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周亚夫一生立下无数战功,最后他又是因何而死?
周亚夫是汉代名将,他的功业建立是在文景时期人。个人的最大功劳,是平定七国之乱。唐代诗人王维的《观猎》诗中有“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的句子,其中的“细柳营”,就是周亚夫曾经屯兵之地。
周亚夫是个官二代,将二代。他的父亲周勃,是刘邦手下的重要将领。曾领兵平定燕王陈卢绾。当他平定燕王回朝的时候,刘邦已经去世了。他基本上那时候最重要的武将了。但周勃最大功劳并不在帮刘邦打平天下,而是在吕后去世之后,与陈平一起诛灭诸吕,立汉文帝为君。因为周勃的功劳,被封为绛候。
周勃死后,他的儿子娶了公主的周胜之继承了爵位。周亚夫只能凭自己的本事当官,做到河内守。
在周亚夫当河内守的时候,当是一个著名的相士叫许负的,为他相过面。这个许负,在当时很有名,而且非常神奇,他相过的许多人,都是很准的。最有名的,莫过于他在薄太后微贱的时候,就看出她能生天子。后来果然应验。
许负为周亚夫看相说:“君后三岁而候。候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他说,周亚夫三年之后就会封候。封候八年后,就可以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再过九年,饿死。
周亚夫当然不信许负所言,他说:“我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如果哥哥去世的话,他还有儿子。轮不到我来继承。你说我能够坐到那么高的位置,怎么可能会饿死呢?你给我讲清楚。”许负说:“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从理入口”是相学专用术语,咱不明白,也就不解释了。
周亚夫后来的情况,真的被许负言中了。这里可以先说一下,此题的答案了,周亚夫最后是饿死的。
许负相面三年后,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因为与媳妇感情不和,又杀了人,爵位被剥夺。(可见娶公主并非多么美妙的事,还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周家是有大功 的。汉文帝便命令在周勃的儿子中选一个好的,继承爵位。大家一致推举周亚夫,于是周亚夫被封为条候,继周勃之后。
文帝六年,匈奴侵扰边境,周亚夫成为守边将领之一。驻军细柳营。当时汉文帝前去劳军。到其它将军的军中时,一路顺畅,无所阻拦。只有到周亚夫的细柳营,军容严整,一切按军规办事。文帝觉得周亚夫治军有方,是难得的将才。因此,在去世前,对自己的儿子景帝说:“周亚夫很有才能,如果国家有事,周亚夫是可以领兵打仗的。”也正因此,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乱最重要的将领就是周亚夫。七国之乱平定后,周亚夫的权力和地位达到了顶峰。
物极必反。权力达到顶峰后,他个人性格中的弱点就显露了出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千年政治中永远玩不厌的游戏规则。所以,聪明有在功成名就之后,就要谋划自保之道。但是,周家的周勃虽然取得高位,但是粗人出身,没什么文化,周家之人,大概也是粗人家风。王胜之与公主感情不和,大概与此相关。周亚夫的身上,同样不懂保身之道。
根据《史记》的记载,他最后的结果,与以下几件事相关。
一是得罪梁王。平定七国之乱中,周亚夫是主将。梁王是景帝的亲兄弟,自然站在景帝一边。当七国军队攻打梁王之时,梁王向周亚夫请救兵。周亚夫置之不理。这是他的战略,让梁王拖住七国主力。他自己带兵破吴楚粮道。并最终大败七国之军。平定叛乱。可以说,周亚夫的战略绝对没错。可是,他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把梁王放到了危险的境地中,因此得罪梁王是很正常的。
梁王是窦太后的亲儿子。得罪了梁王,他每次入朝的时候,都向窦太后说周亚夫的不是。汉代以孝治天下。武帝之前,太后干预朝政是很普通的事情。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在立了大功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第二个原因是,周亚夫刚正不阿,不懂为臣之道。当臣子的,本质上是为皇帝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意见置于皇帝之上。周亚夫当了宰相之后,在许多事情上,与汉景帝意见不一致。
先看第一个。我们都知道,汉景帝一开始立的太子是刘荣,后来才改立的刘彻。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刘彻的母亲与长公主刘嫖联系搞倒了粟妃和刘荣。当汉景帝准备废太子的时候,周亚夫坚决不同意,为太子刘荣力争。搞得汉景帝很不高兴。自然也就渐渐疏远他了。
