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按照惯例,首先谈谈历史背景!
唐朝天宝年间,胡人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率范阳、平卢、河东三镇之兵十几万大军,先后击败唐朝大将封常清、高仙芝,拿下洛阳、陕郡失守。此时都城长安只剩下潼关这一道屏障。
如此形势之下,唐玄宗拜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蕃、汉兵20万众,扼守潼关。结果灵宝一战,唐军大败,二十万大军,仅仅剩下八千人。最终潼关失陷,哥舒翰被俘。都城长安,朝不保夕,于是,君储逃亡,玄宗皇帝入蜀地避难,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长安城拱手让于叛军!
所以,哥舒翰没能守住潼关,对战局影响颇大!
要知道哥舒翰是大唐名将,还手握20万大军,为甚却守不住潼关呢?
四个原因!
第一,哥舒翰带病上阵。哥舒翰出身名门,家境豪富,是个妥妥的富二代。所以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就有些奢靡,醇酒美人,时时相伴。如此纵情声色,身体肯定受不了。所以他在安禄山叛变前夕,就因为中风而卧病在床。
当时唐玄宗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得是让哥舒翰带病出征。
第二,军心不稳。此战唐军内部,有着诸多矛盾。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不和,经常搞内斗,而哥舒翰是纵容王思礼李承光内斗的,因为他还在跟杨国忠斗,而自己中风不便管理怕被架空,于是弄权。
第三,玄宗强令出征。原本不管怎么内斗,20万大军加上潼关的城墙,挡住安禄山是没多大问题的。当时安禄山攻了大半年都没攻下了。而这时候,自己老巢又告急,安禄山只得回师救老家。然后再前线就留了两万人殿后。这消息传到玄宗耳朵里后,就立马强令哥舒翰出征。哥舒翰没办法,只得率军出城。
不过想想玄宗也没错,如此形势下,主动出击,可以对叛军形成夹击之势,显然能取得更大战果,之时结果难料。
第四,指挥问题。这是根本原因。想想20大军对阵两万叛军,那胜算实在太大了,于是哥舒翰轻敌了。最后,官兵二十万人在叛军两万余人的伏击下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八千人。
总结起来四个字:“菜是原罪”。
而一代名将哥舒翰,也因此晚节不保!
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哥舒翰兵败潼关,使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大唐帝国再也无力抵挡安禄山的叛军,唐玄宗被迫“南巡”。不过细究起来,都是唐玄宗咎由自取,是他一手导致安史之乱,也是他导致哥舒翰20万大军灰飞烟灭。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大将“外籍”人员移居大唐,大唐也以开放的姿态,给了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哥舒翰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突厥别部哥舒部人,自祖父起便做了大唐臣民。
哥舒翰家世显赫,他自幼研读诗书,却一事无成,年过四十一事无成。在别人鄙视的眼神中,哥舒翰幡然悔悟,投身军旅,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
得益于王忠嗣的提拔,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多次立功,官衔一路飙升至安西副节度使。王忠嗣因妨碍唐玄宗西拓计划,被免职后,攻打石堡城,连通西域的任务,落在了哥舒翰头上。
哥舒翰在石堡城“一将功成万骨枯”,以惨胜,拿下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堡城。因此,他被唐玄宗封河西节度使、梁国公、西平郡王。时人诗赞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风卷残云,迅速占领洛阳,兵逼潼关。
本来哥舒翰因为严重中风,半身不遂,已经处于养老状态。但潼关守将高仙芝、封常清被昏庸的唐玄宗处死后,一时找不到可以信赖的将领,哥舒翰受命,勉为其难地被抬到前线。
手握二十万大军,背靠潼关之险,身经百战的老将哥舒翰,怎么就弄得惨败,还成了安禄山的俘虏了呢?
