》中宝玉婚姻中“拥钗”和“拥黛”派的斗争。而我却觉得,刘心武的解读极端庸俗。

刘心武曾经讲过,贾母看到薛宝钗房间雪洞一样,心里的不舒服,并因此产生对宝钗的不满。我觉得刘心武的这种解读是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一个姑娘住在亲戚家里,心里想着尽量不要给亲戚添麻烦。居然会让人讨厌。这是我永远也想不通的。如果贾母真的讨厌宝钗,直接冷淡下来就行了,何必把自己家的古懂拿出来给她摆?

同样思路,也牵扯到了林黛玉。贾母一行人到黛玉房间的时候。黛玉给贾母献茶。这时,跟在一起的王夫人说:“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他们以王夫人的这句话为证,说明王夫人是讨厌黛玉的。这种逻辑,我同样看不懂。在这个情节中,王夫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原因很简单。一大群人进了潇湘馆。黛玉给贾母献茶,那是尊重长辈所必有之礼。贾母喝不喝不重要,礼要有的。同样一起进来的王夫人和薛姨妈也是长辈,按礼黛玉也是应该献茶的。可是王夫人知道,大家是陪贾母游园的,黛玉这儿是第一处,坐不了多久,大家也不渴,就不必一一倒茶了。这就是一个日常礼节的事,没有那么复杂。

总之,刘姥姥在蘅芜院中没有说话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在这里老太太所谈的话题她听不懂。这就好比穷屌丝们听着土豪们谈论翡翠的价格,以及钻石的品质的时候,自己插不上嘴是一样的。既然不懂,就只能不说。

红楼梦原著,刘姥姥在大观园,在潇湘馆、秋爽斋都有话说,为何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先要明白刘姥姥和薛宝钗两人的价值取向。

刘姥姥原型是王成的正妻,板儿的奶奶。王成原型姓李,与苏州织造李煦是一个家族。王成生前是江宁县知县,王子腾刚调到江宁府时还求他办过事。所以刘姥姥实际是官太太,只不过因李家获罪受牵连而沦落为平民。她的女儿叫青儿,孙子叫儿,用拆字法的寓意就是反满清,从而可见刘姥姥的政治立场。

薛宝钗是皇商的女儿。商女不知亡国恨,这就是作者给他定的基调。傅秋芳是她的原型,攀附权势这句评价是史笔。当然,攀龙附凤,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问题在于攀附的是什么人。那些贪官污吏,汉奸卖国贼,一般稍有正义感的人都会回避。但如果是显赫的皇族就有一定的欺骗性,有些人为了与之联姻,就不再考虑他是什么人了。薛宝钗正是这种人。她十四岁时专门进京参加选秀,可当时的门路正失势,“没缘法,转眼分离乍。”但宝钗不死心,不能进宫宁可出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雍正十二年,她的伯祖父贾雨村终于又回归官场,宝钗又燃起希望,等待再一次选秀,可是,选秀来了,自已也超龄了。

一个极端认权的人,当让他在人与权之间作出选择时,这种人往往敢弃人性而选择权。书中的冷香丸、冷翠、雪洞等都是对她这种价值观的暗示。

大家想一想,面对这样的人,你让刘姥姥说什么?夸她显然违心,批评又碍于情面,她也只能选择沉默。但是,这其实正是刘姥姥的态度,沉默就是最大的蔑视。

就事论事,请钗粉们谅解!

红楼梦原著,刘姥姥在大观园,在潇湘馆、秋爽斋都有话说,为何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因为宝钗房里没有“人”气!

直观的形容是“冷”,还没到房间,仅仅是在萝港之前,作者就用了四字“阴森透骨”来进行了一次铺垫。

然后进了房屋,原文是“一色玩器全无”,只有“数枝菊花, 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那么这几句描写应当怎么理解?或者说,对于刘姥姥这种见过冷暖见过世面的女人,心中会如何想才是关键。

显然,清冷是给刘姥姥的第一印象,但这个房间的主人只是一名少女,显然要么无欲无求贤淑功德,要么严于律已胸怀大志,要么心思深沉善于伪装,不论是哪一种,都让刘姥姥敬而远之。

没有读过书,不代表没有眼光!

精于世情,善于察人。刘姥姥一看室内布置就将宝钗划入了不会动心,不会动情,冷漠高绝的心机女人。

或者是觉得不详,但是做为客人,做为需要哄主人开心的穷亲戚。自然不方便说话,但同样年龄的贾母却不必那么客气,于是才会说“年轻的姑娘们, 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忌讳什么呢?

