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始皇?

他找来的大力士又是怎么回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中央集权制、地方郡县制,对历史来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遭。对六国王公贵族来说却是灭顶之灾,作为韩国贵族张良身怀国仇家恨是必然的,其余如燕国王子重金重义收买刺客荆轲去刺秦王也是一个样。

时代的局限性,没落的贵族寄希望于一击秦王,让秦国动荡起来,好以乱中取胜,复兴诸侯列国。

张良偶然之中遇到高人神人黄石公点拨,苦读"兵书",学成之后投奔刘邦大军,为刘邦献谋划策,最后完成了大一统。刘邦建立汉政权,汉承秦制,"非刘氏而不得封王"。在新形势下,张良作为兴汉三大功臣之一,心态也已与时俱进,不再坚持恢复诸侯分封制,更不敢存复兴故国的念头,他仰天长叹后,功成身退了。

张良已报了亡秦之仇,但也默认了汉一统天下,心情应当十分复杂的。自己为韩国复仇了秦朝,自己为天下成就了汉朝,汉承秦制,兜了一个大圆圈,感慨万千!

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始皇?

秦始皇消灭六国,他非常清楚,六国留下的旧贵族势力,随时都有可能起来反对他。因为他不光是消灭了六个国家,并且这些国家贵族的特权被剥夺了。

于是,秦始皇把近十二万户的富豪人家,统一搬到了咸阳去居住,这样相对好管理他们。又把他们的兵器全部没收了,以此来保证安全。

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做过韩的相国,属于韩国贵族后代。韩国被秦国消灭时,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里的财产,离开了老家,四处结交英雄,一心要为韩国报仇。

秦始皇喜欢到各地巡游,祭祀名山大川,在那里刻字颂扬自己,以求流传千古。再有就是彰显自己威武,使六国剩余势力惧怕。

张良一心想报仇,他探听到秦始皇出巡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和自己结交的一位大力士,埋伏在树林里。等到秦始皇的车队路过时,大力士用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可惜只打中副车。

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亡下邳,后来加入了刘邦的起义大军,最终成为一代名士。

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始皇?

司马迁看过张良的像,说张良的相貌像一个妇人美女般的纤弱。可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却散尽家财,雇大力士在博浪沙袭击始皇帝的车驾,险些砸死了秦始皇。

之后,在反秦起义中,张良也一直举义兵身先士卒,后追随刘邦,成为刘邦集团中最杰出的谋士,为刘邦群雄逐鹿,经略天下屡出奇计。

功成名就后,张良闭门谢客,辟谷修仙。他不贪功名,不慕权力,更不为钱财利诱。

就这样一个清心寡欲的文弱士人,却矢志不渝地要刺杀秦始皇,要用毕生的辛苦推翻秦王朝统治,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就是国恨家仇。

累世簪缨

张良的祖父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做过釐王、悼惠王的宰相,可以说,张良真的是“世代簪缨”的公子哥。

韩国是七个战国中最羸弱的国家,也是受秦国“远交近攻”政策祸害最深的国家。苏秦游说六国,把各国夸了个遍,大抵都是“沃野千里,带甲百万”,到了韩国实在是没的夸了,直说韩国出“良弓劲弩”,韩国军队皮实,精打,韩王宁愿屈辱做牛的肛门,不做鸡头,听的韩王脸上一阵青一阵白。

韩王安在灭国后两年被杀

秦王政十七年,秦军攻陷了韩国新郑,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了秦灭国战中最先灭亡的国家。《史记》只记载了韩王安被俘虏了,至于其生死,没有任何记录。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大量秦简,其中关于墓主人喜的平生履历——《编年记》,透露了一个巨大的秘密:韩王安是在秦灭韩后的两年后才死的。

《编年记》竹简记载:廿年,韩王居某山;廿一年,韩王死。即秦王政二十年韩王安被迁徙到某地;秦王政二十一年,韩王死。

从中我们可以猜测秦王嬴政灭六国时,为了减轻各国的抵抗,对一向臣服的韩国采取了"怀柔政策",优待王室贵族,没有杀戮王室也没有没收财产。嬴政不杀韩王,这一念之仁也在无意中给韩国民众的"复国",留下了念想。

嬴政之后估计是看到了潜在祸患,就将韩王安迁徙陈县,远离韩国故土。之后韩王被杀,张良念及张家世代屡受君恩,为了“国仇家恨”对秦王政欲杀之而后快。

同样是六国遗緖,同样是国恨家仇,张良和项羽的选择截然不同

说到张良,想起项羽。他们都是六国遗緖,是反秦力量中一文一武的两个中坚力量,也是两个针锋相对的利益集团。但在进入秦国首都咸阳后,这两位身负“国仇家恨”的人,对于秦国的王室,对关中的秦国百姓的态度,态度却截然不同。

张良劝说刘邦接受子婴投降,劝刘邦离开醉生梦死的秦宫,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刘邦赢得天下种下“善果”。可是项羽呢,却烧杀抢掠,毫不掩饰地宣泄他的复仇心理。

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刘邦赢就赢在格局上。而刘邦的格局,张良的影响和灌输功不可没。张良是刘邦看清天下格局的眼睛,也是刘邦经略天下的胸怀。

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始皇?