唐玄宗昏庸的指挥哥舒翰占据潼关后,安禄山多次叩关,无奈哥舒翰据关死守,安禄山无计可施。
此时,安禄山面临不小的麻烦,虽然占据了洛阳,但东、南、西三路,都被死死掐住了,哪一路都突破不了。尤其西路,破了潼关等于长安唾手可得,大唐半条命就没了,但偏偏碰上死对头哥舒翰。
唐玄宗大喜过望,觉得战胜安禄山不是什么难事,他被胜利的捷报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一个差点葬送大唐,并终结了他皇帝生涯的决定:强令哥舒翰兵出潼关,与安禄山直面交锋。
哥舒翰强烈反对,并上书指出:安禄山的兵势远比估计的要强盛,不能被他的示弱迷惑,潼关太重要了,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但唐玄宗完全听不见去意见,相反却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出战的指令一遍遍如蝗而至。
哥舒翰长叹一声,前有高仙芝、封常清的教训,再不出战,连死在疆场的机会都没了。哥舒翰痛哭中,下令出潼关,主动攻击安禄山。
结果正如哥舒翰所料,狡猾的安禄山早就张网以待,就等着哥舒翰往里转了。
著名的灵宝之战打响,一战过后,黄河被尸首堵塞,城壕被尸体填满,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仅剩八千人逃回潼关!
杨国忠的谗言误国如果说潼关失守,唐玄宗是魁首,杨国忠就是帮凶,推波助澜者。
本来杨国忠与哥舒翰是一对政治盟友,但当哥舒翰领着大唐最后的家底出征后,杨国忠被对哥舒翰拥兵自重的担心所困扰。
于是杨国忠派出密探,始终盯住哥舒翰不放。恰巧,哥舒翰的部下,向哥舒翰建议:利用二十万大军的优势,回兵长安,迫杀杨国忠,绝了安禄山造反的借口!
哥舒翰拒绝了,他认为此举等同于造反,性质跟安禄山一样。
杨国忠听到这个消息,更加不放心了。他一面招募培训了一万多士卒,屯兵霸上,防备哥舒翰兵变。一面挑唆唐玄宗,逼令哥舒翰出关决战。
可以说,出关迎战的败招,至少有一半是杨国忠的“功劳”。
哥舒翰自身的责任哥舒翰在与杨国忠交恶的过程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初,部下以回兵长安献策,这种明显自乱阵脚,对战局毫无帮助的建议,哥舒翰虽未采纳,但也没有表明立场,客观上造成了杨国忠的疑虑。
当杨国忠屯兵霸上之时,哥舒翰不是想办法化解矛盾,而是采用了更极端的做法。他诱杀屯兵将领,竟私自吞并了这一万多人马!
这种行径,是赤裸裸的挑战,挑战的不仅是杨国忠,而是唐玄宗。更严重一点说,哥舒翰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一名将军,完全成了拥兵自重的军阀,无视君令的军阀!
唐玄宗本就是疑心病很重的皇帝,哥舒翰此举,无疑是逼唐玄宗,做出速战速决的决定,哥舒翰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部下叛变灵宝之战失利后,哥舒翰屋漏偏逢连夜雨,没等他收拾残部,重建城防,他的一个部下叛变了。
叛军直接劫持了哥舒翰,把他和潼关,一起献给了安禄山。
自此,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天险潼关沦落,一代名将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大唐荣耀一去不复返。
哥舒翰被俘后,表现得非常软骨头,他立马跪倒在安禄山年前,磕头求饶,并答应帮安禄山招降纳叛。
不过哥舒翰的劝降书,一份也没起作用,让安禄山大失所望。安庆绪后来觉得哥舒翰留着白耗粮食,干脆直接杀了。
一代名将哥舒翰,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死了。不过,大唐对哥舒翰表现得非常宽容,多年后,还在青海为他修建了“纪功碑”。
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朝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唐朝名将,军事家。
由于唐朝的创建集团关陇集团是一胡化集团,开国文武不少有胡人血统,甚至皇帝本身就有很高比例的胡人血统(比如25%汉75%胡的李世民 )。加上李世民对胡汉“独爱之如一”的态度,所以胡人在唐朝得到重用的机会颇高。太宗朝有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人。哥舒翰是玄宗朝杰出胡人将领之一,与他同样有名的有安禄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
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为大斗军副使,迁左卫郎将。他屡破吐蕃,战功赫赫。 天宝十一载(752年),进为开府仪同三司。次年,进封西平郡王。天宝十三载(754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起用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赴潼关拒敌。次年,被逼出师,于灵宝之战中遭遇大败。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后被安庆绪杀害。
我们来看看老将哥舒翰为何会在潼关之战中失败?
