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大家闺秀?各位有何看法?

评判一个女人是不是大家闺秀,一看出身,二看教养。出身用通俗的说法是,出身于富贵人家。中国古代,富与贵有不同的内涵。富是有钱;贵是有权,也就是当官。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基本上就可以称为大家闺秀了。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官本官的社会,所以,贵比富的层次要高一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官的,都是有文化的。当官的即使是很穷,也叫清贵,也可以瞧不起有钱没有文化的土豪们。这个传统,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所以,大富人家有钱了之后,必定重视文化和教育。一代土豪或许没有文化,能延续两至二代以上的,必然是注重文化。努力实现由富向贵的转化。这与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火热,是有文化上的联系的。

林黛玉毫无疑问是一位大家闺秀。林家祖上是封过候的,世袭了四代,到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通过科举出身,是探花出身。明清时期,能够封候的,大都是武功出身。放到现在,起码也是上将身分。既有封候的祖上,又有探花的父亲,这样的人家还不算大家闺秀,还有谁算得上呢?看到有人把林黛玉称为小家碧玉,这绝对是身份定位的错误。

《红楼梦》中说,林黛玉初到贾府的时候,处处小心,生怕做错什么,说错什么,让人笑话。并以此说明林黛玉是小家碧玉是没有道理的。贾家的祖上是公爵,比林家高了一级,大概类于现在的大将级别。贾家这时袭爵三代(荣国府)、四代(宁国府)了。贾家虽然爵位高,但到贾宝玉之前,还没出过科举考试出身的人。在文化上,并不比林家高。林家在林如海死后败落,如海是候爵五代传人。贾家到贾兰的时候,家族也是败落了,他也是靠科举获得功名。以此看来,贾家和林家实际上是一样的。家族兴衰的途径是一样的。都逃不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规律。

这里说的林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大家闺秀,不是否认她的大家闺秀身份,而是说她的行为上有不符合当时社会对大家闺秀的普遍看法。这正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光辉之处。

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两个形象的价值,就在于他们的思想和爱情观念超越于当时的时代是。封建的道理伦理,有对人性压抑的一面,有其不合理性。按鲁迅的说法,有其吃人的一面。做为一种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念,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这种道德是错误的。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如果谁不认同这些原则,就被认为是无理的,不道德的。《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就是自觉遵守道德的模范。林黛玉和贾宝玉却是当时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明显的叛逆精神。他们想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但最后只能被当时社会道德的强大力量所压制,他们必然成为失败者,成为悲剧的主人公。因为当时具有这种思想的人太少了,力量太弱了。

林黛玉的这种性格特征在现实生活当中表现出来,在别人的眼里,就成了尖酸刻薄,爱使小性。这些特征当然是大家闺秀人格培养中要修正的。

林黛玉说话刻薄爱使小性,在书中有好多描写。甚至连史湘云都这样说过。这大概确实是林黛玉性格中的一个特点。大概第六回中,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宝玉的奶妈李嬷嬷百般阻拦,这时,林黛玉抢白奚落了李嬷嬷,丝毫不会人家面子。这可以看成是林黛玉的刻薄,但也是他的率性,她的真淳。在这个场合中,李嬷嬷的行为虽说是职责所在。但她的处理方式确实很不高明,很讨人嫌。做为宝玉的奶妈,她当时提醒一下薛姨妈不要让宝玉喝多了就行了。她百般阻挠的行为,让薛姨妈和大家都很尴尬。林黛玉的抢白,在李嬷嬷这儿是刻薄,但也解除了大家的尴尬。

林黛玉刻薄的时候,决不是没有脑子,没有教养,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她刻薄的时候,总是无伤大雅,有其理由的。她的头脑随时都是清醒的,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与人斗口,林黛玉从没输过。这里体现的是她大家闺秀的文化沉淀。与凤姐的天生小聪明和以势压人是绝不相同的。

晴雯是被认为有林黛玉风格的。但晴雯与林黛玉有明显不同。晴雯光明磊落,性格耿直,脾气火爆。但晴读《红楼梦》都会发现,晴雯与人吵架从没吵赢过。自己挑起事端之后,结局都是自己没理。而林黛玉与人斗嘴,从未输过。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文化层次的不同,这种文化上的积淀,是大家闺秀最本质的特点。

林黛玉虽然说话刻薄会得罪人,和晴雯比较还有一个特点,晴雯得罪人是无意中得罪的。林黛玉得罪人都是有意的。也就是说,被她得罪的人,都是她有意为之的。比如她和周瑞家的说,“别人不挑剩的,也不会给我。”她当然知道,周瑞家的会不高兴。但她不在乎。如果她在乎的话,她是可以管住自己不说的。因此,林黛玉是可以上得了大台面的人。无论是贾府的高官亲戚聚会,还是贵妃省亲的官方仪式,林黛玉都是可以规规矩矩,大大方方出席,而且能做到举止有度,言语得体。这一切,都是大家闺秀的素养所决定的。

总之,林黛玉是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认为她有些行为与身份不符,是因为她思想上的叛逆性决定的。这正是林黛玉的价值所在。

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大家闺秀?各位有何看法?