第三个事件,刘彻当了太子之后,其母也就成了皇后。这时,窦太后劝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景帝说,这样干不符合规矩,还是等刘彻继位之后再封吧。这样才合规矩。窦太后说,当初我的哥哥窦长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封候。虽然他的儿子封了。但这事让我很遗憾。你再不要有这种遗憾了。
汉景帝既然已经立了刘彻当太子。封他的舅舅为候,为他巩固地位,当然是愿意的。于是,便与宰相周亚夫商议。这时,周亚夫又体现出了他的耿直。他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作虽皇后兄,无功,候之,非约也。”一幅大义凌然,依法办事的态度。这样,把皇帝和皇后也得罪了。
至此,周亚夫把皇帝以及皇帝周边的亲人几乎全部得罪了。这些人有皇帝的妈窦太后,弟弟梁孝王,姐姐长公主刘嫖,王皇后及其家人,太子刘彻。能把人得罪到这种程度,除了周亚夫,也真没谁了。
陈平是汉初名臣。在刘邦死后,吕后称制时,想封诸吕为王。请教陈平的意见。陈平说,高皇帝当家的时候,他想封谁就封谁。现在太后当家,就是你说的算了。吕氏当然可以封。所以,陈平既保住了自己,为以后铲除诸吕准备了条件。相比之下,周亚夫的差距就很明显了。不过,他的父亲周勃当初与陈平同朝为官的时候,面对皇帝的询问,陈平游刃有余。而周勃却很难胜任。可见,他们周家因为没有文化,只适合为将,却难以胜任为相之责。德薄而位尊,最后自己反受其害。
周亚夫得罪完了景帝的亲戚之后,又得罪了景帝本人。当时有匈奴王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为了鼓励他们,汉景帝欲给他们封候以鼓励。周亚夫又不同意。他说,这五个人背叛主子,不守臣节,不应该鼓励。这种观点是比较迂腐的儒家观点。这不但让汉景帝不高兴,恐怕对他的处事能力,也会产生怀疑。难道大汉朝不鼓励匈奴人投降,还鼓励他们与汉作对吗?通过一系列的事件,让汉景帝对周亚夫失去了信任。但周亚夫毕竟还是有军事才能的。做为留给汉武帝的军事人才,也是可以的。于是,汉武帝给了周亚夫最后一个机会。这就是“不给筷子事件”。这是汉景帝对周亚夫最后的试探。
有一次,汉景帝招周亚夫进皇宫赐食。在桌子上给他放了一块很大的肉,没有切碎。也没有给放筷子。周亚夫因此很不高兴便叫管宴席的为他取筷子来。汉景帝笑着对他说:“这些还不够你用的吗?”。周亚夫急忙跪下谢罪。趁着皇帝起身的功夫,周亚夫快速离开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汉景帝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从汉景帝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这样对待周亚夫,就是试探一下,他能否忠心辅助后来的少主。能则用,不能则罢。不给筷子,当然有羞辱之意。但羞辱不是目的。景帝的目的是想看看周亚夫面对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是否能够屈己从君。不给人拿筷子,当然是不对的。也可能是疏忽。如果小皇帝上台,办事的时候,难免会有疏失,难免会有处事不公的地方。这时,当臣子应该怎样。是扬君之过,而是屈己从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当周亚夫表现出不快时,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宣告结束了。
过了没多久,周亚夫的儿子为他买了一些用于陪葬的甲盾之类。为他们搬取的工役们干的很累,周家也不给工钱。因此大家很不高兴,便告发周亚夫的儿子。周亚夫因此被捕。
周亚夫的这个事,其实不算什么事,说大就大,就小就小。我觉得,汉景帝既然对周亚夫已经死心了。那么,借此罢官夺爵应该是可能的。但未必想治他与死地。毕竟周家两代,对文景两代都有大功。
可是,周亚夫是个刚直不阿的人。是不会低头,不愿服软的人。被逮入廷尉府后,五天没吃饭,连气带饿,呕血而死。果然应了许负之言。
周亚夫死后一年,汉景帝封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候。
而周亚夫刚死,景帝就封他的大舅哥,也就是汉武帝的舅舅王信为候。
对于周亚夫的死,司马迁用九个字做了总结: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足己不学是周家本色,守节是说他不会通融,做事执拗,不逊就不用说了。功劳再大,和皇帝尿不到一个壶里也是不行的。
最后说一点,周亚夫这种坚持原则,不阿顺上意的做法,很符合儒家的忠臣之道。
大将周亚夫一生立下无数战功,最后他又是因何而死?