首先看看实力对比。
由于唐玄宗后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边阵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精兵猛将大多集中于边境地区,为节度使所控制。而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北方重镇的节度使,实力自然不可小觑。
他手下的士兵身经百战,有相当精锐的骑兵。他还积极招募胡人,如同罗,奚,契丹族人。他用自己的胡人身份对他们进行恩威利诱,建立了一支少数民族敢死队。
而安禄山又积极为叛乱做准备。他积极准备战马,军粮,武器,准备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物资相当丰富。
再看看哥舒翰,就寒酸多了。
当时中原地区久无战事,且没有居安思危的长远打算,竟然到了下面这种境地:
所至郡县无兵御捍……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可以说,唐朝是“人财两空”,既无士兵,又没物资。可以说“开局啥没有,装备全靠抢”。没有士兵就拉老百姓,仓促训练,在战场上一触即溃。
而且哥舒翰虽然有兵二十一万八千人,但是都是临时招募组成的乌合之众,而且来源相当复杂,内部不打起来就不错了。很多人可以说是被强行拉过来的。指着这帮人打仗,醒醒吧!
第二看战略战术问题。
哥舒翰确实知道打不过安禄山,以他丰富的作战经验,知道带着这帮人去打安禄山,裤子都得输没了。所以他选择防守。打不过你,我不跟你打还不行吗!
但是唐玄宗和杨国忠一方面对哥舒翰实力估计过高,另一方面对他手握重兵相当不放心,屡屡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仓促出战,结果在河南灵宝被打的大败,潼关失守,他自己也当了俘虏。
所以,唐玄宗和杨国忠的糊涂指挥,是导致哥舒翰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哥舒翰的个人问题。
哥舒翰到潼关之后,风疾颇甚,军中事务都不亲自管了,全部交给手下。他手下大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互相争斗,军队根本没有斗志。等一打仗,很快就失败了。而且哥舒翰是被手下反叛的将领绑起来送给安禄山的,真窝囊!
潼关失陷之后,安禄山军队长驱直入,直逼长安,形势危急。河北郡县也被史思明重新占据,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收兵退入井陉,全国战局迅速恶化。
在这之后,就是玄宗幸蜀,马嵬之变。唐王朝经过十余年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可唐朝自此之后也是山河飘落,摇摇欲坠,不复当年之盛了……
附哥舒翰和安禄山的一个小故事:哥舒翰和安禄山都是唐朝的将领,所以有见面的机会。有一次安禄山问哥舒翰,说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俩一家子啊,为何关系不太密切呢哈哈?
哥舒翰说,狐狸还向着巢穴嚎叫呢,人不能忘本啊!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啊。
哥舒翰本来指的是俩人出身相似,应该搞好关系(当时不太好)。结果安禄山以为哥舒翰在讽刺他出身胡人却为唐玄宗驱使,一直与胡人作战,忘了本。就对哥舒翰破口大骂,你这个突厥佬敢这样和我说话!俩人关系更不好了……
学好语文多重要!
