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什么缺点,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写?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做为一个艺术形象,这个人物有自己的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心须强调一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有其时代特点的。而对人物优点与缺点的评价,也就是评判标准,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美的,但她的美是一种病态之美。如果我们抛开她的思想价值,单纯从外观的美来评价,她未必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现在追求的是一种健康之美。
人物的优缺点也是一样的。二百年前的优点,拿到今天来看,可能成了缺点,而二百年前缺点,也可能成为今天的优点。所以,《红楼梦》的作者在一开始就说,“假做真来真亦假”。因此,我们对贾宝玉缺点的分析只有从原文当中入手了。
《红楼梦》中对贾宝玉最直接的评价大概是第三回中的两首《西江月》:
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是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贾宝玉这个形象,是中国小说中最奇特的一个形象。一般小说的主人公,就算不是英雄豪杰,他们的形象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贾宝玉的不同在于,他的形象与当时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冲突。从上面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对贾宝玉的评判大都是负面,正面内容很少。就算是正面的内容,也并不被看重。比如,“生的好皮囊”,是说他颜值很高,如果他生活在今天,大概很可以做个小鲜肉,或是流量明星。可是他生在那个时代,这么好的颜值,只不过是一副皮囊。在两首诗中,除了颜值高之外,贾宝玉大概就一无是处了。比如“腹内草莽”、“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情乖张”、“无能第一”“不肖无双”等等,几乎没有一个好词。而这些方面的缺点,在《红楼梦》中确实有详细描写的。这些当然是贾宝玉的性格,也是贾宝玉的缺点。
下面我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塑造贾宝玉这样一个人物?
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要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伟大的作家必然对时代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感觉。他们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体现出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曹雪芹生活的时间,是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中国历史经过千年的发展,走向的最兴盛时期。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物极必反。兴盛之后的发展必然是走向没落。盛世之中,必然隐藏着衰落的因素,只不过一般人是看不到的。而曹雪芹感受到了这种盛极必衰的先兆,在繁华之中,看到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写了人世的兴衰,以家庭,也就是贾府为主线。在贾府之上,有国家的兴衰,之下有个人的兴衰。国家是隐写的,没有明说。但贾府是衰落了,贾宝玉自己也从天上落到地上。这是个人的兴衰。
俗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府从贾演、贾源兄弟开基立业,到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恰恰五代,便忽喇喇似大厦倾了。
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时代。乾隆于1799年去世。他去世一年后,历史进入了十九世纪。中国历史也从乾隆时代的康乾盛世,先后进入“嘉道”和“咸同”时代,不到五十年间,迅速从盛世转入衰世。从乾隆时代到同光时代,恰恰也是五代,大清王朝也便和贾府一样,忽喇喇大厦已倾。
家族与国家的兴衰,都是有原因的。贾府的衰落,当然是因为子孙的不争气。大清王朝的衰落,本质上也是子孙的不争气。
乾隆皇帝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十八世纪。十八世纪,是世界大变革的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英国这个时候已经进行工业化了。新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新的生产关系。法国开始大革命,对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行改革。
这个时候,我们的乾隆皇帝在干什么呢?大清朝以一个少数民族取得中原政权。从原始社会一步迈入当进最先进的社会形态中。于是,他们便认为这种社会形态是最好的,最先进的。在全世界进行激烈变革的时代。中国人追求社会进步的脚步停止了。进入自我满足的状态。这就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的社会大环境。
曹雪芹去世之后大约四十年,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出生。普希金创造了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形象。后来的莱蒙托夫和屠格涅夫相继丰富了“多余人”的形象。这些“多余人”就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合理,又不知道怎么去做的人。
我觉得,曹雪芹的贾宝玉的形象,也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有某些相似之处。曹宝玉的所有缺点,都与这样的社会大背景相关。他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得时代风之先者。他以自己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合理,但他又不知道题到底出在那里,只是出于本能,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排斥,采取不合做的态度。
贾宝玉不爱读书,不爱科举,是因为他对官场有种本能的排斥。这种排斥不是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的。比如他曾说过,他很讨厌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而“文死战,武死战”大概是最重要的封建道德。
贾宝玉认为,文官为什么要“死谏”,规劝领导,意见不被采纳,自己死了,获得了一个忠臣的名声,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武将也一样,不能完成保家卫国的任务,战死了,就成了忠臣。这样的忠臣有价值吗?贾宝玉的内心,对这些人是鄙视的。贾宝玉鄙视的这种问题,不恰恰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吗?这是贾宝玉坚决拒绝科举的原因。辛辛苦苦读了些无用的书,做了官,最终就去“文死谏”吗?