谢谢邀请!周亚夫原本在河南当太守,后来因为哥哥绛侯周胜之因犯罪被处死。汉文帝让选择周勃的儿子里,最有才能的人继承绛侯之位,大家一致推选了周亚夫,于是周亚夫被封绛侯。公元前158年,周亚夫带兵抗击匈奴,因治军严明,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并在临死前,告知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周亚夫可以相信,尽可带兵。公元前158年,周亚夫带兵平定了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公元前150年,周亚夫升任为丞相。正是丞相一职让他走了下坡路。汉景帝想废了太子再立,周亚夫极力反对。两人君臣发生争执,景帝也没达到目的,于是汉景帝有些疏远他了。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得罪了梁王刘武,刘武就常在汉景帝生母窦太后那里,说不少他的坏话。 窦太后提出封景帝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为难,与周亚夫商量,周亚夫表示反对,因为刘邦在白登山被围时有誓约,非刘氏不能为王,非有功不能为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窦太后恨之。后来,匈奴有人投降,汉景帝打算把有些人封侯,周亚夫还是不同意,这次,汉景帝否定了周亚夫。周亚夫因为皇帝没有听取自己的意见而不高兴,就称病在家闲居。公元前147年,周亚夫被罢免了丞相职务。 时过不久,周亚夫的儿子从工官那里买五百具甲盾,准备等周亚夫去世后陪葬用。因为克扣工钱被告发私买皇帝用品,牵连到了周亚夫。汉景帝问周亚夫,周亚夫根本不知道这事,汉景帝却大怒。周亚夫被下狱,在廷尉的威逼下,周亚夫绝食五天而死!可惜了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大将周亚夫一生立下无数战功,最后他又是因何而死?
周亚夫作为西汉的有名大将,能文能武,治军有方,在细柳营练兵的时候,将士们只知道有将令而不知有君令。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千百年来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周亚夫最后绝食而死,我们不用去当一个新鲜事去看,就算他不被饿死,也可能会被杀死。总之一句话,他肯定会被弄死。
但周亚夫的死,也很大部分是他自己作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祖孙三代皇帝他都给得罪了个遍。他不死谁死?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得罪祖孙三代皇帝的?
一,得罪汉文帝:汉文帝去细柳营查看军队的时候,周亚夫犯了至少两个错,注定了他可能会被杀掉。
第一个错误:到营门口的哨兵,看到汉文帝时,哨兵坚持让汉文帝在门口等,然后他去通报。这个哨兵肯定是执行周亚夫的命令。那如果周亚夫当时下这个命令的时候,多加一句:“除了皇帝亲来,其他人都必须等待通报”既突出了自己治军的严谨,又给皇帝留足了面子。
第二个错误:当遇到汉文帝的时候,周亚夫以甲胄在身,只能行军礼为由,手持武器,给汉文帝行礼。虽然汉文帝表面上不以为然。但内心里肯定会记着这个事。这就相当于给汉文帝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二,得罪汉景帝。周亚夫协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因而被提升为丞相。但周亚夫自己的定位还是一个军事将领。没有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协理阴阳的丞相上来。当时敌人投降,汉景帝要给他们封官,周亚夫极力反对。最后惹得汉景帝大怒之下罢了他的丞相。我们不禁要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果一个皇帝连给人封官的权利都没有,那他做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意思?这就相当于给汉景帝也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三,得罪刘彻(当时还是太子)周亚夫被罢官后,陪太子刘彻()汉武帝()去军营视察,到了军营后,周亚夫只顾着和自己的老部下进行叙旧,而冷落太子。这就相当于给汉武帝心里也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祖父三代皇帝,都让他给得罪了个遍。他怎么能不死?