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哥舒翰不是败给安禄山,而是败于唐朝朝堂之上的内斗。
哥舒翰胡人出身,父亲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而母亲尉迟氏是于阗王的公主。哥舒翰少年时喜欢喝酒玩乐,直到四十岁以后才奋发图强,到河西节度使王倕手下从军。后来又王忠嗣赏识,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是唐玄宗时期最有名的将领之一。
安禄山造反时,哥舒翰被起用,和陇右节度使王思礼率军二十万镇守潼关。然而哥舒翰手下虽然有二十万大军,但是这些部队看似装备精良,实际上不是长期没有上过战场的长安驻守部队,就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根本无法和安禄山手下久经战阵的边军抗衡。
所以哥舒翰决定坚守潼关,毕竟对他来说有利因素不少,此时安禄山后院起火,颜真卿兄弟在常山郡起兵,而李光弼、郭子仪也统帅大军猛攻居庸关等处,平卢军大将刘客奴、董秦、田神功在起兵归附唐军。安禄山稍有不慎,他的根据地河北就要被唐军攻占。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哥舒翰的手下王思礼却偷偷劝哥舒翰上表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同意,王思礼又请求派兵劫持杨国忠将他杀死。哥舒翰再次表示反对,认为这就和安禄山无异了。王思礼此举可谓非常糟糕,在这个大唐风雨飘摇的时候,他的做法无异让朝堂之上再起分裂。
不知道是否走漏了风声,随即杨国忠就派亲信杜乾运率军一万进驻灞上,监视哥舒翰。而因为王思礼之事担心杨国忠会对自己不利的哥舒翰也起了疑心,于是奏请统辖灞上驻军,并找个借口杀了杜乾运。
实际上此时杨国忠和哥舒翰之间已经互相猜忌,难以弥合。对于杨国忠来说,哥舒翰手握重兵,如果赢了自己肯定倒霉。所以就在杜乾运死的第二天,一份假情报就出现在了唐玄宗面前,说驻守陕郡的安禄山叛军不过4000老弱残兵,应该趁机反击。
唐玄宗立即下令哥舒翰出击东征,虽然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都认为只有坚守潼关,等待李光弼、郭子仪攻打叛军后路,才是击败安禄山。但是唐玄宗显然听不进这个意见,在他催逼下,哥舒翰最终只能带兵出征,结果自然是惨败,仅有8000大军逃回潼关,再也无力坚守。
哥舒翰最终被手下抓了送给了安禄山,之后不久又被安禄山杀死。而杨国忠也没笑到最后,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倒是王思礼,最后投奔了李亨,不仅被赦无罪,而且之后深得李亨信任,受封国公,加司空。
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可谓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成为哥舒翰和杨国忠之争的唯一胜利者。而此事另一个受益者则是李亨,未免让人怀疑当初王思礼之举真实目的是什么。
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应该说,哥舒翰的失败是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李隆基年老昏聩,因为安禄山造反彻底地失去了对武将的信任,过多地干预军事行动,而且急于击败安禄山挽回颜面。第二是哥舒翰所带领的20兵马(不足20万)是临时组成的,不是国家正规军。第三就是太监边令诚以及杨国忠 嫉贤妒能才彻底地导致了哥舒翰的失败。
公元755年,52岁的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很短时间就杀到潼关城下,在此之前,恼羞成怒的李隆基已经诛杀了高仙之和封常青。在无人可派 情况下,李隆基启用在长安病休已经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大诗人李白笔下的哥舒翰,哥舒翰,哥舒翰是典型的官二代,家财殷富。早年混吃等死天天是吃喝嫖赌,家道就此中落,只好吃粮当兵。打仗不要命,加上家里有些余脉。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所赏识,举荐为衙将,步入一个中级军官。经过十几年屡立战功,得以加封节度使。哥舒翰在长安的时候,发疾病得了个半身不遂。此时如果哥舒翰拒绝的话,李隆基也不会说啥,毕竟他有病在先,并非有意推脱,但哥舒翰答应领兵,李隆基立即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望哥舒翰击败安禄山一泄心头之恨。