谢谢邀请!张良是韩国的贵族,世代为官,他的祖父和父亲曾做过韩国的宰相,秦始皇灭了韩国,杀了国君,张良一家的身份就由贵族变成平民百姓了,张良的心里怎能好受,为了给韩国的国君报仇,张良就拿出家财,结交了一些朋友,试图刺杀秦始皇。

秦始皇喜欢出游,一次,秦始皇的仪仗队经过博浪沙,张良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他的朋友中,有一个手使大锤的大力士,张良就教这个大力士,用大锤将秦始皇打死。这个大力士找准时机,拿起大锤,对准秦始皇的车驾打去,谁知没有打中秦始皇,被打到的是秦始皇的副驾,副驾被打死了,车子也被打碎了。秦始皇的侍卫赶紧来打这个大力士,大力士寡不敌众,力战而死。秦始皇吓了一惊,立即追查原因,结果发现是张良所为,于是下令捉拿张良,张良吓得赶紧逃走。

一日,他逃到下邳,被黄石公所看中,认为他是经天纬地之才,就把天书赠送给他,并指引他说,要好好阅读,将来大有用处。张良得到黄石公的天书,如虎添翼,才华大增,后来跟随刘邦,推翻秦朝,为韩国报了仇,了却了心愿。

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始皇?

张良本姓韩,是韩国公子,他的祖父、父亲都曾担任韩相。韩国灭亡时,张良还年少,改名换姓,躲避秦国的搜捕。为报国仇,他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密谋刺杀秦始皇。要怎么刺杀呢?他不像荆轲、高渐离那样有机会接近秦始皇,只能远距离刺杀。有没有机会呢?应该说有,因为秦始皇喜欢出巡,只要出了皇宫,就有机会下手。不过皇帝出行乘坐马车,倘若用弓弩伏击,效果不好。皇帝的马车是有防护的,远远的射箭,就算射到也是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除非射中要害,否则皇帝也死不了。

他想来想去,得用重型武器:大铁椎。于是他造了一把大铁椎,重达一百二十斤,只要砸中皇帝的马车,一百多斤的重量泰山压顶,必是车毁人亡。不过又有一个问题,这么重的铁椎,扔的距离就不远。要行刺,非得找一个神力王不可。他多方寻觅,终于找到一个大力士,天生神力,扔铁椎像扔鸡蛋一样。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一次东巡。皇帝东巡排场很大,张良事先侦知其线路,便在皇帝必经之地博浪沙埋伏起来,找了一处最好的地形,居高临下,视野好,易伏击,方便撤退。秦始皇的车队来了,进入伏击距离后,大力士抡起大铁椎,朝着前下方一辆华丽的马车砸去,一椎把马车砸得稀巴烂。

秦始皇死了没?没有。因为大力士一时有点慌乱,认错车了,把副车当作皇帝的座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砸偏了,史书也没交待清楚,反正没砸中皇帝的座车。一个大铁椎从天而降,虽没被砸中,秦始皇也被吓坏了。他马上吩咐卫兵们捉拿刺客,当卫兵冲上山顶时,张良等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皇帝大怒,诏令天下大搜,十天过去了,仍然一无所获。张良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躲过一劫。

这次刺杀虽未成功,足以见张良的机智沉勇。后来,他协助刘邦,推翻暴秦政权,终于得以报灭国之深仇大恨。

张良为什么要杀秦始皇?

谢谢邀请。为了复仇,古代提倡这样做的。张良先祖姓姬,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祖父、父亲五代相韩,家有宾客三百多人。秦国消灭了韩国,张良散尽家资,遣散宾客,矢志报仇抗秦,弟弟去世也不安葬。张良招募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击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下邳,遇到黄石公,获得一本兵书。下邳这一带是当年抵抗秦国,发生激烈作战地区,秦灭六国后,这里聚集着大量反秦力量。反秦大起义兴起后,张良组织百余人起义队伍打击秦军,后来途中遇到刘邦两个人相见恨晚,成为知己挚交。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但是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秦军称为“虎狼之师”。秦统一六国后,过分相信武力,强调法治,苛捐杂税徭役很重,导致穷苦百姓和六国旧贵族痛恨。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中国谋士第一人,据说脸白文静妇人像。痛恨秦国灭亡韩国,又不满秦朝暴政,所以要杀秦始皇,灭亡秦国。秦朝灭亡,西汉建立后,张良功成身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