少校点评:这是周亚夫骨子里是一个军人,军事实力出众,政治智商低下。心里装着国家,但对于皇帝缺少最起码的敬畏之心。说到底国家会记住他的人,但皇帝会杀他的身。大将周亚夫一生立下无数战功,最后他又是因何而死?
谢邀。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古往今来多少名将都没有逃脱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这是权力的通性,也是人性的悲哀。周亚夫一生战功赫赫,尤其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汗马功劳,拯救了汉室江山,可最终却落了一个闭门自食的悲惨下场,真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令人唏嘘不已。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名将周勃的次子,所谓虎父无犬子,他素以治军严谨有方而闻名,早在汉文帝时期就被朝廷委以重任,文帝对他颇为赏识和器重。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临终时向太子刘启遗言: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果然一语成谶,公元前154年,西汉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升任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叛军一度猛攻梁国,梁王刘武屡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稳坐钓鱼台,不发一兵一卒。后来汉景帝下令火速驰援梁国,周亚夫仍旧按兵不动,但暗中派出一支精兵,断了叛军的粮道。
叛军攻打周亚夫,几次挑战,周亚夫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叛军缺粮,无奈只得退军,周亚夫见时机成熟,派出精兵追击,大获全胜,叛军头领吴王刘濞也被东越王削其首级,献于汉廷。短短三个月,七国之乱就被平息,周亚夫居功至伟,然而由于他没有及时救援梁国,梁王刘武怀恨在心,这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152年,汉景帝命周亚夫为丞相,周亚夫位极人臣,达到了一生当中辉煌的顶点。然而军人从政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太多的历史悲剧证明,再优秀的军人也玩不转政治,周亚夫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他性格耿直倔强,经常和汉景帝顶牛,二人之间渐行渐远。梁王刘武每次进京,都要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形势对他也很不利。
有两件事直接导致了周亚夫和汉景帝关系彻底恶化,我们逐一来说。第一件事,窦太后想让汉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踌躇不决,询问周亚夫的意见。周亚夫坚决反对,甚至搬出了当年刘邦立下的祖训“白马之盟”说教劝阻,汉景帝自然无言以对,但是内心非常不爽。
第二件事,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汉景帝十分高兴,想封他们为侯,又遭到周亚夫的极力反对。理由是如果背叛国家的人都可以封侯,那么以后如何惩罚那些不守忠节的臣子呢?汉景帝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感觉周亚夫总是有意跟他对着干,内心很生气,遂驳回了周亚夫的意见,执意将那五人封了侯。周亚夫心灰意冷,称病请求退休,汉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除丞相职务。
不久,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赐给他食物——只放着一大块肉,没有切小的肉,又不放筷子。周亚夫心中愤愤不平,回头叫尚席拿筷子。汉景帝看着他,笑着说:“这些还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吗?”周亚夫脱帽谢罪,汉景帝起身时,周亚夫趁机快步离去。汉景帝目送周亚夫离去的背影,说道:“这样牢骚满腹的人,不能担任辅佐未来皇帝的重任啊!”至此,二人关系彻底破裂,也就在此时,汉景帝下定了清除周亚夫的决心。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周亚夫发丧期间使用,当时国家规定甲盾属于个人非卖品。这位周公子是个吝啬鬼,为他搬运甲盾的雇工苦不堪言,他却不给人家发工钱。结果雇工一气之下,向朝廷告发他购买国家明令禁止的军需物品,意图谋反,汉景帝下令彻查此案。
汉景帝得此天赐良机,岂可轻易放过,他穷追猛打,矛头直指周亚夫,以至于周亚夫有了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罪名: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审问周亚夫的官吏也太TM有才了!周亚夫性格刚烈,哪能忍受如此侮辱,他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可怜一代名将,就这样憋屈的死去。
西岳顽石~忠臣忠的是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奸臣忠的是皇帝的个人意志
大将周亚夫一生立下无数战功,最后他又是因何而死?