哥舒翰拜帅以后,有人提议把杨国忠给杀了,但哥舒翰未置可否。杨国忠得知以后十分不安。杨国忠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自己的心腹杜乾运为副帅,监督哥舒翰掌兵,而哥舒翰觉得杜乾运掣肘。就把杜乾运给斩了。还没有与安禄山还开战呢,大唐内部就已经是杨相将不和,开始互相算计,能胜就奇怪了。实事求是地说哥舒翰确实是将师之才。他给李隆基上表,安禄山占领之地依靠的军事实力,肯定不会持久。只要败一场就会立即土崩瓦解,但这必须要依靠时间,以逸待劳是唐军的战略方针,时间是安禄山的罩门。拖的越久,对安禄山就越不利。唐军先固守坚城,再派兵攻取安禄山的后方,(颜杲卿和郭子仪已经开始了)安禄山就会立即离心涣散,土崩瓦解、到时可以再出击。可获全胜。哥舒翰的这个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按照这个意图行事,用不了二年安禄山就得败亡。
但李隆基却急于击败安禄山,就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又加上大草包杨国忠认为哥舒翰在外拥兵在外不交战,就是要自己的命,更害怕哥舒翰获胜以后回朝当宰相。所以他上奏李隆基要哥舒翰立即出兵。连养寇自重的话都说出来了。晚年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果敢睿智,彻底地老年痴呆,一个劲催促哥舒翰马上出潼关主动进击安禄山。哥舒翰紧急上奏不可,不可,真不可。李隆基不听,认为哥舒翰惧敌避战,有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样板的“前车之鉴”,哥舒翰无奈之极,痛哭失声、领兵出关。公元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十几万官军与安禄山麾下名将崔乾祐交战,崔乾祐假装示弱,把哥舒翰大军引进埋伏圈,随后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腾空。烟薰火燎,唐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掉进黄河淹死的几万人,哀嚎之声不绝。救命之声惊天动地。烧死,淹死,踩死的唐军不计其数,仅存十分之一二。唐军败的的非常惨烈,哥舒翰带领残兵败将渡河还营,只剩八千残兵。惊惶之中,哥舒翰还算不错、驻守潼津守住关口。崔乾祐大胜后,立即直扑唐军扑杀过来。哥舒翰麾下蕃将火拨归仁等人知道。如果回朝,肯定就是项上一刀,李隆基又是一个糊涂蛋,大势既去,不如投降安禄山,而哥舒翰就是最好的见面礼,暗中商议好以后。立即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几个人进得大营,拥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里?”哥舒翰忙惊问诸将为何如此。诸将说明缘由。哥舒翰长叹一声,不再言语。随即被绑在马上,捆送崔乾祐处、至此潼关失陷。
崔乾祐立即把哥舒翰于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破口大骂:你天天瞧不起我,如今被擒、是我手下败将,怎么说?”,哥舒翰膝盖一软,跪倒在安禄山面前,俯伏谢罪,说:“陛下是拨乱之主。我愿辅佐陛下一统天下。应该说,哥舒翰投降不愿他,如果不是的李隆基死催,他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就算不投降,回到长安也是一死。安禄山见哥舒翰投降,大喜过望,立即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随后,安大胖子脸蛋子一沉,把站在下火拨归仁五花大绑,喝斥道:“背主忘恩之辈,焉能活命,立即拖下去砍了!”安禄山此招颇会收买人心。