就是这种清静清冷的孤独之气,仿佛是一个出家为尼的女子!

但是宝钗平日给人的印象却不是如此,随和,大度,贤淑,按照这种性格来推算,她的闺房绝对不应当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贾母那句话也值得深品才是,要么性情是伪装的,要么房屋布置是伪装的,哪一种才是真的?

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当皇后都够格的女人,或者是人工智能,我们能说什么呢?

红楼梦原著,刘姥姥在大观园,在潇湘馆、秋爽斋都有话说,为何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红楼梦中让人难忘的人物太多了,而刘姥姥在众多人物中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因为她投了凤姐和贾母的缘,更是因为她世事洞明的人间经验。

刘姥姥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她二进大观园时候对各处屋子的不同对待方式了。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她对不同屋子和人物的夸赞,而看到她的智慧。

先是众人都在贾母处,因为贾母让惜春给刘姥姥画画,刘姥姥才在众人中发现这个长相和才干都不错的姑娘。刘姥姥本就看出,贾母才是贾府的一把手,又是她让自己呆在这里带她乐乐的,刘姥姥自然要好好夸夸贾母肯定和提拔的女孩。

而到了潇湘馆,刘姥姥一看这地方这么棒,又是满柜子的书,却不成想这么好的书房竟然是个女孩儿的住处。刘姥姥细细打量了一回黛玉,却没对她说什么,很可能因为黛玉不被王夫人看好(黛玉给贾母捧茶喝,王夫人却来了一句“不喝茶”,这一情节可看出王、黛之间的关系),才对她闭口不谈的,但是老刘却给了这屋子一个赞。而当贾母又为潇湘馆换窗纱,又是给刘姥姥东西的,老刘自然不在话下,临走又好好夸了屋子一回。

这回刘姥姥是这么夸的:“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

刘姥姥在夸赞完贾母屋子后,更是说出潇湘馆的屋子更胜一筹。刘姥姥为啥敢如此对比?以刘姥姥的眼力,一定是看出来这黛玉与贾母的关系非常亲密的了,因此才敢如此对比。而听到这番话的贾母,想必也是非常开心的。

到了秋爽斋,虽然秋爽斋在风格上比贾母住所更为大气,却也没见老刘夸夸这个地方。她不夸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看出探春在贾母那里的地位不如黛玉,且她的屋子也是以“大”为主要风格的,老刘怎么还会再去夸她的屋子呢。第二是因为在这里,老刘已经上演了一处大大的喜剧,逗的所有人都大笑,大把大把的吸了回粉丝,这可比夸夸谁都更成功。而且如果老刘自己演出完了再夸屋子如何如何,岂不是大大冲淡了自己的演出后效。

而一行人坐船到了蘅芜苑后,看到了如雪洞一般的屋子,在前面那老些“好”到你眼花的屋子之后,任谁都不会觉得这里好了。如果刘姥姥最先看到的是宝钗的屋子,说不定还可能夸上一句“收拾的真干净”,而现在哪里好说出来什么。

况且,贾母一见到薛宝钗的房间,就有些生气,话里话外都觉得这么样素净的屋子作为闺中小姐的房间很不像话,甚至有些离了格。又一听那话,更像是从来没到过这里看望薛宝钗。就在这种情况下,老刘选择了闭口不言,真可谓是明智之选。

再有就是鄙人的猜测了。因为贾母一行人都刚坐船,才到了蘅芜苑,说不定刘姥姥晕船了不舒服,还没缓过来,所以才没开口说话。(喜欢宝钗的亲们,可参考此条猜想)

总之,从刘姥姥走了一遍大观园来看,她对世间世务都有自己的看法,用她行走江湖的经验,以及独到眼光和开朗性格收获了许多喜爱她的人。刘姥姥的这些优点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红楼梦原著,刘姥姥在大观园,在潇湘馆、秋爽斋都有话说,为何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蘅芜苑的描写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花,树都累累地结籽,有果实,屋里似雪洞,极素净,没么陈设。在刘姥姥眼里,乍一看象净室,佛堂,或说象寡妇的住处。刘姥姥的一言不发后面是她的大大的诧异。

红楼梦原著,刘姥姥在大观园,在潇湘馆、秋爽斋都有话说,为何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这是刘姥姥的阅历和智慧,屋内的摆设显示一个人的心性,文中宝钗的室内装饰暗示着她的未来和不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