周亚夫并不是被饿死的,而是绝食而亡。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虽然结局相同却有着天壤之别。绝食而亡,从另一个角度也显示出了周亚夫性格的刚烈,而正是这种刚烈的性格,让周亚夫从挽狂澜于既倒的战神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说起周亚夫就不能不提汉景帝时期的“吴楚六国之乱”。周亚夫仅用了三个多月便平定了由吴、楚等七个刘姓诸侯国发动的叛乱,绝对堪称战神!当然,这其中多少也有“人肉围墙”梁孝王刘武倾尽梁国之兵迟滞叛军兵锋、为汉廷及周亚夫赢得准备时间的原因。但是,周亚夫的威名也的确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周亚夫,汉朝开国元勋、绛侯周勃次子。本来周勃的爵位和他没有什么关系,周勃去世后,周亚夫的大哥周胜之承袭了绛侯爵位。后来,周胜之因为犯杀人罪被革爵,绛侯侯国也随之被废除。之后,汉文帝又觉得就这么把推自己上位的周勃家的列侯整没了,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汉文帝下旨重新选择周勃其他儿子中的贤者封侯,续绛侯后。就这样,周亚夫被封为条侯,成为了列侯。
虽然周亚夫是因为其父周勃才成为了列侯。但是周亚夫后来之所以脱颖而出,却不是因为其父周勃。最著名的事件便是汉文帝入细柳营被截之事。汉文帝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因为明显的皇帝仪仗,前两站一路畅通。到周亚夫统帅的细柳营时,却被拦在了营门外。直到汉文帝随从持符节通报,周亚夫获悉后才大开营门接驾。即便如此,守营将士仍然告知汉文帝随从,营区严禁纵马疾驰。正因为此,周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给汉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汉文帝对周亚夫大加赞赏,并委以重任。弥留之际,汉文帝还不忘嘱托儿子汉景帝,周亚夫是个可用之才。汉景帝即位后,周亚夫升任车骑将军。再后来,“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三个多月便平定了这场叛乱。
周亚夫也凭借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巨大功勋成为了丞相,而这时候周亚夫的短板就逐渐暴露了。丞相玩的是政治,不同于治军,政治就意味着妥协,要兼顾到方方面面。但是,周亚夫的性格却是坚持自己信念,认定了就一条道走到黑的。应该说,在周亚夫上任丞相之前,汉景帝对于周亚夫还是比较器重的。但是,周亚夫刚烈的性格却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时,周亚夫认为刘荣无过,坚决反对,搞得汉景帝很是下不来台。此后,汉景帝开始逐渐疏远周亚夫。而导致周亚夫彻底被汉景帝抛弃的是两件事:一是汉景帝给自己的大舅哥,也就是汉武帝的舅舅王信封侯,这本是沟通与汉景帝感情的绝佳机会,可是周亚夫却搬出了无功不得封侯的祖制,表示坚决反对,搞得汉景帝大为不悦。二是给匈奴降将封侯,这本是显示汉景帝怀柔的好事,同时也是给匈奴将领树立一个“投降金票大大的”的标杆。可是,周亚夫却鄙视降将,觉得不守臣节的降臣不配封侯,硬是给汉景帝顶了回去。在汉景帝没有采纳自己建议之后,周亚夫居然一气之下请辞,搞得汉景帝更是气不打一出来,最后直接免去了周亚夫的丞相之职。
一个军功卓著的将领,自己的营门连皇帝都不能随便进,这本身就已经犯了大忌了。功高震主的周亚夫在当上丞相之后非但没有夹着尾巴做人,反而和皇帝对着来,一言不合还甩脸子、撂挑子,他的结局基本上早已注定了。但是,汉景帝依然没我彻底抛弃这位战神。后来的一件事,让汉景帝彻底对周亚夫死心了。晚年的汉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群臣,为了试探周亚夫是否服软,刻意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见状向侍者索要,汉景帝语带双关地对周亚夫说:“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这才反应过来,赶忙下跪谢罪。可是,汉景帝刚说了个起,话还没说完,周亚夫就径自起身,拂袖而去。这一举动,让汉景帝下定了处置周亚夫的决心,周亚夫对自己尚且如此,自己百年之后,儿子还能镇得住周亚夫?于是,一场针对周亚夫的清洗开始了。
周亚夫却依然没有感受到危机,居然自己给汉景帝送上了把柄。在营建自己陵墓的周亚夫特地嘱托儿子买来五百副甲胄陪葬。而汉代甲胄是官方物品,私人严禁买卖,私人买卖、囤积等同谋反。不久,事情被人告发,汉景帝借机将周亚夫下狱,交有司审理。从现有的资料看,负责审理的人几乎都在把周亚夫案往谋反上拉,如果说这里面没有汉景帝的授意,我个人不相信。性格刚烈的周亚夫一气之下,在狱中绝食抗争,最终落得个饿毙的下场,一代战神就此落幕,死得窝囊!
