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海瑞?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与宋代包拯齐名。许多寺院中设有清官祠,供奉的就是包公和海瑞。真实的历史人物一定是多纬度的,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随着人们看视的眼光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海瑞在正统的观念里,就是一个清官的形象,是封建社会中官员为官的楷模。形象一直是正面的。但换一个角度,海瑞可能也未必那么完美。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也为海瑞画了一张像,这张像的素材,也是用的真实的历史素材,但画出来的海瑞,似乎并不美,甚或有些丑陋。

凭心而论,黄仁宇笔下的海瑞也是真实的,但我不喜欢。因为他用放大镜照出的,全 是海瑞的缺点。与《万历十五年》很不相同的是,在《大明王朝1566》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正面的海瑞,精明、能干、孝顺、忠诚,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生存谋发展,大仁大勇,不计个人得失与安危,其高尚的人格让人敬佩。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海瑞,其故事情节中的“改稻为桑”等等,也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它仅仅是文学的虚构。但是,这个电视剧中的海瑞让我认同,是因为他基本符合海瑞的精神气质。海瑞做为清官廉吏的表率,在这部电视剧中的表现,非常符合我对于清官的内心定位和期待。就算历史上的海瑞与此有些差别,我也宁可相信电视剧中表现的是真实的。

海瑞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就是骂皇帝。骂皇帝是他一生事业的顶点。骂之前的海瑞很平淡,之后依然是平淡。但是,把海瑞骂皇帝认为是作秀的看法是不对的。试问现在做秀的人谁会真正拿性命做秀?与其说是做秀,不如说是一种真诚的信念,儒家信念,孟子不是说过,舍生而取义吗?海瑞是以自己的行为实践儒家的信念。

海瑞的矛盾也就是儒家的矛盾,对于皇帝的腐败,他只能规劝,骂不过是劝的极端形式。他是绝对不敢怀疑政治体制的合理性的。他的身上是有迂忠和迂孝的问题的。但海瑞做为一个官员,是廉洁的,公正无私的。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朱镕基总理曾经引用过一句古话:“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这句话,在海瑞身上,有非常充分的体现。

今天的官员们,如果能够公平正直,敢做敢为敢担当,就算能力稍差,也会为百姓做出好事。如果像《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那样能力出众,就更容易为社会做出贡献了。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海瑞?

如果要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很难,就单纯的拿出一集来谈谈这一集中的海瑞吧,或许对整体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有所启示!

第九集:

浙江巡抚衙门针对高翰文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方针,进行了第二次议事。只不过此时高翰文已经被拿下,所以这次的方案一字未改,在危急时刻,王用汲跳出来发了一通言论。

而这时候的海瑞已经濒临爆发的边缘……

一、

王用汲的这番言论一针见血,他的声泪俱下的陈述,也只是想提醒在场的官员。是老百姓让我们做了官,我们身上也肩负着社会责任。不要总是想着我们当官的面临的困难,要多想想老百姓面临的困难。我们大不了是丢官,而千万个老百姓却是在丢命,希望在座的大人定方案的时候,务必考虑一下老百姓的生存问题。

正所谓邪不压正,王用汲的此番言论,也让现场陷入了鸦雀无声的境地,镜头中一个官员若有所思的放下了正要签字的笔……

不过对于在场的官员来讲,他们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不在意,对于自身的荣华富贵和前途来讲,显然老百姓的性命是放在次位的!

在做官这个层面,显然郑泌昌要比何茂才高明的多,一般情况下何茂才是在前面强压和威胁官员,他搞不定时,郑泌昌才会出来当和事佬。实际上,就像古话说的那样,会叫的狗不咬人,不会叫的咬死人!

郑泌昌说话比较绕弯子,貌似很讲道理,实际上肠子都烂透了,非常的不要脸!

“一个小小的知县,拿一个县的小账,来算国家的大账,居然还要挟上司……来人,叫两个知县下去!”

郑泌昌作为浙江省最高执政官,说话都是从朝廷,从大局出发,国家财政亏空成这个样子,不从主要原因下手,却怪一个小小的建德县?

这不是不要脸,是什么?

可是这通说法对于王用汲来讲,却无言以对,毕竟何茂才搬出来的是朝廷,是皇上,一个小小的知县敢反对皇上定的旨意?