哥舒翰一投降。昔日手下诸将知道以后,都责骂他不忠不孝、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实际上换做他们又如何?后来安禄山见哥舒翰用处不大,就杀掉了了。为大唐朝出生入死半辈子,安定边疆,但晚节不保,投降安禄山,史载八个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安史之乱,其实只要李隆基稍微用用心,固守为上,最多三年就可以平定叛乱,但晚年的李隆基实在是太混蛋了,而且宰相杨国忠也是饭桶,上下昏聩无能至此。败的一点都不冤。如果安禄山最后成功了,史书还不知道如何骂李隆基呢。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一、哥舒翰曾经是唐朝名将,但有浪得虚名之嫌。
哥帅名气大得不得了, 有唐人为他写的诗《哥舒歌》为证: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二、安禄山独霸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蓄谋造反十年,兵强马壮,而唐玄宗后期内地武备松驰,一国之君却不知羞耻、不知疲倦地战斗在前儿媳妇杨贵妃的肚皮之上。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禄山调发十五万大军在范阳造反。一路烟尘滚滚,军队前后相连达千里,所过之处几乎没有像模像样的抵抗。
三、军情似火,唐玄宗、宰相杨国忠、封常清为首的君臣却对形势盲目乐观。
杨国忠和安禄山素来不和,确证安禄山造反,他竟十分得意,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又施展起他算命的特长:陛下,真心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人,不出十天,他的部下定会献上他的人头。一国宰相盲目乐观,到如此地步,贼将明明是恶狼,确被他当作绵羊,真是视国家大事为儿戏,堪称千古奇葩!唐玄宗也只是派二品文散官毕思琛到洛阳,金吾将军程干里到河东道挑选招募数万人,抵抗安禄山。十六日那天,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到长安来晋见,又拍胸脯说:如派自己去洛阳,定能献上禄山的胖猪头!十七日,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十天后招募到六万人,拆毁河阳桥,镇守洛阳。到二十一日,玄宗斩杀安禄山儿子安庆宗、赐死他儿媳荣义郡主。任安思顺为户部尚书,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前线与安禄山作战的州郡,设置防御使。二十二日,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准备东征安禄山。在长安招募十一万年轻人,高仙芝率卫戍部队及新兵、长安边防军五万人兵发长安,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兵屯陕县。安禄山攻下荥阳,与驻扎在虎牢关的封常清部相遇,大唐新兵蛋子不经揍,唐军大败,封帅收集残部再败于洛阳郊外的葵园,十二日,安禄山攻下东京洛阳,封常清再败于都亭驿,河南尹达奚珣降贼。封常清知道叛军的厉害了。
封常清退军陕县,汇合高仙芝,被叛军揍醒的封帅力主:扼守潼关,以卫长安。封帅所部继续被叛军追杀,虽伤亡惨重,但所幸守住了潼关。安禄山部趁势袭占了临汝、弘农、济阳、濮阳、云中六郡。安禄山忙着在洛阳称帝,朝廷得以喘息。
监军边令诚多次干涉高仙芝指挥,高仙芝不听。边令诚竟向皇帝诬告:封常清用贼势浩大(这是铁的事实啊!)来动摇军心,而高仙芝随便丢弃陕郡数百里土地,又抠扣军饷。结果玄宗再次昏君,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令李承光代领高仙芝的部队。许多士兵为高仙芝鸣冤,喊声惊天动地,军心动摇。封常清临死递了一道遗表:常清死后,请皇上不要轻视安贼!可惜玄宗耳朵里塞满了驴毛啊!