话说回来,周亚夫的死的确和汉景帝的刻薄寡恩有关,但是也怪不得汉景帝,毕竟汉景帝是帝王,帝王没有高尚、卑劣,只有政治需要。功高震主的周亚夫偏偏又如此桀骜不驯,留着他对于汉景帝的后继之君而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说到底,周亚夫是自己作死,但凡他能有卫青一半的低调,或许也就走不到这一步了。可是,性格决定命运,自幼生于王侯之家的周亚夫,要他像骑奴出身的卫青那般忍气吞声,很难。这种桀骜不驯的刚烈性格,最终让周亚夫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大将周亚夫一生立下无数战功,最后他又是因何而死?
周亚夫是铲除诸吕(吕后的兄弟吕禄吕产)、让江山重归刘氏的名将周勃的儿子。周勃的功绩大家都知道了,而作为周勃的第二个儿子和第二代绛侯,用三个月平定了七国之乱,第二次挽救了大汉王朝。可以说周勃、周亚夫父子,两次挽狂澜之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应该受到足够的信任和封赏,但事实正与常理相反,有擎天之功的周亚夫居然是饿死的。
汉文帝视察细柳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咱就不细说了。也正是周亚夫临危不乱、严阵以待,逼退了进犯的匈奴铁骑,所以汉文帝在临死前对继承人,也就是汉景帝刘启说:“周勃从诸吕手中夺回江山并帮我坐稳了,他的儿子周亚夫也会尽心尽力帮助你,你在关键时刻可以用他,他的忠诚和能力都没说的。”
事实证明,汉文帝是有知人之明的。汉景帝刘启和他的老师晁错因为削藩太急,搞出来个“七国之乱”,打得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焦头烂额,眼看就要被,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个家伙掐死了。
这时候刘启想起老爹刘恒的话,赶紧派周亚夫去前线迎敌,同时也要救出自己的宝宝弟弟刘武(刘启一度想传位给刘武)。但是作为有全局战略眼光的三军统帅,周亚夫并没有冒失地跟七国军队死磕,而是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战术,让刘武在坚守之中拖住敌军主力,自己四处出击,走蓝田、出武关,最后蹲守在雒阳,断了叛军的粮道。饿着肚子的叛军只好玩儿命打刘武,想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把周亚夫调过来干掉。刘武被打得受不了,天天哭喊“哥哥救命”,刘启也几次急令周亚夫进兵。可是周亚夫就是不挪窝,断了粮道之后又派兵到叛军那里抢粮。
粮食运不上来,仅有的一点救命粮又被周亚夫抢走,这下叛军饿得没力气打刘武了,掉过头来打周亚夫,又被周亚夫像揍孩子一样打得屁滚尿流。
周亚夫追着撤退叛军的屁股打,几乎没啥损失就干掉了所有七国首脑,也彻底平定了七国之乱。捷报传回首都,刘启这下来精神了:“周亚夫这个战略是请示过我的,正是我叫他这么做他才打赢了!”
可是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刘武却恨得牙根儿痒痒:“你差点坑死我,这笔账咱们慢慢算!”
