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考上公务员和古代科举中举哪个难度大?
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个准确的答案。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
从现代公务员与古代举人所占人口比例来看。因为没有具体数据,不好乱说,个人直觉,现代公务员所占人口比例应该比举人大的多。举人以上在功名的人群在人口中占比多少,不太好通计。可以大体估摸一下。我们可以按照明清时科举的情况分析一下。进士考试,一般三年一次,一次录取的人数大概两三百人。平均一年一百人。参加进士考试的,都是举人。进士是国选,举人是省选。如果每个省举人的名额与国选的名额差不多,也是一年一百左右。那么进士的考录比大概在二十到三十之间。
现在公务员考试,最热的有上千人争一职位的。稍逊一点,也有几百人争一职位的。几十人到几百人争一个职位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看来,似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比古代科举的竞争更加激烈,考上更难。
以上的结论当然有他的道理。但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从单一角度上看。现在的公务员岗位,虽然也很热门,是最受欢迎也是比较稳定的职位,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也不错的。但和古代的举人比起来。可能还是差了些。不说举人了,就是县一级选出来的秀才,也有很多特权。更不要说举人。范进中举之后,立马就可以和县太爷称兄道弟了。这是现在的一般公务员无法比的。
现在的公务员,考上之后,可以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工作。但如果没考上,大多也不影响生活,可以在其它地方工作。获得的收入可能也不一定比公务员差,公务员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他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在社会政治地位是一样的,平等的。但举人就不一样了。他在社会层级上属于仕的阶层,是四民之首。身份自然比农工商要高出一级的。
古代是农业社会,讲究的是耕读传家。一个人要立志于科举,付出的代价还是极大的。除了极个别幸运儿能在很年轻的时候考中之后,许多人要奋斗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没有成功。范进就是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成功的例子,但和他一样考白了头发还在坚持而没有成功的可能更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人付不起这么大的代价,大多中途放弃了。
综合考虑,我觉得古代科举比现在考公务员难多了。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其中的数据是根据日常阅读的大体印象提出的。不是根据正式的历史材料正式引用的。令仅做参考之用。
现在考上公务员和古代科举中举哪个难度大?
笼统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古代科举分为好几个层次,今天的国家公务员也同样分为很多。只有一个生态位的比较才有意义,不然只是胡说一通。
古代的科举属于“学历+就业”,大致相当于包分配时代的教育。考到什么层次会分配什么层次的岗位。比如进士起步就是县令,比如状元毕业就在中枢负责编修。
(状元)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主体是考试。但分层也逐渐体现出来了,比如中央部委招考的条件就会比省会高,北京的条件会比甘肃高。
从这个角度看会有一定的可比性。
1、科举的优胜者与今天的学历精英科举的优胜者一般会选为翰林。大致是一甲的三名,二甲的前几名。很小众,想一想每三年才出20来个翰林。一年也就七个。以明朝为例,部院堂官级别的大臣有:内阁四五个,六部都察院有21-25个,地方总督有七八个。总计有小四十个,每个职位任职五年,意味着每年就有八个缺口。相对而言,翰林很有前途。
(科举等级图)
在今天高考分数最高的学生一般去了,北大光华、清华经管,这俩地方自然很好了。属于优秀中的优秀。如果想知道这佼佼者的前途,自己去网上搜索一下就明白了。
(清华)
2、秀才和普通学生哎古代有一个词叫“穷秀才”。就是说秀才很穷。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纳入吏部收录官员序列的得是举人。范进中举就属于成为准官员了,虽然级别会低一点,但也不错了。
(秀才)
发展到今天,专科在公务员考试中,在许多地方已经被限制了。甚至许多地方开始要求研究生才能报名。
这是一个道理。有个朋友讲,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等出来之后我才发现大学生这么多了。洪秀全当年是村里仅有的秀才,就是考不上举人。在大清,秀才比较普遍。
(就业难)
不论在今天,还是古代,难的东西依然难,简单的东西依然简单。你想读清华经管,总是那么那么难;而你想成为一个高中生却那么简单。在古代也是如此,你想成为生员很简单,想成为进士却那么难。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现在考上公务员和古代科举中举哪个难度大?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职位有很多,中央党群机关的,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省级以下职位的,还有参公单位的。
古代科举考试分别是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我们一个纬度的来说,中央党群机关的重要性岗位如中共办公厅,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如发改委等对比殿试,会试,我认为难度相当。
省级以下岗位的对比乡试。
至于童试,任何一个能考上公务员的优秀人才都能轻易通过。按水平来说。
综合来看的话,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对于科举考试更简单,机会更大。毕竟科举考试你到了会试那个程度,也就是进士的身份才能正式加入国家公务员的行列,乡试的程度举人的身份非大背景是不能正常入仕的。而国家公务员考试你有乡试的水平也能进去国家公务员行列。
现在考上公务员和古代科举中举哪个难度大?