三、哥舒翰带病上任,不能管事,手下骑兵司令、步兵司令互争领导,加之哥舒翰军法严厉,士兵本是新兵为主,战斗力原本堪忧,顼又多一个毫无斗志的软肋。
哥舒翰是河西、陇西节度使,颇有威名,且和安禄山不睦,原本生病赋闲,有以上两个优势的将领打着灯宠都难找啊!哥帅再也甭想赋闲,立马被玄宗任为兵马副元帅,率八万兵讨安贼,哥帅带病披甲上阵。玄宗又委御史中丞田良丘为行军司马,加上高仙芝的旧部,号称二十万,驻扎潼关。哥帅因病把军政工作全部委托田良丘,田良丘不通军事,田让王思礼管骑兵、李承光管步兵,两个司令扛起来,互不买帐,哥帅所部处于事实上的群龙无首状态。加之哥帅不体恤土兵,士气极其低落。
四、大敌当前,唐朝将相矛盾重重,杨国忠遭天下痛恨,和哥帅互相猜忌。
天下人都以为杨奸相的骄纵引来安贼的叛乱,加之安贼造反用的也是讨伐杨国忠的名义,杨贼整日惊恐不安。部将王思礼劝哥帅上表诛杨贼,哥帅不从;又请求率三十骑武装劫持杨贼到潼关杀掉,哥帅又不听。也有人警告杨贼:哥帅兵权在握,若举旗西向,您不危险了吗?于是杨贼以训练后续部队为名,让心腹李福德率三千兵士在后方操练,同时又招募一万士兵让心腹杜乾运指挥屯灞上,防备哥帅。哥帅怕被杨贼图谋,请旨拿到灞上指挥权,六月初一借故在潼关干掉杨的心腹杜乾运,杨贼十分恐惧。
五、玄宗不听忠言,急功近利,一味轻敌瞎指挥哥帅贸然出击,杨贼从私利出发巴不得哥帅早日失败,极力怂恿下旨让哥帅出击。
有人报告:贼将崔乾祐在陕县一带,兵不满四千,老弱病残,毫无防备。玄宗派人到潼关催哥帅进兵收复陕郡。
哥帅根据实情上奏,认为这是安贼诱兵之计,直言官军据守险要阻挡叛军进攻,利在坚守;贼军远来,利在速战,现在朝廷征发的各路勤王之师还未集中,我部宜坚守潼关等待时机成熟,再反攻!郭子仪、李光弼也上奏玄宗:请求让他们率军向北攻取叛军老巢范阳,而潼关大军宜守不宜轻易出击。杨贼一心怀疑哥帅图谋自己,极力怂恿玄宗下旨给哥帅出击。哥帅无法抗旨,竟捶胸痛哭,军心全面动摇。
六、哥帅赌气出击,不识诡计,战无章法,愧对名将称号。
哥帅初四出潼关,初七在灵宝县西郊遇到崔乾祐,崔贼已先占险要地方,静等官军。这里南靠山,北边有黄河阻隔,中间有七十里的狭道。崔贼在险要处埋伏了军队,初八两军会战,哥帅浑然不知,见崔贼兵少,贸然催促各军进攻。于是王思礼率五万精兵在前,庞忠等率十万兵跟进,哥帅以三万兵登河北土山观战。见崔贼所部不过万人,十人一堆,五人一群,散乱如天上群星,哥帅下令出击。双方一交锋,贼兵假装逃跑,官军毫无戒备,被贱军诱进狭路,贼军伏兵四出,从高处掷下木头石块,官军被砸死很多。路面狭窄,兵士挤压,枪和长矛用不上劲儿,哥帅令用毡车驾马开路,想借车冲击贼兵,崔贱用数十辆装草的车子堵在毡车前焚烧,浓烟夹着火焰向官军扑来,官军挣不开眼,互相残杀,官军又误以为贱兵在浓烟后面,射完箭不见贼兵,互相埋怨。傍晚,崔贼派骑兵绕过南山,抄在官军后面冲击过来。官军首尾错乱,前军大败。后军见前军败了,自动溃退,三万河北军见状四散逃亡。官军逃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人。初九日,崔乾祐乘胜攻下潼关。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哥帅堂堂百战老将,难道这点粗浅道理也不懂?简言之,即便出击是下策,但作为百战名将,也不应该输得如此屌蛋精光啊!你看,当年韩信灭赵,手下不也是新兵蛋子吗?初唐李靖只率三千轻骑就长途奔袭、灭了突厥,这些才是名副其实的帅才啊!苍茫大地认为:哥帅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这也是潼关二十万大军惨败不容忽视的原因啊!
哥舒翰后被部下蕃将火拔归仁捆着去投降安禄山,哥舒翰被押送到洛阳,竟跪在安禄山跟前,成了叛徒。先是美滋滋地做了安贼的司空、同平章事,后像被安贼吃光了枣仁的壳再无利用价值时,又被安贼杀掉。呜呼!哥舒翰不仅打仗的手艺有问题,人品也有问题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