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众望所归,先当了太尉,又当了丞相。可是汉景帝并不是一个很顾念君臣感情的人,在他眼里,什么将军大臣都是工具而已,一百个也远不如自己的亲弟弟重要。
刘武因为平叛有功,受到了景帝的丰厚赏赐,窦太后更是封赏有加。到了最后,刘武的府库金钱达百万之巨,珠玉宝器比京师还要多,他甚至得到了天子旌旗,“出言跸入言警”,与皇兄入则同辇,出则同车,梁国属官也享受朝廷同级待遇,随意出入天子殿门。
这个刘武每天赖在京城不走,就做两件事,一个是忽悠老妈窦太后和哥哥刘启,想当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在一个就是每天在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刘武为了搬掉自己上位的绊脚石,派刺客杀了袁盎等十七八个大臣,而汉景帝居然只处理了两个刘武手下的替罪羊,对刘武还是亲密如故。如此只顾兄弟亲情不顾君臣大义和法律公正的刘启,被刘武天天在耳边吹邪风,疏远周亚夫那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只是梁王刘武的谗言,也许汉景帝只会把周亚夫赶回老家就完了,可偏偏周亚夫像岳飞一样,是个很有原则并且极其忠心的人,他总是在刘启做错事的时候站出来反对。
刘启想封自己的舅舅王信为侯,周亚夫反对:“高祖说过非刘姓不王,非有功不能封侯,您舅舅没有立功,封侯不合适吧?”——周亚夫死后,景帝马上就封王信为盖侯。
从匈奴逃过来五个人,刘启也想给他们封侯,周亚夫还是反对:“这几个家伙对咱们是寸功未立,对匈奴是背主求荣,要是给他们封侯,是不是会开个不好的先例?”这次汉景帝坚决不听周亚夫的,一意孤行给五个叛徒封了侯。周亚夫只好称病辞职。
按理说,与皇帝政见不合,丞相称病辞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汉景帝却怀恨在心:“你这是要挟我?”于是假装请周亚夫吃饭。
周亚夫坐在餐桌前一看:就一大块肉,没有筷子,也没有刀叉。这是皇上让我像狗一样欻着吃,还是服务员忘记了?于是转过头来:小二,来双筷子!
汉景帝笑了:“给你肉吃你还不满足,你还想咋呀?”
周亚夫一看,这真是皇上的意思,就是要羞辱我呀,我还是撤吧。
望着周亚夫离去的背影,汉景帝冷冷地从牙缝挤出几个字:此人怏怏,非少主臣也!意思是:这个人不能留给我儿子,必需除掉!
而在此之前,汉景帝曾经因为下棋输不起,用棋盘打死了吴王世子,又为了平息七国怒火杀掉了自己的老师晁错,现在他又盯上了周亚夫。
皇帝对周亚夫动了杀机,那次没筷子的“请客”自然会传到有心人的耳朵里——这是讨好皇帝的一个好机会。
正赶上周亚夫有个笨蛋儿子,看着老爹也没几年活头了,就开始张罗后事,而且还想花小钱办大事,克扣了搬运工的工钱——他就买了五百套甲楯——冥器,不是打仗能用的。
按说这件事被举报了,也就是个“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罚点款也就过去了。但是当时的廷尉却无限上纲上线,一定要说周亚夫想谋反。
其实说周亚夫谋反,汉景帝不信,廷尉也不信,但是要杀周亚夫,总得有个罪名。面对指控,周亚夫一言不发,因为他知道从那顿饭开始,汉景帝刘启已经必欲杀之而后快,说什么都没用。直到廷尉说他谋反,他才愤怒地辩解了几句。其实也不用辩解,大家都知道,周亚夫要想谋反,朝廷根本就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更不用大张旗鼓地买什么甲楯——原先的属下还在,要多少人马刀枪没有?
这时候廷尉的无耻劲上来了,说出了那句比“莫须有”更可恨也更卑鄙的话:“你即使不在地上(活着)谋反,也会在地下(死后)谋反!”
面对如此无耻的诬陷,周亚夫陷入沉默,然后拒绝吃饭,汉景帝和他那个廷尉成功地扮演了赵构与秦桧的角色,一代名将就此谢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