毫无疑问是科举考试。古往今来,还没有考试比科举考试更难。
如今是一个考试的社会,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以及各种注册XX工程师考试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视为畏途,被称为“中国最难的三大类考试。”
但如果把你放到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你会被考到怀疑人生。
说起科举考试,大家总习惯把高考和科举联系在一起,喜欢用状元、探花、榜样等称呼高考优秀生,但实际上这两种考试性质根本不同,不具备可比性。
科举考试不是学历考试,而是官员选拔制度,跟如今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更相似。实际上,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很大程度上是参照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来实施的。
那么,国考和科举考试,究竟哪个难度更大?
从程序看,科举更难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共分四级,每一级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难度:
一是童试,赴考者叫童生,考过之后叫秀才,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全部通过者称“连中小三元”。童试是最初级的考试,却卡住很多人的脖子,有些人要好几年甚至很多年才能考过,考到白发苍苍仍是童生,连个秀才都没混上的,比比皆是,清朝时甚至还有100岁童生坚持参加院试的记载。
二是乡试,赴考者叫秀才,考过之后叫举人,童试严格而言不是正式科举考试,只是初级选拔,乡试才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级。乡试是省级考试,在省城进行,三年才组织一次,因设在秋天,又称“秋试”“秋闱”,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由于是全省统考,竞争十分激烈,而且中了举人便具备做官资格(虽然官品极低),所以范进中举后才陷入癫狂。
三是会试,赴考者叫举人,考过之后叫贡士,由礼部主持在春天的京城举行,故称“礼部试”“春试”“春闱”“礼闱”,会试第一名称“会元”。
四是殿试,赴考者叫贡士,考过后叫进士。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在金銮殿举行,考中以后称“名列三甲”,其中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甲是等级的意思,一甲通常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古代科举考试最高有四级,每一级都是三年一次,必须层层选拔,考中一级后继续往上考,一直到殿试。粗略一算,从童试到殿试,一点都不耽搁,速度最快也要10年。
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则不然,虽然公务员有国家、省直、市直、县直和乡镇公务员之分,但考试形式和程序完全一致,笔试和面试。报名者可以直接报考国考,不需要从报考乡镇开始,层层考试,而且国考每年都有,一年即可完成。仅此一条,难度便和科举有天壤之别。
从名额看,科举更难把国考录取公务员人数,和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录取进士做一比较。
清朝最多一次录取进士449名,最少一次录取进士83名,平均每次(注意不是每年,是每次,三年一次)录取进士200多名。
国考每年招录人数都在万人以上,2019年号称近十年招录人数最少,也有1.45万人之多。
省级及以下公务员考试,则可以和科举考试中的乡试类比,因为乡试产生的举人也可以做官。不用说,乡试的举人也要比省考录用公务员人数少得多。
从结果看,科举更难古代科举是根据考试成绩决定授官品级的,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级别从正七品到正八品不等。
明清时期中了进士做官,只要不出事一般都可以混到四五品官,好的可以混到三四品,实力强劲、才华出众,再加上一些运气,可以做到一二品的高官。
国考则不然,它是根据同一岗位的成绩排名来决定录用与否,即便你的成绩是整个国考第一,也只能录用到报考岗位上,并且国考岗位都是公务员最低的科员级,级别上没有高下之分,必须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逐步升迁,没有古代进士那么高的仕途起点。
综上,科举考试是古往今来难度第一的考试,难怪很多人皓首穷经,终老科场,一生为场屋奔波,以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现在考上公务员和古代科举中举哪个难度大?
古代科举考试比较难吧!
现在考上公务员和古代科举中举哪个难度大?
肯定是古代进士更难考。
科举从公元605年隋朝时期开始,到公元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科举整整1300年历史。
一、从比例看,出现的进士约10万人。平均每年出80个进士,全国人口平均以7000万计,每年87.5万人出一个进士。现在全国近14亿人口,每年录用公务员远超过1600人。
二、从难易程度看。考进士要经过四层选拔。先后要通过院试(考中了称秀才)、乡试(考中了称举人)、会试(考中了称贡士)、殿试(考中了称进士)。中了举人可以有俸禄,中了进士可以派官,最少七品。考公务员则无需经过另外选拔,除了特殊岗位,一般有大学文凭就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