这才是贾宝玉有这些缺点的原因。因为贾宝玉对整个社会道德本能的否定,使得他与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冲突。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他,都觉得他无能不肖的。但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绝对是一块晶莹的美玉。可是,人人都觉得他只是块石头。这就是“假做真时真亦假。”
贾宝玉因为不愿意走仕途经济之路,所以,只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恋爱中。当发现林黛玉是那个与她灵魂相近的人时。一生的情感便不会再转移了。
贾宝玉的思想,当然就是曹雪芹的思想,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盛世之中,看到衰落的趋势和结局。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能与呼吸间得之者,唯宝玉而已。”宝玉的缺点,都与此相关。
宝玉当然还有其它缺点。了解了上面这些,其它缺点,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什么缺点,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写?
宝玉有四大问题:1.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即滥情之人,表现为以色判人,对秦钟、薛蟠、蒋玉涵等不良之人不能识别,只要对方长得眉目清秀仪态妩媚,马上就会爱上。2.对世间痛苦不能体察。在太虚幻境看了金钗副钗的判词判画完全没有感觉,甚至听了十二支红楼曲子的血泪痛诉也无动于衷。3.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养成了以我为尊、天下独大的思想,哪怕自己死了,也要天下女儿的眼泪都归他,好让他漂在泪河上远去。4.林黛玉生活在一个隐患很大的环境中,宝玉没有设法解除她的担忧,反而任由环境不断恶化,更没有认识到环境变坏主要是由自己造成的,致使黛玉陷于悲剧之中,大观园被毁第一原因就是宝玉自己。曹雪芹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出康熙后期所犯的最大错误,导致自己一手打造的康熙盛世之春首先被自己破坏;其次是因为作为皇帝,到后期不能掌控局面,也让江宁织造曹家和苏州织造李家失去了庇护,致使两家树倒猢狲散,家破人亡,一蹶不振。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什么缺点,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写?
贾宝玉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又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大染缸里长大的,而且身还有许多人渣,岂能没有缺点?也可以说缺点很多。曹雪芹如此写,就是为了人物的真实而典型,他塑造的是一个有缺点的正面典型,所以才有生命力。
全面分析宝玉缺点,那是一篇大文章,这里只分析几点,以见一斑。
贾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西门庆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见了年龄大于他的孟玉楼之后,立即把潘金莲忘掉,忙于把孟玉楼娶进门,此后这类事还多多。从这一点看,贾宝玉与西门庆精神一脉相传,西门庆是贾宝玉的前世今生,只是追求又有所不同,一个滥淫,一个滥情,之所以有此区别,恐怕也是生活环境使然。
贾宝玉真的不能用好与不好去非此即彼作界定,他是一个圆形多面立体全息影像,恶魔天使集一身,本质上向善向美向真,只是生活在那样污浊环境中,你想,他怎么可以是一个单纯的人?能那样就不错!他的镜像就是西门庆,但两个却天上地下。那样的环境中,谁又能比他更好?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
西门庆不读书,贾宝玉怕读书,前者有人生大学问,后者有文化大智慧!前者是真不读书,后者是真爱读书!
西门庆过度于色而早离人世,贾宝玉过度于情也早弃红尘,生命成本有限,过度消费等于透支,代价不菲。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什么缺点,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写?
贾宝玉身上的毛病非常多,每个人看他的角度不同,总结起来也不同。整体看来,贾宝玉有大善的一面,也有大恶的一面。人的两面性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才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对于贾宝玉,脂砚斋认为他有三大病,还是非常中肯的。
【一】
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庚辰双行夹批: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
贾宝玉不听劝,是出了名的。脂砚斋将他不听劝列为第一大病,也就是第一恶习,并不为过。宝玉不听劝,身边最亲之人都是受害者。
第一受害人是袭人,做为贾宝玉身边人,袭人每每劝谏,却并不听从,原文说袭人“着实忧郁”。
第二受害者是宝钗,宝钗劝宝玉注意仕途经济,贾宝玉抬脚就走,将宝钗彻底晾在了那里,闹得满面通红。
第三受害者是湘云,湘云犯了宝钗同样问题,被宝玉当场翻脸。与对宝钗不屑发一言不同,宝玉直接摆开与湘云吵架的架势,显得与湘云更亲密。
第三受害者是黛玉,黛玉绝不是宝玉口中“从不说这混账话”。相反,林黛玉也曾劝宝玉:“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贾宝玉被打后,黛玉也哭着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可贾宝玉如何表现?“总没听到这些话”该干嘛干嘛;“就为这些人死了也甘愿。”林黛玉劝都没用,索性不劝了。可贾宝玉却当成自己不学习的借口四处宣扬,林黛玉无辜被推到风口浪尖,试问,王夫人做为母亲对林黛玉怎么看?