所以此时的王用汲非常沮丧,听了要他们退下的命令后,打算下去了,可是斜眼一看海瑞,发现他斗志昂扬,也就没有下去。

二、

对于改革者来讲,每次冠冕堂皇的要求对方付出,要求对方顾全大局,却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什么……

即使是几百年后的大清晚期,也有谭嗣同发出的一声呐喊:

“若革命成功需要流血牺牲的话,请自我谭嗣同开始!”

如果当权者没有扼腕的勇气,是改不了革的,即使后来大清的雍正帝,也是背后骂名滚滚来,虽然也仅仅是延缓了帝国的衰亡。

随后何茂才来劲了,叫你俩下去呢,聋啦,听不见?

海瑞一身正气,去哪?

何茂才一脸鄙视的眼神,哪凉快哪待着去!

海瑞搬出了自己的身份背景,毕竟自己和王用汲是裕王推荐的人,难道你们敢反太子?

“那我们就去北京,去吏部,去都察院,最后去午门!”

意思很明确,你们在浙江一手遮天,你们还能把手伸到京城去,能伸到太子身上去?别忘了,我们也不是一个人来的,我们身后就是裕王,未来的大明皇帝,惹毛了LZ,我去京城告你们!

随后,海瑞更是说出了自己的怀疑,高翰文去了织造局一趟,回来就连句话都不敢说了,你们对他做了什么?

而高翰文只要不签字,这份议案在法律上就失去立足点,海瑞就更不怕他们,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有了这个立足点,即使郑泌昌和何茂才再凶狠,也拿海瑞没办法。

因为他们自身就不正,说话当然没底气!

三、

此时海瑞和郑泌昌他们争夺的其实是高翰文的签字,只要高翰文不签字,郑泌昌和何茂才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强行推行该议案执行,那就是在违法违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海瑞就更不会怕他们,他们也就更没有权威。

这也是海瑞威胁他们能成功的根本立足点!

眼看高翰文就要被海瑞说动了,被逼无奈的何茂才放大招了:

“反了,来人呐,把这个海瑞给我押下去!”

海瑞成功的装了一次逼:

“谁敢?”

说出这句话后,海瑞不忘斜眼看看身后的官兵,其实他也在赌,赌他们不敢!

显然,他的策略成功了,本身这些兵就不是何茂才的私人武装,在情况不明朗的前提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更何况这是巡抚衙门。

随后海瑞说了一通《大明律》,使得自己说出的这句话具备权威性,而何茂才就像被点了穴一样,举着手傻了……

由此可见,先人诚不欺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而王用汲显然是捏了一把冷汗,而高翰文一脸崇拜地看向海瑞……

所以说,只要自己身正,管他牛鬼蛇神,都得靠边站,自己身子不正,被人攥了小辫子,当然就缺乏底气了。高翰文如此,郑泌昌和何茂才同样如此,包括在场的所有官员,除了海瑞!

四、

海瑞的这通话,不仅仅威慑了郑泌昌和何茂才,更大的作用是威慑了在场的官员,尤其是官兵,这也为以后他们不敢对海瑞轻举妄动打下了基础。

一肚子坏水的郑泌昌又出来说话了:

“不羁押你不是本院没有羁押之权……三天后,淳安县要是还没有推行国策,以至于饿死了百姓或激起了民变,本中丞将请王命旗牌,杀你!”

郑泌昌这段话更厉害,你以为只有你海瑞会威胁人,我也会,别忘了马宁远他们是怎么死的,我有杀你的权力!

同时也等于威胁高翰文,你们只有三天时间了,而且胡宗宪也跟你说过,民变,第一个被拿下的就是你高翰文!

海瑞就等你提马宁远呢,你不提,他还真不好直接说“毁堤淹田”的事,这一提,索性今天就把话说到底:

“同样是修河堤……花了二百五十万,今年却九个县处处决口……朝廷要是追究起来,案情总会真相大白的!”

其实这句话还是一个伏笔呢,知道上海滩是怎么形成的吗?这里面跟海瑞修理黄浦江关系很大!

郑泌昌显然词穷,只能继续给海瑞扣帽子,论辩论到这个程度,基本上宣告了郑泌昌的失败:

“无端捏造,诬陷上司,你知道大明律法是怎么定罪的吗?”