林黛玉的一切行为,言谈举止都远远超出大家闺秀范畴。只是她心中有爱而不表白,深藏心中落下了相思病,抑郁而终。这也是她自己造成的,也许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大家闺秀?各位有何看法?

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林家世袭侯爵,她出身贵族,有着一身的傲骨,气度不凡,才华横溢,她写的诗冠压群芳,宝玉初见黛玉时说到,家中来了个神仙般的妹妹,可见黛玉有多么美!她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从内到外透着大家闺秀的风范!

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大家闺秀?各位有何看法?

"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就是林黛玉问菊,实际在问自己。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寄人篱下,看透了世俗。孤傲的风格不随波逐流,不会见风使舵。心地善良的寂寞林看上去不入流。人生结局令人潸然泪下!

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大家闺秀?各位有何看法?

首先,你做过大家闺秀,你出身生产大家闺秀门第,至少跟大家大户有近亲,能切身了解什么样是大家闺秀,你才有资格谈是不是符合大家闺秀,你有吗?

大家闺秀几个特点:出生大的官僚或豪门家庭,几代读书人从政,祖上拥有高的社会地位,渐有贵族体系,才可能产生大家闺秀。要知道,贵族不经历三代,是很难练成的。或者说,没有三代的积累,就产生不了贵族。你想想,贵族的前提是大家谈,大家庭是由于家族有人做大官,也拥有产业经济基础,这种家庭自然会培养子女,类似我们现在熟知得清朝皇家培养子女的严格要求,少小就有专门保姆、礼仪老师教会起住做行言谈举止,一般四岁就启蒙读书,背诵四书五经,写毛笔字小楷大楷描红等学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漱盥洗后去学习,男孩子还得练习武功,女孩子稍大就得练习针线女红。林黛玉的家世没有皇家豪阔,但江苏名门林家,其父探花郎,为官江苏盐道御史,四品官,人上人的家庭,只是人丁不旺。借贾雨村的口,林黛玉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常有奇思妙想,妙解经义,私塾老先生都教不了了,你想,十岁的小女孩诗词歌赋堪比老学究,家庭环境又好,家庭门规也多,林黛玉到贾府小心谨慎,不敢多言语 一切中规中矩,惹人怜爱,这若不是大家庭培养的,普通家庭能做到吗?之所以说三代出贵族,譬如林家,中探花郎有几个是寒门学子?多是上辈至几辈打下的厚实家底基础,才能培养一个当大官后代,这种家族又培养的下一代,就越发有品位,处处养尊处优,知识、体验、交际、心态、风范、做派、行事 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出身来历。这就是三代出贵族的简单解释。

林黛玉哭哭啼啼,不大气,但林黛玉除了小性有时嘴碎略有刻薄批评下人之外,处处中规中矩,透露出骄傲气息。只是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设计,误入女人嫁郎的漩涡不能自拔,而贾宝玉又不能一力承担,导致林黛玉被人看低。林黛玉还是符合大家闺秀的,只是没了父母,心里没底,才哭哭啼啼。这是时代限制妇女出仕的弊病,否则,林黛玉到要强和学识家底,完全可以再考个探花郎。这不是贵族吗?林黛玉在贾府的身不由己,不能片面结论。

有人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言谈举止不像大家闺秀?各位有何看法?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丈夫从窗户看见他的妻子在内室叉腿而坐,就去他母亲说要休妻.他母亲问他:你媳妇那么贤惠,何故要休她.他说:妻不守妇道!叉腿坐.母亲就说:"她是在外室还是内室".此丈夫回答:"内室,我偷偷看见的."母亲就说:"内室又没有外人,且又是自己房间,她有自由怎么舒服怎么坐,反观你从窗户看就不道德!"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出再贤惠的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只要无伤大雅就行!

再来说大家闺秀,大家闺秀就是知书达礼有教养!

一,知书,黛玉的屋子像个上等书房,贾贵妃省亲时说,终是薛林二人才学更高,这些都说明黛玉文化素养很好,而且琴棋书画中,只有画不通,其他都精通.

二,守礼,黛玉小小年纪一人入贾府时,不扭捏,不鲁莽,大大方方拜见贾府亲友,拜见大舅时,舅母留饭,黛玉婉言谢决:"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未拜见二舅母,恐晚去不恭!在王夫人房中更是事事留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越礼一步.

二,教养,人前不说人短,黛玉看不上刘姥姥,但在场合中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刘姥姥来潇湘馆,她也主动倒茶让座,没有一丝不悦.和妙玉成鲜明对比.至于和姐妹们打趣说是母蝗虫,则属于闺房之乐,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悄悄话.

再则南安太妃来,贾母让黛玉去做陪,就说明黛玉还是很合格的大家闺秀.

说黛玉小性刻薄的,难道像迎春一样软弱任丫头乳母欺负就是好,其实想想她恁的最多的还是宝玉,因为她和宝玉是最亲近的人啊.细想黛玉在公共场合,从未像湘云一样醉卧芍药茵了,也未像探春一样怒打王善保家了.更未像宝钗金蝉脱壳,嫁祸他人.所以黛玉还是很符合大家闺秀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