【二】
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庚辰双行夹批: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贾宝玉不计后果的行事。与林黛玉亲密无间如此;调戏金钏儿如此;大早上去黛玉房中看湘云流连不去是如此;调侃薛宝钗类“杨妃”惹得宝钗大怒是如此;怡红院日常与丫头言笑无忌讳更是如此。贾宝玉日常所行无一不是当时礼法所不容。他行事冒失,却无负责能力,实在害人不浅。
袭人对此有个评价:“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这就是贾宝玉,在当时的礼教社会,冒失行事只能害人,不能救人。
【三】
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庚辰双行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
情到深处情转薄,贾宝玉对林黛玉有情,心中容不得自己再对他人有情。但事实证明不过自欺欺人罢了。他说横竖当袭人辈死了,自谓彻底放下了,然终究不能放下,不过掩耳盗铃。脂砚斋认为,贾宝玉这种极致之情,今古无人可比。普通人也不可能如此狠心忍心,但贾宝玉行来却并不艰难。如此,就像唐僧在女儿国对待女儿国王,非是无情,而是无“情”!
脂砚斋最后爆了一个料,【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贾宝玉因为有这三大病,使得他最后悬崖撒手,弃【宝钗、麝月】而去,出家为僧。脂砚斋最后总结: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对于脂砚斋爆料,本人认为做参考足矣,真伪不多做评价。但脂批对人物和事件点评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尤其贾宝玉这三大病,中肯,准确,用《红楼梦》当代人的思维审视,远比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更客观!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什么缺点,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写?
贾宝玉的缺点无非以下几点:
1.不求上进,对读书和功名利禄视若粪土。
2.生活不能自理,离了下人几乎活不了几天。
3.对女孩子博爱,贾府的小媳妇丫鬟都关爱有加,和袭人以及其他丫鬟发生关系,和秦可卿也有暧昧,几度让林黛玉吃醋。
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情有可原。
1.贾宝玉出身钟鸣鼎食之家,从小万千宠爱于一身,一屋子丫鬟伺候,根本没机会自己照顾自己。
2.若不是贾宝玉哥哥贾珠英年早逝,贾宝玉大可做个纨绔子弟,游山玩水,不亦乐乎。可是贾珠死后,贾府的继承重任就落到贾宝玉身上。显然贾宝玉不是当官这块料,也不愿意勉强自己读书。并非不上进,是完全不感兴趣,不想承担家族重任。
3.贾府姐妹众多,贾宝玉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对女性非常了解,也真心平等关爱女性。
对于秦可卿的暧昧,是少年的懵懂。袭人和其他丫鬟,本来就是留在房中准备做妾的,封建大家族本来就是一夫多妻,他心理只爱林妹妹,但却没法不和其他女子往来。
贾宝玉的个性其实描写的非常丰满而且立体,优点也是缺点,可能就是曹雪芹个人的写照。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什么缺点,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写?
贾宝玉在红楼梦当中属于重要人物。他历尽了从贾府的繁荣到衰落的过程。主要是讲述了她在大观园和众姊妹之间的一些生活。他的主要缺点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贾宝玉,身体不大好。第二个他讨厌功名利禄。在封建时代一个男人应当注重功名利禄。否则就会被人瞧不起认为是不正经。第三个缺点就是他儿女情长。红楼梦主要讲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一对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在那个清朝时期这是大逆不道。黛玉葬花,到香消玉殒。他与薛宝钗的无法忍受的婚姻,导致了他弃世厌俗,遁入空门为僧。这些错误和缺点都是在封建礼教下不允许的。百行孝为先,他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考取了功名,但是他最后选择了洞入空门。摆脱了世间的纷纷扰扰。他的父母也无奈。他就是来自世外,终于又回到了世外。出生时就已经确定的。这就是宿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