海瑞不理他,继续主攻高翰文:

“你也才来三天,倘若这样签了字,一部踏空,将会万劫不复!”

而海瑞正面刚郑泌昌,其实意思很明确,我一个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死不要紧,但是必须拉上你垫背,你要愿意玩,咱就玩下去!

这就是海瑞,一个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人,后来他正面刚嘉靖帝,拿出来的也是大明律,更多的是圣人教诲,最后能活下来,也是在于此,因为,他没罪!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海瑞?

以下一切内容均基于电视剧分析,和明史无关——事实上电视剧本身和明史,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大可以将它当成一部架空电视剧。

嘉靖骂海瑞“无父无君,弃国弃家”。其实前半句骂对了——海瑞早年丧父,这是无父;敢无数次和嘉靖作对,这是无君。

但是,眼睛里有君父,就够了么?太监们眼里有君父,结果织造局成了改稻为桑的先锋,冯保把直言进谏的周云逸活活打死。

严嵩眼里有君父,结果严党横行二十余年,除了为嘉靖敛财之外,就是为自己敛财,关键时刻甚至给胡宗宪抗倭使绊子。

徐阶眼里有君父,可他上台之后也不能制衡嘉靖的作为,嘉靖依然为所欲为,派太监痛打百官。

这些人眼睛里都有君父,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如海瑞一样,把大明的病症一刀刺个鲜血淋漓,让所有人都知道,大明朝若再不整治,亡国有日;让所有人都知道,大明朝到了今天这个田地的罪魁祸首是谁——就是嘉靖本人,更准确地说是他“暗操独治”的作风和“上奢下贪”的私欲。

如徐阶般顾全大局固然是好,但是有东西比大局更重要——

“一是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二是我大明的天下苍生。”

仅此一语,海瑞就足以担得起本剧主角的地位。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海瑞?

本人对海瑞的观点就是,清官,正史中海瑞也是如电视剧所说,原型很是一样,海瑞历经清朝四位皇帝,从正德皇帝到万历皇帝,生于1514年死于1587年,

至于海瑞做清官到什么程度,说出来或许都不信,自己的母亲过生日就买了二斤肉,海瑞是个极其讲孝心的人,才是如此,还有、清到死后,连葬于自己的棺材都没有,最后是他的朋友帮他买的棺材,帮他主持的葬礼,但当时海瑞死后,沿途百姓都为这个海清官抬棺,百姓为知哭泣,就是受百姓那么爱戴。从图中这句话可以看出海瑞,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从他的口中说出,皇帝如果听说就会不了了之,但要是从别的官员口中听说,那这个官员就该摊事啦,

不光是请而且,打贪官污吏也是从严,强令贪官退还百姓田地,疏通河道,修筑水利,一切为百姓,也因为如此得罪了很多人,前期做官一直没被提拔,不懂的变通,就连皇帝都敢得罪,后来还被打如大牢。

这或许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海瑞4岁没有了父亲,全靠母亲拉扯大,母亲生情刚烈。

三十六岁海瑞才做了官,实属不易,但是名声远扬,一直被后世所赞扬,称赞为海清官。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海瑞?

海瑞对抗的不仅是大明的贪官污吏,党人宗派,甚至无形中对抗了整个封建王朝。

这是一个普通官员所无力应付的,人在历史洪流面前不过是微笑的尘微罢了。

何况海瑞在当时看来就是逆天而行更不用说以现代人的视角评价了。

所以我也只能对海瑞做一些我自己的评价,把我带入当时的明朝,用明朝人的视角评价。不以现代人受到的教育水平,价值观,去评价古人,这挺无聊的。

不得不承认,海瑞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他可以能在做到从二品的官职做到清廉寡居。对比张居正在清廉方面不知道应该是笑还是该哭。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海瑞?

1.饰演者黄志忠功底很扎实

2.海瑞的人性得到全副展现

3.海瑞只是忠于儒家而已

4.对他人的心是懂得的,例如他懂上司在想什么;懂同事在想什么;懂皇上在想什么。

5.但他就是不改变,他以自己的坚持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人可以活出另一个模样

6.他出身卑微,卷入裕王和严嵩的党争之中,但是他不是负他们,而是忠于自己。

以此来纪念我钦佩的海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